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态无机砷论文-孙友旭

溶解态无机砷论文-孙友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解态无机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溶解态无机砷,溶解态无机锑,形态,分布

溶解态无机砷论文文献综述

孙友旭[1](2015)在《黄、东海溶解态无机锑和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锑、砷化合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导致自然界中锑和砷的排放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由于锑和砷具有极强的毒性,因此其所带来的环境健康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海洋中过量的锑和砷会被海洋生物吸收利用,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并进一步危害人类的健康。黄、东海作为太平洋西部重要的陆架边缘海,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我国传统的渔场及海产品基地,对黄、东海溶解态无机锑和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利用实验室已经建立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对2011年3月和10月份黄、东海海域溶解态无机锑(TDTSb和Sb(Ⅲ),[TDISb]= [Sb(Ⅳ)]+[Sb(Ⅲ)])和溶解态无机砷(TDIAs和As(Ⅲ),[TDIAs]=[As(Ⅳ)]+[As(Ⅲ)])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探讨黄、东海溶解态无机锑和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此外,为了估算黄、东海海域锑和砷的输出通量,于2012年7月搭载日本NN-354航次,乘坐“长崎丸”科学考察船在对马海峡进行了调查研究,测定了该航次中TDISb和TDIAs的含量。结果表明,2011年3月TDIAs.As(Ⅲ).TDISb和Sb(Ⅲ)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8.2 noml/L±1.4 nmoI/L、0.32 nmol/L±0.45 nmol/L、 1.79 nmol/L±0.53 nmol/L和未检出;2011年10月则分别为16.5 nmol/L±1.8 nmol/L、0.62 nmol/L±0.67 nmol/L、1.97 nmol/L±0.44 nmol/L和0.17 nmol/L± 0.08 nmol/L;2012年7月TDIAs和TDISb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8.0 nmol/L±2.0 nmol/L和1.48 nmol/L±0.13 nmol/L,溶解态无机锑和砷均主要以+5价的形态存在。TDISb的平面分布表现为近岸浓度最高,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表明陆源物质的输入是黄、东海海域TDISb的主要来源。TDISb和盐度在2011年3月(r=0.70,p<0.01,n=290)和10月(r一0.77,P<0.01,n=205)均呈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黄、东海海域溶解态无机锑的行为大体上是保守的,其分布主要受到水团物理混合的影响。因此可以以溶解态无机锑作为示踪因子来估算各个水团的贡献量。通过对2011年10月PN断面的估算可以得出,长江冲淡水主要影响了距长江口120 km以内的近岸区域,在P0l站的表层水体其贡献百分比能达到13%。此外,长江冲淡水还影响了距长江口120~350 km之间海域的30 m以上表层水体。距长江口350 km以上的外海区域的近底层水体主要受到了黑潮水入侵的影响,长江冲淡水的影响微乎其微。与TDISb的分布类似,TDIAs的浓度也是在近岸区域的表层水体中比较高,显示了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但是,在东海陆架区及黄海东南部海域的近底层水体也能观测到TDIAs浓度的高值,表明了高背景值的黑潮以及黄海暖流入侵对TDIAs分布的重要影响。TDIAs的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消耗、深层富集的分布特点,属于典型的营养盐型分布。As(Ⅲ)的分布与TDIAs不同,在Chlα的高值区,As(Ⅱ)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表层或次表层水体。2011年10月PN断面As(ⅢI)/TDIAs与Chlα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1,p<0.01,n=57),说明生物活动可能是海水中的砷发生形态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现有的数据可以得出,黄、东海海域TDISb和TDIAs的来源主要包括河流的输入、大气的干湿沉降以及台湾暖流和黑潮水的入侵等,而水体中TDISb和TDIAs的汇则主要是通过对马海峡流向日本海的对马暖流。由于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持,本文没有考虑地下水的释放、颗粒物的沉降及生物的吸收利用等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源、汇项通量的计算可以得出,黄、东海TDISb和TDIAs的停留时间分别为3.7 a±1.8 a、3.1 a±2.1 a,都远远的低于它们在大洋中的停留时间。通过与世界上其它主要海域中TDISb和TDIAs含量的对比发现,黄、东海海域TDISb和TDIAs的含量仍然处于自然状态,未受到明显的人为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6-01)

王佳宁,李新艳,晏维金,程亮,张筝[2](2016)在《基于MEA情景的长江流域氮平衡及溶解态无机氮通量:流域-河口/海湾氮综合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江流域氮循环为研究对象,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下的4种情景,预测了2050年长江流域的氮循环在不同驱动因子作用下的未来变化趋势,并提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1970—2010年期间,长江流域氮输入量增加了5倍,长江向河口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DIN)通量增加了8倍,流域土壤中的氮已经达到饱和并且氮过剩量持续增加,流域对氮的截留率下降,水体输送的DIN通量增加,区域氮循环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下,预测在2050年,在采取积极措施的预测情境下,河流向河口和近海输送的溶解态无机氮通量将会比2000年有所下降,而在消极应对的预测情境下,河流向河口和近海输送的溶解态无机氮通量将会继续增加,从而加剧河口和近海地区水体的污染程度.非点源氮输入将是长江溶解态无机氮输出通量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化肥氮输入为主,其次为禽畜粪便氮输入,贡献率最低的是点源污水氮输入.情景预测及源解析研究表明,2050年长江流域-河口/海湾氮污染控制的重点在于减少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沅江-湘江-洞庭湖流域、赣江-鄱阳湖流域及岷江流域的化肥及畜禽粪便排放,2050年要实现长江水系水质全面达标,长江流域的氮输入量需要削减29%,其中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削减40%,汉江流域削减43%,沅江-湘江-洞庭湖流域削减31%.从子流域尺度制定氮污染管理策略更适用于流域-河口/海湾系统框架下的综合管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孙友旭,任景玲,刘素美,刘诚刚[3](2015)在《春季水华对南黄海总溶解态无机砷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对2007年3月30日至4月23日南黄海海域总溶解态无机砷(TDIAs,[TDIAs]=[As5+]+[As3+])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针对水华中心区域(BM1站)进行了25h的连续观测,以探讨春季水华对有毒类金属元素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TDIAs的浓度范围为7.9~22.3nmol/L,平均值为(17.8±1.9)nmol/L。TDIAs在南黄海的分布主要表现为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升高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南部海域底层海水中。近岸海域表、底层TDIAs的含量相当,而中、南部海域由于存在明显的密度跃层,表、底层TDIAs的浓度具有显着性差异。2007年3月31日至4月1日研究区域西南部受到沙尘天气和降雨的影响,表层海水中TDIAs的含量显着升高。研究区域中、南部海域在观测期间暴发了典型的黄海春季水华,通过大面观测和对重点区域的连续观测可以发现,水华期间TDIAs的分布和磷酸盐类似,与Chl a呈现出较好的负相关关系(r=0.51,P<0.05,n=39)。经初步计算,浮游植物水华对10m以上表层水体中TDIAs的清除量约为2.4nmol/L,占表层保有量的15%左右。通过箱式模型计算得出黄海TDIAs的停留时间约为(18.2±8.5)a,远远低于大洋。通过对该海域砷、磷摩尔比值的计算可以发现,南黄海砷、磷摩尔比值约为大洋中的20倍左右,这可能会引起浮游生物对砷酸盐的大量吸收和转化,从而带来潜在的生态危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李磊,任景玲,刘素美,蒋增杰,杜金洲[4](2014)在《桑沟湾溶解态无机砷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化学形态有变的有毒类金属元素,砷在水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对2011年4月、8月、10月和2012年1月航次桑沟湾总溶解态无机砷(TDIAs,[TDIAs]=[As5+]+[As3+])和亚砷酸盐(As3+)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个航次中TDIA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3.4~12.4、8.9~16.9、14.7~21.3和13.8~21.9 nmol·L-1,As3+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3~2.1、0.4~3.8、1.8~4.0和0.3~2.9 nmol·L-1.春、夏季桑沟湾TDIAs的浓度低于秋、冬季,高值出现在湾口和河口区.春、冬季As3+的含量低于夏、秋季,As3+与TDIAs的比值在夏季达到最大值.桑沟湾TDIAs平均浓度为13.9 nmol·L-1±4.7 nmol·L-1,低于美国环境保护署水质标准.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桑沟湾属于一级水质,这表明桑沟湾未受到明显的人为污染.桑沟湾春、夏季TDIAs的浓度低于与之相邻的爱莲湾和俚岛湾,水文环境和陆源输入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影响桑沟湾TDIAs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河流的输入、与黄海的交换以及生物活动的清除,其中养殖活动的影响尤为显着.养殖生物对砷的富集作用可能会带来潜在的生态危机和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以重视,确保桑沟湾养殖产业的平衡发展.(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张许州,任景玲,刘宗广,樊孝鹏,刘诚刚[5](2014)在《浙闽沿岸海域总溶解态无机锑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具有潜在致癌性的有毒稀有元素,锑已经广泛地存在于水体中并显现出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2008年5月浙闽沿岸海域水样中总溶解态无机锑(TDISb)的含量.结果表明,浙闽沿岸海域表、底层TDISb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68~5.64 nmol·L-1和0.71~5.25 nmol·L-1,平均含量分别为2.25、1.79 nmol·L-1,低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约41.08 nmol·L-1).总溶解态无机锑表现出由沿岸向中央海区递减、表层高于底层的分布特征.影响浙闽沿岸海域溶解态无机锑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团混合,生物活动及悬浮颗粒物吸附解吸过程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张海燕,徐兆礼[6](2013)在《东山湾溶解态无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2~2013年四季(2012年11月、2013年2月、4月和8月)东山湾海域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04-P)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富营养化程度。结果显示,秋季和冬季调查海域无机氮含量分别符合第二类和第叁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和夏季均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春季表底层超第四类标准分别占39.1%和18.2%;夏季表层超第四类标准占13.0%;表层平均无机氮含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底层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NO3-N占DIN含量的平均百分比66.7%~81.7%,是调查海域DIN的主要组成部分。夏季调查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秋季和冬季符合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底层超过第四类标准分别占11.1%和9.1%;表底层平均活性磷酸盐含量均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除了冬季表层和夏季表底层出现富营养化(E≥1)比例小于50%外,其他均大于50%,且富营养化程度表现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最高值出现在春季漳江口靠近漳浦县(E=21.98)。(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3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10)

程鹏达,林卫青,卢士强,王道增[7](2013)在《动水条件下泥水界面附近溶解态无机磷释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水动力学中,湖库底泥污染物释放是人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同水动力学条件下污染物会通过颗粒孔隙水重新释放到上覆水体中形成二次污染,释放机制大致可分为吸附解吸、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本文中以溶解态无机磷(P)代表典型吸附性污染物,改变底泥颗粒粒径和水力条件,对P释放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P释放过程的耦合数学模型,并进行验证实验,分析吸附解吸、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在P释放过程中的作用。初步确定粒径D_(90)为0.06 mm时,泥沙物理特性对P释放影响较大。此外确定静态泥沙在动水条件下泥水界面存在扩散边界层,扩散边界层内的对流扩散、分子扩散以及吸附解吸分别对P的释放有规律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期刊2013-09-21)

江涛,俞志明,宋秀贤,曹西华,袁涌铨[8](2012)在《长江水体溶解态无机氮和磷现状及长期变化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6年2、5、8和11月对长江从攀枝花至河口和上游的两条支流雅砻江和嘉陵江的溶解态无机氮(NO-3-N、NO-2-N和NH+4-N)和磷酸盐(PO43--P)进行了取样调查,同时结合长江营养盐的历史数据,分析了长江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磷的长期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长江NO-3-N、NH+4-N、DIN(包括NO-3-N、NO-2-N和NH+4-N)和PO3-4-P浓度从上游到下游显示出增加趋势,但存在季节差异;NO2-N浓度总体较低,在长江中下游(武汉—南京)浓度较高。长江从上游到下游DIN通量的变化主要受径流量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单位面积年产N量逐渐升高;PO3-4-P输送通量从上游往下游呈增加趋势,也主要受径流量控制,但从季节变化来讲,PO3-4-P的月输送通量受其浓度的控制更加明显。自20世纪60年代来,长江水体中NO3--N、NO2--N、DIN和PO3-4-P的浓度都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但到80年代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不同阶段DIN和34PO-P的季节变化特点也不尽相同,反映了其来源的差异。目前,长江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磷浓度与国内及国际河流相比处于中等水平。(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2年06期)

曹秀红,任景玲,张桂玲,张金娥,杜金洲[9](2012)在《海南东部河口和近岸海域总溶解态无机砷的分布及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对2006年12月和2007年8月航次海南东部河流、河口、近岸及地下水中的总溶解态无机砷(total dissolved inorganic arsenic,TDIAs,As5++As3+)进行了测定.2006年12月万泉河及河口、文昌/文教河及河口、近岸TDIAs的浓度分别为4.0~9.4、1.3~13.3、13.3~17.3 nmol.L-1,2007年8月万泉河及河口、文昌/文教河及河口、近岸、地下水TDIAs的浓度分别为1.6~15.5、2.4~15.9、10.8~17.6、未检出~41.7 nmol.L-1.结果表明,万泉河及文昌/文教河河流、河口TDIAs的浓度不存在显着性季节变化,较我国及世界其它河流、河口偏低,处于自然状态.砷在万泉河口和文昌/文教河口混合过程中均表现为保守混合.以文昌/文教河为例,初步估算出2007年文昌/文教河口地下水向沿岸砷的输送通量为1 153 mol.a-1,约为文昌/文教河砷入海通量的二分之一,表明海南东部沿岸地下水也是沿岸海区砷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李新艳,杨丽标,晏维金[10](2011)在《长江输出溶解态无机磷的通量模型灵敏度分析及情景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河流向河口及沿海海域输送的物质通量是一项国际性前沿课题.基于人类活动影响流域营养盐输移的定量分析,应用G lobal NEW S模型模拟1970-2003年长江输出溶解态无机磷(D IP)的通量,对其不同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情景,对2050年长江输出D IP的通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从1970-2003年,长江输出的D IP通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3年达到了14.05kg/km2,比1970年(2.45kg/km2)增加了近5倍.模拟值与对应年份的实测值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平均模拟误差为12.29%.1993年之前,长江输出D IP的主要来源是污水,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1993年以后,以来自非点源的磷输入为主,其中以磷肥施用的贡献率最高,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3年增加到了50.30%;畜禽粪便磷的贡献率变化平稳,大约在22.87%.污水来源的磷的贡献率自1993年之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到2003年减少为24.81%.情景预测表明,2050年无论何种情景下,长江输出的D IP通量都将超过2000年的2倍多,但是不同情景下D IP输出通量增加的幅度及不同来源的贡献率有较大差别.在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如何控制非点源的磷输入仍将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溶解态无机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长江流域氮循环为研究对象,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下的4种情景,预测了2050年长江流域的氮循环在不同驱动因子作用下的未来变化趋势,并提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1970—2010年期间,长江流域氮输入量增加了5倍,长江向河口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DIN)通量增加了8倍,流域土壤中的氮已经达到饱和并且氮过剩量持续增加,流域对氮的截留率下降,水体输送的DIN通量增加,区域氮循环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下,预测在2050年,在采取积极措施的预测情境下,河流向河口和近海输送的溶解态无机氮通量将会比2000年有所下降,而在消极应对的预测情境下,河流向河口和近海输送的溶解态无机氮通量将会继续增加,从而加剧河口和近海地区水体的污染程度.非点源氮输入将是长江溶解态无机氮输出通量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化肥氮输入为主,其次为禽畜粪便氮输入,贡献率最低的是点源污水氮输入.情景预测及源解析研究表明,2050年长江流域-河口/海湾氮污染控制的重点在于减少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沅江-湘江-洞庭湖流域、赣江-鄱阳湖流域及岷江流域的化肥及畜禽粪便排放,2050年要实现长江水系水质全面达标,长江流域的氮输入量需要削减29%,其中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削减40%,汉江流域削减43%,沅江-湘江-洞庭湖流域削减31%.从子流域尺度制定氮污染管理策略更适用于流域-河口/海湾系统框架下的综合管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解态无机砷论文参考文献

[1].孙友旭.黄、东海溶解态无机锑和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2].王佳宁,李新艳,晏维金,程亮,张筝.基于MEA情景的长江流域氮平衡及溶解态无机氮通量:流域-河口/海湾氮综合管理[J].环境科学学报.2016

[3].孙友旭,任景玲,刘素美,刘诚刚.春季水华对南黄海总溶解态无机砷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5

[4].李磊,任景玲,刘素美,蒋增杰,杜金洲.桑沟湾溶解态无机砷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14

[5].张许州,任景玲,刘宗广,樊孝鹏,刘诚刚.浙闽沿岸海域总溶解态无机锑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2014

[6].张海燕,徐兆礼.东山湾溶解态无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研究[C].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3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3

[7].程鹏达,林卫青,卢士强,王道增.动水条件下泥水界面附近溶解态无机磷释放研究[C].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2013

[8].江涛,俞志明,宋秀贤,曹西华,袁涌铨.长江水体溶解态无机氮和磷现状及长期变化特点[J].海洋与湖沼.2012

[9].曹秀红,任景玲,张桂玲,张金娥,杜金洲.海南东部河口和近岸海域总溶解态无机砷的分布及季节变化[J].环境科学.2012

[10].李新艳,杨丽标,晏维金.长江输出溶解态无机磷的通量模型灵敏度分析及情景预测[J].湖泊科学.2011

标签:;  ;  ;  ;  

溶解态无机砷论文-孙友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