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底盘塔楼论文-吴胜海

大底盘塔楼论文-吴胜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底盘塔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前止水后浇带,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外墙,钢筋混凝土导墙

大底盘塔楼论文文献综述

吴胜海[1](2019)在《高层大底盘多塔楼地下室底板、外墙后浇带超前止水施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大底盘多塔楼建筑施工中为防止建筑不均匀沉降导致裂缝,大多数工程在建筑结构高差较大部位设置沉降后浇带,但传统后浇带技术会增加工程降水成本、长期暴露产生裂缝、遗留工程安全隐患和影响后续工序施工。为克服上述缺陷,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是依据水浮力、水土压力、地基反力、建筑物荷载等对基础底板及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实施超前止水一种防水做法。通过工艺研究和施工实践,经过总结形成超前止水施工技术。(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18期)

陈云,李飞燕,吴应雄,王林建[2](2019)在《考虑塔楼偏心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偏心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以指导这类竖向不规则结构的抗震设计.建立一个典型的偏心大底盘层隔模型结构,大底盘2层、塔楼6层,隔震层设置于塔楼底部.进行了层隔模型和对比抗震模型的数值分析和振动台试验,试验共16个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塔楼各层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减震效果显着;底盘加速度响应没有降低,层间位移减震效果不明显;在加速度0.4g和0.6g作用下底盘分别进入了弹塑性状态和达到中等破坏程度.建议工程应用中底盘受力构件应采取加强措施,提高底盘的弹塑性位移角限值.(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颜桂云,肖晓菲,吴应雄,方艺文[3](2018)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动具有长周期、短持时、高能量的速度脉冲,可能导致长周期的大底盘上塔楼隔震结构产生隔震层位移放大效应。通过振动台试验分析与验证其对长周期的大底盘上塔楼隔震建筑减震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讨论近断层地震动的运动特征,然后设计一个水平向缩进尺寸比例为1∶3的大底盘单塔楼钢框架模型,分别组装为层间隔震、基础隔震和抗震等叁种试验模型,以近断层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为激励输入,进行单向振动台试验。探讨近断层地震动长周期的速度脉冲对隔震结构层间位移、楼层加速度、隔震层变形等减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与验证近断层地区隔震结构采用考虑近场影响系数设计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楼层加速度等动力反应均明显大于在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的相应值,增大为远场地震动的1.5~2倍,且层间位移与楼层加速度等减震效果相比远场地震动变差;不同隔震形式下的隔震支座变形均达到远场地震动的1.5倍以上,近断层地区隔震结构设计应考虑长周期速度脉冲对减震性能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颜桂云,方艺文,吴应雄,肖晓菲[4](2018)在《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下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具有长持时、低频成份丰富等特征,后期振动阶段产生多个循环脉冲,类似谐和振动,需分析与验证其对隔震建筑等长周期结构抗震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讨论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峰值比、持时及反应谱特性;设计一个大底盘单塔楼钢框架结构,分别组装为抗震、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等叁种试验模型,以普通地震动与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为激励输入,进行单向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探讨地震波中的长周期成份与类谐和成份对隔震结构层间位移、楼层加速度、隔震层变形等减震性能的影响,分析塔楼水平向缩进尺寸比例为1∶1. 5,1∶2,1∶2. 5和1∶3等条件下隔震结构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层间隔震与基础隔震模型的楼层动力响应为普通地震动下结构响应的2~3倍,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也明显劣于普通地震动下的减震性能,隔震层在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下的最大变形为普通地震动的3~4倍,易导致隔震支座变形过大而产生破坏;不同的塔楼水平向缩进尺寸比例对隔震结构振动特性并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18期)

余金梅[5](2018)在《大底盘多塔楼建筑的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分析探索现代建筑中应用越来越普及的大底盘多塔楼建筑的结构设计现状。比较了大底盘多塔楼建筑在不同的结构计算模型和构造处理措施下,产生的不同效应。探讨了大底盘多塔楼建筑从场地到设计、施工、监测等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18年04期)

孙海忠,张瑞,张治国[6](2018)在《大底盘多塔楼结构桩筏基础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在大底盘多塔楼结构桩筏基础设计中常出现筏板下均匀布桩,筏板厚度选取不当的现象,进而导致桩筏基础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同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寻求在控制沉降及减少基础工程量之间的合理契合点,本文通过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并运用变刚度调平原则对桩筏基础在设计上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布置方案的桩筏基础对于共用大底盘的多塔建筑在整体沉降以及差异沉降方面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性;在桩筏基础设计中,由于均匀布桩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碟形沉降",因此不建议采用均匀布桩;在具体优化设计中,影响桩筏基础整体沉降和差异沉降的最大因素是桩长,减小筏板厚度影响并不明显;桩筏基础布置应强化塔楼,弱化裙房或地下室,将增沉与减沉相结合以达到最优效果。(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8-06-20)

张治国,邢李,孙海忠[7](2018)在《软土基坑开挖对邻近大底盘多塔楼变形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基坑开挖对邻近大底盘多塔楼变形影响,采用叁维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了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会使桩基产生侧移和沉降,且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桩基的侧移和沉降不断增大,距离基坑越近,桩基侧移和沉降越大;整个开挖过程中筏板和上部结构的变形呈对称分布,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筏板变形呈中间大边缘小的"半碟型"分布,塔楼向中间位置发生倾斜,基坑中心附近大底盘发生明显的下凹变形,基坑开挖边缘附近大底盘发生轻微的隆起变形。(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何进[8](2018)在《大底盘双塔楼结构层间隔震设计方法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层间隔震的理论和技术是基础隔震应用的延伸,它将隔震层放置在结构中间层以控制结构地震响应。利用支座水平方向的柔性且各向同性的特点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增加结构阻尼、减少输入到隔震层上部的能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2章给出的隔震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分部设计法。建立隔震模型,按中震弹性时程分析,对比层间剪力以及倾覆力矩的减震效果,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根据减震系数确定地震影响系数,反馈到抗震结构上,采用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上部结构设计。这种隔震设计方法的主要不足之处是采用考虑减震系数的抗震结构进行设计,没有对隔震结构直接设计。新编制的《建筑隔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弥补了上述不足。本文以广州某地区实际工程项目—大底盘双塔高层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选用抗震方案和隔震方案,在隔震方案中,对抗规12章的设计方法和基于性能的隔震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为新编制的《建筑隔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提供计算依据。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了层间隔震研究现状以及层间隔震结构应用情况,层间隔震体系的特点与适用范围。(2)介绍了层间隔震结构等效分析模型,工程项目概况和隔震设计流程;通过迭代的方法确定隔震层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例子对比减震系数法设计的隔震结构、设防地震下直接设计的隔震结构和抗震结构叁种方案。(3)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对两种设计方案进行隔震设计并对比减震效果,设防地震作用下、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比抗震与隔震结构确定减震系数;多遇地震作用下,根据减震系数对相应的抗震结构进行配筋设计;设防地震直接设计的隔震结构考虑等效阻尼比按《建筑隔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反应谱进行配筋设计。(4)对多遇地震设计的抗震结构、多遇地震设计的隔震结构以及设防地震下直接设计的隔震结构进行数据提取,包括:层间剪力、层倾覆弯矩、总用钢量、剪重比、结构层间位移角(设防地震、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利用ABAQUS软件对上述方法设计的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研究分析了隔震支座的最大压应力和最小拉应力,隔震支座的位移变形情况、支座的滞回曲线,叁种方案设计的结构损伤云图分析。(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吴应雄,陆剑峰,颜学渊,陈梓轩,祁皑[9](2017)在《不同缩进比例的大底盘单塔楼结构隔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的研究中,尚缺乏缩进比例对隔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确定了塔楼缩进比例为1∶3的大底盘单塔楼模型,制作安装了基础隔震、层间隔震和抗震这叁种结构模型并进行单向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比振动台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据此建立了塔楼缩进比例分别为1∶1.5、1∶2、1∶2.5和1∶3这四种模型并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与抗震结构相比,基础隔震各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随楼层数增加略微增大,顶层放大较为明显,但总体反应接近平动;层间隔震的塔楼加速度反应近乎平动,但底盘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却比抗震模型大,且随着楼层数的增加而增大;基础隔震各层层间位移减震效果显着,而层间隔震底盘楼层减震效果差,两者底盘响应差异性较大。进一步分析得到,随着缩进比例的增大,叁种结构形式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均有增大的趋势,其中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模型的增幅较小,而抗震模型的增幅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大底盘单塔楼隔震方案的选择和隔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23期)

翟影,李德顺,杨溥[10](2017)在《基于ABAQUS的某大底盘双塔楼超高层结构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双塔楼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为分析对象,根据工程特点,制定了罕遇地震下整体位移控制和不同重要程度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采用ABAQUS软件进行了罕遇地震下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了整体位移指标和各结构构件性能水准控制结果,同时通过大震震害揭示出了结构薄弱部位,并针对性地优化了结构布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7年S2期)

大底盘塔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偏心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以指导这类竖向不规则结构的抗震设计.建立一个典型的偏心大底盘层隔模型结构,大底盘2层、塔楼6层,隔震层设置于塔楼底部.进行了层隔模型和对比抗震模型的数值分析和振动台试验,试验共16个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塔楼各层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减震效果显着;底盘加速度响应没有降低,层间位移减震效果不明显;在加速度0.4g和0.6g作用下底盘分别进入了弹塑性状态和达到中等破坏程度.建议工程应用中底盘受力构件应采取加强措施,提高底盘的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底盘塔楼论文参考文献

[1].吴胜海.高层大底盘多塔楼地下室底板、外墙后浇带超前止水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

[2].陈云,李飞燕,吴应雄,王林建.考虑塔楼偏心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试验[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9

[3].颜桂云,肖晓菲,吴应雄,方艺文.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8

[4].颜桂云,方艺文,吴应雄,肖晓菲.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下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5].余金梅.大底盘多塔楼建筑的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J].工程与建设.2018

[6].孙海忠,张瑞,张治国.大底盘多塔楼结构桩筏基础优化设计[C].《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8

[7].张治国,邢李,孙海忠.软土基坑开挖对邻近大底盘多塔楼变形影响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8

[8].何进.大底盘双塔楼结构层间隔震设计方法对比研究[D].广州大学.2018

[9].吴应雄,陆剑峰,颜学渊,陈梓轩,祁皑.不同缩进比例的大底盘单塔楼结构隔震性能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7

[10].翟影,李德顺,杨溥.基于ABAQUS的某大底盘双塔楼超高层结构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J].建筑结构.2017

标签:;  ;  ;  ;  

大底盘塔楼论文-吴胜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