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瑾(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医院113123)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测定其乳腺癌病灶大小、血流类型以及RI值的变化,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并对新辅助化疗疗法的评价。结果超声检查评价乳腺癌病灶变化与病理学评价符合率为72.10%。在病理判定有效组中,进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病灶血流类型以及RI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病理判定无效组中病灶血流类型以及RI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超声检查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法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1-0168-02
超声检查在乳腺疾病中的诊断具有重大作用。而近年来,新辅助化疗疗法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也取得巨大进步。将超声检查应用到新辅助化疗疗法当中已是进年来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因此,我院开展本次研究,探讨超声检查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价,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3年入住我院的进行新辅助疗法的乳腺癌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46.3岁。患者在治疗前进行超声检查,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将患者进行CEF方案,3周为一个化疗周期。化疗5周后,病人休息2周后进行手术。
1.2研究方法采用Logiq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86患者每个周期后进行超声检查。测定病灶大小、血流类型以及RI值的变化。
1.3检测标准根据2000年的RECIST指南[1],将乳腺癌新辅助疗法疗效分为四个等级,即CR、PR、SD、PD。病理学疗效评价根据Miller&Payne的评价分级方法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病灶的血流分级根据Alder分级[3]分为:0级、I级、Ⅱ级、III级。
1.4统计学分析x2检验t检验
2实验结果
2.1病灶大小在86例患者中,4例病灶消失,占4.65%。52例病灶减小,占60.47%。28例病灶无明显变化,占32.56%。2例病灶体积增大,占2.33%。超声评价与病理评价对照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新辅助化疗疗法的超声评价
由表1可知,通过超声检测其病灶大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法的评价,与病理学疗效评价符合率为72.10%。
2.2病灶血流分级及RI值变化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血流类型0级为2例,0~I级40例,占51.16%。Ⅱ~III级42例,占48.84%。将86例患者按照病理学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化疗前组和化疗后组。不同组别病灶的血流类型变化如表2所示,RI值得变化如表3所示。
表2不同组别病灶的血流类型变化
由表2和表3可知,在PR组,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法前后,病灶的血流分级和RI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SD+PD组中,病灶的血流分级和RI值均无明显变化。
3讨论
目前,新辅助化疗疗法对乳腺癌的治疗已经较为普遍,但对其的评价标准却有待提高。本次研究通过临床触诊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与病理评价方法符合率为42.32%,与超声检查有显著性差异。临床触诊评价方法较为简单方便,但是难免带有主观因素。使得对肿瘤的病灶大小过高估计或者过低估计,难以进行准确评估。而本实验通过超声检查病灶大小,进而对新辅助化疗疗法评价与病理学评价符合率达72.10%。相比临床触诊方法更为精确、科学,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有重大价值。
本实验病理有效组中,化疗前后血流分布等级和RI值下降;而病理无效组中化疗前后血流分布等级和RI值均无明显变化。其原因尚不明确,但很有可能是因为对于化疗敏感的癌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使得其内部血管闭塞、萎缩,血流减小,使Ⅱ~III级向0~I级移动。并且,由于乳腺癌细胞的坏死,使得癌细胞对血管的压力减小,管腔内阻力下降,引起RI值的减小。在病理无效组中,癌细胞不敏感,坏死较少,血管闭塞较少,则血流分级以及RI值变化均不明显。
超声检查不仅可以检查出病灶大小的变化,还可以检测出病灶内血管动力学的细微变化,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TherasseP,ArbuekSG,EisenhauerEA,eta1.Newguidelinestoevaluatetheresponsetotreatmentinsolidtumors[J].JNalCancerInst,2000,92(1):205-216.
[2]AlderDD,CarsonPL,RubinJM,eta1.Dopplerultrasoundflowimaginginthestudyofbreastcancer:preliminaryfindings[J].UltrasoundMedBiol,1990,16(6):55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