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脏痛行为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乙基亚硝胺,大鼠,肺,肝
内脏痛行为学论文文献综述
郭芳[1](2018)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二乙基亚硝胺对大鼠肝肺及内脏痛行为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不同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腹腔注射建立肝癌模型,观察建模过程中肝肺的毒性改变及内脏痛行为学的变化。方法:实验采用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周龄为4-6周,购于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体重210g±10g。标准化光照(12h光照和12h黑暗交替进行),当室温低于5℃,室温加热至20℃,各大鼠自由摄取食物、普通自来水,定期换垫料、清洁鼠笼,防止感染。适应环境1周后,观察并评估大鼠的生长状况。一般表现活泼,反应敏锐,皮毛光滑,肛门附近清洁,食欲、饮水正常视为健康,可用于实验。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T_1、T_2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20只。给药当天用0.9%氯化钠溶液将DEN稀释后,T_1组大鼠腹腔注射25mg/kg的DEN,T_2组大鼠腹腔注射50mg/kg的DEN,C组腹腔注射等容积0.9%氯化钠溶液。给药方案前4周每周注射2次,4周后改为每周1次,至14周停止注射,分别在第12、14、16周每组处死2只大鼠,20周时将剩余大鼠全部处死。给药方法用自制的大鼠固定器固定大鼠,选取大鼠左下腹为注射部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用配有27G针头的1ml注射器进行注射,针头刺入腹膜后感抵抗力消失,固定针头回抽,若无回血或尿液,则可按大鼠的体重计算给药剂量注入药液,每次给药前观察大鼠腹围,避免实验后期注药时误穿增大的肝脏。注射完毕,缓慢旋转并轻轻拔出针头,防止液体漏出。一般情况观察,第1次给药记为第1周,实验期间每周测量1次大鼠体重、并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如一活动情况、反应、皮毛、食欲、饮水等。内脏痛行为学的观察,将大鼠单独放置在开放环境,观察5分钟内大鼠出现弓背行为的评分及时间来评价大鼠内脏痛。总分数=5分钟内累计弓背时间×评分。得分的可能范围是从0(300秒×0=0,对于正常动物来说不出现弓背)到1200(300秒×4=1200,对于在整个300秒测试期间连续不断出现弓背的动物)。比较叁组大鼠6周~8周、12周~14周及16周~20周内脏痛行为总分数即观察大鼠内脏痛。病理学观察,对处死及意外死亡大鼠进行解剖,肉眼观察肺和肝的变化,然后将其用10%的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用酒精逐级脱水,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变化。结果:1.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C组大鼠生长发育正常,体重稳步增长,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相比,T_1组在第5周时体重增长速度变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给药后的第20周,共意外死亡3只(3/20),解剖20只大鼠均未见肿瘤组织;与对照组相比,T_2组在第3周时体重增长速度变慢,第10周时体重开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给药后的第20周,共意外死亡5只(520),解剖20只大鼠肺部未见肿瘤组织,在给药第14周即可发现肝脏有典型的肝癌改变。2.对意外死亡大鼠进行病理学分析,两组大鼠肺表面可见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坏死,光镜下可见细支气管管腔中充满脓性分泌物,部分肺泡腔间隔断裂、融合、实变,伴大片脓肿形成。首次给药后的第6周两组共意外死亡5只(5/40),肉眼观T_2组大鼠肝脏表面较T_1组大鼠粗糙;T_1组在光镜下可见小血管增生、扩张、充血,部分肝细胞水肿,局灶可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除上述表现外T_2组可见脂肪变性。首次给药后的7周后共意外死亡3只(3/40),首次给药后的第14、16周,T_2组分别意外死亡1只,肉眼观肝脏被膜破坏,表面粗糙,散布大小不等坏死灶,光镜下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可见病理核分裂像。首次给药后的第18周,T_1组出现1只大鼠意外死亡,肉眼观肝脏被摸完整,表面粗糙,散在大小不等的囊泡样结构,光镜下可见典型的假小叶结构。3.整个实验过程中,对照组C组大鼠均未出现弓背行为。T_1组大鼠从6周开始出现弓背行为,T_2组从4周开始,两组均在16周后出现明显的弓背行为,到20周时T_2组部分大鼠没有探索行为发生。结论:大鼠肝脏和肺脏均为DEN的靶器官,但二者对DEN的敏感性不同;肝脏可能对于暴露剂量更加敏感,肺脏可能对于暴露频次更敏感。通过对大鼠弓背行为的观察可安全直观地评价大鼠肝癌内脏痛,为接下来研究肝癌内脏痛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6-25)
孙天爱,翁志军,谭琳蓥,刘慧荣[2](2015)在《内脏痛与行为学改变的相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疾病,由于内脏痛定位不明确,疼痛性质模糊,不易辨别疼痛的明确位置,故而探究其外在所表现出的行为学改变是认识内脏痛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内脏痛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行为学评估主要用于对于内脏痛敏模型的鉴定,对行为学改变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对内脏痛有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5年29期)
黄燕,杨延婷,刘晓旭,赵嬿,丰晓溟[3](2015)在《隔药灸天枢和气海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痛行为和痛情绪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隔药灸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痛行为和痛情绪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理。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隔药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两组采用叁硝基苯磺酸灌肠制备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隔药灸组采用隔药灸天枢、气海治疗,模型组及正常组不治疗,只做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通过腹壁撤回反射(AWR)评分、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评估大鼠内脏和躯体痛觉;通过旷场实验(OFT)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EPMT)评估大鼠焦虑、抑郁等疼痛情绪。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在不同刺激扩张压力水平下均显着升高(P<0.01),MWT及TWL均显着降低(P<0.05),OFT中水平活动值和垂直活动值均明显下降(P<0.01),EPMT中开臂进入次数比例及开臂停留时间比例均明显下降(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AWR评分显着下降(P<0.05),MWT及TWL显着增加(P<0.05),OFT中水平活动值和垂直活动值均明显升高(P<0.01),EPMT中进入开放臂次数比例及进入开放臂时间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隔药灸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能显着减轻大鼠内脏和躯体疼痛,同时也能明显改善慢性内脏痛所致的焦虑、抑郁等痛情绪的变化。(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期刊2015年01期)
秦明,饶志仁,黄裕新,杨琦,赵曙光[4](2012)在《椎管注射PPADS对内脏痛大鼠行为学及胸髓P2X_7受体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预先椎管注射嘌呤能受体阻滞剂磷酸吡哆醛(PPADS)后,对腹腔注射乙酸致内脏痛大鼠行为学及脊髓P2X7受体和fos免疫组化反应的影响。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PPADS组和NS组,每组8只。NS组:先向大鼠鞘内注射20μl NS,注射90 min后再做内脏痛模型。模型组:将0.6%乙酸注射入大鼠腹腔内造成内脏痛模型。PPADS组:先向大鼠椎管鞘内注射10μl PPADS(10 nmol/μl),90 min后按前述方法再做内脏痛模型。实验结束后先记录60min各组动物的腹部收缩试验,然后对各组动物脊髓胸段内P2X7受体和fos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除空白组,各实验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腹部收缩试验,其中PPADS组内脏痛指数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各实验组P2X7和fos阳性表达产物主要表达于胸髓后角浅层内,有明显的定位特点。其中各实验组P2X7阳性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而PPADS组的fos阳性数目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与NS组之间P2X7受体和fos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脊髓P2X7受体参与腹腔注射乙酸致内脏痛大鼠的痛觉信息传递,其作用与影响其周围的神经元功能活动有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林国威,张睿,林春[5](2007)在《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即腹壁撤退反射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为内脏痛觉敏化提供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SD大鼠出生后8~15天内每天给予一次结直肠扩张(CRD)刺激以后正常饲养至第八周,分别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法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方法评估大鼠受CRD刺激时的痛觉敏化程度。结果:AWR评分方法比较模型组与对照组,在20~60 mmHg CRD时评分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在80 mmHg CRD差异不明显;对照组痛阈为30.42±1.34 mmHg,模型组痛阈为13.13±1.34 mmHg,(P<0.001);腹外斜肌放电测量,在20~60 mmHg CRD时模型组放电明显高于对照组,80 mmHg CRD差异不明显;两组痛阈分别为对照组37.5±4.53 mmHg,模型组25.0±3.27 mmHg,(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作为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是否成功的筛选指标,相比之下,前者较为简便,后者较为客观。(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王景杰,秦明,邱建勇,段丽,曹荣[6](2006)在《电针刺激足叁里穴对内脏痛大鼠行为学及骶髓后连合核中GFAP、OX42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电针刺激大鼠足叁里穴(ST36)对内脏痛的镇痛作用机制。向大鼠乙状结肠注射福尔马林制作内脏痛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A、B、C和D组:A组为单纯内脏痛组;B组为预先给予电针刺激足叁里穴,再制作内脏痛模型;C组为制作内脏痛模型后再给予电针刺激足叁里穴;D组为对照组。观察大鼠痛行为表现后,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内脏痛大鼠骶髓后连合核(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DCN)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OX42的表达变化。单纯内脏痛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最为明显,内脏痛+针刺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略减低,针刺+内脏痛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明显减弱。单纯内脏痛大鼠DCN内GFAP和OX42的表达明显增强;内脏痛+针刺组大鼠DCN中GFAP和OX42的表达明显减弱;针刺+内脏痛大鼠DCN中GFAP和OX42表达减低更加显着。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刺激足叁里穴能明显地减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内脏痛反应,这种作用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有关。(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王景杰,饶志仁[7](2005)在《针刺足叁里对内脏痛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以及脊髓中Fos、GFAP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足叁里穴位电针对内脏痛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但其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本文拟于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同步实验,成年雄性SD大鼠64只(清洁级),体质量(200±20)g。SD大鼠随机分成4组。A组为单纯腹痛模型组;B组为预先给予针刺再造模型组;C 组为先造模型后给予针刺组;D为空白对照组。制作内脏痛模型的实验大鼠给予乙醚吸入性麻醉后, 将5%的甲醛100μl注射到实验大鼠的距离肛门35mm的乙状结肠壁上。观察lh。在此期间进行行为学观察。行为学分为4个等级:j舔拭下腹部或下肢(L);k伸展肢体(B);l腹部收缩(C);m肋(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5-10-01)
杨建平,姚明[8](2003)在《大鼠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的建立与行为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估腹壁撤回反射(AWR)评分用于评价大鼠结直肠扩张内脏痛动物模型的行为反应及可靠性。方法 大鼠经肛门插入扩张气囊,注气扩张结直肠建立急性内脏痛动物模型。采用腹壁撤回反射评分评估大鼠受伤害性刺激而出现的行为反应强度,并测定 AWR 3分的最小压力值(痛阈)。结果 大鼠结直肠扩张后100%出现腹壁撤回反射,扩张压力越高,其评分越高,扩张压力 15、25、40、60 mm Hg(1mm Hg=0.133 kPa)产生的 AWR评分相互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首次扩张的痛阈较高,3次扩张后稳定,其平均痛阈为(27.68±2.59)mm Hg,5、10 d后重复扩张痛阈无明显变化;吗啡皮下注射呈剂量依赖提高大鼠结直肠扩张的痛阈,其作用可被纳洛酮完全拮抗。结论 腹壁撤回反射评分可评价大鼠结直肠扩张的刺激强度,其中 AWR 3分指标明确,测定的痛阈值稳定;该模型及其行为学评分具有无创伤、稳定性好、重复性强、可定量的特点,可用于内脏痛及镇痛药的有关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期刊2003年12期)
内脏痛行为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疾病,由于内脏痛定位不明确,疼痛性质模糊,不易辨别疼痛的明确位置,故而探究其外在所表现出的行为学改变是认识内脏痛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内脏痛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行为学评估主要用于对于内脏痛敏模型的鉴定,对行为学改变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对内脏痛有进一步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脏痛行为学论文参考文献
[1].郭芳.腹腔注射不同剂量二乙基亚硝胺对大鼠肝肺及内脏痛行为学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8
[2].孙天爱,翁志军,谭琳蓥,刘慧荣.内脏痛与行为学改变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5
[3].黄燕,杨延婷,刘晓旭,赵嬿,丰晓溟.隔药灸天枢和气海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痛行为和痛情绪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AcupunctureandTuinaScience.2015
[4].秦明,饶志仁,黄裕新,杨琦,赵曙光.椎管注射PPADS对内脏痛大鼠行为学及胸髓P2X_7受体表达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
[5].林国威,张睿,林春.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
[6].王景杰,秦明,邱建勇,段丽,曹荣.电针刺激足叁里穴对内脏痛大鼠行为学及骶髓后连合核中GFAP、OX42表达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6
[7].王景杰,饶志仁.针刺足叁里对内脏痛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以及脊髓中Fos、GFAP表达的影响[C].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
[8].杨建平,姚明.大鼠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的建立与行为学评价[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