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问题理论论文-佟伟铭,张平宇,何欢

农民问题理论论文-佟伟铭,张平宇,何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问题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郊区,农民社区,失地农民,城镇化

农民问题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佟伟铭,张平宇,何欢[1](2019)在《基于社区理论大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区的城镇化问题分析——以长春市兴华园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春市兴华园社区典型案例,利用社区理论揭示了大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区的城镇化机制与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征用体制下以农村社区为载体实现了快速城镇化,实现了乡村社会和经济空间重构,乡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优化和重组,地域空间并入城市发展范畴,城镇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为城市景观和设施的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包括就业非农化与生活方式市民化等,但存在社会保障和补偿机制不健全,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低,社会认同感缺失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孙吉红[2](2018)在《马克思农民问题理论及其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农民问题理论的梳理,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解读历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对马克思农民问题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将马克思农民问题理论辩证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实践中,对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8年33期)

周文根[3](2018)在《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保持家庭经营不变的基础上,农户之间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部分环节的统一经营,把农户分散经营与合作社统一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两种经营制度的优势。如果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松散的合作形式,那么联合社必然也是一个松散的合作形式,是(本文来源于《中国合作经济》期刊2018年07期)

付加佳[4](2018)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视农民阶级为无产阶级政权的阶级基础,而有关农民问题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来探究"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深刻探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又要正确认识实现"乡村振兴"所要面对的现实困难。文章认为在奋力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以小农思想的转变为先导,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善乡村发展条件、提升乡村经济水平,更要始终保持我党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战略指导地位。(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何萱[5](2018)在《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的理论与实战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允许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培育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呼声和愿望。2014年以来,农业部会同银监会先后下发了《关于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有序开展信用合作的通知》《关于引导规范开展农村信用合作的通知》,明确了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原则和政策界限。总体上看,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还处于自发探索阶段,对信用合作的理论基(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8年12期)

蒋建农[6](2018)在《邓演达与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邓演达、毛泽东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领导农民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及大革命失败前后有着从事农民运动的共同经历与合作,对农民问题理论存在着各自见解与分歧。邓演达是大革命后期推动农民运动发展的主导者;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所倡导的是小资产阶级的农民问题理论;邓演达与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本文来源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胜男[7](2018)在《组织理论视域下的新时代农村经济组织生产发展问题反思及路径探索——推动农民再创业与再就业》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经济组织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层面的重要经济组织。十九大报告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体现了党对于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这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动态统一、协调发展的规律。在为过去取得的成果欢呼的同时,应及时反思和关注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应顺应新时代要求,加快"城乡融合",及时反思、解决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8年03期)

李卫朝[8](2017)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起点、理论内涵及发展方向——以实效性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效性关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败,但由于对其问题起点、理论架构、发展方向缺乏必要的理论阐释,导致现实中培育效果差强人意。文章通过对相关政策的研读,结合实证调查,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起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针对农民问题;应该从培育"新型职业"入手,而不是从"新型农民"的层面架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论;从厘清职业农民的对象范围、探索建设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摸索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等方面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方向。同时,还需关注与其相伴随的农民归宿问题,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实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教育》期刊2017年06期)

张伟欣[9](2017)在《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及当代启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列宁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是在农民占大多数且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国家,与我国情况类似。研究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对于我国解决当前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学术界对于列宁主义研究的比较多,但对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理论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期望通过系统解读和研究列宁的农民问题理论,为我国解决农民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从我国农民问题的现实情况切入主题,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梳理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论述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理论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历史背景主要是阐述了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形成时期的俄国环境。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本部分还把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从维护农民利益思想、工农联盟思想、土地国有化思想和合作社思想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同时俄国早期民粹派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也对列宁产生了一定影响。第叁部分论述了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主要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叁个方面对列宁解决俄国农民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分析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经济方面,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制定土地国有化纲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及允许小农发展商业和贸易自由等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政治方面,建立合作社,引导农民自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和加强工农联盟,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文化方面,是引导农民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专家;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基本物质生活等叁个方面论述列宁关于解决农民问题的相关理论。第四部分是从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理论的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列宁的农民问题理论继承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具有理论价值;推动了俄国农业发展,具有实践价值;给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理论来源和经验借鉴。同时对其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五部分深入研究了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对当代中国解决农民问题的现实启示。通过对经典着作的研读和分析,将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与解决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实践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其中的科学价值,全面总结出它对于当前中国农民问题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12-01)

解晓燕[10](2016)在《扎根理论视阈下城郊失地农民城市社会心理融入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城市社会心理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失地农民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产生的一个数量庞大的过渡性群体,而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失地农民主动融入城市,由农民转变为真正意义的市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失地农民完成身份的转变,价值观念的改变、生活习惯的变化和心理的适应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其中,他们对城市生活在心理上的接纳、适应和融入是其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最好体现。失地农民对城市社会的心理融入问题是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深层次问题。当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不适和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为其自身和社会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当前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难以充分指导和直接运用于我国征地拆迁的实践,而该问题虽然已经引起了我国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但目前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本文以数量庞大且问题凸显的城郊失地农民对城市社会的心理融入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扎根理论展开实地访谈和调研,在对资料的逐级编码过程中城郊失地农民融入城市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以自然呈现。同时发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大因素交互作用并映射于失地农民的心理,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城郊失地农民城市社会心理融入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发现了城郊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心理障碍及原因,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和成果。然后针对其心理障碍提供相应的政府干预策略。本文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经历征地拆迁的W社区和已经完成征地拆迁及安置回迁的X社区两个典型社区为研究样本,通过深度访谈对收集的经验资料进行编码。在开放性编码阶段,对分散的经验资料逐字逐句进行编码,提取了与城郊失地农民城市社会融入相关的初级概念并将之范畴化,共产生16个范畴类别,经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些范畴都与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心理融入紧密相关,而且16个范畴可以大致归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为下一步挖掘核心范畴作准备。在选择性编码阶段,城郊失地农民社会心理融入的四个方面形成了政治-心理融入、经济-心理融入、文化-心理融入和社会-心理融入四大主范畴。其中,政治方面的制度性排斥打消了失地农民从内心接纳其市民身份的主动和热情,产生心理失衡问题;经济方面,物质保障不足致使失地农民产生对未来生活的担忧、顾虑以及不安,加之就业能力不足导致再次失业的恐慌心理;文化方面,城乡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失地农民产生对乡村的怀旧与对城市的排斥心理。社会方面,社会同质性交往及有限的社区活动参与使失地农民产生逃避心理,难以主动融入城市。在理论性编码阶段,基于四个主范畴关系结构的构建,通过政治-心理融入、经济-心理融入、文化-心理融入和社会-心理融入发展出理论架构,最终形成了一个核心范畴:“城郊失地农民城市社会心理融入影响因素”。由此,本文构思出“城郊失地农民城市社会心理融入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并达到了理论的相对饱和。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论模型的分析与构建过程中发现了城郊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五大心理障碍:城郊失地农民城市社会融入的心理失衡与抵触感、焦虑不安感、封闭自卑与孤独感、认同感与归属感不足以及束缚失望感。对这些心理障碍的发现与归纳能够清晰呈现出当前城郊失地城市融入的心理问题,关系到城郊失地农民对城市的适应程度和融入的效果。研究发现,恩泽格尔等学者提出的移民融入四维度理论模型与本文在研究社会融入问题时构建的理论模型有相吻合之处,为本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本文更侧重于分析四个方面的因素对城郊失地农民的心理作用和影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独到之处。通过交叉列联表进一步验证了四大影响因素对城郊失地农民从内心融入城市生活具有显着的影响。最终运用所构建的理论模型针对城郊失地农民的心理融入障碍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城郊失地农民对城市社会的心理融入不仅需要其自身不断增能,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赋能,需要政府、社会和城郊失地农民的合力推进。基于城郊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其心理层面的融入为考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大方面全方位的推进城郊失地农民完成市民化的质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同时,城郊失地农民对城市社会的心理融入问题因其复杂性和多变性,还有待更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6-12-01)

农民问题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农民问题理论的梳理,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解读历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对马克思农民问题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将马克思农民问题理论辩证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实践中,对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问题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佟伟铭,张平宇,何欢.基于社区理论大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区的城镇化问题分析——以长春市兴华园社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9

[2].孙吉红.马克思农民问题理论及其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当代价值[J].青年与社会.2018

[3].周文根.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合作经济.2018

[4].付加佳.“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视角[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何萱.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的理论与实战问题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

[6].蒋建农.邓演达与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比较研究[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

[7].张胜男.组织理论视域下的新时代农村经济组织生产发展问题反思及路径探索——推动农民再创业与再就业[J].中外企业家.2018

[8].李卫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起点、理论内涵及发展方向——以实效性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业教育.2017

[9].张伟欣.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及当代启示研究[D].河南大学.2017

[10].解晓燕.扎根理论视阈下城郊失地农民城市社会心理融入问题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

标签:;  ;  ;  ;  

农民问题理论论文-佟伟铭,张平宇,何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