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敏(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林人民医院偏瘫科21310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261-02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因。特点: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30便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生活处理13例(43.3%),部分处理8例(26.7%),重残不能自理者7例(23.3%),转诊2例(6.7%)。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及病死率及高的脑血管疾病,对社会和家庭带来较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全面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能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护理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发生在大脑半球者点80%,发生在脑干或小脑者占20%,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原因,高血压性脑出血作为一种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现选我科在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病人,其中经内科保守治疗的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科收治的30例保守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8岁,明确高血压病史27例,高血压病史不祥3例,30例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之内送入我科。
2基本方法
2.1绝对卧床休息,发病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必须搬动时应保持躯体的长轴在一条直线上,以免牵动头部,名项护理操作如翻身、吸痰、鼻饲需轻柔,以防止病人受刺激加重出血,安置病人侧卧位,以利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指高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病人应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以防止颅内压和血压进一步增高,导致进一步出血。
2.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每半小时测一次,平稳后每2-4小时测1次,及时判断有无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一旦患者出现持续高热,常由于脑出血累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致,应予物理降温,当患者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燥不安、血压进行性升高、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常提示脑疝的可能,汇报医生进行处理。
2.3压疮的预防:绝对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每次翻身应对骨隆突处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必要时用气圈、海绵垫抬高受压部位,并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冬季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使用便器时防擦伤,便后局部皮肤擦洗干净,并涂以保护性润滑油。
2.4保持大小便通畅:指导患者养成在床上大小便的习惯,用力不可过猛,以免加重病情,对于便秘患者,可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必要时可用开塞露塞肛或口服缓泻药,排尿困难者,不仅要加强心理疏导,还可结合腹部热敷、听流水声等方法、诱导患者进行排尿、必要时予导尿。
2.5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清淡、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忌辛辣、刺激的食物,戒除烟酒,昏迷者予鼻饲,鼻饲量每次不超过200m1,间隔2小时,温度38℃,注入鼻饲液前,应先抽吸胃液,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
2.6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由于发病急,病情重,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悲观、自卑等心理障碍。我们应向病人解释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知识,并向患者介绍以往同种疾病患者康复的病例,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教育家属充分理解病人,给予精神物质上的大力支持。
2.7保持肢体功能位,病情稳定后,可对瘫痪肢体关节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防止肢体肌肉失用性萎缩[1],手法要轻柔,缓慢,按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的顺序依次进行,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每天2次,每次10分钟,给患者做被动运动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表情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并汇报医生。
2.8健康教育:向病人和家属介绍高血压、脑出血的基本知识,告知积极治疗后原病对防止再次发病的重要性,教会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每日定时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异常被动及时就诊,向病人家属介绍高血压、脑出血的先兆症状,如出现严重头疼、眩晕、活动不灵、口齿不清时应及时就诊,教会家属再次发生脑出血时现场急救处理措施。
3结果
本组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生活自理13例(43.3%),部分自理8例(26.7%),重残不能自理者7例(23.3%),转诊2例(6.7%)。
4讨论
4.1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使其成为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通过以上30例患者的护理,我们深深体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保持血压平稳显得尤为重要,保持血压正常可以防止出血量的增加。对瞳孔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颅内病变,避免患者错失手术良机。
4.2对患者全面精心的护理,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都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所以在现代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巧,而且要逐步掌握病人的心理学、病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辅助学科的相关理论,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视患者如亲人,让患者体会到家一样的温暖,从而获得足够的心理和社会支持,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顺利渡过疾病的各个阶段、真正体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价值,使患者早日康复,降低死亡率、致残率,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参考文献
[1]夏泉源.社区常见疾病护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139.
[2]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