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自我效能论文-刘新梅,刘博,屈晓倩,张新星

创造性自我效能论文-刘新梅,刘博,屈晓倩,张新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创造性自我效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息型团队断裂,员工创造力,创造性自我效能,时间压力

创造性自我效能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梅,刘博,屈晓倩,张新星[1](2019)在《信息型团队断裂对员工创造力的跨层研究——基于创造性自我效能和时间压力的中介调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以创造性自我效能为中介变量,挑战型时间压力和阻碍型时间压力为调节变量,探讨信息型团队断裂对员工创造力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论表明:(1)信息型团队断裂对员工创造力具有直接的负向影响。(2)创造性自我效能中介信息型团队断裂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3)挑战型时间压力显着负向调节信息型团队断裂对员工创造力的负向影响。(4)创造性自我效能能够中介挑战型时间压力在信息型团队断裂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结论为多元化科研团队的员工创造力和时间压力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预测》期刊2019年01期)

桑青松,李晶晶[2](2015)在《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创造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创造性是相对于科学创造性和艺术创造性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创造性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领域的具体化。大学生是国家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组成群体。新时期,国家的发展不仅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社会活动领域的大学生创造性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对于科学创造性与艺术创造性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作为一个新兴概念的社会创造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创造性的内在深层关系,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安徽地区的叁所高校中选取6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选用朱丽雅修订的《成就目标定向问卷》、黄春艳修订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问卷》和胡静宜编制的《大学生社会创造性问卷》进行施测。研究对所选用的的叁个问卷进行了结构效度检验,GFI、AGFI、CFI、NNFI、SRMR和RMSEA等指标的数值均达到标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研究使用SPSS、AMOS等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叁个变量总分之间两两正相关,而除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中的认知效能维度与社会创造性中洞察性维度不存在显着相关之外,叁变量各因子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掌握目标定向对社会创造性各维度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能力效能和任务效能对社会创造性各维度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掌握目标定向对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各维度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运用AMOS技术进一步分析叁个变量间的关系发现,能力效能在掌握目标定向与社会创造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任务效能在掌握目标定向与社会创造性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研究以量化的方式,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创造性的心理过程,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我国未来核心创造人才在社会创造性方面的发展特点和心理机制,对国家相关机构培养具有社会创造性的创造人才和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刘明杰[3](2015)在《情绪创造力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创造力与创新行为都是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然而由于其概念本身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作用机制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基于情绪社会建构理论和创新行为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区9家企业的532名员工及其上司配对调查数据为样本,使用SPSS统计软件,经相关分析、因素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检验等统计方法,探讨了情绪创造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明确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领导激励创造性同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一、情绪创造力对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有正向的影响;二、情绪创造力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的影响;叁、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的影响;四、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在情绪创造力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五、领导激励创造性正向调节情绪创造力与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之问的关系,即拥有高领导激励创造性的员工,其情绪创造力与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会更明显;六、情绪创造力与领导激励创造性的交互作用通过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影响员工创新行为,从而表现出被中介的调节作用。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张盼[4](2015)在《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创造力关系的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于创造性自我效能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逐步增多,而创造力又是教育学家一直提倡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且创造性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感的特殊领域,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对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效能提高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国内外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创造力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5年16期)

申超男,赵千秋,蔡逢春,段海军,郭晓亭[5](2014)在《学校环境对初中生科学创造力的影响——创造性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既是我国的重大需求,也是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对于青少年而言,学校是其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个体创造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Tiernery与Farmer(2002)提出创造性自我效能的概念后,研究者对创造性自我效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创造性自我效能在环境和个体行为表现之间起中介作用(Shin&Zhou,2007)。本研究探讨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影响,以及创造性自我效能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陕西省871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修订的《学校环境感知量表》(a系数为0.88)、《创意自我效能量表》(a系数为0.82)以及《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hu,&Adey,2002)为研究工具。学校环境包括硬件设施、教学策略、课堂气氛、自然条件、师生关系、课外活动、同伴关系、规章制度8个维度,创意自我效能包括创意思考策略信念、创意成品信念、抗衡负面评价信念3个维度,科学创造力包括物体应用、问题提出、产品改进、创造性想象、问题解决、实验设计及产品设计7个维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表明:(1)学校环境中的硬件设施、自然条件对科学创造力影响显着;(2)学校环境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对创造性自我效能影响显着;(3)创造性自我效能中的创意思考策略对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影响显着;(4)创造性自我效能在学校环境和科学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努力营造有利于提升创造力的学校环境,同时,注重个体的内部因素—创造性自我效能在学校环境与创造力之间的桥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王芳[6](2014)在《流动儿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教育界对流动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例如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流动儿童为关键词,2010年关于流动儿童的文章有284篇,到2013年增加为324篇相关文章。对于那些随父母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生活的流动儿童来说,流动可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见识、更开阔的眼界,以及城市中更高的环境开放性都可能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与农村学校相比较,城市学校在师资力量上和整体教学环境上都占有优势。从农村来到城市后进入城市学校进行学习,由于环境背景的改变,进入城市后的流动儿童,他们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思维发展有怎样的特点?本研究分别在北京市的叁所城市小学进行调查,整班选取叁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儿童共842名,以及河南某农村学校叁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儿童共235名。围绕流动儿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根据创造性相关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量表、创造性思维测验、学校环境感知量表和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创新行为问卷系统的考察了流动儿童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流动儿童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其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经过筛选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917份,其中城市儿童413名,流动儿童321名,农村儿童183名。本文共包括叁部分研究内容:研究一主要考察了流动儿童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和学校环境对其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影响;研究二主要考察流动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特点以及与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叁考察了自我效能感在学校环境对其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和农村儿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差异,流动儿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水平显着低于城市儿童,高于农村儿童。2.流动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四年级流动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显着高于叁年级流动儿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在四年级到五年级有下降趋势。3.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和农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存在显着差异,流动儿童的创造力水平显着高于农村儿童。4.学校环境对流动儿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5.学校环境对流动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6.流动儿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在学校环境对其创造性思维影响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7)

赵修文,姚丽[7](2013)在《创造动机与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动机是促使个体的创造能力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动力,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所具有的创造性的一种信心和评估。(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下)》期刊2013年05期)

张伟,李茵,史振华[8](2013)在《工作不安全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目前关于工作不安全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及创造力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旨在探讨工作不安全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并从概念定义、测量工具、研究内容及形式等方面为当前的相关研究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宋其安[9](2012)在《试论有效激发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养学生创造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深刻地影响个体的创造力表现。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便成为培养新时代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课题。通过实施促进创造性自我效能的有效教学,作为提升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2年05期)

赵千秋[10](2012)在《学校环境、创造性自我效能与初中生科学创造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已开始共同关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日益明显,他们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得中学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阶段。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源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Tiernery与Farmer提出创造性自我效能的概念后,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也出现了大量关于创造性自我效能的研究。受前人关于自我效能与个体行为之间关系研究的启示,本研究主要针对初中阶段的学校环境对初中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和科学创造力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以陕西省10所中学的871名八、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因素分析和建构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学的学校环境、初中生创造性自我效能和科学创造力的关系进行考查,以探究发现初中生创造性自我效能及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特点及学校环境与两者的关系,进而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修订的《学校环境感知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信效度指标良好,可以作为测量学校环境状况的量表。(2)市级、县级和镇级叁个水平的学校、性别及不同年级在学校环境总分及其维度得分上存在差异。叁个水平学校间在学校环境总分规章制度、硬件设施、自然条件、教学策略、课堂气氛、同伴关系、课外活动七个维度的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男女生对师生关系的感知存在显着的差异,且男生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八、九年级学生在学校环境总分及硬件设施、课堂气氛、同伴关系叁个维度的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且九年级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八年级学生的得分。(3)市级、县级和镇级叁个水平学校间学生在创造性自我效能的创意思考策略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男女生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着差异,且男生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得分;在抗衡负面评价维度上两个年级的得分存在显着差异且九年级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八年级。(4)市级、县级和镇级叁个水平学校间学生在科学创造力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男女生在产品改进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在科学创造力总分及物体应用、问题提出、产品改进、科学想象、问题解决、实验设计六个维度的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且九年级学生的得分显着高于八年级学生的得分。(5)科学创造力总分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创造性自我效能水平上存在显着的差异。(6)创造性自我效能在学校环境和科学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创造性自我效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创造性是相对于科学创造性和艺术创造性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创造性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领域的具体化。大学生是国家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组成群体。新时期,国家的发展不仅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社会活动领域的大学生创造性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对于科学创造性与艺术创造性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作为一个新兴概念的社会创造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创造性的内在深层关系,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安徽地区的叁所高校中选取6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选用朱丽雅修订的《成就目标定向问卷》、黄春艳修订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问卷》和胡静宜编制的《大学生社会创造性问卷》进行施测。研究对所选用的的叁个问卷进行了结构效度检验,GFI、AGFI、CFI、NNFI、SRMR和RMSEA等指标的数值均达到标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研究使用SPSS、AMOS等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叁个变量总分之间两两正相关,而除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中的认知效能维度与社会创造性中洞察性维度不存在显着相关之外,叁变量各因子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掌握目标定向对社会创造性各维度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能力效能和任务效能对社会创造性各维度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掌握目标定向对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各维度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运用AMOS技术进一步分析叁个变量间的关系发现,能力效能在掌握目标定向与社会创造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任务效能在掌握目标定向与社会创造性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研究以量化的方式,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创造性的心理过程,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我国未来核心创造人才在社会创造性方面的发展特点和心理机制,对国家相关机构培养具有社会创造性的创造人才和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造性自我效能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新梅,刘博,屈晓倩,张新星.信息型团队断裂对员工创造力的跨层研究——基于创造性自我效能和时间压力的中介调节机制[J].预测.2019

[2].桑青松,李晶晶.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创造性的关系[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3].刘明杰.情绪创造力与创新行为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5

[4].张盼.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创造力关系的研究概述[J].考试周刊.2015

[5].申超男,赵千秋,蔡逢春,段海军,郭晓亭.学校环境对初中生科学创造力的影响——创造性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6].王芳.流动儿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7].赵修文,姚丽.创造动机与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

[8].张伟,李茵,史振华.工作不安全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3

[9].宋其安.试论有效激发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教学策略[J].现代交际.2012

[10].赵千秋.学校环境、创造性自我效能与初中生科学创造力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2

标签:;  ;  ;  ;  

创造性自我效能论文-刘新梅,刘博,屈晓倩,张新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