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客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私利性,客观性,同行监督
科学客观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刚[1](2018)在《论科学客观性与无私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私利性是科学客观性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科学的无私利性,才能确保科学的客观性。无私利性要求科学家必须把其研究工作置于同行专家的严格监督之下,并最终要向其同行而不是外行负责解释。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验证和试错,因此科学家必须接受同行的监督和批评,才能确保科学的客观性。(本文来源于《科学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罗栋[2](2017)在《科学客观性的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科学客观性有众多不同的用法和标准。作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界定客观性概念的一种主要进路,对客观性不同用法的分类学研究面临着诸多困境。哈金和阿克斯特尔将这些困难解释为客观性可能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并且哈金认为人们甚至完全可以在不提及客观性概念的情况下讨论科学客观性相关问题,客观性概念是多余的,"让我们别谈客观性了"。哈金和阿克斯特尔的观点是对分类学研究所面临困境的猜想性解释。不基于他们的猜测性解释,对客观性不同用法分类的完备性、不同用法间的对立性,以及不同用法间的选择的分析显示,分类学研究进路必然面临困境。通过分类学研究界定客观性是一条死胡同。(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郝苑,孟建伟[3](2016)在《科学客观性的历史建构——科学哲学视域中的历史认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尼采的视角主义和福柯的主体解释学等欧陆哲学的影响下,历史认识论结合观念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历史语境,考察了科学客观性的概念的历史建构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科学实践的复杂性的认识,并为科学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于越[4](2016)在《“范式”对传统科学客观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科学哲学研究的领域内,传统的客观性问题研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库恩提出"范式"理论,传统科学客观性的地位受到冲击。本文通过研究传统科学客观性的起源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思考传统科学客观性所面临的问题,使人们能正确产生对科学客观性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6年16期)
韩亚卿[5](2016)在《科学客观性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客观性在科学哲学中是一个核心论题,也是科学知识的根本准则,它对于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现代科学的飞速前进,科学理论的可错性逐渐显现出来,这引起学者们对过去深信不疑的科学客观性进行新的思考,甚至产生质疑。本文在认识客观性概念的基础上尝试排除这种疑虑,并以坚定的态度捍卫科学客观性。本文认为针对科学客观性的主要问题有:(1)客观性的内涵极其复杂,学者之间各执其词,究竟该如何理解科学客观性?(2)客观性作为评判人所创造的科学理论的准则,是否也带有主观成分?如何看待这种人的主观性?(3)客观性与主体间一致性的关系问题也是饱受争议,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4)如何来确保科学的客观性?因为笔者能力有限,本文研究重点倾向第二个和第叁个问题。文章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表明科学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能否定科学的客观性,要不懈追求客观性。并且结合前人对科学客观性的理解来阐述科学客观性的内涵,明确指出客观性的内涵“独立于主体”并不意味要抛弃主体,而是要求所有主体意见一致。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第二个和第叁个问题。首先,通过论证说明科学客观性是包含有主观性的,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消除这种主观性,只要尽力减少主观性带来的不良影响即可。之后,对于主体间性概念的含义、历史发展过程做出详细的介绍,最后通过逻辑分析得到结论:在目前,可以把主体间性看作科学客观性的充分必要条件,科学客观性正是建立在主体间一致的基础上。第叁部分,简要论述了科学客观性的规定性和理论意义。从主体的科学背景和科学精神、主体数量、客观性的时效性和语境等方面来规范科学客观性。强调科学客观性的意义在于保障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更在于确保科学理论的可用性,使科学理论健康地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文明提供实际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韩亚卿[6](2016)在《科学客观性是否包含主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客观性作为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是包含有主观性的。所有科学理论都是由不同的主体不断研究和实践获得的,科学客观性要求所有主体保持一致性,然而主体由于受到个人因素、研究方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科学理论必然会含有主观性,那么,主观性也就成为科学客观性所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但是,我们不能排斥主观性,必须正确认识它的存在才能尽量避免它给科学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6年01期)
黄翔[7](2015)在《以科学实践为中心来探讨科学客观性——朗基诺的《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朗基诺的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的对不完全决定性的解释(UER)的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的考虑。这篇文章的基本进路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的对不充分性的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性维度的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5年06期)
章梅芳[8](2014)在《唐娜·哈拉维的科学客观性思想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娜·哈拉维的科学客观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于以改造并启用视线隐喻作为切入点,强调主体的自我分裂与冲突及其认识论意义,局部视角的优先性,客体的行动者身份,以及知识的情境化特征;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色彩,对于科学认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张慧霞[9](2012)在《女性主义视域下传统科学客观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个世纪以来,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科学成为无所不能的神话。但是,人类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日益严峻。女性主义以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科学的客观性进行批判,揭示传统科学中的主客二分和价值中立原则导致了科学研究中的父权制意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女性主义探索和重构有效合理的科学知识,设想建立一种女性主义的科学。文章以对传统科学客观性的解读为基点,探讨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科学观,并对女性主义的科学观进行反思。(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张慧敏[10](2011)在《关于女性主义科学客观性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客观性问题是科学与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人们从事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最高理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女性主义以其独特的性别关注在科学领域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文化视角,客观性是女性主义不可避免要去探讨的问题,女性主义研究者成为研究科学客观性的一股新兴的迅猛力量,提出诸多新概念、新结论,为科学客观性的探究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聚焦于科学客观性的女性主义研究,结合学术界关于科学客观性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反思,以期丰富科学哲学关于客观性的研究,消除主流科学的客观性神话,凸显女性在科学中的作用,为女性争取在科学研究中的话语权和合法地位,使得科学更加公平,走向多元化和民主化,从而成为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科学。本文首先追溯了女性主义科学客观性探究的背景,分析了后库恩时期、后现代主义和SSK叁个学派对传统科学客观性的批判;在第二部分,分别具体阐述了伊夫林·福克斯·凯勒、桑德拉·哈丁、海伦·朗基诺和凯瑟琳·麦金农这四名女性主义学者对科学客观性的观点,厘清了动态的客观性、强客观性、科学社会知识论、权力和客观性等重要概念;最后,对女性主义科学客观性探究进行了评述,阐述了女性主义对科学客观性探究的积极意义,指出了女性主义在研究科学客观性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稍加分析展望了女性主义对科学研究的未来。(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4-14)
科学客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们对科学客观性有众多不同的用法和标准。作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界定客观性概念的一种主要进路,对客观性不同用法的分类学研究面临着诸多困境。哈金和阿克斯特尔将这些困难解释为客观性可能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并且哈金认为人们甚至完全可以在不提及客观性概念的情况下讨论科学客观性相关问题,客观性概念是多余的,"让我们别谈客观性了"。哈金和阿克斯特尔的观点是对分类学研究所面临困境的猜想性解释。不基于他们的猜测性解释,对客观性不同用法分类的完备性、不同用法间的对立性,以及不同用法间的选择的分析显示,分类学研究进路必然面临困境。通过分类学研究界定客观性是一条死胡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客观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勇刚.论科学客观性与无私利性[J].科学管理研究.2018
[2].罗栋.科学客观性的分类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
[3].郝苑,孟建伟.科学客观性的历史建构——科学哲学视域中的历史认识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
[4].于越.“范式”对传统科学客观性的影响[J].科技风.2016
[5].韩亚卿.科学客观性浅析[D].山西大学.2016
[6].韩亚卿.科学客观性是否包含主观性[J].社科纵横.2016
[7].黄翔.以科学实践为中心来探讨科学客观性——朗基诺的《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J].哲学分析.2015
[8].章梅芳.唐娜·哈拉维的科学客观性思想评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
[9].张慧霞.女性主义视域下传统科学客观性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
[10].张慧敏.关于女性主义科学客观性的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