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贾谊的感触议论文

对贾谊的感触议论文

问:对贾谊的评价500字 作文 只要评价 急用
  1. 答:读罢您的《过秦论》,但觉气势纵横,铺张扬厉,深为你的才气与锐气折服,更为你自伤忧愤而死的悲剧扼腕唏嘘。也许,多一点理性,“贾谊”这个名字将永远闪耀于历史的星河,而不是像流星般匆匆逝去。
    像历史上那些少年天才一样,你年少即通诸子百家,后被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凭着过人的才气,早年的你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致使人们往往把你此后的悲剧归结为遭人诽谤,不遇明主。但在我看来,你的悲剧恰恰源于自身——你缺乏理性。
    面对众人的抬举,文帝的宠信,你丧失了理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你丝毫不把周勃、灌婴这些开国重臣放在眼中,妄想让汉文帝一天之内全部放弃原有政策而制定新的,殊不知,你只是一个洛阳的年轻人,凭什么让文帝一夕之间便与周、灌反目而支持你的新政呢?恃才傲物,是最为人们讨厌的毛病,你怎么自己就看不到呢?“卑不谋尊,疏不间亲”这一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你忘了吗?成大事需周密计划,环环相扣,你却想一步登天……这些只会发生在头脑发热的莽汉身上的事,怎么偏偏发生在你身上呢?失去了理性,即使有再高的才能,遇事也是凡人一个,倘若你拥有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到变革成功的条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与周勃、灌婴交好,这样,天子不疑,大臣不忌,变法成功岂不指日可待?
    面对改革的失败,你再次丧失了理性,在人面前说着说着便失声大哭,从此一蹶不振,抑郁忧愤而终。贾谊啊贾谊,你真的只是一时糊涂吗?你为什么不冷静下来理性分析一下自己的处境呢?你难道不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吗?《易经》中“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只是空洞的说教吗?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是后人对你的评价,的确,非无圣主,己之过也,过在理性的缺失。
    情感与理性,永远是人类的两难命题,让我们拥有理性,您泉下有知,也会欣然微笑了。
问:对贾谊的才华,遭遇,英年早逝的看法
  1. 答:贾谊是一个天才,他如此年轻就名满天下,他的《治安策》正好指向了汉王朝最大的危机,而且他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比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个就是汉武帝推恩令的原始版本。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过秦论》、《鵩鸟赋》都是千古名篇。他应该算是汉朝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士人。
    贾谊成名太早,天赋太高,所以就难免脆弱敏感。他很难经历挫折的考验。他觉得自己是天下大才,应该受到君主的重用,一旦事与愿违,他不会等待,只会自怜自哀。古往今来太多的大政治家都是千难万险中度过来的,他们经历的磨难和等待比贾谊多太多。贾谊就像一个天赋很高却很任性的孩子,他太不成熟了。
    所谓“峣峣者易折而皎皎者易污”,像他那么单纯的人是不适合从政的。 文帝基本上算是中国古代最好的皇帝一类的了,但是他处于的那个时代是汉朝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所以注定不会建立很大的功业。什么击匈奴、削诸侯,这些都是要留给后人来完成的。而且当时汉朝的开国功臣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军功贵族,就算是文帝,也不敢随便挑战他们的权威。
    他们反对贾谊,认为贾谊太过于年少,有些激进。那么贾谊唯一的希望就是他年轻,能等死他们。等到他们不能从政了,那还不是贾谊的天下了么?文帝把贾谊弄到长沙国当太傅,也是为了保护他,长期在中央,以贾谊这种性格容易受到攻击而过早夭折。或者文帝想把贾谊留给自己的儿子,他是一个可以为子孙相的人。
    可是文帝的良苦用心贾谊没有体会反而在哀怨中死去。这也只能怪他自己了。
  2. 答:贾谊固然是有才华的,皇帝也很想重用他,但是我感觉他可能在情商上有些不足,不然他就不会被文帝朝时的元老们排斥,导致自己被贬为梁王太傅,而且他内心脆弱,在梁王堕马而亡后郁郁而终。
问:如何评价西汉贾谊?
  1. 答: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诗人们皆吟诵的怀才不遇之人。
    首先贾谊是位出色的政论家。他擅长政论文,评论时政议论酣畅,朴实峻拔。在他出任博士期间总是会有精辟见解,表现为时人赞叹。在当时匈奴强盛的时局下,他写出《治安策》,上疏陈述政事,围绕匈奴侵边、制度疏略、诸侯王越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此外,他还关注经济政策,写出《论积贮疏》,提倡大理发展农业生产、重农抑商,加强粮食储存防饥荒。这条建议被汉文帝采用。
    同时,他还是个思想家。在治国思想上,他主张采取儒家、法家并用的策略,他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所以必须实行儒家思想,行仁政、坚持民本思想,兴礼乐,以礼治国。关于解决中央和诸侯的问题,贾谊又借用法家权势思想,认为仅仅靠仁义不够,还需要君主强大的权势作支撑。此外,他也吸取道家思想,认为阴阳、天地、万物都由德生,德生于道。将道家的哲学论证应用于儒家思想中。
    贾谊的文学造诣还很高。其17岁时便因为擅长背诵诗书、写得一手好文而闻名于当地,“以善文为郡人所称”,于是被河南郡守招致门下,非常器重他。他的文章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就曾说,贾谊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他的赋中,《吊屈原赋》是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
    不过历来文人都为他的遭贬、没有得到重用而惋惜,例如毛泽东《咏贾谊》中表达了对贾谊的惋惜:“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不过苏轼认为,还有他个人原因,认为贾谊度量不够大,“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即他虽然有大志,但是太不豁达,因为梁怀王坠马后,自己也忧郁而死,空有大志了。
对贾谊的感触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