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震构造论文-曾宪伟,闻学泽,龙锋

发震构造论文-曾宪伟,闻学泽,龙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震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九寨沟地震,初至P震相,重新定位,震源深度

发震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曾宪伟,闻学泽,龙锋[1](2019)在《由初至P震相重新定位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的主震与M_L≥3.0余震并分析发震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利用区域台站和流动台站(近台)的记录,基于初至P震相重新测定了2017年九寨沟序列M_S7.0主震和M_L≥3.0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分析余震分布与地震构造的关系,解释发震断裂带的结构.获得的新认识有:(1)九寨沟主震震源深度为16km,位于余震带中段的南缘;余震主要分布深度为4~17km.(2)沿余震带的走向,余震分布与主震同震位错大小的分布明显相关.余震带中段8~16km深度存在的余震稀疏区与同震位错的高值区相吻合,应是发震断裂带主凹凸体的部位,也是主震时应变释放较充分的部位;余震带南东段10~18km深度的余震密集区对应了同震位错的亏损区之一,叁次M_L≥5.0余震都发生于此;余震带西北段在5~10km之下既缺少余震,又属同震位错的亏损区,可能与那里多条断裂的交汇或合并造成的构造复杂性有关;余震带中-北西段3~5km深度的也缺少余震,也对应了浅部的同震位错亏损区.(3)证实了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虎牙断裂带北段,同时新揭示出发震断裂带表现为由主断裂和分支断裂构成的、向上分叉的花状结构,尺度约为4.5km宽(最大)、35km长,主断裂朝SW陡倾.这些反映主震破裂可能不只受控于单一的断裂,而有可能是沿主断裂发生主破裂,而沿分支断裂发生次要破裂.另外,本文对发震断裂带结构的分段解释,是遵循构造地质学原理去综合震源排列、震源机制解、地表断层已知位置、相邻剖面断层解释结果等信息的分析结果,而不仅仅依据余震的密集分布进行推断.(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小娜,叶秀薇,黄元敏,王力伟[2](2019)在《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_S6.2地震发震构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福建省地震台网、广东省地震台网和台湾"中央"气象局17个台的宽频带记录,使用CAP方法反演了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_S6.2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节面1走向/倾角/滑动角为89°/82°/-173°,节面2走向/倾角/滑动角为358°/84°/-7°,最佳拟合深度14km,矩震级5.8.使用双差定位获取了94个M_L2.0以上地震的精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主震位于北纬23.36°,东经118.62°,震源深度10.43km.根据小震分布和构造应力场反演得到余震断层面走向和倾角分别为88°和60°.研究认为,台湾海峡6.2级地震发震构造为近EW向的台湾浅滩断裂,受南海板块张裂拉伸发育而成,孕震过程中有东山隆起东缘断裂的参与,推测在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NW-SE向挤压碰撞背景下,近EW向的台湾浅滩断裂与近NS向的东山隆起东缘断裂交接部位属于强度薄弱区,最终产生高倾角右旋走滑错动而引发地震,余震主要沿台湾浅滩断裂分布.(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斌,白相东,申金超,苏道磊[3](2019)在《山东地区乳山震群双差重定位及发震构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差重定位方法,对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山东乳山地区1442个M_L1.0以上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后震群震中更加集中,条带状更为清晰,总体呈NW向优势分布;震群震源深度集中在6~10km,其中优势分布深度为7~9km,破裂主要发生在上地壳。通过P波初动法对乳山震群部分M_L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了求解,其震源机制均为走滑型,震源机制的节面A方向与乳山震群重定位分布方向基本一致。综合考虑精确定位结果及较大地震震源机制,初步推测乳山震群发震断层为NW向走滑型隐伏断裂。(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易桂喜,龙锋,梁明剑,赵敏,王思维[4](2019)在《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6月17日,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_S6.0地震,其后5天内相继发生了珙县M_S5.1、长宁M_S5.3和珙县M_S5.4强余震;7月4日,在珙县珙泉镇再次发生M_S5.6地震.因灾害迭加,本次地震序列导致1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大量房屋受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长宁M_S6.0地震序列早期(2019年6月17日至22日)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序列中截止至7月4日的16次M_S≥3.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对该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长宁M_S6.0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后的610次M_L≥1.5地震分布显示余震区呈NW-SE向展布,长约25km,宽5km;序列震源深度在0~10km区间,深度均值约3.2km,但空间上呈西深东浅的分布特征.长宁M_S6.0地震位于余震区的东南端,具单侧破裂特征.CAP波形反演结果显示长宁M_S6.0地震序列以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地震为主;16次M_S≥3.6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1~7km范围,平均深度3.5km,与定位结果一致,揭示本次长宁地震序列发生在上地壳浅部.根据序列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构造特征,推测本次长宁M_S6.0地震序列的发生可能与长宁—双河复式大背斜中白象岩—狮子滩背斜和双河场褶皱及其伴生断层活动有关,位于余震区西北段的6月17日珙县M_S5.1、22日珙县M_S5.4及7月4日珙县M_S5.6地震应为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触发白象岩—狮子滩背斜伴生断层活动所致.序列发震构造整体呈NE-SW向挤压为主、兼具一定NW-SE向拉张分量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南侧2018年12月16日兴文M_S5.7和2019年1月3日珙县M_S5.3地震所呈现的NW-SE向挤压、NE-SW向拉张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着差异,揭示四川盆地南缘地带处于构造变形模式的转换区域,所处构造环境的变化导致本次长宁地震序列震源区及附近区域发震构造变形特征具有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易桂喜,龙锋,宫悦,粱明剑,乔慧珍[5](2019)在《2018年西昌M_S5.1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55秒,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发生MS5.1地震,震中位于(102.08°E,27.7°N),震源深度19 km。四川省地震局通过震区震害调查、强震动观测记录分析,确定本次地震等震线呈近NS向椭圆形分布,长轴34 km,短轴20 km;最高烈度为Ⅵ度,面积645 km2。地震共造成4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 461万元。(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李锋,缪阿丽,李迎春,李强,叶碧文[6](2019)在《2018-04-06无为M_L4.1地震震源机制和深度及发震构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华东地区测震台网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2018-04-06无为M_L4.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120°,倾角57°,滑动角27°;节面Ⅱ,走向15°,倾角68°,滑动角144°;震源深度为12 km。双差定位结果显示,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位于无为盆地西南边界,沿SE向分布,震中由NW向SE迁移。根据震源机制解和精定位结果推测,无为M_L4.1地震的断层面解为节面I,地震可能是在区域背景应力场作用下由无为盆地西南边界底部的SE向断裂运动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志斌,冉慧敏,金花[7](2019)在《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_S6.2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县发生M_S6.2地震,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余震序列分布离散,对呼图壁地震的发震断层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CAP方法反演主震及余震中M_S≥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余震进行重定位,得到了637个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呼图壁地震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节面解为:节面Ⅰ走向82°,倾角18°,滑动角61°;节面Ⅱ走向292°,倾角74°,滑动角98°。其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破裂面。重定位后,主震的震源位置被重定为(86.36°E,43.79°N),震源深度14 km,根据余震的分布特点、震源机制解特征和区域构造特征,呼图壁地震的发震断层并不是南倾的准噶尔南缘断裂,而是在其北边的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带上的一个反冲断层。在北天山区域内,由于构造反转的作用,存在诸多倾角在45°~55°之间的北倾的断层。根据GPS的资料显示,天山北部地区的应力在新生代晚期已开始积累,这增加了天山北部前缘的发震概率。(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林,田勤俭,李文巧,赵妍,徐岳仁[8](2019)在《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发震构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1月18日在西藏米林发生了M_S6.9地震,目前尚未发现地表破裂带,发震构造尚不明确.震源机制解表明该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集中在加拉白垒东北坡上一个NW走向的长约36km、宽约8km的狭长条带之内.余震条带的走向及长度严格受到派乡构造岩片NE边界走向及长度的控制,垂直于该条带的地震剖面清晰地揭示出一条倾向NE的低倾角逆冲断层面,结合震源机制解及GPS同震位移场的已有结果,初步推断它可能就是发震断层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上游加拉—米林河段两岸的湖相基座阶地面和山脊线在南迦巴瓦、加拉白垒脚下都发生了倾向SW的翘起变形,发震断层面构成了其上盘加拉白垒、南迦巴瓦强烈隆升区与其下盘地貌发生翘起变形的弱隆升区的分界面,推断加拉白垒峰沿着这一断层面不断地逆冲、隆升,以此来调节其两侧的不均匀挤出,而下盘近断层处的褶皱、拖曳等作用逐渐造成了阶地面、山脊线的翘起、弯曲变形.基于夷平面的区域变形分析,认为雅江缝合带作为主干断裂带从整体上控制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东构造结地区的碰撞-挤压格局.印度板块东北犄角的强烈顶撞引起了东构造结附近强烈的断块运动,嘉黎断裂带北侧的地壳显着增厚,主夷平面随之发生裂解.与此同时,由于碰撞带来的强烈挤压,派乡构造岩片、多雄拉变质穹隆沿着缝合带大拐弯内侧不均匀地挤出,南迦巴瓦、加拉白垒随之隆升.此次的米林地震仅仅是该不均匀挤出过程所引发的一次具体的事件,是派乡构造岩片内部的一条次级断层发生的一次逆冲运动造成的.此外,紧邻此次余震条带的南迦巴瓦NEE边界以及SE边界是一个潜在的地震空区,其未来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启雷,李玉丽,刘文邦[9](2019)在《2018年5月6日称多5.3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8年5月6日称多5.3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至2018年7月15日共获取129个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称多5.3级地震序列主要呈NWW或NNW向分布,其中长轴沿NWW向展布,长约11 km,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6—12 km范围内,优势分布为8—11 km。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最佳波形拟合深度为10.1 km。结合精定位、震源机制等综合分析,认为主破裂面走向呈NNW向,发震构造应为巴颜喀拉山主峰断裂。(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宋春燕,高荣,刘建明,刘萍,郭寅[10](2019)在《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M_S5.5地震序列及发震构造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发生M_S5.5地震,震中处于塔里木地块西北缘,位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震区内。此次伽师地震前发生了M_S4.7前震,截至9月30日最大余震震级为M_S4.6(M_L5.0),初步判定为前-主-余型地震序列。序列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沿近NE向展布,主震震源深度与1997~1998年伽师强震主震基本一致,发震断层陡立。本文从区域的构造环境、地震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认为,地震发生在伽师隐伏断裂东南端部,为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震区的一次新的构造活动。序列参数、视应力等计算结果显示,伽师M_S5.5地震的预测最大余震震级与最大余震震级M_S4.6接近,表明序列最大余震已经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发震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福建省地震台网、广东省地震台网和台湾"中央"气象局17个台的宽频带记录,使用CAP方法反演了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_S6.2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节面1走向/倾角/滑动角为89°/82°/-173°,节面2走向/倾角/滑动角为358°/84°/-7°,最佳拟合深度14km,矩震级5.8.使用双差定位获取了94个M_L2.0以上地震的精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主震位于北纬23.36°,东经118.62°,震源深度10.43km.根据小震分布和构造应力场反演得到余震断层面走向和倾角分别为88°和60°.研究认为,台湾海峡6.2级地震发震构造为近EW向的台湾浅滩断裂,受南海板块张裂拉伸发育而成,孕震过程中有东山隆起东缘断裂的参与,推测在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NW-SE向挤压碰撞背景下,近EW向的台湾浅滩断裂与近NS向的东山隆起东缘断裂交接部位属于强度薄弱区,最终产生高倾角右旋走滑错动而引发地震,余震主要沿台湾浅滩断裂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震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曾宪伟,闻学泽,龙锋.由初至P震相重新定位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的主震与M_L≥3.0余震并分析发震构造[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王小娜,叶秀薇,黄元敏,王力伟.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_S6.2地震发震构造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张斌,白相东,申金超,苏道磊.山东地区乳山震群双差重定位及发震构造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9

[4].易桂喜,龙锋,梁明剑,赵敏,王思维.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9

[5].易桂喜,龙锋,宫悦,粱明剑,乔慧珍.2018年西昌M_S5.1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J].国际地震动态.2019

[6].李锋,缪阿丽,李迎春,李强,叶碧文.2018-04-06无为M_L4.1地震震源机制和深度及发震构造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7].张志斌,冉慧敏,金花.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_S6.2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

[8].王林,田勤俭,李文巧,赵妍,徐岳仁.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发震构造初探[J].地球物理学报.2019

[9].李启雷,李玉丽,刘文邦.2018年5月6日称多5.3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9

[10].宋春燕,高荣,刘建明,刘萍,郭寅.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M_S5.5地震序列及发震构造讨论[J].中国地震.2019

标签:;  ;  ;  ;  

发震构造论文-曾宪伟,闻学泽,龙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