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利益表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征地拆迁,利益表达,诉求,对策
农民利益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周雯婷[1](2019)在《城郊农民征地拆迁利益表达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拆迁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征地拆迁主要对象的城郊农民,更是频频与政府发生群体性冲突,在深入分析农村征地拆迁过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出现制度外利益表达方式的原因,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城郊农民利益表达途径的多元化对策和政府正当回应农民利益表达的策略,以维护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04期)
付云娇[2](2018)在《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社会秩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着新的风险因素,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业问题、房价问题、资源分配的不公、社会保障问题、土地问题等等无形中形塑了农民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作为弱者的农民个体向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输入诉求遭遇输入失败。在这个以“权利”为主流的时代,农民群体以“抗命”行为再次向政府输入利益诉求,无意中影响乡村社会秩序。步入政府视野的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这就成为本论文需要展开分析的问题。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并采用政治系统理论将农民利益表达、乡村社会秩序、政府与规则建立紧密联系。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引起乡村社会秩序局部振荡的“抗命”现象,直接以“争端”的方式转化为作为要求的农民利益表达再输入政治系统,并将与之相伴的支持输入转移至上层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期望获得高层政府的关注并向基层政府施压,高层政府凭借已获得的经验直接将这些利益诉求模糊化的整合为农民利益诉求、乡村社会秩序面临失序这两个指标加以权衡以回应诉求、期望平息事态,此过程为输入;政府在反复互动中形成的“刚性维稳”逻辑下输出行为与决策,这些输出的维稳技术及维稳模式在不断反馈的信息中优化,但其“政治化”特点仍旧受人诟病。政府于“暗箱”中的分流整合并非处于公开状态,而是通过输出过程加以印证,呈现出的是层级政府间的圈层治理结构、中央政府与农民群体相互依存的生态,此为输出。通过政府输出以及案例中反映的事实可得出以下结论:1.反馈结果表现为平息事态并暂时恢复乡村社会秩序,但却以压制、忽略农民利益诉求为代价,其“政治化”手段也削弱了法治化进程;2.政府输出并未刺激获得高水平的支持输入,部分反馈环呈现低水平运作,政府优先的定位习惯性将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社会秩序视为对立关系;3.农民群体在与中央的互动中压缩了中央规避责任的空间,若农民意识到中央政府无法解决诉求,便会削弱对其支持的输入,进一步使其陷入合法性危机。针对以上结论,国家需要消解与农民长期互动下带来的合法性问题,在实践层面践行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社会秩序和谐互动的关系。具体措施包括:从信访、司法、利益表达平台入手优化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并改善政府维稳思维达到保障农民利益表达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8-11-01)
吴彬,黎吉秀[3](2018)在《当代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问卷与实际调研基础上,对农民利益表达能力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剖析影响农民利益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经实证研究得出: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总体较弱,农民的性别、政治面貌、经济水平、价值观念、政治效能感、参与频率、参与热情度、利益识别能力、利益维护能力是影响农民利益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今后应从民主文化的培育、利益表达主体素质的提升、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等几方面着力提升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韩宁[4](2018)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法治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使构建完善农民利益诉求表达诉求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农民要在利益表达过程中确立主体地位,树立为自己做主、主动表达利益诉求的观念。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和农民富裕程度与农民的理性意识、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成正相关联。要不断完善农民利益表达的形式,构建多元化利益表达平台;规范政府对涉农利益表达行为的处理,完善我国的信访制度;实现农村社会治理从"农村能人"到"新乡贤"的转变。(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李媛媛[5](2018)在《发展中的失落:现阶段农民失地过程中利益表达的行动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时代的浪潮推动着农村土地由传统的农业使用向着工业使用、城建使用转变,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正迎来重新洗牌的历史机遇。有关农民维权行动和抗争方式的研究,早前学界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理论研究和解释框架至今看来依然是真知灼见。不过,随着实践的发展,现阶段的农民利益表达有所转变。其中,一些传统方式继续沿用乃至发展扩大,一些则逐渐没落,新旧交织中,农民利益表达的行动选择涌现出新常态。本文以J村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笔者试图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尽可能细致地描绘整个事件的始末,旨在通过对“过程-事件”的描述来再现农民失地过程中的行动选择,讨论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行动逻辑。文章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小引就J村和其首次征地的遗留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叙述分析。J村是鲁东一个历史不算悠久但土地十分肥沃的小村庄,几年前不清不楚的征地补偿,成为遗留在农民心中的一根刺。这一时期,农民的利益表达完全不能,无计可施的失落感和征地补偿的剥夺感,成为之后农民进行利益表达的前车之鉴。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J村农民失地过程中利益表达的具体行动选择。第一章介绍了征地之前农民如何提前获得征地线索,如何为了获得更高的补偿而突击种桃树,如何因不满补偿标准和“反示范”作用而集体拒签。第二章描绘了村民拒签后桃树被高铁“误拔”的场景,以及此背景下农民与高铁反复协商无果,不得已选择了越级上访的故事。第叁章主要讲述了第二波征地来临时,农民在高铁的“报复”与城管的“突袭”中盖大棚的行动以及故事暂时的尾声。第叁部分即第四章剖析了农民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摇摆中作出的行动选择。作为个人,农民自身能力不足、极为害怕行动过火招致秋后算账,这是农民身为弱者的无力与无奈。不过,农民可以通过博弈策略的运用,以小搏大获得一部分“超限”利益。作为集体中的个人,孤独带来惩戒,农民害怕被孤立,这成就了集体行动也造成了个人的失语。农民集体行动的形成需要共同意识和动员,一般而言,共同意识常有而动员不常有,农村恰恰又缺乏精英,普通农民不愿、不能做“行动领头人”,动员力量的缺位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集体的沉默与集体行动的夭折。第四部分即第五章围绕当前农民利益表达所体现的新旧特点展开讨论。在既有农民维权解释框架的基础上,当前农民利益表达既有传统的特点,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首先,农民依然更加信任高层政府,上访依然是农民高频选择的利益表达方式;其次,农民维权行动的安全系数和合法系数都有所提高,但农民对村庄和基层干部的认同趋向弱化;最后,农村基于熟人社会的传统社会资本有所衰落,不过网络和智能手机时代下的信息交互,拓宽了农民信息获取的渠道,助力了农民的利益表达。J村调研发现,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由利益分配直接引起,在无法参与补偿谈判的情况下,多管齐下的利益表达方式成为农民自我救助的方式。农民在失地过程中的利益表达问题是现实问题,制度设计、政府态度都会对其行动选择产生影响,解决的过程必然伴随阵痛,但不能动辄就将其与群体性事件联系起来,农民的出发点和目的都不是破坏社会安定,而一味强调农民的公益奉献精神,则有违自由和公正。理性看待现阶段农民失地过程中的利益表达行动,建立有效的表达机制,畅通表达渠道,寻求缓和社会矛盾的制度内出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成兴,邓国彬[6](2018)在《协商治理视阈下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由于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对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迷茫和恐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失地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市场的满足,兼之他们的利益诉求在表达时也受到阻碍,要想解决好这一社会问题,需要失地农民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协商,因此将协商治理引入其中极有必要。在现有的机制下,协商治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利益诉求协商体系也已经初步建立,但还存在着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现有表达渠道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完善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需要提高失地农民参与意识和协商能力,培养失地农民代言人,健全社会服务组织。(本文来源于《吉林工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岳楚炎[7](2017)在《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某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查和问卷等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农民主要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后利益分配、贪腐等社会不正之风这些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关注较多。当自身利益遭受侵害时,农民首选的是向村委会及乡级政府反映以期得到解决,这表明广大农民是相信党和政府的。但是,维权成本过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效率低等,严重制约乃至侵害农民利益,因此农村利益表达以及处理机制急需进一步完善。通过构建公平有力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农村基层组织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使得相关问题得到及时处置。(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张元庆[8](2017)在《农村群体性事件中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问题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和发展,我国农村相当数量的耕地和其他农用地被国家征收,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失地农民。期间因为征地而引发的农村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造成农民土地利益受损,本文基于此探讨如何构建维护农民土地利益机制问题,以便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的权利和利益。(本文来源于《大众投资指南》期刊2017年03期)
万红斌[9](2017)在《政治系统理论视角下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并将长期产生大量失地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征地制度以及利益表达制度不完善,失地农民在利益受损时无法有效的表达利益诉求,导致因征地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因此,研究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性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便至关重要。本文运用政治系统理论,研究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方式与政府决策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现有政治系统下影响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有效性的因素,探寻提高我国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有效性的路径。本文首先归纳农民利益表达的解释框架以及表达效果,界定和梳理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有效性的相关概念。然后简要阐述政治系统理论和焦点事件,并分析现阶段影响我国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有效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以政治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影响利益表达有效性的叁因素为约束、以焦点事件为突破口的用于分析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有效性的解释框架。之后在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平度纵火案为焦点事件,通过分析焦点事件的发生是如何把本已排斥在平度市政府决策范围之外的杜家疃村村民的利益诉求又重新进入其决策范围并形成有效的结果输出,指出我国失地农民面临着自身利益表达能力不足与组织化程度低、政府的民主开放程度不高与运行效率低、政府公信力降低的严峻困境。最后,面对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提高其利益表达有效性的措施。有必要指出的是,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通过焦点事件的方式进入政府的决策系统并形成结果输出存在着一定的隐患。为此,建立制度化、多样化的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失地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才是解决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宋思邈,王平[10](2017)在《农民网络利益表达的有效性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在农村社区的日益普及,网络媒介的利益表达与社会治理等功能值得关注和探讨。正如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所言:"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①基于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网络媒介畅通农民利益表(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7年05期)
农民利益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着新的风险因素,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业问题、房价问题、资源分配的不公、社会保障问题、土地问题等等无形中形塑了农民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作为弱者的农民个体向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输入诉求遭遇输入失败。在这个以“权利”为主流的时代,农民群体以“抗命”行为再次向政府输入利益诉求,无意中影响乡村社会秩序。步入政府视野的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这就成为本论文需要展开分析的问题。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并采用政治系统理论将农民利益表达、乡村社会秩序、政府与规则建立紧密联系。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引起乡村社会秩序局部振荡的“抗命”现象,直接以“争端”的方式转化为作为要求的农民利益表达再输入政治系统,并将与之相伴的支持输入转移至上层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期望获得高层政府的关注并向基层政府施压,高层政府凭借已获得的经验直接将这些利益诉求模糊化的整合为农民利益诉求、乡村社会秩序面临失序这两个指标加以权衡以回应诉求、期望平息事态,此过程为输入;政府在反复互动中形成的“刚性维稳”逻辑下输出行为与决策,这些输出的维稳技术及维稳模式在不断反馈的信息中优化,但其“政治化”特点仍旧受人诟病。政府于“暗箱”中的分流整合并非处于公开状态,而是通过输出过程加以印证,呈现出的是层级政府间的圈层治理结构、中央政府与农民群体相互依存的生态,此为输出。通过政府输出以及案例中反映的事实可得出以下结论:1.反馈结果表现为平息事态并暂时恢复乡村社会秩序,但却以压制、忽略农民利益诉求为代价,其“政治化”手段也削弱了法治化进程;2.政府输出并未刺激获得高水平的支持输入,部分反馈环呈现低水平运作,政府优先的定位习惯性将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社会秩序视为对立关系;3.农民群体在与中央的互动中压缩了中央规避责任的空间,若农民意识到中央政府无法解决诉求,便会削弱对其支持的输入,进一步使其陷入合法性危机。针对以上结论,国家需要消解与农民长期互动下带来的合法性问题,在实践层面践行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社会秩序和谐互动的关系。具体措施包括:从信访、司法、利益表达平台入手优化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并改善政府维稳思维达到保障农民利益表达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利益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1].周雯婷.城郊农民征地拆迁利益表达问题研究[J].山西青年.2019
[2].付云娇.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社会秩序关系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8
[3].吴彬,黎吉秀.当代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实证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韩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法治路径[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李媛媛.发展中的失落:现阶段农民失地过程中利益表达的行动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8
[6].刘成兴,邓国彬.协商治理视阈下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
[7].岳楚炎.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某村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
[8].张元庆.农村群体性事件中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问题浅析[J].大众投资指南.2017
[9].万红斌.政治系统理论视角下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有效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10].宋思邈,王平.农民网络利益表达的有效性问题探析[J].青年.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