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毒素降解论文-詹鸿峰,王华生,潘禹,刘祖文,闫海

藻毒素降解论文-詹鸿峰,王华生,潘禹,刘祖文,闫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藻毒素降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囊藻毒素,光催化,可见光,二氧化钛

藻毒素降解论文文献综述

詹鸿峰,王华生,潘禹,刘祖文,闫海[1](2019)在《可见光TiO_2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释放出的微囊藻毒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不仅对人类的肝脏造成严重的损伤,对人类的生殖生长发育也有潜在的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文章简要评析了微囊藻毒素处理的总体研究现状,以微囊藻毒素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为基础,重点阐明了光催化的机理与微囊藻毒素光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详细介绍了可见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途径,阐述了提高二氧化钛可见光活性的方法以及常见的可见光催化处理工艺,叙述了可见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当前探索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周石庆,卜令君,施周,许仕荣,王涛[2](2019)在《电化学氧化灭活铜绿微囊藻及藻毒素的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混合金属氧化物(IrO_2-Ta_2O_5/Ti)电极在氯化钠电解质中产生的活性氯(氯气和次氯酸)灭活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氯在溶液中的生成符合法拉第定律,其浓度与电流密度和反应时间成正比.实验系统考察了藻细胞完整性、表面形态和光合活性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的变化,并研究了藻类有机物和微囊藻毒素(MC-LR)在该过程中的释放与降解情况.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工艺可有效灭活铜绿微囊藻细胞;电流密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藻细胞破损程度越严重;胞外MC-LR在氧化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最终质量浓度可达到1.0μg·L~(-1)以下.电化学氧化工艺不仅可以有效灭活藻细胞,还能有效控制藻细胞胞外有机物和藻毒素,因此对于高藻水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露[3](2019)在《原生动物棕鞭毛虫清除有毒微囊藻的环境效应及其降解藻毒素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了蓝藻水华的暴发,对水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一方面,蓝藻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无法满足初级消费者的正常生长和繁殖活动;其次,蓝藻中的有毒种类会产生藻毒素,枝角类、轮虫和鱼类等都不具有彻底降低藻毒素的能力,因而会直接受到藻毒素的毒害作用。此外,这些藻毒素在自然水体中难以被快速降解,还会随食物链传递,在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富集,这对水生态系统安全及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生物操纵控制有害藻类是基于水体中原有生物摄食能力的一种环境友好型控藻手段。在自然水体中,原生动物是浮游植物的主要捕食者,其中许多种类可以耐受和摄食有毒蓝藻,并对藻毒素有一定降解能力,从而可以在以有毒初级生产者为主的食物网中有效地疏通物质和能量流动通道,降低有毒藻类造成的水体安全风险。因此,相对于枝角类、桡足类等后生浮游动物,这些原生动物在控制有毒蓝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目前有关原生动物控藻的环境效应及解毒机制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如在自然水体中哪些种类的原生动物可以清除微囊藻并降解藻毒素?如何快速培养这种原生动物?主要环境因子是如何影响原生动物控藻和降解藻毒素的?在原位环境中原生动物的控藻效果如何?原生动物耐受和降解藻毒素的机制是什么?由于微囊藻是最常见以及最主要的水华蓝藻种类之一,本研究围绕以上科学问题,结合实验室模拟和原位实验的方法,分别从种群、群落和分子水平探讨一种来源于自然水体中可耐受藻毒素的原生动物摄食有毒微囊藻和降解藻毒素的环境效应及分子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棕鞭毛虫的分离鉴定与快速培养从太湖采集的水样中通过筛选、分离和纯化获得了一株可高效摄食产毒铜绿微囊藻的原生动物,经形态和分子手段鉴定出这株原生动物属于金藻门金胞藻目棕鞭藻属的Ochromoas gloeopara(定为YZ1株)。其次,通过对该棕鞭毛虫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和光合能力的分析,确定该棕鞭毛虫为混合营养型生物,且其在混合营养模式下生长速率和光合效率最大。此外,本实验以葡萄糖为碳源,通过连续补充有机碳的培养模式可以在6天内获得高丰度的棕鞭毛虫。该研究结果为采用原生动物控制微囊藻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同时也为棕鞭毛虫O.gloeopara控藻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温度和CO_2(非生物因素)对棕鞭毛虫摄食产毒微囊藻和降解藻毒素的影响气候变暖加剧了蓝藻水华的暴发,本实验探究了升温和CO_2浓度升高对棕鞭毛虫摄食微囊藻及降解藻毒素的影响。首先,在升温实验中设置了 3个温度条件:20、25和30℃。该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可以显着促进棕鞭毛虫对微囊藻的清除及对藻毒素的降解。其次,在升温和CO_2浓度增高的实验中设置了 5个温度(19、22、25、29和33℃)和2个CO_2水平(400和750ppm)。该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温和高浓度CO_2处理下,棕鞭毛虫的摄食率显着下降,且清除微囊藻种群的时间延长。本实验结果体现了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对捕食者—猎物种间关系影响的复杂性,并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原生动物控藻效果提供了一定参考。3.常见藻类(生物因素)对棕鞭毛虫摄食产毒微囊藻和降解藻毒素的影响本实验探究了不同温度下(20、25和30℃)两种绿藻(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对混合营养型棕鞭毛虫摄食产毒微囊藻和降解藻毒素的影响。该实验结果显示,绿藻的添加抑制了混合营养型棕鞭毛虫的摄食,延缓了其清除微囊藻种群和降解藻毒素的时间。伴随着微囊藻种群的下降,绿藻种群逐渐增大,并最终占据优势。本实验结果表明,棕鞭毛虫的食物选择性促使优势藻类种群由微囊藻向绿藻转变,这将有利于有益藻类种群的恢复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善。4.添加棕鞭毛虫对半原位/原位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实验分别设置了以小群体微囊藻和单细胞微囊藻为主的2种浮游植物群落,探究在半原位和原位微宇宙实验条件下,棕鞭毛虫对微囊藻种群的控制效果以及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实验结果表明,棕鞭毛虫在半原位和原位环境下均可以有效地抑制小群体微囊藻和单细胞微囊藻种群,同时促使以蓝藻为主的浮游植物群落向以绿藻和硅藻为优势种的群落结构演替,提高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该研究结果体现了混合营养型棕鞭毛虫在原位控藻中的可行性和优势,这对改善以有害蓝藻为主的浮游植物群落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5.棕鞭毛虫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机制: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整合分析基于本研究中的棕鞭毛虫可耐受和降解微囊藻毒素,本实验综合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技术手段,将摄食产毒和无毒微囊藻的棕鞭毛虫的转录组和代谢组检测结果进行差异比较,并分析棕鞭毛虫耐受和降解藻毒素的分子机制。该实验数据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主要与翻译、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等相关。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棕鞭毛虫对藻毒素的耐受性与其胞内抗氧化活动和修复能力的增强以及胞外基质的增加有关;棕鞭毛虫降解藻毒素的过程主要依赖于细胞内溶酶体中的代谢活动,如ROS的强氧化作用,同时也与GST和GSH解毒过程有关。综合上述各章节的研究结果得出,从太湖水体筛选、分离和纯化得到的这株棕鞭毛虫可以高效清除产毒微囊藻;高温能够促进其对微囊藻种群的清除及对藻毒素的降解,但在高温下的高浓度CO_2会抑制棕鞭毛虫的控藻能力;尽管绿藻的存在延缓了棕鞭毛虫对微囊藻种群的清除,但棕鞭毛虫的食物选择性促进了绿藻种群的恢复;尤其是在原位实验中,该棕鞭毛虫对微囊藻种群的抑制有效地改善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并提高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通过对棕鞭毛虫转录组和代谢组学的分析,揭示了混合营养型棕鞭毛虫对藻毒素的耐受性与其能量合成、修复能力、抗氧化活动的增强有关,细胞内溶酶体代谢活动的加强是棕鞭毛虫降解藻毒素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4)

林英姿,朱洋,李昂,林涣,刘根[4](2019)在《光催化纳米材料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藻类爆发频繁,藻类产生的藻毒素问题已经成为比较关注的热点.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一种经济、绿色、高效的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本文概述光催化纳米材料的改性方法、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宇,卢存龙,董德武,陆鹏,刘爱民[5](2018)在《1株具有耐镉降解微囊藻毒素细菌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安徽镜湖腐烂的蓝藻中筛选出1株细菌,命名为R1,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耐镉、溶藻以及可降解微囊藻毒素能力,经16S r DNA序列对比分析鉴定,R1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该菌株对Cd~(2+)有很好的耐受性,在含有50 mg/L Cd~(2+)的培养基中仍能正常生长;细菌通过分泌胞外物质溶解铜绿微囊藻,且该胞外物质耐高温,属非核酸或多糖类物质,丙氨酸和苯丙氨酸协同作用而溶藻;在0. 1 mg/L Cd~(2+)存在的情况下,细菌溶藻能力增强;微囊藻毒素的初始浓度为1. 84 mg/L时,7 d时间降解率为40. 2%。(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彭晓叶,汤嘉雯,杨钧岩,孙巍峰,王旭娜[6](2018)在《硫掺杂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方便高效和绿色环保处理水中的微囊藻毒素(MC-LR),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硫(S)掺杂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光催化剂粉体(S-TiO2),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以及紫外可见光的反射光谱,分析测定了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并以浓度为0.1μg/mL的MC-LR的光降解效果考察了其光催化活性,研究其光降解条件。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的催化剂为锐钛矿结构,S以S+6的形式进入TiO2晶格。催化剂的最优制作工艺为:掺杂量([S]/[Ti])0.25,500℃下煅烧3h,且制备的S-TiO2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回收性,重复利用5次,降解率仅下降3.98%;最优MC-LR可见光降解工艺为:光强3 000lx,催化剂投加量0.1g/L,反应时间16h。在此催化剂制备条件以及可见光降解反应条件下,MC-LR的降解率为100%,残留量低于WHO规定的藻毒素含量限值。(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丁勤,刘剀剡,孙蓉丽,张娟,尹立红[7](2018)在《太湖土着藻毒素降解菌群对低浓度微囊藻毒素LR的降解作用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取太湖土着高效藻毒素降解菌群,分析降解菌群的结构组成、降解藻毒素的特性以及降解的途径和降解产物,为揭示藻毒素降解机制和构建藻毒素降解菌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太湖梅梁湾地区蓝藻高发期底泥菌群,进行藻毒素富集驯化获得土着高效藻毒素降解菌群,并分析菌群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最大降解能力;通过16S测序对菌群构成进行分析,利用菌株形态和16S rDNA序列比对对分离的单菌进行鉴定;实验室模拟实际环境污染水体微囊藻毒素LR(MC-LR)浓度,探讨菌群对MC-LR的降解效果和不同温度、PH值、初始MC-LR浓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PLC-TripleTOF)分析鉴定MC-LR降解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降解产物,推断可能的降解机制。结果驯化获得土着藻毒素降解菌群THML3,其对MC-LR最大降解速率可达到5.68mg/L/h。在不同驯化阶段,其结构组成不同,放线菌门、γ-变形杆菌丰度持续增加,拟杆菌、厚壁菌门持续降低。其最适降解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一定MC-LR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降解速率越大,初始浓度为50μg/L时,降解速率最大达到19.09μg/L/h。检测到中间降解产物的质子化离子([M+H]~+)除了已报到的线性MC-LR(1013.666),Adda-Glu-Mdha-Ala(615.339)和Adda(332.220)外,同时检测到Adda-Glu-Mdha(544.2613)、Glu-Mdha-Ala(302.13466)、Leu-MeAsp-Arg(417.24561)、Adda-Glu(461.26461)、Mdha-Ala(173.09207)、MeAsp-Arg(304.16155)、Leu(132.10191)、Arg(175.11895)和C18H30N407(415.21873),可能为Glu-Mdha-Ala-Leu或Mdha-Ala-Leu-MeAsp。结论成功驯化得到土着高效藻毒素降解菌群THML3,其对实验室高浓度和环境相关污染浓度MC-LR均具有强降解能力;温度、PH值和MC-LR初始浓度显着影响其降解速率;菌群THML3降解MC-LR的过程中检测到未从报道的中间产物,完善了已有的降解机制,同时提示可能存在其他的降解方式;菌群THML3能将MC-LR生物活性和毒性表达所必需的基团Adda及其化合物和其他降解中间产物彻底降解,具有生物修复藻毒素污染水体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8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精准环境健康:跨学科合作的挑战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3)

孟婧[8](2018)在《文昌鱼体内细胞能有效降解藻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孟婧)近日,英国皇家科学会会刊以历史最长篇幅,在线报道了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陆祖宏、何春鹏师生等撰写的研究性论文。此次发表的论文中,科研人员发现文昌鱼盲囊是一种执行细胞内消化机制的消化器官,第一次以直接证据证明细胞内消化机制在多细(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报》期刊2018-07-05)

郭燕飞,吴苏舒,胡晓东,李轶[9](2018)在《可见光响应的碳氮共掺杂TiO_2抑杀蓝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MC-LR)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丙醇钛为钛源,壳聚糖为碳源和氮源,合成了碳氮共掺杂二氧化钛(C,N-TiO_2),经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合成的纳米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C,N-TiO_2在可见光作用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抑杀效果和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C,N-TiO_2为锐钛矿相,C和N的掺杂拓宽了TiO_2的光响应范围;试验反应10 h后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达83%,C,N-TiO_2通过破坏铜绿微囊藻的细胞膜和降低藻细胞抗氧化物酶活性,从而产生抑藻作用;此外,光催化反应6 h后,C,N-TiO_2对MC-LR的去除率可达89.9%,其在可见光作用下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P25。(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林晓洁[10](2018)在《山仔水库微囊藻毒素自然降解规律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山仔水库的天然条件,拟定高浓度和低浓度两组浓度水样,设置四种不同环境条件,研究微囊藻毒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降解情况。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环境中具有自净功能,其浓度高低并不影响降解途径,降解方式以微生物降解为主,光降解次之。水体中底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吸附、释放和降解。掌握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的降解规律及其与底泥中的交换作用,对进一步控制毒素、净化水体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8年06期)

藻毒素降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混合金属氧化物(IrO_2-Ta_2O_5/Ti)电极在氯化钠电解质中产生的活性氯(氯气和次氯酸)灭活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氯在溶液中的生成符合法拉第定律,其浓度与电流密度和反应时间成正比.实验系统考察了藻细胞完整性、表面形态和光合活性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的变化,并研究了藻类有机物和微囊藻毒素(MC-LR)在该过程中的释放与降解情况.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工艺可有效灭活铜绿微囊藻细胞;电流密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藻细胞破损程度越严重;胞外MC-LR在氧化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最终质量浓度可达到1.0μg·L~(-1)以下.电化学氧化工艺不仅可以有效灭活藻细胞,还能有效控制藻细胞胞外有机物和藻毒素,因此对于高藻水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藻毒素降解论文参考文献

[1].詹鸿峰,王华生,潘禹,刘祖文,闫海.可见光TiO_2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2].周石庆,卜令君,施周,许仕荣,王涛.电化学氧化灭活铜绿微囊藻及藻毒素的降解[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张露.原生动物棕鞭毛虫清除有毒微囊藻的环境效应及其降解藻毒素机制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4].林英姿,朱洋,李昂,林涣,刘根.光催化纳米材料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刘宇,卢存龙,董德武,陆鹏,刘爱民.1株具有耐镉降解微囊藻毒素细菌的分离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2018

[6].彭晓叶,汤嘉雯,杨钧岩,孙巍峰,王旭娜.硫掺杂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J].水生态学杂志.2018

[7].丁勤,刘剀剡,孙蓉丽,张娟,尹立红.太湖土着藻毒素降解菌群对低浓度微囊藻毒素LR的降解作用与机制[C].2018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精准环境健康:跨学科合作的挑战论文汇编.2018

[8].孟婧.文昌鱼体内细胞能有效降解藻毒素[N].江苏科技报.2018

[9].郭燕飞,吴苏舒,胡晓东,李轶.可见光响应的碳氮共掺杂TiO_2抑杀蓝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MC-LR)的研究[J].环境工程.2018

[10].林晓洁.山仔水库微囊藻毒素自然降解规律的初步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

标签:;  ;  ;  ;  

藻毒素降解论文-詹鸿峰,王华生,潘禹,刘祖文,闫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