(江苏省海安县第三人民医院药房226600)
【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挑选在我院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220例,所有患者的治疗时间均在2012年2月~2015年1月期间。选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将其归为研究组,另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将其归为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结果220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55%,其中抗感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经研究分析,研究组女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超过55岁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静脉给药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与药物种类、患者性别、年龄及给药途径有关,临床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管理和监督,同时多加关注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人群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分析;预防措施;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7-0351-02
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具有很大价值【1】。随着临床药物品种的逐渐增多,以及抗生素类药及联合用药的广泛应用,临床出现越来越多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轻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及临床治疗效果无太大的影响,但严重的不良反应不仅制约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2】。笔者就选取我院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挑选在我院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220例,所有患者的治疗时间均在2012年2月~2015年1月期间。选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将其归为研究组,另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将其归为对照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即研究组患者有54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35例,最小年龄4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53.46±2.16)岁;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即对照组患者有166例,其中男性患者113例,女性患者53例,最小年龄8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36.98±2.27)岁。
1.2方法
将研究组患者的使用药物、不良反应类型进行分类,并分析研究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等。
1.3评价指标
比较研究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等。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百分比表示患者所占比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小于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0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55%。
2.1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类型在54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用的最多的是抗感染类药,有29例,占53.70%,其次为循环系统类药物,有10例,占18.52%,然后是主要注射剂,有8例,占14.81%。详细情况见表1。
表1研究组患者使用药物种类
用药类型患者例数所占比例
抗感染类药293.70%
循环系统类药1018.52%
中药注射剂814.81%
消化系统类药47.41%
呼吸系统类药35.56%
合计54100%
2.2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症状类型在54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过敏,有18例,占33.33%,其次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有12例,占22.22%,接着为呼吸系统不良反应,有9例,占16.67%,然后是中枢神经不良反应,有7例,占12.96%,详细情况见表2。
表2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类型不良反应类型症状患者例数所占比例皮肤过敏潮红、瘙痒、皮疹、结痂1833.33%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胃痛胃胀
1222.22%呼吸系统气喘气促、咳嗽、喉部水肿916.67%中枢神经系头晕头痛、烦躁、四肢麻木712.96%统
外周循环心悸、低血压、面色苍白、高血压611.11%
全身性口干、水肿、发热、寒战23.70%合计-54100%
2.3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给药途径在54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38例为静脉注射,占70.37%,8例为口服,占14.81%,5例为肌肉注射,占9.26%,3例为皮下注射,占5.56%。
2.4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对比研究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女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详见表3。
表4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对比
组别例数男性患者女性患者
研究组5419(35.19%)35(64.81%)
对照组166113(68.07%)53(31.93%)
P值-<0.05<0.05
2.5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对比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各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表5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组别例数<12岁12~35岁36~55岁≥55岁
研究组5417(31.48%)8(14.81%)10(18.52%)19(35.19%)
对照组16618(10.84%)72(43.37%)61(36.75%)15(9.04%)
P值-<0.05<0.05<0.05<0.05
3讨论
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抗生素的种类多,范围广,在临床具有很高的使用频率,但在用药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控制抗生素的用量及疗程,造成抗生素滥用现象,导致不良反应增多;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过敏,主要是因为当患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会产生较强的抗原性,进而引发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静脉注射最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静脉注射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并没有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3】,所以不良反应较为强烈;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老年及小儿患者比中青年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男性的抵抗力相对比女性的抵抗力强,而老年人及小儿,其抵抗力相对较弱【4】,所以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针对以上原因,有以下几个对策:1)临床要加强对抗生素的应用,对于不需要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不给予抗生素,需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准确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并严格控制其用量及疗程【5】。2)对于能吃药的患者尽量选择吃药,能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的尽量不选择静脉注射,对于必须进行静脉注射的患者,要多注意观察,避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3)对于老年人患者、患儿及女性患者,要严格控制其用药剂量,多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赖金华,周学琴,刘玉琴等.342例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163-165.
[2]傅喜敏.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3):1779-1780.
[3]吴震宁,王骏.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研究[J].医药前沿,2014,03(29):112-113.
[4]姜向东.5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07(9):166-167.
[5]余慕雅.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现代养生B,2014,29(6):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