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跨国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夸美纽斯计划,基础教育,国际合作,欧盟
跨国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明珠[1](2019)在《欧盟基础教育跨国项目“夸美纽斯计划”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夸美纽斯计划"是欧盟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提升欧盟的国际竞争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一项全欧范围的举措。该项目成为欧盟基础教育超国家层面合作与交流的典范,覆盖了学前、小学和中学教育,旨在增强欧洲学校之间的合作、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为欧盟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国际合作积聚了宝贵的经验。介绍了"夸美纽斯计划"的开设背景和整体执行情况,总结了该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传毅,郑湘,杨佳乐[2](2019)在《2000年后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跨国比较——基于8国数据的历时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2000年后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的历时性分析,发现:我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规模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受教育人口需求仍然偏小,结构还有待优化,质量尚有明显的提升空间。未来国家应扩大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的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下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遴选中加大教育学科的支持力度。(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教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林煦丹,陈晓亮[3](2019)在《跨国教育流动中的刻板印象与身份建构——以在美中国留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在美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社会中的体验和经历备受关注。本文主要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在美中国留学生与美国本土社会及国内社会的互动,及互动对其塑造社会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来自美国社会的刻板印象一方面阻碍了该群体的深度融入,另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自我规训",使该群体对于美国社会产生一定的疏离感。此外,在教育流动的过程中,留学生增强了其国家认同,中国人身份和留学生身份处于共生共荣的关系。然而,来自"群体内"的刻板印象增加了留学生群体社会认同建构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美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身份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在"人—人"和"人—地"的互动不断发展和变化。(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9年03期)
杨雅媚[4](2019)在《《教育平等与国际学生:跨国公正问题》(节译)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选自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教育社会学副教授斯图尔特·坦诺克所着的《教育平等与国际学生:跨国公正问题》(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Justice Across Borders?)中的第二章和第叁章。该书属学术型文本,旨在把一个国家内的教育平等问题上升至国际层面,进而得到更多相关研究者就教育平等国际化问题的关注。所选章节提及如何将一个国家内的教育平等概念运用于国际教育平等问题中,也提到如今在英国留学的国际学生遭遇的不平等案例,并就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来探讨教育平等国际化的可行性。翻译这本书可以帮助我国留学生更加了解如今关于国际教育平等问题研究的现状,并且帮助他们从多个维度思考出国留学问题,同时也给国内目前研究教育平等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使他们可以在这一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本翻译报告共有四部分。第一章是对整个翻译项目的介绍,包括背景、意义、目标及结构。第二章介绍了译前准备工作,涉及文本分析、专有名词、学术文本的翻译策略、重难点分析及翻译工具和资源。第叁章是报告的核心部分,基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以及弗米尔的目的论,主要对标点符号、词汇和短语、被动句、长难句的翻译进行阐述并分析案例。最后,第四章为本翻译报告的总结。(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马婧[5](2019)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权力结构的优化——基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飞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尤其是高校权力结构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探讨高校权力结构优化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基于伯顿·克拉克对于世界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划分、国家——学术权威——市场的整合理论,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权力结构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从外部去行政化和内部去行政化的维度提出优化我国高校权力结构的策略,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侯丽[6](2019)在《包豪斯教育的跨国迁徙 从德绍、哈佛设计学院到上海圣约翰大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德国包豪斯、美国哈佛设计学院、中国圣约翰大学叁地叁所设计院校的教育史追溯,梳理了包豪斯现代教育理念的出现及其跨国迁移。作者尤为关注培养通才与保持先锋性、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抑或一种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以及打破学科藩篱这叁条主线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经济条下的际遇,以及最终在不同的大陆上所形成的复合与折衷的结果。文章指出,包豪斯所传播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事实上跨越了时代和政治,改变了社会认知,已经成为我们所生活的"新建造"环境背后的基本逻辑。(本文来源于《时代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刘元生,李建军[7](2018)在《高等教育对个人创新意识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创新人格中介效应和中美跨国比较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Vorld Values Survey,WVS),检验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对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效果以及创新人格在创新意识培育中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在培养民众创新意识和塑造创新人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人格对创新意识培养有很强的中介效应;就美国而言,尽管个体的创新意识比中国样本更强、创新人格对创新意识的作用显着,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阶段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前,美国高等教育经历对个体创新意识的提升相对较小,创新人格在高等教育创新意识培养的中介效应不充分。中国教育部门应注重创新人格塑造,发挥创新人格在创新意识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并加强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在创新人格和创新意识培育方面的衔接。(本文来源于《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詹宏毅,朱立成[8](2018)在《政府教育支出结构对人均GNI的影响——基于跨国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够提高人力资本并促进经济增长,不同阶段的教育投入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也就是说,政府教育支出结构的调整能够影响本国的经济增长。本文将OECD中46个经济体按人均GNI分为四个层级,通过对跨国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考察政府教育支出结构对不同收入层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叁点政策建议:一是中等收入经济体政府应集中精力办好均衡的基础教育;二是非高收入经济体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方面应审慎地按需发展;叁是高收入经济体政府可以在保持基础教育支出稳定的基础上,更多地投入高等教育。(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刘江凯[9](2018)在《纪录片影视教育的跨国协同实践创新——“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中,教育是最为基础的力量。当实践的步伐迈出了现有理论的边界,就会反转成为理论创新的来源。近年来,由北京师范大学推出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以下简称"看中国")正是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互动、实践反哺理论的鲜活案例。(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8年10期)
朴今海,范妍妍[10](2018)在《留守到流动:少数民族跨国流动儿童的教育边缘化——以朝鲜族流动儿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越来越趋于活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数量也与日剧增。在我国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中朝鲜族的跨国流动儿童颇为典型。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劳务人员,其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短缺以及所在国的各种结构性排斥,致使跨国流动儿童的教育越趋边缘化,不仅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而且也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的隐患。流动儿童教育与留守儿童教育一样,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不容忽略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跨国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对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2000年后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的历时性分析,发现:我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规模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受教育人口需求仍然偏小,结构还有待优化,质量尚有明显的提升空间。未来国家应扩大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的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下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遴选中加大教育学科的支持力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明珠.欧盟基础教育跨国项目“夸美纽斯计划”评述[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王传毅,郑湘,杨佳乐.2000年后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跨国比较——基于8国数据的历时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
[3].林煦丹,陈晓亮.跨国教育流动中的刻板印象与身份建构——以在美中国留学生为例[J].人文地理.2019
[4].杨雅媚.《教育平等与国际学生:跨国公正问题》(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重庆师范大学.2019
[5].马婧.“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权力结构的优化——基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9
[6].侯丽.包豪斯教育的跨国迁徙从德绍、哈佛设计学院到上海圣约翰大学[J].时代建筑.2019
[7].刘元生,李建军.高等教育对个人创新意识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创新人格中介效应和中美跨国比较视角[J].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2018
[8].詹宏毅,朱立成.政府教育支出结构对人均GNI的影响——基于跨国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
[9].刘江凯.纪录片影视教育的跨国协同实践创新——“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启示[J].当代电影.2018
[10].朴今海,范妍妍.留守到流动:少数民族跨国流动儿童的教育边缘化——以朝鲜族流动儿童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