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育期论文-郁晓庆,张增林,耿艳兵

小麦生育期论文-郁晓庆,张增林,耿艳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生育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高度,接收信号强度,节点间水平距离

小麦生育期论文文献综述

郁晓庆,张增林,耿艳兵[1](2019)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透地通信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小麦大田中合理布置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节点,研究了433 MHz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在小麦四个主要生育期的传输特性,通过MATLAB建立小麦4个生育期中RSSI变化的叁维曲面模型,得出RSSI拟合模型和拟合优度,并采用SPASS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蘖期试验中,拟合优度R~2最小为0.714,最大为0.927,RMSE在1.518~3.372 dBm之间。拔节期试验中,拟合优度R~2最小为0.664,最大为0.986,RMSE在0.571~3.491 dBm之间。抽穗期试验中,拟合优度R~2最小为0.673,最大为0.888,RMSE在1.569~4.372 dBm之间。灌浆期试验中,拟合优度R~2最小为0.665,最大为0.784,RMSE在4.062~4.842 dBm之间。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不同条件下透地通信中的RSSI,为土壤信息采集中传感器网络的节点部署和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张睿[2](2019)在《气温与降水对2017年开封市小麦生育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数理统计学、气象学、气候学和小麦栽培学知识,探讨开封市小麦生长期的气温、降水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数据库,在Excel软件的支持下,实现气温、降水与小麦生长期各时段关联的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开封市小麦生长发育期气温较历年平均偏高,整体上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降水量之和较历年平均偏少,整体上不能满足小麦生长期的需求。随着气候变暖,本地种植小麦的品种由半冬性为主转换为以弱冬性为主,随着近年来气温持续升高,有向种植春性小麦品种变化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仲全胜[3](2019)在《淮北地区烟农999小麦不同播种时间对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烟农999小麦在淮北地区种植适宜的播种期,特开展不同播种时间对其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时间的延迟,小麦全生育期有所缩短,因而要尽量早播,为小麦赢得更多的生长时间,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产量以10月2—16日播种的处理较高,建议淮北地区在10月上中旬播种。(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魏秀华,张志伟[4](2019)在《小麦生育期浇水量和浇水时期效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设计了7个不同时期灌水组合,研究浇水期、浇水量对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浇水对生长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微喷灌溉精确控制水量处理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试验证明产量与灌水量和灌水期密切相关,灌水期与灌水量的合理组合可以较好的发挥出产量效益。本试验最佳的灌水组合为:拔节+开花+灌浆组合。随着浇水次数的增加水分效益快速下降,灌3水效益为1.1 kg/mm/亩。要获得高的产量需要加倍的水分支持,水分效益下降。(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6期)

王亚华[5](2019)在《不同生育期灌水对半冬性小麦生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不同气候年型和季节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量与小麦一生中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不同步,不能完全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求,影响产量形成与经济效益。本试验于2016年11月-2018年6月在徐州睢宁县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大田试验,以半冬性小麦徐麦33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灌溉方式(微喷灌和畦灌)处理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其结构、生态微环境、生理特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扬州大学盆钵试验场进行辅助试验,分为苗期和生育中后期两个部分,苗期试验选取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于叁叶期轻度干旱后进行不同灌水量处理,研究苗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灌水后的恢复效应;生育中后期试验以半冬性品种徐麦33和淮麦33为供试品种,分析拔节期和开花期中度干旱后不同灌水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生理特性、籽粒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江苏半冬性小麦偏旱条件下合理补灌提供依据。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半冬性小麦品种的耐旱性不同,小麦各品种在干旱后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单株干物重、单株叶面积和苗高均受到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2、在小麦3叶期轻度干旱胁迫后进行不同灌水量处理,各品种的生理和形态指标均不同程度地恢复或超过对照处理,其中耐旱性强的品种恢复速度快,但补偿作用低于耐旱性弱的品种并以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60%~65%的处理补偿效应更显着,可能与小麦苗期需水量少有关。3、拔节期和开花期中度干旱后灌水处理降低了结实小穗数和小麦强势粒与弱势粒的粒重,最终徐麦33产量降低9.83%,淮麦33降低8.85%;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后灌水,拔节期处理的产量减产幅度最低,2次干旱后再灌水处理的产量减产幅度最高;不同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中,相对含水量60%~65%和70%~75%的处理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植株生长,以相对含水量70~75%的处理产量略高。4、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灌溉方式(微喷灌和畦灌)处理下,灌水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产量平均增加20.64%,其中灌一次水处理中以拔节期灌水增产幅度较大,达15.79%,灌两次水以拔节期+孕穗期灌水增产幅度较大,为27.67%,灌叁次水处理产量增幅为32.11%,在所有处理中最大。孕穗期和开花期灌水均有效降低穗层温度、提高穗层湿度,改善小麦生长的田间小气候。灌水一定程度降低了土壤温度,利于提升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叶片的光合性能,提高了植株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能力和地上部光合生产能力。不同灌水方式下,微喷灌增产效果不如畦灌,但显着节省了用水量,平均比畦灌节水35.14%,灌溉效益增加了 34.11%,并有效改善了小麦植株生长状况和籽粒品质,实现了节水高效优质的有机统一。5、初步明确黄淮南部稻茬小麦播种时土壤底墒较好,可以不灌溉保苗;生育时期如遇干旱季节,考虑产量与成本、籽粒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和补偿效应,建议采用微喷灌方式。若基于高产为首要目标,选择拔节+孕穗+开花期各进行1次畦灌;若基于节水、高产、高效、优质各指标并重,拔节+孕穗期各进行1次微喷灌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葛君[6](2019)在《小麦各生育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制定小麦病虫综合防治计划出发,对小麦各生育期常发病虫害的种类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9年01期)

孙芳立,苏忠亮,郭庆增[7](2019)在《Cd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器官及亚细胞中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毒性实验常用的标准物种之一,研究Cd在小麦不同亚细胞结构的分布以及解毒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田间小区控制试验培养供试样本,差速离心法分离亚细胞结构,研究Cd在不同生育期的小麦根和叶细胞中的分布,并在亚细胞水平揭示小麦细胞中Cd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除了拔节-孕穗期Cd的主要富集器官是叶之外,Cd在小麦不同时期的主要富集器官是根.在亚细胞水平,Cd的富集位点以富集量大小依次是细胞质溶液>细胞壁>细胞器.在同一重金属处理水平下,随着小麦生长时间的延长,Cd在根细胞中的含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现象,在叶细胞中的含量是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上述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Cd对小麦的胁迫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房坤宝,崔克俭,孙青芳,王曙光,史雨刚[8](2019)在《未来5a华北地区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北京、天津、太原、石家庄近60 a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数据,综合运用多年趋势线、3 a滑动平均值法、Hurst指数法、M-K突变分析法,对该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进行分析,同时使用加权马尔可夫链对降水量进行预测,目的是了解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自然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对未来降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近60 a来,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略呈下降趋势,且各站点差异较大,下降幅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天津>北京>太原>石家庄。Hurst指数均大于0.5且都接近0.5,表明各站点未来降水变化均具有持续性,但持续性不强。通过M-K突变分析可知,降水突变年份可能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但近年来各地区生育期降水量基本上均呈下降趋势。构建了马尔可夫链降水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都在20%以内,完全符合预测标准。比较预测的未来5 a的降水量与之前年份的降水量发现,未来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区生育期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持续性不强。(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吴玉金,崔师广[9](2019)在《小麦全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郓城县是优质小麦产区,但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也是病虫害多发区。针对小麦常见病虫害发病原因的分析,探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如何准确判断病虫害发生趋势,从经验总结和科学防治工作上提出有效的对策,为小麦病虫害防治,提升小麦增产增收水平作出有益探索。(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02期)

[10](2019)在《农业农村部发布《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进科学防控,保障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兴农、效益兴农,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大力推行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强化监测预警,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科学用药,适时组织应急防控,切实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控组织化程度(本文来源于《科学种养》期刊2019年01期)

小麦生育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数理统计学、气象学、气候学和小麦栽培学知识,探讨开封市小麦生长期的气温、降水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数据库,在Excel软件的支持下,实现气温、降水与小麦生长期各时段关联的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开封市小麦生长发育期气温较历年平均偏高,整体上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降水量之和较历年平均偏少,整体上不能满足小麦生长期的需求。随着气候变暖,本地种植小麦的品种由半冬性为主转换为以弱冬性为主,随着近年来气温持续升高,有向种植春性小麦品种变化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生育期论文参考文献

[1].郁晓庆,张增林,耿艳兵.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透地通信特性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张睿.气温与降水对2017年开封市小麦生育期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3].仲全胜.淮北地区烟农999小麦不同播种时间对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4].魏秀华,张志伟.小麦生育期浇水量和浇水时期效应比较[J].农业科技通讯.2019

[5].王亚华.不同生育期灌水对半冬性小麦生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9

[6].葛君.小麦各生育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园艺与种苗.2019

[7].孙芳立,苏忠亮,郭庆增.Cd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器官及亚细胞中的分布[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房坤宝,崔克俭,孙青芳,王曙光,史雨刚.未来5a华北地区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9

[9].吴玉金,崔师广.小麦全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农家参谋.2019

[10]..农业农村部发布《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J].科学种养.2019

标签:;  ;  ;  ;  

小麦生育期论文-郁晓庆,张增林,耿艳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