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板坯连铸机,组合式结晶器,在线调宽,锥度保持
热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阳,裴国良,肖海健,宁曙光,幸伟[1](2018)在《连铸结晶器在线热态高速调宽模型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尽量消除板坯连铸结晶器在线调宽过程中坯壳与铸坯间的气隙,研究了一种灵活、快速、安全、稳定的结晶器在线热态高速调节宽度的方法,既可有效降低调宽过程中拉漏的风险与铸坯缺陷发生率,还可将结晶器两侧同时调宽速度提高至50 mm/min,从而大幅缩短结晶器热态宽度调节时间,可减少因调宽造成的楔形坯切割浪费,对提高铸坯收得率与铸机作业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调宽模型几何机理推导出极限调宽速度的定量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田孟奇[2](2018)在《基于瞬态传热的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传热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形锻件是核电、石化、船舶、航空和化工行业等领域的关键基础部件,如航空发动机、煤液化反应器筒节、加氢反应器筒节、导弹发射壳体和发电机护环等,其生产质量要求高,是制约重型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已然成为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环形锻件存在裂缝、折迭等锻造缺陷,会使材料的机械性能明显变差,严重影响锻件的质量。对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的传热模型进行研究,依据传热模型判断锻造过程中内部温度场的异常变化,及时有效的改善锻造工艺,尽量避免残次品的产生,提高锻件的成型质量和精度,也为锻件缺陷的定性识别提供理论支撑,对提高生产达标锻件的良品率和锻造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热态环形锻件存在的裂缝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瞬态传热理论的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传热模型,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微元体的传热特性,分析裂缝区域高温气体、热物性参数对锻件温度场变化规律产生的影响,推导满足微元体热平衡关系的导热微分方程,并以瞬时热流量为中介变量,对换热系数、热导率进行修正。其次,基于推导的热平衡方程建立锻件、裂缝传热微分方程组,求解得出的裂缝温度场函数作为瞬态温度场下传热微分泛定方程的定解条件,结合环形锻件内外环境边界条件、裂缝有限空间自然对流边界条件,进而建立基于瞬态传热的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传热模型,通过构造辅助函数、分离变量法求解并获得所建传热模型的解析解。最后,应用有限元软件对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传热模型进行模拟,获得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温度场;实验中对试件进行加热并利用热像仪获取外表面温度,分析计算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间的误差,验证仿真分析、传热模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康宁,郎利辉,续秋玉[3](2018)在《5A06铝合金板材热态本构模型及韧性断裂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取材料在不同条件下成形性能指标,对5A06铝合金板材进行了热态单向拉伸试验,结合热态单向拉伸试验和韧性断裂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修正Misiolek模型;利用修正模型的外插性能预测颈缩后板材流变应力,应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Cockroft-Latham韧性断裂阈值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预测精度评估.结果表明,流变应力对温度及应变速率敏感,对比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预测误差小于10.6%.(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董志明[4](2016)在《基于传热模型的大型轴类热态锻件热应力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轴类锻件作为矿山、石油化工、核电以及发电厂等众多能源安全领域所必需的核心部件,对其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为苛刻,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的迅速发展,大型轴类锻件的锻造水平已然成为国家科技实力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大型轴类锻件生产过程中,锻件温度场不均匀将会导致锻件内部产生热应力,锻件热应力的存在直接影响锻件质量、塑性、冲击韧度和强度等,锻件内部过大的热应力甚至会造成锻件报废,故锻件内部热应力是影响锻件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大型轴类热态锻件热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锻造工艺的准确实施以及锻件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非稳态热传导理论和热弹性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型轴类热态锻件生产过程中的热应力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所示:首先,基于非稳态热传导理论,建立大型轴类锻件的热传导方程,并给出求解锻件热传导方程的定解条件。通过分析大型轴类热态锻件的传热规律,建立锻件冷却过程中的传热模型,并应用分离变量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取该锻件温度场,为建立大型轴类热态锻件热应力检测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基于锻件生产过程中的热应力学相关理论,推导锻件材料的热弹性本构方程。在建立的大型轴类热态锻件传热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热弹性力学理论建立大型轴类热态锻件的热应力检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大型轴类热态锻件的传热和热应力模型,并进行有限元仿真,将仿真结果与MATLAB软件求解得到的模型解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本文建立的大型轴类热态锻件热应力检测模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6-05-01)
陈林乐[5](2015)在《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热态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传统能源的日渐消耗,人类开始探索新的能源利用形式,水电以其可再生性和无污染性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白鹤滩水电站是全球最大的在建地下水电站,地下洞室纵横交错、内部设备布置复杂。地下厂房良好的通风空调方案和气流组织形式是保证水电站机电设备正常运行和人员健康的基础。论文利用相似模型试验方法,对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方案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工程实用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51178482)“深埋地下式水电站热湿环境形成机理与节能调控”的研究内容之一。首先,基于相似理论及阿基米德模型律,结合试验场地的实际条件,选择1/20的几何比例尺,确定模型试验相关参数比例尺。按照相关参数比例尺,制定了白鹤滩水电站地下主厂房及母线洞的模型试验台搭建方案,建立了模型试验台及试验测试系统。然后,对模型试验台进行了冷态和热态工况运行调试,并对试验台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根据模型试验台运行调试工作,探讨了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模型试验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总结了提高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模型试验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减小试验误差的一些技术措施。1)受相似模型律的制约,模型试验的风量和热量比例尺一般非常小,导致模型的风量和发热量也非常小。小风量及发热量条件下的模型试验中,通风管路的水力平衡问题、试验台围护结构以及通风管路的传热问题以及送风温度的精确控制问题是影响模型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问题。2)模型试验中,送风方式采用“分系统、大管径静压送风”的方式,可满足拱顶送风均匀性要求,解决送风管路的水力平衡问题;围护结构采用导热系数?≤0.036w/m·k(厚度≥4cm)的保温材料可使围护结构的传热减小到误差允许范围内;拱送风干管采用“外壁面敷设保温材料+末端旁通风量”的方法,可减小传热温差,满足拱顶送风温度一致性要求;发电机层以下各层夹墙埋管送风系统,采用“外壁面敷设保温层+补偿热量或冷量”的方法可满足引风和送风温度一致性要求。本次模型试验采取上述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试验误差进一步减小,提高了模型试验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最后,开展了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热态模型试验。模型试验主要包括叁部分:1)发电机组全开、中间层和母线洞局部空调关闭条件下,研究满足地下厂房温、湿度要求的拱顶送风温度,并分析均匀送风气流组织方式的合理性。2)发电机组全开,开启中间层和母线洞局部空调,探究满足全厂房温、湿度要求的拱顶送风温度。并对照第一部分试验结果,分析相同送风温度条件下,局部空调对全厂房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影响。3)开启部分发电机组,只打开相应开启机组的送风口,送风量与开启机组数相匹配,研究发电机组部分运行时全厂房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规律。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拱顶均匀送风的气流组织形式可使发电机层工作区速度场分布比较均匀,风速分布范围为0.22~0.36m/s,满足设计规范0.2~0.5m/s的要求。2)发电机组全开、关闭局部空调,拱顶送风温度为20℃时,全厂房各空间温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此时发电机层工作区平均温度和母线洞平均排风温度比设计温度低得多,造成了局部区域冷量“浪费”。只改变送风温度对全厂房温度分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对厂房局部空间温度分布的调节作用很小。3)发电机组全开、开启局部空调,拱顶送风温度为21℃时,全厂房各空间温度基本能满足设计要求,仅蜗壳下层高于设计值0.3℃。局部空调对中间层和母线洞降温效果最明显。因此,送风温度设为21℃,辅以局部空调是一种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4)发电机组部分负荷运行,拱顶送风温度为22.1℃时,受未开启机组围护结构壁面“冷效应”影响,全厂房温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陈小安,张朋,合烨,刘俊峰[6](2013)在《高速电主轴功率流模型与热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高速电主轴功率流模型,研究了电动机电磁损耗、轴承摩擦损耗和风阻损耗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实验测量2ZDG60型高速电主轴运行过程中的电磁损耗参数,对此模型进行验证,其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对2ZDG60型高速电主轴进行了热态有限元仿真,分析其不同转速下的温升分布,其中在集中产热区域轴承和电动机处温升较高,测量前轴承外圈以及壳体前部、中部、后部的温升情况,实验数据与仿真数据相比误差较小,进一步验证了高速电主轴功率流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杨佐卫,殷国富,赵世全,周进,曾令刚[7](2013)在《加工中心立柱系统热态特性分析模型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加工中心立柱系统主要热源、热汇和热流通路的基础上,根据热源热生成、热阻与热边界条件的经验公式,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加工中心立柱系统热态特性分析模型对其热态性能进行辨识,获得其温度场和热变形,并利用热成像仪与热态特性分析仪通过实验标定机床的温度分布与热位移,修正热边界条件从而获得精度足够的热态特性分析模型,并通过温度控制策略优化加工中心立柱系统的热态性能提高机床的精度,为后续的误差补偿工作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3年09期)
刘凯[8](2012)在《300M钢的热态变形特性及其动态再结晶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低合金超高强度钢,300M钢通常采用锻造工艺成形,因而有必要对其热变形机制,尤其是动态再结晶演变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热暴露实验和热模拟压缩实验,对300M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热变形行为及动态再结晶组织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别构建了数学模型。基于热暴露实验,对300M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及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300M钢奥氏体晶粒尺寸增大;当加热温度为850-1050℃时,300M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较缓;而当加热温度为1050-1180℃时,300M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较快。基于热暴露后奥氏体晶粒尺寸实测数据,构建了300M钢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求解该材料热变形前晶粒尺寸。基于热模拟压缩实验,研究了300M钢的热变形行为。研究表明:该材料在不同的热变形条件下,存在双峰不连续动态再结晶型及单峰不连续动态再结晶型两种特征类型的应力-应变曲线。根据Arrhenius双曲正弦方程,建立了300M钢的本构关系模型,获得了变形激活能Q为336.9788kJ/mol,求出了300M钢在不同变形参数下的Z参数。Z参数的变化规律表明:当lnZ大于33.37时,300M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呈双峰不连续动态再结晶型;而当lnZ小于33.37时,300M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呈单峰不连续动态再结晶型。基于对300M钢微观组织观察与分析,研究了热变形条件与动态再结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变形前的晶粒尺寸越小,则变形后晶粒尺寸越小;应变速率减小和变形温度升高均会使得变形后平均晶粒尺寸增大,但变形组织尺寸均匀性增加;当应力-应变曲线呈双峰不连续动态再结晶型时,其热变形过程发生两轮动态再结晶;当应力-应变曲线呈单峰不连续动态再结晶型时,其热变形过程仅发生一轮动态再结晶;若发生两轮动态再结晶,则当第一轮动态再结晶的再结晶体积分数达到80%时,第一轮动态再结晶结束。基于300M钢流变数据和动态再结晶实测数据,分别对该材料的两轮动态再结晶构建了动态再结晶峰值应变、临界应变、体积分数及平均晶粒尺寸数学模型。模型精度良好,能够用来定量描述300M钢在的动态再结晶演变规律。(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2-06-01)
王飞,苗莺宾,郭瑞勇,李振波[9](2012)在《焦炭热态性能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焦炭热态性能的因素较多,它们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焦炭,实际生产中很难全面掌控。唐山建龙焦耐厂通过对炼焦煤本身性质进行研究,选取炼焦煤中加和性较好、对焦炭热态性能影响较大的指标作为参数,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预测模型,焦炭热态性能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可用来指导实际生产。(本文来源于《河北冶金》期刊2012年04期)
杨佐卫,殷国富,尚欣,姜华,钟开英[10](2011)在《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与动力学特性耦合分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电主轴的耦合分析,考虑到结合面接触热阻和润滑剂黏温变化对其热态特性影响的同时,以轴承拟静力学模型描述了径向刚度函数,建立了一种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与动力学特性耦合分析模型。分析了轴承离心力软化效应和热诱导预紧力硬化效应联合作用下的支撑刚度变化规律及其对主轴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热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形锻件是核电、石化、船舶、航空和化工行业等领域的关键基础部件,如航空发动机、煤液化反应器筒节、加氢反应器筒节、导弹发射壳体和发电机护环等,其生产质量要求高,是制约重型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已然成为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环形锻件存在裂缝、折迭等锻造缺陷,会使材料的机械性能明显变差,严重影响锻件的质量。对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的传热模型进行研究,依据传热模型判断锻造过程中内部温度场的异常变化,及时有效的改善锻造工艺,尽量避免残次品的产生,提高锻件的成型质量和精度,也为锻件缺陷的定性识别提供理论支撑,对提高生产达标锻件的良品率和锻造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热态环形锻件存在的裂缝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瞬态传热理论的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传热模型,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微元体的传热特性,分析裂缝区域高温气体、热物性参数对锻件温度场变化规律产生的影响,推导满足微元体热平衡关系的导热微分方程,并以瞬时热流量为中介变量,对换热系数、热导率进行修正。其次,基于推导的热平衡方程建立锻件、裂缝传热微分方程组,求解得出的裂缝温度场函数作为瞬态温度场下传热微分泛定方程的定解条件,结合环形锻件内外环境边界条件、裂缝有限空间自然对流边界条件,进而建立基于瞬态传热的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传热模型,通过构造辅助函数、分离变量法求解并获得所建传热模型的解析解。最后,应用有限元软件对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传热模型进行模拟,获得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温度场;实验中对试件进行加热并利用热像仪获取外表面温度,分析计算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间的误差,验证仿真分析、传热模型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陈阳,裴国良,肖海健,宁曙光,幸伟.连铸结晶器在线热态高速调宽模型开发与应用[J].铸造技术.2018
[2].田孟奇.基于瞬态传热的含裂缝热态环形锻件传热模型研究[D].燕山大学.2018
[3].刘康宁,郎利辉,续秋玉.5A06铝合金板材热态本构模型及韧性断裂准则[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
[4].董志明.基于传热模型的大型轴类热态锻件热应力检测研究[D].燕山大学.2016
[5].陈林乐.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热态模型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
[6].陈小安,张朋,合烨,刘俊峰.高速电主轴功率流模型与热态特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3
[7].杨佐卫,殷国富,赵世全,周进,曾令刚.加工中心立柱系统热态特性分析模型与实验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
[8].刘凯.300M钢的热态变形特性及其动态再结晶模型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
[9].王飞,苗莺宾,郭瑞勇,李振波.焦炭热态性能预测模型[J].河北冶金.2012
[10].杨佐卫,殷国富,尚欣,姜华,钟开英.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与动力学特性耦合分析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