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菌论文-唐思颉,涂传海,胡文秀,董明盛

红茶菌论文-唐思颉,涂传海,胡文秀,董明盛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茶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茶菌,黄浆水,总黄酮,大豆异黄酮

红茶菌论文文献综述

唐思颉,涂传海,胡文秀,董明盛[1](2019)在《红茶菌发酵黄浆水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浆水是豆制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液,但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适宜微生物生长。传统的红茶菌由醋酸菌和酵母菌组成的液面生物膜发酵茶糖水得到。本研究利用黄浆水作为红茶菌的新型发酵基质,期望开发出新型功能型饮料。随发酵时间延长至第6天,发酵黄浆水pH值下降至3.24,总酸浓度为0.121mol/L,还原糖质量浓度下降至1.37mg/mL。用体积分数80%甲醇溶液对发酵前后黄浆水进行提取并测定总黄酮质量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豆异黄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还原力和还原力4种抗氧化模型对发酵前后黄浆水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第6天黄浆水的总黄酮质量浓度为268.45mg/L,糖苷型大豆异黄酮质量浓度下降至49.76mg/mL,苷元型大豆异黄酮质量浓度增加至150.95mg/mL。经发酵后的黄浆水抗氧化活性相比未发酵黄浆水明显提高。本研究为黄浆水的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徐清萍,金鑫,郭苗苗,纵伟,赵光远[2](2019)在《红茶菌在谷物原料发酵制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红茶菌在谷物原料发酵制醋中的应用,以玉米粉、豆粕、米糠粕为原料,总酸、不挥发酸及氨基酸态氮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原料比例、不同酶制剂添加量对谷物醋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玉米粉∶豆粕∶米糠粕=50∶45∶5质量比发酵14 d,糖化酶对成品总酸含量有显着性影响(P<0.05),中性蛋白酶对成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有显着性影响(P<0.05)。各种酶制剂的添加量为:α-淀粉酶0.4%、糖化酶0.3%、中性蛋白酶1%、酸性蛋白酶0.3%(第一次添加量),在此最佳酶添加量条件下,接种5%红茶菌发酵,制备谷物醋中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和不挥发酸含量分别为47.90 g/L、6.62 g/L和0.72 g/L。结果说明红茶菌在谷物原料发酵制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6期)

胡晓磊,吴迅,马永辉,张惠玲[3](2019)在《红茶菌发酵马铃薯醋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宁夏固原鲜马铃薯(青薯9号)为原料,采用红茶菌对其进行发酵,制备马铃薯醋。并以陈酿前马铃薯醋中总酸含量为响应值,初始糖度、红茶菌接种量、发酵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响应面法对马铃薯醋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马铃薯醋的最优发酵工艺为初始糖度19%,红茶菌接种量21%,发酵温度34℃。在此最优发酵条件下,陈酿前马铃薯原醋中总酸含量为2.48 g/100 m L,较优化前提高20.4%,经陈酿后总酸可达3.60 g/100 m L。马铃薯醋澄清透亮,无沉淀、无浮膜,呈浅黄色,香味协调,酸中带甜,无不良气味。微生物指标和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6期)

柴丽娜,徐伟,吕欢,李佳美[4](2019)在《老山芹红茶菌发酵饮料的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老山芹汁、茶、糖水为原料接入红茶菌制成发酵型饮料,选择菌种接种量、加糖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总糖、总酸度和感官评价作为指标,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显示,最优组合A_2B_1C_3D_3,即红茶菌接种量6.0%、加糖量10.0%、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60 h,总糖为3.54 g/100m L、总酸为2.88 g/100 mL。制得色泽鲜艳,酸甜适口,具有老山芹特殊香气的发酵型饮料。(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6期)

王鸿志,顾霞萍[5](2019)在《多菌群发酵红茶菌饮料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茶萃取液和葡萄糖为原料,以多种乳酸菌、酵母菌、醋酸菌作为发酵剂,考察采用不同的发酵剂、发酵温度、红茶含量、红茶萃取温度和时间,对发酵饮料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茶添加量1.5%,萃取温度85℃,萃取时间5min,葡萄糖添加量10%,添加0.01%植物乳杆菌、0.005%瑞士乳杆菌、0.005%鼠李糖乳杆菌、0.005%酿酒酵母和0.05%醋酸菌为发酵剂的工艺,发酵时间短,饮料风味好。(本文来源于《饮料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陈雪娇,曲冬梅,单胜艳,王春茹,邵明凯[6](2019)在《不同发酵工艺对红茶菌有效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红茶菌菌膜发酵生产周期长,微生物组成较为复杂、易受杂菌污染,很难保证红茶菌产品的稳定性。该文以红茶为原料,采用自主筛选的醋酸菌纯种及市售纯菌酵母菌、乳酸菌进行红茶菌饮品改良发酵以及传统产膜红茶菌发酵,对比研究二者在不同发酵阶段的有效成分变化。结果表明,传统的红茶菌菌膜发酵液中没有检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共发酵的改良法发酵其发酵液SOD活力高达510U/mL;改良法的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总酸含量要比传统法分别高出2.5倍和10倍;采用传统红茶菌菌膜发酵游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都非常少,且在发酵后含量明显减少,而改良法发酵后游离氨基酸总量提高了5.4倍,必需氨基酸总量提高了7.7倍。综上,采用现代的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共发酵的红茶菌发酵液其SOD活力、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游离氨基酸及8种必需氨基酸生成能力、产酸能力等均较传统的红茶菌菌膜发酵有大幅度提高。(本文来源于《饮料工业》期刊2019年01期)

张沙沙,卢蔚波,张婷,沙如意,毛建卫[7](2018)在《红茶菌生产细菌纤维素及其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茶菌是一种中国传统酸性饮料,为了得到其生产细菌纤维素(BC)的能力及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变化情况,利用红茶菌混合菌种发酵制备细菌纤维素,对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纤维素产量、还原糖消耗量和pH值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pH值从4.77降到3.08,还原糖含量从51.16g/L降到10.55g/L,发酵7d得到4.39g/L的细菌纤维素。扫描电镜观察到细菌纤维素的直径在100~500nm之间;热重分析表明细菌纤维素在296℃处具有最大失重,失重率达46%;红外光谱揭示了细菌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纤维素主要由C、H、O这3种元素构成,基本上符合纤维素中各元素含量;XRD结果表明细菌纤维素的结晶度为80.21%,是一种高结晶度纤维素材料。(本文来源于《浙江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魏书蓉,张亚楠,吴春,王青,许雅苹[8](2018)在《红茶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茶菌是用糖、茶、水加菌种经发酵后生成的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发酵产物。红茶菌发酵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功能性物质,是一种天然的功能性食品。综述红茶菌的发酵工艺、功效成分和产品研发情况。(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8年11期)

鲁静,张玉鑫,向萍,户杉杉,刘妍[9](2018)在《添加红茶菌对海绵蛋糕品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添加红茶菌制作海绵蛋糕,评价其比容、感官品质及贮存期,研究红茶菌不同添加量对海绵蛋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海绵蛋糕的比容随红茶菌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整体感官品质与贮存期均随着红茶菌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在红茶菌添加量为5.88%时,海绵蛋糕整体感官品质最佳,贮存期最久;与常规制法相比,在配料中添加适量的红茶菌制得的海绵蛋糕,口感与内部结构显着提升,贮存期延长,并带有红茶菌特有的怡人菌香。(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董瑞霞,郑生宏,马军辉[10](2018)在《乳酸菌发酵对红茶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红茶菌组成中乳酸菌发酵的生长状态及其对菌液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发酵液中茶物质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红茶菌原液比较,双歧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均未形成絮状物及菌膜。发酵第5 d时,两种乳酸菌发酵液的颜色均近似于红茶菌原液(淡黄色)。随着菌种添加量的增加,这两种发酵液中的沉淀物逐渐增多,双歧杆菌发酵液香气由酸甜香逐渐转变为酸气,茶香逐渐变淡甚至消失,滋味由酸甜适口逐渐转淡,茶味亦逐渐消失。两种单一菌种对茶汤中糖度、酸度、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等茶物质的质量浓度均有影响,且变化趋势与红茶菌原液的变化趋势不同。(本文来源于《丽水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红茶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红茶菌在谷物原料发酵制醋中的应用,以玉米粉、豆粕、米糠粕为原料,总酸、不挥发酸及氨基酸态氮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原料比例、不同酶制剂添加量对谷物醋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玉米粉∶豆粕∶米糠粕=50∶45∶5质量比发酵14 d,糖化酶对成品总酸含量有显着性影响(P<0.05),中性蛋白酶对成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有显着性影响(P<0.05)。各种酶制剂的添加量为:α-淀粉酶0.4%、糖化酶0.3%、中性蛋白酶1%、酸性蛋白酶0.3%(第一次添加量),在此最佳酶添加量条件下,接种5%红茶菌发酵,制备谷物醋中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和不挥发酸含量分别为47.90 g/L、6.62 g/L和0.72 g/L。结果说明红茶菌在谷物原料发酵制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茶菌论文参考文献

[1].唐思颉,涂传海,胡文秀,董明盛.红茶菌发酵黄浆水的体外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学.2019

[2].徐清萍,金鑫,郭苗苗,纵伟,赵光远.红茶菌在谷物原料发酵制醋中的应用[J].中国酿造.2019

[3].胡晓磊,吴迅,马永辉,张惠玲.红茶菌发酵马铃薯醋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19

[4].柴丽娜,徐伟,吕欢,李佳美.老山芹红茶菌发酵饮料的工艺[J].食品工业.2019

[5].王鸿志,顾霞萍.多菌群发酵红茶菌饮料的研制[J].饮料工业.2019

[6].陈雪娇,曲冬梅,单胜艳,王春茹,邵明凯.不同发酵工艺对红茶菌有效成分的影响[J].饮料工业.2019

[7].张沙沙,卢蔚波,张婷,沙如意,毛建卫.红茶菌生产细菌纤维素及其结构表征[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8

[8].魏书蓉,张亚楠,吴春,王青,许雅苹.红茶菌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8

[9].鲁静,张玉鑫,向萍,户杉杉,刘妍.添加红茶菌对海绵蛋糕品质的影响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2018

[10].董瑞霞,郑生宏,马军辉.乳酸菌发酵对红茶菌品质的影响[J].丽水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红茶菌论文-唐思颉,涂传海,胡文秀,董明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