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相关淋巴管内皮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VEGF-C,D—VEGFR-3,NRP-2轴,淋巴管相关分子,淋巴管生成,ANXA7
肿瘤相关淋巴管内皮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文[1](2018)在《肿瘤细胞Annexin A7调控对淋巴管内皮细胞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除了血道转移之外,淋巴道转移是其重要转移途径,而这一过程是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调控过程。将一系列功能结构密切相关、在通路途经上紧密联系的相关分子,如肿瘤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相关分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将是今后包括肝癌在内的诸多肿瘤发生、发展、淋巴道转移预测及临床评估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今,肿瘤诱导的淋巴管生成已成为肿瘤转移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新生的淋巴管不仅存在于肿瘤周边,还可出现在肿瘤内部,不仅可作为判断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前兆指标,也可能成为预防淋巴道转移的治疗靶点。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LEC)淋巴管相关分子的发现,如CNTN1、Prox-1、Podoplanin、LYVE-1、SOX18等作为VEGF-C/D-VEGFR-3/NRP-2轴的直接参与者,被激活后会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分化、成熟、构建或重塑新生和原有淋巴管结构,同时促进肿瘤细胞向淋巴道的趋化、游走、侵袭和转移。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从高低不同淋巴道转移能力肝癌细胞株Hca-F和Hca-P中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Annnexin A7(ANXA7)和VEGF-C,并发现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肿瘤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肿瘤细胞与肿瘤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了解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怎样形成网络相互协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探究体内外高低不同淋巴道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中ANXA7基因表达调控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EC)中的VEGF-C/D—VEGFR-3/NRP-2轴及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对于阐明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分子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病理意义。目的:1.通过体外实验Hca-F/Hca-P肝癌细胞(简称F/P)及其ANXA7沉默和过表达细胞分别与LEC共培养,观察比较不同共培养LEC即L-F共、L-P共、L-FA7下调共、L-FSH无关序列共;L-PA7上调共、L-PNC空载体共细胞中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CNTN1、Prox-1、SOX18、Podoplanin、LYVE-1的表达,进一步揭示不同淋巴道转移能力的肝癌细胞F/P及其ANXA7调控对与之共培养的LEC中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表达和淋巴管成形的影响。2.通过体内实验检测Hca-F/P、FA7下调、FSH无关序列和PA7上调、PNC空载体不同肿瘤细胞小鼠体内移植瘤及淋巴结转移灶,即L-F、L-P、L-FA7下调、L-FSH无关序列、L-PA7上调、L-PNC空载体中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的表达,特别是观察淋巴管生成的情况;比较6组肿瘤细胞F、P;FA7下调、FSH无关序列和PA7上调、PNC空载体在动物体内的移植瘤成瘤率和淋巴结转移率,进一步揭示Hca-F/P细胞及其ANXA7调控对体内移植瘤和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表达及对成瘤率和转移率,特别是对淋巴管生成情况的影响。方法:1.Hca-F/P细胞ANXA7沉默和过表达稳定细胞株的建立和扩增,F/P及慢病毒稳定转染的FA7下调、FSH无关序列及PA7上调、PNC空载体细胞与LEC分别共培养.2.q RT-PCR、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分别检测LEC和不同共培养的LEC即L-F共、L-P共;L-FA7下调共、L-FSH无关序列共;L-PA7上调共、L-PNC空载体共细胞中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CNTN1、Prox-1、SOX18、Podoplanin、LYVE-1在m RNA、蛋白质水平的表达。3.ELISA检测L-F共、L-P共、LEC;L-FA7下调共、L-FSH无关序列共;L-PA7上调共、L-PNC空载体共细胞上清中VEGF-C/D的表达;4.淋巴管成形实验检测上述6组肿瘤细胞对LEC淋巴管成形能力的影响。5.建立Hca-F/P、稳定转染FA7下调、FSH无关序列和PA7上调、PNC空载体细胞肿瘤淋巴道转移动物模型,每组8只。分别在肿瘤注射第7、14、21、28天,利用小动物成像系统、肉眼观察及HE染色检测以上6组肿瘤细胞小鼠体内的移植瘤成瘤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第28天以取眼球球后动脉血的方式处死小鼠,留取血清和相应肿瘤及淋巴结组织。6.q 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ALISA方法在m RNA、蛋白质水平观察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在小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灶、正常淋巴结及小鼠血清中的表达;7.淋巴管特异性分子LYVE-1和Podoplanin标记法结合Image J软件,分析小鼠移植瘤及淋巴结转移灶中微淋巴管密度、分布部位、管腔面积及标记物表达强度。结果:一.体外Hca-F/P细胞对共培养LEC中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1.m RNA、蛋白质水平,配体VEGF-C/D、受体NRP-2/VEGFR-3及淋巴管相关分子SOX18、Podoplanin、LYVE-1在L-F共、L-P共细胞中表达均高于LEC,且以Podoplanin、LYVE-1更为明显;而CNTN1、Prox-1在L-F共、L-P共细胞中表达均低于LEC,以CNTN1在二者间差异较大;在L-F共、L-P共、LEC细胞中VEGF-C表达略低于VEGF-D;NRP-2表达略高于VEGFR-3;在L-F共细胞中VEGF-C/D,NRP-2/VEGFR-3及淋巴管相关分子Podoplanin、LYVE-1、SOX18表达高于L-P共;在L-F共细胞中CNTN1、Prox-1表达低于L-P共,各组细胞均以Podoplanin、LYVE-1和CNTN1变化幅度较显着。2.L-F共、L-P共共培养及LEC细胞上清中VEGF-C表达明显高于VEGF-D,且在L-F共细胞中二者表达差异最大,LEC中差异最小。3.淋巴管成形实验结果显示F细胞共培养促进淋巴管形成的数量多于P细胞;F细胞共培养组LEC管腔周径总长度大于P细胞共培养组,且大于正常LEC组。4.细胞免疫荧光化学结果显示LEC细胞配体VEGF-C/D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受体VEGFR-3/NRP-2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少量于细胞浆;相关分子CNTN1、Podoplanin、LYVE-1主要定位于细胞浆,Prox-1、SOX18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少量于细胞浆中。二.体外Hca-F/P细胞ANXA7沉默和过表达对共培养LEC中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1.慢病毒稳定转染的FA7下调、FSH无关序列及PA7上调、PNC空载体细胞系成功构建并稳定传代,转染效率均大于90%,ANXA7基因在F、P细胞中成功沉默和过表达。2.m RNA、蛋白质水平显示肿瘤细胞F/P中ANXA7表达调控后,与之共培养的LEC即L-FA7下调共、L-PA7上调共中配体VEGF-C/D、受体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SOX18、Podoplanin、LYVE-1表达与ANXA7沉默或过表达变化方向一致,即ANXA7沉默时上述分子表达均降低,ANXA7过表达时则升高;而CNTN1、Prox-1则与ANXA7沉默或过表达变化方向相反,即ANXA7沉默时这两个分子表达均升高,ANXA7过表达时则降低,其中Podoplanin、LYVE-1和CNTN1受ANXA7调控影响较大;ANXA7表达调控后L-FA7下调共、L-PA7上调共细胞与相应对照组L-FSH无关序列共和L-PNC空载体共细胞相比,VEGF-C表达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VEGF-D;VEGFR-3表达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NRP-2。3.在四组共培养细胞L-FSH无关序列共,L-PNC空载体共,L-FA7下调共,L-PA7上调共上清中VEGF-C表达均高于VEGF-D,且随着ANXA7的调控,VEGF-C/D表现出与ANXA7一致的降低或升高趋势,且以VEGF-C变化最为明显。4.淋巴管成形实验结果显示PA7上调细胞促进LEC形成淋巴管的数量多于PNC空载体细胞,且与ANXA7过表达或沉默变化方向一致,即ANXA7沉默表达时淋巴管内皮细胞L-FA7下调共与对照组L-FSH无关序列相比淋巴管成形数量减少,且管腔周径总长度降低,ANXA7过表达时则成形数量增多,总长度增加。叁.Hca-F/P细胞体内移植瘤淋巴结转移灶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的表达1.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4天可见足垫F/P移植瘤体积增大,第21天腹股沟处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第28天部分可见包括腹股沟、腘窝、腋窝、腹膜后、髂动脉旁淋巴结增大。2.HE结果显示28天后移植部位F组全部成瘤,成瘤率100%,且6只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75%;P组移植部位6只成瘤,成瘤率75%,2只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33%。3.q 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ALISA等检测方法显示在m RNA、蛋白质水平,F/P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C/D、VEGFR-3/NRP-2及相关分子Podoplanin、LYVE-1、SOX18表达均高于相应小鼠正常淋巴结,F组VEGF-C/D、VEGFR-3/NRP-2及相关分子Podoplanin、LYVE-1、SOX18表达均高于P组;而CNTN1、Prox-1在F/P组表达均低于相应小鼠正常淋巴结;在F组表达均低于P组;Podoplanin、LYVE-1、CNTN1表达变化最为明显;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C表达均低于VEGF-D;受体NRP-2均高于VEGFR-3。4.在荷瘤小鼠动物血清中,VEGF-C/D在F/P组表达高于相应正常小鼠组;在F组表达高于P组,且VEGF-C表达均高于VEGF-D。5.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检测显示,F移植瘤及淋巴结转移灶L-F中微淋巴管数量和面积明显高于相应P细胞移植瘤及淋巴结转移灶L-P;同时表现出肿瘤周边的淋巴管增多较明显。四.Hca-F/P细胞ANXA7调控对小鼠体内移植瘤淋巴结转移灶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1.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在肿瘤接种后第14天观察可见移植部位肿瘤细胞标记的绿色荧光,证实移植肿瘤形成;第21天可见腹股沟等处肿瘤细胞标记的绿色荧光,证实已发生淋巴结转移。2.HE结果显示FA7下调组6只成瘤,成瘤率75%,3只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0%;FSH无关序列组8只成瘤,成瘤率100%,6只发生转移,转移率75%;PA7上调组8只成瘤,成瘤率100%,5只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62.5%;PNC空载体组6只成瘤,成瘤率75%,其中2只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33.3%,与小动物活体成像的观察结果一致。3.q 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ALISA等检测方法显示在m RNA、蛋白质水平,FA7下调、PA7上调、FSH无关序列、PNC空载体四组小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Podoplanin、LYVE-1、SOX18的表达与ANXA7沉默或过表达变化方向一致,即ANXA7沉默时上述分子表达均降低,ANXA7过表达时则升高;而CNTN1、Prox-1与ANXA7沉默或过表达变化方向相反,即ANXA7沉默时上述分子表达均升高,ANXA7过表达时则降低,且Podoplanin、LYVE-1、CNTN1受ANXA7调控影响较大。VEGF-C表达均低于VEGF-D;NRP-2表达高于VEGFR-3;ANXA7表达调控后FA7下调、PA7上调细胞移植瘤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C与ANXA7同向降低或升高的幅度大于VEGF-D;VEGFR-3与ANXA7同向变化幅度大于NRP-2。4.在FA7下调、PA7上调、FSH无关序列、PNC空载体四组荷瘤小鼠血清随着ANXA7的沉默和过表达,VEGF-C/D在小鼠血清中表现出与ANXA7同向一致的变化趋势,即ANXA7沉默时VEGF-C/D表达均降低,ANXA7过表达时则升高;四组小鼠血清中VEGF-C表达变化幅度显着高于VEGF-D。5.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检测显示,随着ANXA7的调控,FA7下调、PA7上调移植瘤及淋巴结转移灶L-FA7下调、L-PA7上调中微淋巴管数量和面积与相应对照组FSH无关序列、PNC空载体和L-FSH无关序列、L-PNC空载体相比,表现出与ANXA7沉默和过表达一致的变化趋势,即F细胞ANXA7沉默时,FA7下调移植瘤及淋巴结转移灶L-FA7下调中微淋巴管数量和面积减少;P细胞ANXA7过表达时,则PA7上调植瘤及淋巴结转移灶L-PA7上调中微淋巴管数量和面积增多;且以肿瘤周边淋巴管变化比较明显。结论:1.体内外实验结果一致提示,淋巴管内皮细胞中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Podoplanin、LYVE-1、SOX18表达与淋巴道转移潜能正相关,ANXA7表达对其发挥正调控作用;而CNTN1、Prox-1分子表达与淋巴道转移潜能呈负相关,ANXA7表达对其发挥负调控作用。2.ANXA7表达调控对VEGF-C的影响大于VEGF-D;对VEGFR-3的影响大于NRP-2,且Podoplanin、LYVE-1和CNTN1受ANXA7调控影响较大;VEGF-C、VEGFR-3、Podoplanin、LYVE-1、CNTN1与肝癌淋巴道转移关系更加密切,提示这些分子在肝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主要作用。3.体内外ELISA结果共同显示,VEGF-C/D主要以分泌蛋白的形式在肿瘤淋巴管生成过程中发挥作用,且以VEGF-C作用为主;肝癌细胞F、P与LEC共培养对于VEGF-C/D特别是VEGF-C的分泌均具有促进作用,且高淋巴道转移潜能F细胞作用强于低淋巴道转移潜能P细胞;ANXA7对VEGF-C/D分泌具有正向调控作用,且促进VEGF-C分泌作用强于对VEGF-D的作用。4.体外淋巴管内皮细胞成形实验、体内移植瘤淋巴结转移灶成瘤率和转移率、微淋巴管计量等检测共同提示,高淋巴道转潜能肝癌细胞F对淋巴管成形和生成的促进作用强于低淋巴道转移潜能P细胞;肿瘤细胞ANXA7表达调控与体内外淋巴管成形和生成正相关,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正调控作用。5.综合本研究体内外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小鼠肝癌中ANXA7可能是VEGF-C/D-VEGFR-3/NRP-2较上游的重要通路分子,且与后者共同调控着更下游的淋巴管相关分子SOX18、Podoplanin、LYVE-1、CNTN1、Prox-1的表达,特别是通过VEGF-C、VEGFR-3、Podoplanin、LYVE-1、CNTN1等特异性淋巴管生长因子配体、受体及相关分子系统,在肝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郑玉平,陈奎生[2](2015)在《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是肿瘤发生淋巴道转移的重要界面。关于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分离技术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提供更好地平台,同时也为临床上肿瘤转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良好的指南。(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田东,付茂勇[3](2011)在《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在肿瘤的转移扩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方式和远期生存率。探索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特征,将为深入研究肿瘤的转移扩散机制提供良好的平台,从而有助于阻止肿瘤细胞的扩散,为临床肿瘤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有效依据。近年来,有关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很快,且研究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本文就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认识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在肿瘤发生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2011年03期)
杨守华[4](2009)在《上皮性卵巢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上皮性卵巢肿瘤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存在及其分布特点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肿瘤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存在及其分布特点,探讨从上皮性卵巢肿瘤单细胞悬液中分离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1)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分子D2-40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5例上皮性卵巢肿瘤(其中恶性10例,交界性5例)中微淋巴管的密度(1ymphatic vessels density,LVD)和微淋巴管所占的面积百分比(1ymphatic vessels area,LVA);D2-40/Ki-67相结合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有无增生状态的微淋巴管内皮细胞。(2)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前述15例上皮性卵巢肿瘤新鲜组织,5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和5例正常卵巢组织新鲜组织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HA receptor-1,LYVE-1)阳性细胞的比例。结果(1)交界性卵巢肿瘤中的LVD为(13.23±8.26)条/4HP,与恶性肿瘤(14.22±7.21)条/4HP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恶性上皮性肿瘤中LVA为(3.52±1.61)%较交界性卵巢肿瘤(2.21±1.42)%明显升高(P<0.05)。Ki-67在D2-40(+)的淋巴管内皮细胞中无表达。(2)卵巢上皮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中LYVE-1(+)细胞的比例为2-11%,恶性与交界性组织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但是比例较正常和良性卵巢肿瘤组织高(P<0.05)。结论恶性和交界性卵巢肿瘤中存在微淋巴管内皮细胞,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第二部分体外分离,培养,鉴定上皮性卵巢肿瘤来源的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及其一般生物学特点目的从交界性和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分离微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进行培养,鉴定和纯化,研究该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方法(1)胶原酶消化26例新鲜卵巢肿瘤(其中交界性11例和恶性15例)组织得到单细胞悬液,免疫磁珠分选其中的LYVE-1(+)细胞体外贴壁进行二维和叁维培养。(2)应用泛内皮细胞标记分子CD31和多种淋巴内皮细胞标记分子如Prox-1,D2-40,VEGFR-3和LYVE-1鉴定该细胞。(3)持续传代培养该细胞,尝试不同条件下的效果,探讨其生长的规律。(4)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结果(1)应用免疫磁珠技术可以成功分离到上皮性卵巢肿瘤细胞中的LYVE-1(+)细胞并体外培养传代。(2)该细胞表达CD31,Prox-1,D2-40,VEGFR-3和LYVE-1,经联合鉴定其纯度在90%以上。(3)上皮性卵巢肿瘤来源的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可以传6代以上并维持基本性状。(4)实验的成功率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年龄<30岁者成功率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类型无显着关联(P>0.05)。结论应用免疫磁珠技术可以从卵巢肿瘤中分离培养微淋巴管内皮细胞,该细胞体外性状稳定,可以用于后续实验的研究。第叁部分上皮性卵巢肿瘤来源的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及其在体外对肿瘤细胞CAOV-3的影响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肿瘤来源的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对卵巢癌细胞株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分别培养上皮性卵巢肿瘤来源的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tumor associated1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TLEC)和正常新生儿真皮来源的微淋巴管内皮细胞(normal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NLEC)。并收集这两种细胞的上清得到相应的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2)分别用这两种条件培养基干预生长旺盛的卵巢癌细胞系CAOV-3,消化后苔盼蓝染色计数了解其对肿瘤细胞增值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干预后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3)RT-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分别受到两种条件培养基干预后CAOV-3细胞MMP-2.MMP-9,TIMP-1,TIMP-2和CXCR-4的表达水平。(4)明胶酶谱法检测TLEC和NLEC对肿瘤细胞CAOV-3分泌转移相关因子MMP-2和MMP-9的影响。结果(1)TLEC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以显着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但是该细胞对肿瘤增殖有无影响尚难以确定。(2)PCR结果表明在mRNA水平受到TLEC干预的肿瘤细胞与受到NLEC干预的细胞相比其表达MMP-9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同时TIMP-2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MMP-2、TIMP-1和CXCR4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3)明胶酶谱法证实受到TLEC干预的CAOV-3细胞较受到NLEC干预者分泌MMP-9更多(P<0.05),而两者之间MMP-2的分泌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上皮性肿瘤相关的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可能通过激活MMP-9/TIMP-2途径增强卵巢肿瘤细胞株CAOV-3的侵袭与迁移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肿瘤相关淋巴管内皮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是肿瘤发生淋巴道转移的重要界面。关于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分离技术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提供更好地平台,同时也为临床上肿瘤转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良好的指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相关淋巴管内皮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文.肿瘤细胞AnnexinA7调控对淋巴管内皮细胞VEGF-C/D—VEGFR-3/NRP-2及淋巴管相关分子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8
[2].郑玉平,陈奎生.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3].田东,付茂勇.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J].肿瘤.2011
[4].杨守华.上皮性卵巢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