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妇女更年期的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高洁茹[1](2021)在《基于情志致病理论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PMS)妇女人格、生活事件、应付、应激、心理弹性、七情等因素及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MPS)临床症状。探索各心理因素与MPS发生及演变规律的关系;研究七情与MPS发病、病机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调治MPS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调查天津地区PMS女性590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人口学信息、心理弹性、人格特点、应激、七情及中医症状等信息。对问卷进行筛查,数据经核查后,保证问卷的完整及准确性,由两名研究人员分别将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经核实无误后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运用情志致病理论研究上述因素与MPS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复杂关联。结果1经交叉表X2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年龄、就业情况、吸烟、运动情况、饮食情况、MPS的认知情况与MPS发病有相关性(P<0.05)。2经Mann-Whitney U Test秩和检验及Kruskai-Wallis多样本秩和检验,EPQ-RS人格量表的三个维度中,N维度三型在健康组和MPS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s回归分析,人格N维度是MPS发病的影响因素(P<0.01),人格N维度越典型越容易患MPS。3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心理弹性与MPS发病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P<0.01)。4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心理弹性与EPQ人格各维度典型程度之间有相关性(P<0.05)。5经交叉表X2检验,应激情况(应激程度,正负性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社会支持程度与MPS之间有相关性(P<0.05)。6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社会支持与正性应激呈正相关(P<0.01);与负性应激呈负相关(P<0.01)。7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心理弹性三个维度分数及其总分与正性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5)。8经Logistics回归分析,七情中思、悲、怒、忧、喜与MPS发病有相关性(P<0.01)。其中怒的OR值最高(2.136);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七情中忧、悲、怒、思等负性情绪之间呈正相关(P<0.01),而正性情绪喜与负性情绪之间呈负相关(P<0.01)。9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社会支持程度与思、悲、怒、忧、喜有相关性(P<0.01)。10对MPS患者辨证分析,肝郁肾虚证256例,占50.6%;肾虚证132例,占26.3%;肝肾阴虚证70例,占13.9%;心肾不交证46例,占9.2%。经Kruskal-Wallis检验,七情中忧、思、喜表达程度在MPS各证型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怒和悲在不同证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较大、退休、吸烟、不经常运动或缺乏群体运动、饮食不规律、MPS的认知不足及治疗需求低均是MPS发病的影响因素。2不良人格(N维度典型性人格)更容易导致MPS发病,且患病更严重,同时具有不良人格者的心理弹性更低。3面对应激采取负性应对方式、负性应激反应及社会支持不足者更容易患MPS;采取正性应对方式、正性应激反应及社会支持较高者更不容易患MPS。4心理弹性较高的人,面对应激事件时更倾向于使用“往好的地方想”或“积极求助他人”等正性应对方式,更易平稳度过围绝经期,不易患病;心理弹性低的人面对应激事件时,较少选择正性应对方式解决问题,难以平稳度过围绝经期,更易患病。5七情中思、悲、怒、忧、喜均是MPS的影响因素;其中怒作为单一情志因素最易导致MPS发病,喜则可一定程度降低MPS发病风险及患病严重程度。6 MPS患者中肝郁肾虚证最多、肾虚证次之、心肾不交证最少,其中多忧者多见肾虚证、多思者多见肾虚肝郁证、多喜者多见心肾不交证,各个证型均可受怒和悲两种情绪的影响。
朱英茜[2](2021)在《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当下社会中国40-65岁人口已达3.9亿,此年龄段即是人们从生育阶段转为为老年期的生理转化期,其中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断崖式下跌区别于男性的平缓下降,围绝经期女性面临着远远高于男性的身心健康困扰,影响着女性的生命体验,主要症状表现为潮热盗汗、骨质疏松、情绪波动、抑郁、睡眠困难、性交疼痛、阴道萎缩、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除身心健康问题之外,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医疗、健康等领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重塑着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多方参与者提供系统化服务。对比围绝经期综合症与健康管理的范畴一一耦合,并引入服务接触点构建服务体系。对女性围绝经期的健康管理关注恰逢其时。本课题基于服务接触点,以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为切入点,建立立体服务系统,引导用户加深对围绝经期相关信息的了解,辅助围绝经期用户进行健康管理,以达到改善用户身心健康状况的目的。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首先对社会、医疗和设计背景分别进行概述,对市场上现有健康管理模式进行阐述,并对服务设计和服务接触点的相关定义、分类进行阐述,阐明服务接触点介入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的必要性,总结出基于接触点进行服务设计的方法。其次,围绕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的各个维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现状和需求,并结合用户以及利益相关者多方,梳理出产品的服务系统图,整理出对于目标用户进行健康管理的机会点。再次,在前述调研基础上构建用户模型,定义设计方向以及场景闭环,细化用户行为中的关键接触点,并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试,对关键接触点进行量化研究处理得出有效结论,并以此为优化依据结合利益相关者梳理行为轨迹。提出健康管理产品设计策略。最后,以前述用户分析需求为基石,对物理接触点和数字接触点进行设计实践,构建产品框架,完成界面原型到视觉设计的整体设计实践与可用性测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利用服务接触点将服务设计导入围绝经期用户的健康管理的体验之中,是对新人群在新领域的新尝试。梳理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流程并优化、转化、融合和创造了接触点。理论方面,提出了构建围绝经期用户在健康管理流程中的服务接触点的方法。实践方面,完成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实践与验证,为此类健康管理设计和围绝经期相关保健方法提供了可参考案例。
刘璐[3](2021)在《中年女性生命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们对卫生保健和预防医学的需求日益增长,涵盖精神关怀、健康素养等内容的生命质量管理逐渐成为管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始终心系广大妇女,中国妇女事业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紧相联,中国妇女地位发生了巨大改变,党和政府把保障妇女权益纳入法律法规,同时将妇女发展写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国女性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不断提高,2019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与《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关注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我国女性人口基数大,中年女性因涉及年龄段长、面广量大、问题多、又缺乏现成经验,目前学者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度及关注度低。这一阶段女性身体由旺盛期向衰老期转变,心理承受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较男性而言易诱发各种健康问题影响生命质量。因此,了解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现状,探讨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深层次原因,并据此提出促进中年女性生命质量提高的策略,帮助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明确社会政策制定中需加强改革的领域,需要处理的矛盾和问题,为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制定科学、可行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合理指导卫生资源配置,对促进妇女工作健康发展,保障妇女的相关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查阅生命质量相关文献、充分了解中年女性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河南省新乡市金阳、崇文、启明等社区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态、不同工作职位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基层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度访谈,收集的资料与数据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通过调查发现,878名被调查中年女性的总体生命质量为53.27±3.10分,与国内常模相比,在生理、心理、社会3个维度的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国内常模。结果表明,中年女性生命质量不高,自我健康状态感受不理想,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分析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发现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职业情况、婚姻状态、家庭摩擦、食欲等情况相关。通过实地走访与访谈发现,基层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研究及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几乎为空白,存在群体关注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健康教育不足等问题,剖析深层次原因发现,中年女性健康教育工作缺乏保障、资金投入不足、考评体系不全面,健康教育相关人才配备匮乏,专业能力不足;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两性职业晋升机会不平等、职业瓶颈及倦怠使得中年女性职业发展受限;实际角色、期待角色的冲突激烈等因素明显制约着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的提高。笔者根据其制约因素从政府、家庭和个人两方面提出提高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策略。就政府层面而言,建议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中年女性健康教育体系,应用健康信念模式组织、指导、管理女性的健康教育;同时加快构建一套比较成熟的喘息服务规范体系,让专业的机构照顾老人,由政府买单,让中年女性得以“喘息”,政府得到社会赞誉的同时也解放了中年女性心理枷锁;最后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构建合理劳动价值评判体系,拓宽中年女性职业渠道,保障妇女权益。就家庭和个人层面而言,建议中年女性合理规划时间,增加角色弹性,多渠道提高自身职业竞争力,提高生命质量。
聂雅静[4](2020)在《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验证》文中认为目的:构建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并通过小样本临床研究验证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绝经综合征治疗提供全面具体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新模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中文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绝经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得到可经调节干预的危险因素。同时检索中国知网关于绝经综合征的各类健康教育资料,对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及分析汇总,得到全面具体的绝经综合征健康教育内容汇总资料。参考绝经综合征相关保健指南,结合相关危险因素及健康教育资料调研结果,融入中医特色养生保健疗法,构建出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并进行小样本临床验证。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就诊的符合绝经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受试者72例。依照随机数字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每组各36例。中西医组进行中西医结合健康宣教;西医组进行西医指南健康宣教。疗程8周,随访4周。健康教育形式为门诊就诊、发放宣传册、电话、微信等。随访时点0周、2周、4周、6周、8周及疗程结束后4周。采用MENQOL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中医证候评分、FSH、LH、E2、血脂四项、血糖为疗效评价指标。比较各随访时点的疗效指标差异以及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对两组的安全性进行评价。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ENQOL量表积分的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各时点MENQOL量表总分、血管舒缩维度积分、心理状态维度积分、生理状态维度积分及性生活维度积分同0周相比均有降低(P<0.05)。治疗后各时点中西医组对MENQOL量表总分、血管舒缩维度积分、心理状态维度积分、生理状态维度积分的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8周、疗程结束后4周,中西医组对性生活维度积分的改善优于西医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两组疗后中医证候总评分,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肾阴虚相关症状得分较疗前相比均有降低(P<0.05)。疗后各时点中西医组对中医证候总评分,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肾阴虚相关症状得分的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组畏寒肢冷、夜频尿多等肾阳虚典型症状治疗后各时点得分同0周相比均有下降(P<0.05);西医组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肾阳虚典型症状得分8周与0周相比差别不明显(P>0.05),疗程结束后4周得分同0周相比有所下降(P<0.05)。中西医组治疗后各时点畏寒肢冷、夜频尿多等肾阳虚典型症状得分均低于西医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疗后效应比较:同8周治疗结束时相比,治疗结束后4周,两组在MENQOL量表总分、中医证候评分上均未见明显升高,且治疗结束后4周组间比较,中西医组积分均低于西医组(P<0.05)。4、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两组血糖、血脂四项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SH、LH水平均有下降趋势,E2水平有上升趋势。但两组FSH、LH水平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E2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组E2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依从性及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受试者脱落率为9.7%(7/72),其中中西医组脱落率为8.3%(3/36),西医组脱落率为11.1%(4/36),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受试者中仅中西医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每次练习八段锦涉及低头动作后,出现头晕症状,追问病史,有颈椎病史数年,停止八段锦锻炼,适当休息后缓解。结论: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它能明显改善绝经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候,具有较好的疗后效应,且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医健康教育模式。同西医健康教育模式相比,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在改善血管舒缩症状、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及性生活相关症状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中医证候方面,在改善肾阴虚相关症状上更具优势。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对绝经综合征患者E2水平具有上调作用,这是否与其疗效作用机制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胡淑怡,杜莉,张蓉,胡争光,朱丽萍[5](2017)在《上海市某区更年期妇女健康教育活动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更年期妇女提供良好的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服务,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妇女身心健康,平稳度过更年期。方法上海市某区妇婴保健院于2016年3-5月,分别在该区3个街道举办更年期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由居委动员社区更年期妇女参加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3份,回收率86.5%。调查对象在讲座结束后对更年期保健的态度较讲座前有一定的改善,并且活动结束后调查对象的保健知识正确率较活动前均有提高,"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很高,易骨折及身材变矮"、"更年期妇女容易发生尿路感染"、"正确使用激素疗法有利于缓解更年期各种症状"、"更年期是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及卵巢癌的高发年龄"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更年期妇女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改善其态度、认知状况,树立健康观念,对提高妇女老年生活质量有深远意义。
张延玲,张会敏,成贵俊[6](2016)在《聚焦解决模式在更年期妇女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更年期妇女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5年1-6月,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择陕西省志丹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更年期妇女8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聚焦解决模式应用于健康教育中,干预时间均为1年,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更年期妇女的更年期症状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更年期症状严重程度、抑郁水平、焦虑水平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更年期妇女更年期症状严重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更年期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MR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观察组各项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更年期妇女的知信行水平和生活质量水平,降低其抑郁和焦虑程度。
李娴[7](2016)在《更年期因素特征建模及治疗决策分析》文中认为更年期问题已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问题,且对老年阶段的健康生活有着显着的影响。研究更年期问题十分必要,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针对更年期的研究以统计分析为主,基于不同群体得出的结论常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本文将从数学建模的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开展三方面的研究,包括更年期症状严重程度与影响因子关系建模,逆优化建模与更年期治疗决策分析。本文首先面向衡量更年期症状严重程度的指标(KMI评分)和9个相关影响因素,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拟合精度达到0.95,通过与传统的统计学分析的结果相比较,论证了所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有效性。进一步,论文通过分析影响训练结果的几个重要参数,对神经网络本身进行了优化,利用优化后的网络再次进行训练。此外,论文对训练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到了重要的影响因子。最后,分别考虑这几个因素与更年期综合症严重程度的关系,据此对实际诊断过程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紧接着针对医疗数据缺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填补法中回归分析的思想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建立逆向网路,将存在数据缺失的生育状况这一变量作为输出,将其他所有变量作为网络的输入,从而将生育状况的数据补全。之后,再以补全后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正向的神经网络,比较逆优化前后网络输出值与实际的KMI评分值的差距。结果证明,采用逆优化的方法后,预测的精度提高了4%。最后通过马尔科夫决策方法对更年期综合症的治疗策略进行建模,即从患者的角度出发,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首先以更年期综合症病情严重情况进行分级,计算不同动作下的状态转移概率。之后计算成本——以抑郁症带来的损失,作为未进行治疗下的成本;再以采用某药物治疗下的治疗费用加上当前状态下的抑郁症造成的损失之和作为进行治疗时的成本。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不同人群应当采取差异化的治疗方案,即根据不同的转移概率求解出不同的治疗策略,并比较其差异性。最后,分析了更年期综合症的年成本灵敏度来确定药物的合理价格。本文主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若从病人的健康角度出发,检查出患病即选择治疗是最佳方案。如果相关的职能部门合理地制定药物价格,并适当进行医药补贴,则患者在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下会更愿意进行治疗,这样对患者的健康来说更为有益。
钟赋真[8](2014)在《更年期妇女正念心理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正念训练对于更年期妇女的身心健康指标的影响效果,探讨建立以正念训练为主的更年期妇女的心理保健模式。方法以社区中招募的更年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并在干预组参加8周的正念训练,并给予计步器记录每日活动步次数,等待对照组在8周内只是计步器记录每日活动步次数,8周后给予补偿性的正念训练学习。在前测一周和干预8周后一周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和后测,使用更年期症状评分量表、抑郁、焦虑、睡眠等心理评定量表等测评相关状况,并进行血压、血脂、体重、腰臀比等医学检查。了解两组前测、后测之间的更年期症状、睡眠状况、心理状况、血压、血脂、体重指数、腰臀比等指标变化状况,并比较两组的变化差异。结果1.更年期症状改善状况:比较干预组、对照组Kupperman评分总分前后测的变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前测、后测的情绪波动、骨关节痛、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改善状况;干预组的抑郁自评量表总分、特质-焦虑量表评分、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在前测、后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医学检查指标变化状况:干预组的收缩压前测为80.3±9.34mmHg,后测为77.3±8.05mmHg,前后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1.正念训练可以降低改善更年期症状评分,对于感觉异常、情绪波动、心悸、皮肤蚁走感等更年期症状有改善的趋势:并在治疗骨关节痛、头痛、泌尿系感染等方面也可能有一定的改善趋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正念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对于提高更年期妇女的幸福感、降低焦虑、抑郁情绪有改善趋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3.正念训练对于降低更年期妇女的血压有改善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
丁宁龙[9](2014)在《长春市朝阳区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长春市朝阳区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调查,研究当今社区更年期妇女在更年期容易出现的失眠、抑郁、多虑多疑、固执、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心悸乏力等症状问题,提出相应的情志护理建议和措施,从而引导更年期妇女面对现实、纠正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不良认知以及不利的应对方式,帮助她们应对处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社会问题,保持情绪稳定,从而促进心身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选取长春市朝阳区社区更年期妇女为调查对象,首先通过小样本的预问卷调查,回收,并作统计学分析,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然后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进行大样本调查。在长春市朝阳区社区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后对问卷进行筛选和统计学分析,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在更年期妇女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整体认知上影响不显着;对中医情志护理的态度认知差异显着;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需求认知没有太大影响。学历因素对更年期妇女在中医情志护理的整体认知上从总体来看,差异显着;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态度认知有很大影响;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需求认知有很大影响。职业因素对更年期妇女在中医情志护理的整体认知上差异显着;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态度认知有很大影响;对中医情志护理的需求认知差异显着。经济收入因素对更年期妇女在中医情志护理的整体认知上差异显着;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态度认知有很大影响;在需求认知上,经济收入很好的更年期妇女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需求认知最高,收入不好的更年期妇女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需求认知最低。结论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认知情况,受学历、职业、经济收入以及家庭负担和生活压力、社区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提高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的认知程度,需要社区及家庭成员和更年期妇女个人的共同努力。
丁宁龙,王艳华[10](2014)在《我国更年期妇女的社区护理现状》文中认为更年期是每个女性必须经历的一段人生时期,是重要人生转折点,这一时期的妇女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变化,而社区作为更年期妇女的生活场所,对其护理程度会将影响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区的和谐。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增加,更年期妇女占我国人口的比例也会随之上升,目前我国更年期妇女已达2.3亿,每年约有500万左右的妇女进入更年期。所以对更年期妇女社区护理的研究则显得相当重要。现综述如下。概述
二、重视妇女更年期的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妇女更年期的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情志致病理论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R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诊断标准 |
3.4 分型评定 |
4 问卷调查的实施,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基本情况与MPS |
5.2 生活习惯与MPS |
5.3 人格、心理弹性与MPS |
5.4 应激、应付、社会支持等因素与MPS |
5.5 中医七情与MPS |
5.6 MPS临床症状分布特点 |
5.7 MPS证型分布特点 |
5.8 人格、心理弹性、七情、应激、应对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复杂关系 |
5.8.1 人格与心理弹性 |
5.8.2 社会支持与应对、应激 |
5.8.3 心理弹性与应对 |
5.8.4 应对与七情 |
5.8.5 社会支持与七情 |
5.8.6 七情之间的关系 |
讨论 |
1 MPS的发病机理 |
1.1 MPS的病因病理 |
1.2 MPS的病因病机 |
2 MPS的常见影响因素 |
2.1 一般状况和生活习惯与MPS |
2.2 心理因素与MPS |
2.3 应激、应对与MPS |
2.4 社会支持与MPS |
2.5 情志因素与MPS |
3 MPS证型分布规律 |
4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MPS的预防与治疗 |
4.1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MPS的情志调摄防治 |
4.2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MPS的心理干预防治 |
5 创新点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防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围绝经期人群现状 |
1.1.2 医疗背景:围绝经期预防和治疗方式现状 |
1.1.3 设计背景:服务接触点和服务设计 |
1.2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围绝经期与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2 服务设计介入健康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健康管理与服务接触点设计研究 |
2.1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
2.1.1 社区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 |
2.1.2 健康管理服务在互联网产业中的表现 |
2.1.3 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业态 |
2.2 服务接触点概述 |
2.2.1 服务接触点的定义 |
2.2.2 服务接触点的构建 |
2.2.3 服务接触点的衡量 |
2.3 服务接触点设计介入健康管理 |
2.3.1 服务接触点设计的必要性 |
2.3.2 以围绝经期人群为研究单位的原因 |
2.4 服务接触点介入健康管理的案例研究 |
2.4.1 案例一:一种以人为本的整体方法来管理糖尿病护理 |
2.4.2 案例二:青蛙公司重构盆腔检查 |
第三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用户研究与分析 |
3.1 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行为调研策略 |
3.1.1 调研思路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对象 |
3.1.4 调研方法 |
3.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性研究 |
3.2.1 文献资料调研 |
3.2.2 现有app竞品分析 |
3.2.3 用户深入访谈 |
3.2.4 研究总结 |
3.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量研究 |
3.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3.2 问卷结果阐述与分析 |
3.4 问题思考与机会识别 |
3.4.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问题思考 |
3.4.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设计机会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策略 |
4.1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
4.1.1 定义目标用户 |
4.1.2 构建用户模型 |
4.2 设计定位 |
4.2.1 定义场景闭环 |
4.2.2 定义设计方向 |
4.3 需求点提炼 |
4.3.1 需求功能转化 |
4.3.2 接触点分析 |
4.4 提出设计策略 |
4.4.1 增强用户对于接触点的控制感 |
4.4.2 强化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理性思维 |
4.4.3 引导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感性思维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实践 |
5.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定义 |
5.1.1 设计的概念说明 |
5.1.2 利益相关者和商业模式 |
5.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功能内容 |
5.2.1 知识普及阶段 |
5.2.2 健康锻炼阶段 |
5.2.3 饮食管理阶段 |
5.2.4 自主监测阶段 |
5.2.5 心理健康测试及练习阶段 |
5.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数字接触点设计 |
5.3.1 信息架构设计 |
5.3.2 原型设计 |
5.3.3 视觉设计 |
5.3.4 主要交互页面设计 |
5.4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物理接触点设计 |
5.5 方案可用性测试 |
5.5.1 确定测试方案 |
5.5.2 招募测试用户 |
5.5.3 典型任务创建 |
5.5.4 测试执行 |
5.5.5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研问卷 |
问卷A:一份有关40-60 岁女性生命体验的问卷 |
问卷B:更年期健康管理满意度调查 |
附录二 用户访谈 |
访谈A:围绝经期用户访谈 |
访谈B:妇幼保健院医生访谈 |
访谈C:社区工作人员访谈 |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项目 |
(3)中年女性生命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3.1 生命质量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资料收集 |
2.3.2 数据录入与核查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中年女性生命质量各领域的总体得分情况 |
3.3 中年女性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受 |
3.4 中年女性基本变量对生命质量影响的比较分析 |
3.4.1 年龄 |
3.4.2 受教育水平 |
3.4.3 就业状况 |
3.4.4 婚姻状况 |
3.4.5 家庭摩擦状况 |
3.4.6 食欲状况 |
3.4.7 月经情况 |
3.4.8 妊娠和分娩情况 |
3.5 中年女性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
3.6 中年女性职业发展现状 |
3.7 中年女性生命质量研究及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
第4章 中年女性生命质量制约因素分析 |
4.1 健康教育工作缺乏保障 |
4.1.1 基层支持不够,组织体系不健全 |
4.1.2 人才配备匮乏,专业能力不过关 |
4.2 职业发展受限 |
4.2.1 两性职业晋升机会不平等 |
4.2.2 职业瓶颈及倦怠 |
4.3 角色冲突明显 |
4.3.1 实际角色冲突 |
4.3.2 期待角色冲突 |
第5章 对策建议 |
5.1 政府层面 |
5.1.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中年女性健康教育体系 |
5.1.2 推行喘息照料机制,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 |
5.1.3 拓宽职业渠道,实现就业全过程男女平等 |
5.2 家庭与个人层面 |
5.2.1 争取家庭支持,增加角色弹性 |
5.2.2 多途径多渠道提高自身竞争力,做好职业规划 |
5.2.3 合理规划安排时间,关注身心健康 |
第6章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研究一 影响绝经综合征的各类危险因素研究 |
1 文献资料 |
2 建立数据库 |
3 数据规范化处理 |
4 文献分析内容及方法 |
5 文献研究结果 |
6 小结 |
研究二 绝经综合征健康教育资料调研 |
1 文献资料 |
2 建立数据库 |
3 文献分析内容及方法 |
4 文献研究结果 |
5 健康教育具体内容的汇总整理 |
6 小结 |
研究三 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小样本验证研究 |
1 试验目的 |
2 病例来源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试验方法 |
5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绝经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健康教育资料调研结果 |
2 临床研究方案制定依据 |
3 中医特色养生保健疗法与绝经综合征的治疗 |
4 疗效分析 |
5 依从性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上海市某区更年期妇女健康教育活动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2.2 更年期保健知识、信息关注情况 |
2.3 更年期综合征患病情况 |
2.4 活动前后调查对象对更年期保健的态度对照 |
2.5 更年期健康宣教需求以及期望获取更年期宣教知识的途径 |
2.6 更年期保健知识活动前后正确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更年期综合征患病情况 |
3.2 更年期保健知识 |
3.3 更年期妇女的保健态度 |
3.4 更年期健康宣教需求 |
3.5 对策与建议 |
3.5.1 增设更年期门诊 |
3.5.2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
3.5.3 加强对更年期妇女的社会支持 |
3.5.4 加强心理保健,普及激素替代疗法 |
(6)聚焦解决模式在更年期妇女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人员培训 |
1.2.2 干预方法 |
1.2.2. 1 对照组 |
1.2.2. 2 观察组 |
1.2.3 评价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更年期妇女更年期症状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
2.2 两组更年期妇女更年期症状严重程度、SAS、SDS及MRS得分的比较 |
3 讨论 |
3.1 更年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
3.2 聚焦解决模式的应用 |
4 小结 |
(7)更年期因素特征建模及治疗决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更年期相关因子特征 |
2.1.1 衡量指标 |
2.1.2 影响因子 |
2.2 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
2.2.1 神经网络简介 |
2.2.2 神经网络结构 |
2.3 逆优化研究 |
2.4 更年期健康管理 |
2.5 疾病负担 |
2.6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
2.6.1 决策时刻与周期 |
2.6.2 状态与行动集 |
2.6.3 概率和成本函数 |
2.7 有限阶段的值迭代法 |
2.8 二分法 |
2.9 敏感性分析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更年期因子特征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 |
3.1 引言 |
3.2 人工神经网络建模与输出结果 |
3.2.1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 |
3.2.2 人工神经网络训练 |
3.2.3 训练样本选择 |
3.2.4 人工神经网络输出结果 |
3.3 人工神经网络输出结果分析 |
3.3.1 不同训练算法比较分析 |
3.3.2 不同训练样本所占百分比分析 |
3.3.3 不同隐含层节点数分析 |
3.4 讨论 |
3.4.1 神经网络分析和传统的统计分析结果对比 |
3.4.2 敏感性分析方法 |
3.4.3 敏感性分析结果 |
3.4.4 重要因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逆优化建模分析 |
4.1 引言 |
4.2 建模分析 |
4.2.1 初始数据建模 |
4.2.2 逆向建模 |
4.2.3 新数据建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更年期治疗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数学建模与计算 |
5.2.1 研究对象 |
5.2.2 有限阶段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建模 |
5.2.3 状态转移概率计算 |
5.2.4 成本函数计算 |
5.3 更年期综合症治疗策略分析 |
5.3.1 普通人群的更年期综合症治疗策略分析 |
5.3.2 心脏病患者的更年期综合症治疗策略分析 |
5.3.3 经常口服避孕药的人群更年期综合症治疗策略分析 |
5.4 年成本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更年期妇女正念心理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调查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样本量的确定 |
五、质量控制 |
六、技术路线图 |
七、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一、前测一般情况 |
二、后测一般情况 |
三、体格检查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四、实验室检查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五、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六、抑郁自评量表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七、总体幸福感量表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八、正念心理测验量表问卷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九、特质-状态焦虑问卷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讨论 |
一、正念训练对于改善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
二、正念训练对于更年期妇女情绪调节的影响 |
三、正念训练研究局限性和不足 |
四、创新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清单 |
致谢 |
(9)长春市朝阳区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理论依据 |
文献综述 |
1 情志护理的内涵 |
2 中医情志护理对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 |
3 讨论 |
调查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评价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2 提高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对策及措施 |
3 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
4 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我国更年期妇女的社区护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社区护理在更年期妇女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3 社区护理对更年期妇女护理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
4 小结 |
四、重视妇女更年期的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志致病理论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研究[D]. 高洁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D]. 朱英茜. 江南大学, 2021(01)
- [3]中年女性生命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D]. 刘璐. 新乡医学院, 2021(02)
- [4]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验证[D]. 聂雅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上海市某区更年期妇女健康教育活动的调查[J]. 胡淑怡,杜莉,张蓉,胡争光,朱丽萍. 中国妇幼保健, 2017(06)
- [6]聚焦解决模式在更年期妇女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张延玲,张会敏,成贵俊.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6(11)
- [7]更年期因素特征建模及治疗决策分析[D]. 李娴.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更年期妇女正念心理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研究[D]. 钟赋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
- [9]长春市朝阳区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调查研究[D]. 丁宁龙.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10]我国更年期妇女的社区护理现状[J]. 丁宁龙,王艳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