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洪水冲淤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洪水特性,冲淤变化,冲淤变化,河道淤积与萎缩
洪水冲淤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露,王新宏,黄修山,眭红艳,孙亚琴[1](2019)在《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洪水演进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门峡水库建库后渭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洪水过程实测资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发生冲淤变化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水库建成至2003年间,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引起渭河洪水演变特性发生了显着地改变,渭河下游洪水位抬升、洪水传播历时延长以及洪峰削峰率增大,而这些洪水特性也是造成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的主要原因。2003年之后,因渭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洪水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河道出现冲刷,漫滩流量相较于先前减小,使渭河下游洪水位下降、洪峰传播历时缩短、洪峰削峰率不断减小。(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富强,张晓雷,毛羽,陈浩,韩力球[2](2016)在《基于水沙数值模拟的某水库典型洪水过程冲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汛期洪水过程中的水沙运动规律及河床变形调整特点,对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库区防淤及电站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利用一维水沙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某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典型洪水过程的河床变形研究。介绍了MIKE11水动力模块的计算原理与泥沙输移模块的处理方法,构建了库区模型。根据电站对库水位周期性调节的要求,进行了模型参数调试与验证。利用所建模型进行了20年一遇洪水过程的水沙数值模拟,给出了洪水中水力要素的变化、河床的冲淤发展及淤积的沿程分布。结果表明:库区上游有冲有淤,泥沙淤积重心在拦河坝上游600~1 500 m的范围内;库区泥沙淤积总量约为18.6万t,排沙比约为11%。同时,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优化电站运行方式提高水库的排沙比。(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阎永新,杨凤栋,尚俊生,盖永智,毕博[3](2015)在《黄河山东段典型漫滩洪水来源、演进特性及近年河道冲淤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下游山东段河道是典型的二级悬河,威胁堤防安全的洪水是漫滩洪水。本文分析了建国后发生在黄河下游的"58.7"、"82.8"、"76.8"和"96.8"四场典型漫滩洪水的来源、组成及在山东段的运行特性,特别是"96.8"洪水揭示的新特性;分析了山东黄河近十年河道冲淤变化情况和主槽河道输水输沙能力的变化。提出了及时了解上游雨、水情,科学分析洪水来源及组成,结合现行河道边界条件、漫滩洪水运行规律,分析预判可能洪水的演进特性,是做好洪水预报测报重要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孙东坡,张晓雷,王鹏涛,刘明潇,董明家[4](2014)在《基于洪水过程的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冲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把握洪水泥沙过程对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河床冲淤调整的影响,通过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与实测资料分析,进行了不同水沙过程下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的探讨。研究发现不同洪水泥沙过程对河槽的调整塑造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大洪峰流量塑造的河槽在非洪峰期难以维持原有输沙强度。主槽累积刷槽效应与洪水泥沙过程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塑造出最适宜河床断面形态的洪水过程才能实现最佳输沙效率。在不同量级漫滩洪水条件中,对应洪峰6 000m3/s的洪水过程,塑造的断面形态具有最大累积刷槽效应,故可采用其作为黄河下游漫滩洪水的调控指标。(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钱胜,付健,盖永岗,张建[5](2013)在《渭河下游洪水冲淤特性对东庄水库运用要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解决渭河下游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途径为增水、减沙和调水调沙。通过东庄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是现阶段显着改善渭河下游水沙关系、恢复渭河下游河道中水河槽行洪输沙能力,最为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次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泾河、渭河实测水沙资料,利用洪水划分和统计的手段,从东庄水库对渭河减淤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渭河下游河道不同水沙条件洪水冲淤特性及东庄水库水沙调控指标,初步拟定了东庄水库减淤运用方式。(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3年06期)
王平,侯素珍,张原锋,吴保生[6](2013)在《黄河上游孔兑高含沙洪水特点与冲淤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上游孔兑高含沙洪水经常造成其下游决堤、干流淤堵等洪水灾害,孔兑高含沙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高且陡涨陡落、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初步研究认为,孔兑高含沙洪水具有极强的输沙能力,当含沙量超过300kg/m3后,所需水流强度不再增加甚至有减少的趋势;当洪峰流量低于1 000m3/s时孔兑河道有冲有淤,断面的调整主要表现为主槽冲刷和滩地淤积;当洪峰流量超过1 000m3/s时河槽即可发生全断面的强烈冲刷,冲刷程度随洪峰流量增大而增大。孔兑泥沙进入干流后难以排出内蒙古河段,成为导致内蒙古河段淤积萎缩、排洪排凌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田世民,刘月兰,张晓华,郑艳爽[7](2012)在《黄河下游不同流量级洪水冲淤特性的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黄河下游水文学冲淤计算模型,对2002年和2009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方案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以2002年调水调沙总水量为控制指标,选取2002年地形(长期淤积)和2009年地形(长期冲刷)为边界条件,以清水下泄和来沙系数为0.01 kg.s/m6两类洪水,按照不漫滩、平滩和小漫滩叁种方案,计算了黄河下游河道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滩槽冲淤量,以及各河段平滩流量的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两类洪水在不同方案下的滩槽冲淤效果。对于清水冲刷,当以下游河道的最大平滩流量控制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时,全下游的冲刷效益最大。对于来沙系数为0.01kg.s/m6的高含沙水流,流量级越大,全下游的主槽冲刷量和平滩流量增幅越大,但淹没损失也较大。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到使全下游冲刷效益和淹没损失达到最优化的流量,作为小浪底水库的调控下泄流量。(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曹伟征[8](2011)在《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及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以格金河和阿凌达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突发性强、危害大、极难防御等特点,根据格金河和阿凌达河暴雨洪水资料,分析了汤原县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及其对河道冲积变化的影响,为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1年11期)
张翠萍,张超,伊晓燕,罗立群[9](2011)在《渭河下游洪水冲淤特性及不淤临界流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渭河下游1974—2005年不同流量级和含沙量级的200多场洪水排沙比与洪峰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渭河洪水可分为平均含沙量小于100 kg/m3的较低含沙量洪水、100~200 kg/m3的中等含沙量洪水和200 kg/m3以上的高含沙洪水;②渭河下游泥沙冲淤主要发生在洪水期,洪水期大流量洪水一般会发生冲刷,小流量洪水一般会发生淤积;③渭河下游洪水不淤临界流量约为2 000 m3/s左右,洪水平均含沙量在100 kg/m3以下和200 kg/m3以上时,洪水不淤临界流量分别为1 000、1 700 m3/s。(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1年02期)
李小平,李勇,曲少军[10](2010)在《黄河下游洪水冲淤特性及高效输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河下游实测洪水资料为基础,对洪水冲淤特性及高效输沙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洪水平均流量大于2 000 m3/s后,排沙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洪水平均含沙量的大小;②输沙水量与排沙比的关系因含沙量的不同而分带分布,同一含沙量级洪水的输沙水量随着排沙比的增大而减小,当排沙比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排沙比的增大,输沙水量不再明显减小;③可以用平均流量为3 200 m3/s、平均含沙量为65 kg/m3的水沙搭配来代表黄河下游高效输沙洪水过程。(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0年12期)
洪水冲淤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汛期洪水过程中的水沙运动规律及河床变形调整特点,对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库区防淤及电站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利用一维水沙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某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典型洪水过程的河床变形研究。介绍了MIKE11水动力模块的计算原理与泥沙输移模块的处理方法,构建了库区模型。根据电站对库水位周期性调节的要求,进行了模型参数调试与验证。利用所建模型进行了20年一遇洪水过程的水沙数值模拟,给出了洪水中水力要素的变化、河床的冲淤发展及淤积的沿程分布。结果表明:库区上游有冲有淤,泥沙淤积重心在拦河坝上游600~1 500 m的范围内;库区泥沙淤积总量约为18.6万t,排沙比约为11%。同时,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优化电站运行方式提高水库的排沙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洪水冲淤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露,王新宏,黄修山,眭红艳,孙亚琴.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洪水演进特性的影响[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2].刘富强,张晓雷,毛羽,陈浩,韩力球.基于水沙数值模拟的某水库典型洪水过程冲淤特性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阎永新,杨凤栋,尚俊生,盖永智,毕博.黄河山东段典型漫滩洪水来源、演进特性及近年河道冲淤变化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5
[4].孙东坡,张晓雷,王鹏涛,刘明潇,董明家.基于洪水过程的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冲淤特性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14
[5].钱胜,付健,盖永岗,张建.渭河下游洪水冲淤特性对东庄水库运用要求分析[J].陕西水利.2013
[6].王平,侯素珍,张原锋,吴保生.黄河上游孔兑高含沙洪水特点与冲淤特性[J].泥沙研究.2013
[7].田世民,刘月兰,张晓华,郑艳爽.黄河下游不同流量级洪水冲淤特性的计算与分析[J].泥沙研究.2012
[8].曹伟征.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及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以格金河和阿凌达河为例[J].水电能源科学.2011
[9].张翠萍,张超,伊晓燕,罗立群.渭河下游洪水冲淤特性及不淤临界流量分析[J].人民黄河.2011
[10].李小平,李勇,曲少军.黄河下游洪水冲淤特性及高效输沙研究[J].人民黄河.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