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慧怡论文-葛文峰

孔慧怡论文-葛文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孔慧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孔慧怡,香港《译丛》,文学编译,海外传播

孔慧怡论文文献综述

葛文峰[1](2016)在《孔慧怡与香港《译丛》:文学编译及海外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孔慧怡主编期间(1987-2007)的香港《译丛》,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在她的主持下,《译丛》的编选兼收并蓄、主题突出,"两岸叁地"古今各式文学体裁均有涉猎,重点推出女性文学;翻译实践注重外国读者的接受,又彰显原作的女性意识;国际流布广泛,海外传播效果优良。从卓着的域外传播效果反观孔慧怡主编的《译丛》文学编译活动,可以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国家战略工程提供若干重要借鉴与启示。(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晓莺[2](2015)在《浅析张爱玲、孔慧怡合译之作 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为张爱玲译作之沧海遗珠,此译本凝结了张氏数十年翻译之功。后经孔慧怡整理,张、孔二人合译之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始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从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即归化、异化并举之策略和对超文本的有效使用两方面评析这部合译之作可以发现,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再现了原文平淡而又近自然的风格。(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曾妮[3](2014)在《孔慧怡:《重写翻译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引言翻译史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译学传统发展以及将来构建新的译学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董秋斯(1951)就提出应建立翻译学,并呼吁中国翻译学界要写成两部大书:"一是中国翻译史,二是中国翻译学,因为这对于翻译学学科地位的确立以及整合翻译研究中各种不同流派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翻译史着作数量(本文来源于《华西语文学刊》期刊2014年01期)

黄艳萍[4](2010)在《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翻译研究和现代女权运动发展的产物,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即解构男性及原作的文化霸权地位。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突显了译者的主体地位,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于“忠实”标准、原作与译作及作者与译者地位关系等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点,从而为西方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第一章首先回顾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历史上女性与翻译的隐喻关系、解构主义的影响、西方女权运动的有力推动以及文化研究中的“性别”研究热潮和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之后,本文尝试进行跨理论研究,即从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目的论的角度透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如强调翻译的目的、重新解读“忠实”原则以及选择原文本及具体的翻译策略等,论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特殊性、.合理性以及该理论对颠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若干原则所产生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二章总结回顾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译介情况,指出了我国学者目前已取得的成绩。本文作者归纳了早期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此外,女性主义学者后期提出“双性共体”这一概念,以修正其早期的偏激倾向,谋求更为和谐、宽容的两性关系和社会关系,这点在本章中亦有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探讨了国内学者当前在译介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程中存在的若干不足,揭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本文第叁章以我国着名女译者孔慧怡的译作——女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小城之恋》、《荒山之恋》为例,分析中国女译者的特点,并深入思考中国女译者独特的翻译策略背后的原因。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运用与发展,并由此思考总结我国译者和学者对该源自西方文化语境的译论不应简单复制、全盘接受,而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的译学研究。在论文的结论部分,笔者在总结概括此项研究的同时,也指出了该论文的局限性,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05-01)

王秀娟[5](2010)在《中国女性翻译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与翻译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外翻译理论及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常被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而译文、译者却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翻译和女性常被置于边缘位置,这既是对女性的轻蔑,也是对翻译的贬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界发生了一场范式变革—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这个大背景下,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应运而生。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女性主义译者主张消除翻译中对女性的歧视,提倡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翻译原文本;否定了原文高贵、译文卑贱的传统等级观念,提倡原文-译文的共生关系;强调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它还涉及历史、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为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她们通过补偿、前言或脚注、挪用等途径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叛逆。女性主义翻译从性别视角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新的思考动力,同时也为谋求女性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平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朱虹介绍到中国,对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批评以及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影响到我国的翻译研究,并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学者纷纷撰写文章和书籍,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性质和特点。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仍提留在理论的评介和梳理阶段,缺乏深入的、系统的翻译实践研究。由于中西方在历史文化传统、女性主义发展历程以及具体翻译实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女性翻译呈现出了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种种特点。本文将首先梳理女性主义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女性主义翻译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将详细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其主要观点和翻译策略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以中国女性翻译家孔慧怡女士的《荒山之恋》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选材到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来分析孔慧怡翻译的特点,进而归纳中国女性翻译的特点,并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揭示形成两者异同点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张冲[6](2009)在《论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以孔慧怡翻译《荒山之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为基础,探讨了香港女翻译家孔慧怡博士的译作《荒山之恋》在单词、句法和文本层面所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正是译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英译本彰显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陈吉荣[7](2007)在《从分离到融合到互生——张爱玲、孔慧怡《海上花列传》翻译策略谈》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9月,由张爱玲翻译、孔慧怡修订的《海上花列传》英译本终于问世。海外学界盛赞此书为两位杰出的女翻译家合作的结果。本书的翻译策略最突出的表现有3点:作品可阐释空间中文学性与文化介入的分离;小说美学的现代性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两种语言比附过程中的形象互生。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汉籍作品外译也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耿强[8](2006)在《凭史料说话 借文化分析——评孔慧怡博士的《重写翻译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观国内外译学研究,翻译史部分始终是翻译学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参见谭载喜,2005:21; Bassnett,1980:7)通过对翻译史的梳理,不仅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总结实践经验,以便后续研究,更重要的莫过于理清译学传统发展的来龙去脉,以资建立现代译学的体系构架,毕竟传统与创新乃一体两面,不可割裂。近20年来,国内翻译史着述数量可观,大体可分两类:一类为翻译文学史写作,其(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06年02期)

穆雷,孔慧怡[9](2002)在《翻译界:男性的一统天下?——香港女翻译家孔慧怡博士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孔慧怡博士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既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又对翻译理论研究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为 1999年 8月在北京大学“文化与翻译”研讨会期间 ,穆雷对孔博士的访谈主要内容。(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王玉括!210093[10](2000)在《孔慧怡着:《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一文中研究指出孔慧怡女士的《翻译·文学·文化》一书从译入语文化接受的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影响译作生命与传播的因素,对译者有意无意的误译问题,细致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书中收录11篇文章,分“英译中”、“中译英”和“伪译专论”叁个部分。作者从叁个不同的侧面,分析翻译活动(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00年04期)

孔慧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为张爱玲译作之沧海遗珠,此译本凝结了张氏数十年翻译之功。后经孔慧怡整理,张、孔二人合译之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始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从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即归化、异化并举之策略和对超文本的有效使用两方面评析这部合译之作可以发现,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再现了原文平淡而又近自然的风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孔慧怡论文参考文献

[1].葛文峰.孔慧怡与香港《译丛》:文学编译及海外传播[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

[2].王晓莺.浅析张爱玲、孔慧怡合译之作TheSing-songGirlsofShanghai[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

[3].曾妮.孔慧怡:《重写翻译史》[J].华西语文学刊.2014

[4].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5].王秀娟.中国女性翻译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张冲.论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以孔慧怡翻译《荒山之恋》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7].陈吉荣.从分离到融合到互生——张爱玲、孔慧怡《海上花列传》翻译策略谈[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8].耿强.凭史料说话借文化分析——评孔慧怡博士的《重写翻译史》[J].中国翻译.2006

[9].穆雷,孔慧怡.翻译界:男性的一统天下?——香港女翻译家孔慧怡博士访谈[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10].王玉括!210093.孔慧怡着:《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标签:;  ;  ;  ;  

孔慧怡论文-葛文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