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柱总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臭氧柱总量,臭氧监测仪(OMI),时空变化,影响因素
柱总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秀,迟雨蕾[1](2019)在《基于OMI卫星数据的对流层O_3柱总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OMI卫星数据分析了2008-2017年全球及我国O_3柱总量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时间序列变化,总结了地形、人口密度、城市扩张和前体物NO2等因素对中国地区O_3柱总量浓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O_3柱总量高浓度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且季节性差异十分显着,冬季的含量相对较低,夏季的含量相对较高。中国地区由于独特的地形条件、渐增的人口数量和稳步增长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O_3柱总量浓度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且含量在逐年降低。通过对流层NO2浓度与O_3柱总量浓度的拟合结果发现,前体物NO2对O_3的生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测绘》期刊2019年09期)
胡玥明,闫欢欢,张兴赢,孟晓阳[2](2019)在《OMI-TOMS与OMI-DOAS臭氧柱总量产品在中国地区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臭氧是十分重要的痕量气体,它具有活跃的化学反应特性和较强的辐射特性,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获得准确的臭氧柱浓度信息十分重要。搭载在AURA上的OMI探测仪可以测量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其获得的臭氧产品有两种,一个是基于TOMS V8算法反演得到的OMI-TOMS产品,另一个是由DOAS算法得到的OMI-DOAS产品。本文首先分析了两种算法产品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次,分别分析了两种算法与像元位置的关系,在不受行异常现象影响的像元处,两种算法均不受像元位置的影响;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云和太阳天顶角对两种算法的影响,有云时两者的差异更大,云量在70%时两者的差异最大,而且,当有云存在时,两者的偏差随着太阳天顶角的增加而增加。平流层SO_2和吸收性气溶胶对两种算法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窦鑫,张金强,朱彬,郑向东,夏祥鳌[3](2019)在《香河地基观测臭氧柱总量数据分析及臭氧变化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臭氧变化在全球气候和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对比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河北香河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2014~2016年Dobson和Brewer两种臭氧总量观测仪器探测结果的一致性,并使用1979~2016年Dobson观测数据分析了香河地区臭氧总量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进行有效温度修正后,两种臭氧总量仪器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平均偏差仅为-0.14DU(多布森单位),平均绝对偏差为8.00 DU,标准差为36.09 DU,相关系数达0.964。整体来说,两类仪器观测臭氧总量吻合较好。SO2浓度对Dobson仪器数据精度有一定影响,两组仪器数据在SO2浓度为0~0.2DU、0.2~0.4DU和>0.4DU大气条件情况下的平均偏差分别为4.8 DU、7.0 DU和8.0 DU,平均偏差随SO2浓度升高而增大。过去38年香河地区的臭氧总量季节差异性强,春、冬两季臭氧总量高,夏、秋两季臭氧总量相对低,季节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从长期变化上看,臭氧总量变化波动有不同的周期,在4个大的时间段变化趋势不同,2000~2010年臭氧层有显着恢复,但最近几年又有变薄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徐兴伟,王薇,刘诚,单昌功,孙友文[4](2018)在《基于太阳吸收光谱观测大气一氧化碳柱总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基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观测合肥地区一氧化碳(CO)垂直柱总量的变化,连续采集近红外太阳吸收光谱,获得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整层大气CO的垂直柱总量的时间序列。观测结果显示合肥地区大气中柱平均干空气混合比(XCO)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在2015年10月有着较小值,然后逐渐增加,到2016年3月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在2016年7月底达到最小值,并分析了季节变化的原因。为了对地基近红外波段观测进行验证,采用MOPITT卫星数据和站点同一光谱仪采集的中红外光谱反演的CO柱总量与同期测量的数据进行比对。结果表明,MOPITT卫星数据与地基观测值的季节变化一致,而MOPITT观测值整体高于地基FTS观测值;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反演的CO柱总量季节变化范围一致。将地基观测和卫星观测数据进行日平均计算,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的地基近红外和卫星观测、地基中红外的CO日平均柱总量的线型回归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91,显示出高的相关性,证明了地基近红外波段反演CO垂直柱总量数据的准确性。首次采用地基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观测合肥地区CO的垂直柱总量,并将得到的观测结果与卫星数据比对,得到准确的CO的垂直柱总量,为解大气CO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演变规律、追踪合肥地区CO的源汇分布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5期)
窦鑫[5](2018)在《香河地基、卫星臭氧柱总量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臭氧变化在全球气候和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河北香河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2014-2016年期间Dobson和Brewer两种臭氧总量观测仪器探测结果的一致性,并使用1979-2016年期间Dobson观测数据分析了香河地区臭氧总量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进行有效温度修正后,两种臭氧总量仪器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平均偏差仅为-0.14DU,平均绝对偏差为8.00DU,标准差为36.09DU,相关系数达0.964。整体来说,两类仪器观测臭氧总量吻合较好。S02浓度对Dobson仪器数据精度有一定影响,两组仪器数据在S02浓度为0-0.2DU、0.2-0.4DU和>0.4DU大气条件情况下的平均偏差分别为4.8DU,7.0DU,8.0DU,平均偏差随S02浓度升高而增大。利用多年的TOMS、OMI、SBUV臭氧数据和Dobson臭氧数据进行精度对比。TOMS、OMI、SBUV叁种卫星臭氧仪器与Dobson臭氧数据的吻合度都很高,表明卫星臭氧仪器的数据精确性足够,可以与地基臭氧数据进行互补。利用2014-2016年香河地区Dobson、Brewer、GOME-2A、GOME-2B、OMI-DOAS、OMI-TOMS 臭氧数据研究了 天顶角影响。OMI-TOMS 与 Brewer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一般,而OMI-TOMS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很好,天顶角对OMI-TOMS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有显着影响。OMI-DOAS与Brewer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一般,OMI-DOAS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也一般。GOME-2A与Brewer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一般,而GOME-2A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很好,天顶角对GOME-2A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有显着影响。GOME-2B与Brewer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一般,而GOME-2B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很好,表明天顶角对GOME-2B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有显着影响。过去38年香河地区的臭氧总量季节差异性强,春冬两季臭氧总量高,夏秋两季臭氧总量相对低,季节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从长期变化上看,香河地区臭氧总量变化波动有不同的周期,在四个大的时间段变化趋势不同,2000-2010年臭氧层有显着恢复,但最近几年又有变薄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曹冬杰,闫欢欢,齐瑾[6](2018)在《中国对流层NO_x垂直柱总量分布特征及其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闪电放电过程发出很强的光辐射,促进了光化学反应的进行,加快了NO_x向上的垂直输送,造成对流层上部NO_x的增加。闪电生成氮氧化物(LNO_x)是对流层上部NO_x(NO和NO_2)的主要来源,影响了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本文利用2005—2013年TRMM卫星LIS传感器闪电密度和Aura卫星OMI传感器对流层NO_2垂直柱总量遥感观测数据,分析了中国地区对流层NO_2柱总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发现,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NO_2柱总量与闪电密度变化特征一致,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该地区LNO_x估算值约为339mol/次。基于LNO_x估算值分析中国不同地区LNO_x/NO_x百分比分布特征,发现,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和夏季LNO_x/NO_x较高,约为20%~60%,秋季和冬季低于20%;与之相比,NO_x排放较为严重的四川盆地、长江叁角洲和珠江叁角洲等地区普遍低于20%,中国地区LNO_x/NO_x百分比平均值低于10%。由此得出结论,LNO_x是青藏高原地区NO_x的主要排放源,人口密集和工业程度较高的四川盆地、长江叁角洲和珠江叁角洲地区NO_x主要来自于其它排放源。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地区对流层NO_x柱总量分布特征及其与闪电活动的关系,对于研究闪电过程对于氮氧化物生成量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陈莉,杨靖新,王琦,张明欣[7](2018)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臭氧柱总量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低纬度地区是臭氧柱总量最低的地区,纬向分布明显,臭氧柱总量随着纬度向北极的增加而增大;夏季臭氧柱总量最大值出现在北半球高纬度约80°N的地区,最低值出现在热带地区;秋季臭氧柱总量最大值出现在55°N左右的地区;最小值出现在赤道地区。冬春季,臭氧柱总量的最低值均出现在热带地区,最高值出现在北半球约50°~60°N的高纬度地区。(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张卓[8](2017)在《利用紫外臭氧柱总量探测器吸收性气溶胶指数反演亚洲棕云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棕云(Asian Brown Cloud,ABC)是近年来在发现的位于部分印度洋及印度巴基斯坦地区上空在宇宙空间或飞机上可观测到的云状气溶胶聚集现象,其组成成分之多、对人类健康危害之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风云叁号卫星(FY-3B)上搭载的紫外臭氧柱总量探测器(Total Ozone Unit,TOU)所获得的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bsorbing Aerosol Index,AAI)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吸收性气溶胶的存在与强度进行反演,在以往对沙漠地区和华北地区污染时期气溶胶的反演中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本研究首次用该数据反演亚洲棕云出现地区的气溶胶状况,发现在该产品对亚洲棕云同样可以提供可靠的指示,并对其在2015年初的形态和分布变化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9-06)
赵慧,马鹏程,韩婷婷,雷瑜,马昀[9](2016)在《近66a中国地区对流层顶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臭氧柱总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0—2015年对流层顶温度月平均资料及ECWMF提供的1979—2015年大气臭氧柱总量月平均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近66 a中国地区上空对流层顶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1979年后对流层顶温度与大气臭氧柱总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对流层顶温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呈现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近66 a对流层顶温度以-0.09℃·(10 a)~(-1)的速率下降。(2)春、冬季对流层顶温度EOF1均表现为南北反位相变化,夏、秋季均表现为全场同位相变化,这种春季与冬季、夏季与秋季主要模态较为一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大气臭氧柱总量的季节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除夏季外,其余季节对流层顶温度EOF2表现为弱的南北两端与中部地区反位相变化特征。(3)对流层顶温度与大气臭氧柱总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24,大气臭氧柱总量由1990年代中期之前的显着损耗转变为之后的逐渐恢复,对应同期对流层顶温度表现为从偏高到偏低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6年06期)
闫欢欢,李晓静,张兴赢,王维和,陈良富[10](2016)在《大气SO_2柱总量遥感反演算法比较分析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遥感技术已成为城市污染气体SO_2监测和全球火山活动监测及预警的重要手段.目前新的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算法有效减小了反演数据噪声,并替代之前业务算法BRD(band residual difference)用于边界层SO_2柱总量产品的反演.然而,目前对PCA算法反演产品精度的评价和验证研究较少,缺少与BRD算法产品进行长时间序列的比较以评估算法适用性,尤其在中国大气污染重点城市区域.本文利用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观测及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CMAQ)大气化学模式模拟等数据,评估PCA和BRD反演算法的精度及误差.另外,选取洁净海洋地区、中国大气污染重点城市区域和高浓度火山喷发叁种情况,比较分析PCA与BRD SO_2总量的时空格局变化差异及对不同SO_2总量下的适用性,并对两种算法反演不确定性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中国京津冀、珠江叁角洲和长江叁角洲区域,PCA SO_2总量反演值低于BRD,BRD反演结果更接近于地基的MAX-DOAS观测值,冬季BRD和PCA SO_2总量值低于RAMS-CMAQ模拟结果,夏季7月和8月BRD SO_2总量值高于RAMS-CMAQ模拟结果.在SO_2总量接近于0值的洁净海洋地区,PCA算法产品噪声水平低于BRD算法,但PCA反演结果整体偏差大于BRD算法.在高浓度火山喷发情况下,当SO_2总量大于25 DU时BRD SO_2总量反演值低于PCA,且随着SO_2总量增大,两种算法反演值差异亦增大.该研究对于OMI(Ozone Monitering Instrument)SO_2产品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不同反演算法的差异及对其不确定性追因,对于算法改进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柱总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臭氧是十分重要的痕量气体,它具有活跃的化学反应特性和较强的辐射特性,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获得准确的臭氧柱浓度信息十分重要。搭载在AURA上的OMI探测仪可以测量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其获得的臭氧产品有两种,一个是基于TOMS V8算法反演得到的OMI-TOMS产品,另一个是由DOAS算法得到的OMI-DOAS产品。本文首先分析了两种算法产品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次,分别分析了两种算法与像元位置的关系,在不受行异常现象影响的像元处,两种算法均不受像元位置的影响;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云和太阳天顶角对两种算法的影响,有云时两者的差异更大,云量在70%时两者的差异最大,而且,当有云存在时,两者的偏差随着太阳天顶角的增加而增加。平流层SO_2和吸收性气溶胶对两种算法没有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柱总量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春秀,迟雨蕾.基于OMI卫星数据的对流层O_3柱总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北京测绘.2019
[2].胡玥明,闫欢欢,张兴赢,孟晓阳.OMI-TOMS与OMI-DOAS臭氧柱总量产品在中国地区的比较[J].气象.2019
[3].窦鑫,张金强,朱彬,郑向东,夏祥鳌.香河地基观测臭氧柱总量数据分析及臭氧变化趋势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4].徐兴伟,王薇,刘诚,单昌功,孙友文.基于太阳吸收光谱观测大气一氧化碳柱总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5].窦鑫.香河地基、卫星臭氧柱总量观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6].曹冬杰,闫欢欢,齐瑾.中国对流层NO_x垂直柱总量分布特征及其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分析[J].气象科技.2018
[7].陈莉,杨靖新,王琦,张明欣.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8
[8].张卓.利用紫外臭氧柱总量探测器吸收性气溶胶指数反演亚洲棕云现象[C].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9].赵慧,马鹏程,韩婷婷,雷瑜,马昀.近66a中国地区对流层顶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臭氧柱总量关系[J].干旱气象.2016
[10].闫欢欢,李晓静,张兴赢,王维和,陈良富.大气SO_2柱总量遥感反演算法比较分析及验证[J].物理学报.2016
标签:臭氧柱总量; 臭氧监测仪(OMI);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