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争论文-朴哲希,马金科

唐宋之争论文-朴哲希,马金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唐宋之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学派,李德懋,学诗,“唐宋之争”

唐宋之争论文文献综述

朴哲希,马金科[1](2018)在《余音未消:论“唐宋之争”对李德懋诗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德懋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清脾录》上,该书内容杂论中、朝、日叁国诗歌。归纳起来,李德懋除了直接评论中国各朝诗歌外,在品评朝、日诗歌时也往往与中国诗歌相结合,而所涉及的中国诗歌仍以唐宋诗为主流。由此可见,他对唐宋诗学习与认识上的差异是其诗学观形成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但他对唐宋诗并非完全接受,虽倾唐却又强调不以一家为师,要有"自家之音"。因此,通过整理"唐宋之争"对李德懋诗学的影响,不仅可知朝鲜北学派文人的诗学选择,亦可见朝鲜朝后期诗坛学诗的多元化倾向和诗歌创作、诗学批评的实态。(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夏勇[2](2016)在《王昶《湖海诗传》与格调派诗说之嬗变——以唐宋之争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王昶辑《湖海诗传》是否承袭沈德潜诗学主张的问题,存在宗唐与宗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考察该书所收诗人诗作与相关评论,可知王昶诗学观实际上倾向于唐宋兼宗。这较之沈德潜的宗唐诗学观,有了相当大的不同。它反映出在沈德潜之后,以王昶为代表的格调派后继者诗学取向的深刻转变。(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张敏杰[3](2013)在《从个体性情到天下精神——黄宗羲诗学中的唐宋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学中的唐宋之争包含多重的思想意蕴,历来论家见仁见智。黄宗羲在诗学史观中珍视个体性情价值,力辩作品中主体精神的真和伪,主张有品藻而无折衷。这体现黄宗羲反对拘于成局、打破一定之学,以个体、天下为重的精神理念,用意可谓精微深远。一宗唐,是清初诗学的主流意识——即所谓的"时风众势"。黄宗羲对此采取的态度是可以有所不计。在《姜山启彭山诗稿序》一文中,黄宗羲对后生详述学诗之源流,使之不为时风众势所迷惑。诗学(本文来源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叁十七辑)——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期刊2013-08-04)

张敏杰[4](2013)在《从个体性情到天下精神——黄宗羲诗学中的唐宋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学中的唐宋之争包含多重的思想意蕴,历来伦家见仁见智。黄宗羲在诗学史观中珍视个体性情价值,力辩作品中主体精神的真和伪,主张有品藻而无折衷。这体现黄宗羲反对拘于成局、打破一定之学,以个体、天下为重的精神理念,用意可谓精微深远。一宗唐,是清初诗学的主流意识――即所谓的"时风众势"。黄宗羲对此采取的态度是可以有所不计。在《姜山启彭山诗稿序》一文中,黄宗羲对后生详述学诗之源流,使之不为时风众势所迷惑。诗学中的唐宋之争主要以时代为限。在黄宗羲的诗学论述中,虽然同样以唐、(本文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4)

屈国琴[5](2013)在《元初诗学“唐宋之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诗学史上的唐宋之争,一直是以此消彼长,互不相服的态势而并存。究其发端,唐宋之争兴起于南北两宋交接之际,发展至元时,已是唐宋之争的成熟期,几乎覆盖了整个元代文学史。宗唐派以元好问“以诚为本”论,戴表元“宗唐得古”论为代表,所宗之“唐”也并非专宗盛唐,主张师承百家,博采众长,学习唐以来所有有成就的大家名家,主要以性情、格律而见长。宗宋派以方回“一祖叁宗”论,刘将孙“平淡自然”论为代表,在理学思想这个大的背景下,主张师法江西,善于用事,工于锻炼,崇尚艰涩瘦硬之诗风,以奇崛见长。戴表元“宗唐”之时,也主张讲求技巧;方回“一祖叁宗”的“一祖”即是以杜甫为宗主,因而两派之争并非绝然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以王义山、刘埙为代表的新的文学团体的产生——折衷唐宋派。折衷唐宋派致力于将性情与理学相结合,将江西诗风和晚唐诗风相杂糅。发展至中后期之时,以虞集、杨维桢为首的主唐“性情论”盛极一时,为明清诗学“崇唐抑宋”开启法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宋诗的消亡,以王阳明“心性说”为首的主宋之音正是以一种相对沉寂的姿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诗学走向。(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3-05-01)

贾文胜[6](2011)在《“唐宋之争”与朱彝尊、查慎行宋诗观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文学流派纷呈,各流派或宗唐,或崇宋,围绕尊唐尊宋、唐诗宋诗孰优孰劣等问题产生诸多争议,"唐宋之争"成为明清文学史上一大公案。朱彝尊的诗学观主要是尊唐黜宋,以唐诗为"源"为"正"为"盛",以宋诗为"流"为"变"为"衰",呈现出的是一种传统的"源流正变"的文学史观,强调"伸正黜变"。晚年其对宋诗态度虽有所缓解,但仍认为宋诗不能成为诗坛主流。查慎行与朱彝尊有表亲关系,两人经常诗文唱和,在对待宋诗问题上,查慎行不同于朱彝尊,朱彝尊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查慎行对唐宋诗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变化过程。最初,查慎行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后来逐渐认识到宋唐诗是并列关系。查慎行改变了长期以来所流行的"以唐论宋"模式,提出"唐宋互参"的模式,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此外,与朱彝尊排斥宋诗不同,查慎行以宋诗为尊,诗学苏轼、陆游,尊宋而不废唐,兼法唐宋,以高超的创作成就使"浙诗派"呈现出独特的宋诗特质。(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1年05期)

陈广宏[7](2010)在《明代文学东传与江户汉诗的唐宋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户汉诗是日本汉诗创作的鼎盛期,作为日本近世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是蕴涵由中世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信息的富矿。以江户汉诗坛的唐宋之争为案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里面所反映的自身社会条件下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而且通过其与所摄取相关明代文学资源关系的比较考察,可进而在整个东亚文学范围内,观照各民族在上述共趋历史进程中的互动、思想链接以及各自表现的特色。(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朱建光[8](2007)在《明代诗坛唐宋之争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唐宋诗之争在明代大致可以分为初期、中期、中后期叁个阶段。初期完全为尊唐主张所笼罩。中期尊唐主张推向极致,但同时为宋诗张目的主张开始较多出现。中后期既尊唐音,又给予宋诗极大的肯定,显示了人们的认识开始呈现出两面性的特点,说明明人开始认识到唐宋诗乃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种不同审美特质的诗歌范型。这种演进为以后清代崇宋诗歌风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胡建次,邱美琼[9](2000)在《宋代诗学批评中的唐宋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之争超出了对唐宋两个特定历史时期诗歌创作与欣赏的争辩 ,具有普遍的诗学批评价值。从这一论争的逻辑起点来看 ,宋代诗学批评中的唐宋之争缘起于宋诗有别于唐诗自成面目 ,铺展于南宋前期诗坛对江西诗的论说申辩 ,衍化于永嘉派与江西派的对垒 ,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深化于严羽依据其独特的诗学批评原则的分唐界宋之论(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4期)

唐宋之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王昶辑《湖海诗传》是否承袭沈德潜诗学主张的问题,存在宗唐与宗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考察该书所收诗人诗作与相关评论,可知王昶诗学观实际上倾向于唐宋兼宗。这较之沈德潜的宗唐诗学观,有了相当大的不同。它反映出在沈德潜之后,以王昶为代表的格调派后继者诗学取向的深刻转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唐宋之争论文参考文献

[1].朴哲希,马金科.余音未消:论“唐宋之争”对李德懋诗学的影响[J].华夏文化论坛.2018

[2].夏勇.王昶《湖海诗传》与格调派诗说之嬗变——以唐宋之争为中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张敏杰.从个体性情到天下精神——黄宗羲诗学中的唐宋之争[C].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叁十七辑)——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2013

[4].张敏杰.从个体性情到天下精神——黄宗羲诗学中的唐宋之争[C].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5].屈国琴.元初诗学“唐宋之争”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

[6].贾文胜.“唐宋之争”与朱彝尊、查慎行宋诗观探赜[J].学术月刊.2011

[7].陈广宏.明代文学东传与江户汉诗的唐宋之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8].朱建光.明代诗坛唐宋之争的演进[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胡建次,邱美琼.宋代诗学批评中的唐宋之争[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标签:;  ;  ;  ;  

唐宋之争论文-朴哲希,马金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