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场地规划与布置(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怡[1](2021)在《昆明某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因国土资源有限,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基坑工程常被比较密集的既有建筑或基础设施所包围,基坑施工因为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变得十分困难,且基坑工程一旦出现事故,必然会导致经济损失,严重时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在深基坑工程进行方案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条件,选择安全、经济、合理的最优设计方案,然后按图施工、精确监测,保证基坑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昆明盆地滇池泥炭土的成因复杂,岩土工程性质较差,该地区的基坑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时常面临各种困难。因此,对昆明盆地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的优选与研究,对于指导该地区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以昆明某软土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浅析研究区泥炭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并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进行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然后使用FLAC3D软件对基坑各开挖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最后依据支护方案进行开挖和监测,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主要内容如下:(1)简单总结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诠释桩锚支护结构及水泥土搅拌桩的作用机理。(2)浅析研究区泥炭土的形成年代及分布空间,对研究区泥炭土进行研究试验,分析其物理力学特性,并对泥炭土地基的岩土工程特性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基坑支护备选方案,然后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基坑支护方案优选。(3)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基坑的开挖过程,得到基坑土体水平、竖向位移的模拟值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基坑支护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4)在施工过程中,搜集基坑周边土体的沉降位移、支护桩的桩顶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等实际监测值,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该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合理性及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希望为今后昆明地区软土深基坑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李凌云[2](2021)在《深基坑工程内支撑拆除方案比选及拆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内支撑结构作为受力明确、安全可靠的支护形式,已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工程。作为一种过渡性支撑体系,当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到一定程度后,需对其进行逐层拆除。基坑整体稳定性的控制一直是设计拆撑方案时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传统的基坑内支撑结构仅通过二维图纸来表达设计意图,这种方式各专业之间协同性低、设计返工率高、现场施工可用性差,且拆撑方案的效果无法进行定性分析。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基于淮安东站站前广场实际工程状况,根据原始设计资料及以往类似工程案例,设计三种具有不同拆撑顺序的施工方案,借助数值分析技术对方案进行比选,借助BIM技术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方案的实施进行指导和验证。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明确了基坑的围护支撑结构,并对其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同时在现场开展了监测,揭示了基坑开挖支护之后的变形规律,为环撑拆除奠定基础。(2)针对不同的拆撑方案进行了数值对比计算,分析了不同拆撑方案下的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深部土体侧移和地表变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方案一(即先拆第二层再拆第一层,先拆连系杆再拆辐射杆最后拆环梁)为较优方案。当采用方案一进行拆撑时,引起的围护结构桩顶变形约为1.35mm,深部土体侧移值变化约为3mm,引起的周围地表沉降值变形约为0.2mm。(3)深入分析应用BIM技术建立基坑三维模型的具体方法,在Navisworks Manage管理软件中的Timeliner模块手动编写环撑拆除进度计划,并和三维基坑模型进行关联,对拆撑方案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实现对现场拆撑工序和各时间点作业面施工情况的提前模拟和预测,实现施工进度量化控制。(4)对拆撑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建立了“机械拆除,人工辅助,无损协同”的环撑拆除关键技术,形成一套大尺寸构件空中快速拆除的施工工法,并详细说明各内支撑拆除环节的施工工艺流程;设计拆撑过程中的物流组织方案,阐述BIM可视化技术在拆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5)开展了现场监测,通过选取典型测点,监测拆撑过程中基坑变形情况,明确了拆撑方案一的可靠性。BIM指导方案一拆撑时,实施效果良好。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围护结构桩顶隆起值变化较小,波动范围为0~1mm,深部土体侧移值变化范围为0.3mm~3.4mm,地表变形以沉降为主,拆撑各步骤引起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约在0.3mm~1mm。将BIM技术应用于基坑内支撑拆除施工过程中,并结合数值模拟软件验证拆撑方案可行性,能够有效提高拆撑的质量和效率,突破当下内支撑拆除方案选择的技术难题,有助于保障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图[55]表[8]参[68]
毛耀辉[3](2021)在《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与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施工建设越来越多。其中,基坑工程施工遍地开花,其施工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基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随着BIM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房屋建筑已广泛应用,但地下岩土工程应用较少。因此,如何将BIM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基坑工程建设中,结合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增强基坑工程的形象表达,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意义。针对基坑工程构件复杂以致建模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从Dynamo插件的研究出发,提出了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BIM模型参数化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Three.js提出了两种实现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三维可视化的方法。最后,依托济南恒大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梳理基坑工程施工标准化流程,提出了基于BIM模型的基坑施工过程管理方法,开发了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云平台。通过工程应用,验证了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方法和三维可视化管理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基坑工程BIM模型创建和三维可视化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应用Dynamo For Revit技术实现基坑工程BIM三维模型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即通过Dynamo插件读取Excel表格中基坑模型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与Revit软件中创建的结构构件自适应族相互链接,实现的基坑围护结构信息的批量化处理。(2)提出了采用WebGL和Three.js技术,通过软件编程手段进行基坑BIM三维模型网页端加载和可视化的直接和间接方法,其中间接方法可实现将Revit创建的精细化基坑BIM模型加载至网页端进行展示。进一步地,开发完成了 BIM模型在Web端的拾取和属性查询功能。(3)以济南恒大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为例,梳理分析了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的流程化、标准化,提出了基坑BIM三维模型与施工过程管理的关联方法,开发了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云平台。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基坑工程BIM模型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工程产值管理、物资和劳务等模块。
周明怡[4](2020)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多方案造价对比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直埋式管线错综复杂,造成管理与维护困难,其在建设过程中常出现反复开挖现象,严重阻碍城市交通运行,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需求。在土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综合管廊不仅可以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可以减少工程维修频次,确保城市道路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综合管廊逐步替代传统地下管网已成为一种趋势。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地质、地形、工期等诸多因素,且其造价目前尚未形成严格标准,因而在决策和设计过程中容易导致造价过高,造成后期运营困难。综合管廊实施现场条件复杂,存在过路、过河、穿桥等情况,引起实施方案多变,造成造价上涨。因此如何合理计算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造价,权衡其影响因素,进而确定适宜的实施方案,成为管廊决策及设计阶段的重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明挖现浇法、整体预制拼装法、叠合法、浅埋暗挖法及顶推法这五种常用实施方案的适用性及优缺点进行分析。进而依托S市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详细分析该项目的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围护结构设计及实施方案,针对项目对前述五种常用实施方案进行研究。结合S市当地住建局及定额站发布的相关造价文件对该五种方案的建设投资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定额计价法计算得出各种实施方案下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投资并明晰其适用情况。研究表明在地质条件允许,场地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使用明挖法更加经济合理。若工期要求不严,应优先考虑现浇法;在环保及工期要求严格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预制拼装法;若投资有限,工期紧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叠合法。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综合管廊方案造价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工工法和断面尺寸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管廊设计过程中应依据地质情况,合理考虑工法及断面。为决策部门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决策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农忠建[5](2020)在《富水地层地铁深基坑围护结构选型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济南地区富含地下水,如何处理地下水-土-岩压力下的基坑围护结构的选型及优化是当前基坑工程的重难点。本文依托《济南地铁施工地下水微扰动及围护结构选型优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分析总结济南地质和深基坑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测分析、经验公式、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对济南地铁车站深基坑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开展济南地区的工程水文地质概况分析、基坑开挖出现渗漏水和坑底涌水等现象,依据济南地区地下水埋藏将济南地铁车站深基坑进行分类;根据富水地层的特点,列举分析常用于富水地层类型的基坑围护结构及其特点,为后续的选型提供依据。(2)分析基坑变形机理,收集统计分析济南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实测数据,结合理论分析、经验曲线等进行基坑变形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济南地区的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变化范围在0.11%~0.25%H内,地表沉降变化范围为0.11%~0.23%H,地表沉降与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比值为0.99~1.1。结合有限元对基坑进行渗流-应力耦合数值分析,模拟基坑在地下水、围护设计参数、施工参数等改变情况下对基坑变形影响,总结归纳富水地层地铁车站基坑变形特性。(3)以实际地铁车站为基坑围护结构选型对象,提出变形控制指标、围护结构选型要求。对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进行初步对比选择,根据车站基坑参数信息、地下水状况、富水地层常用围护结构等综合选型得出了初步选型方案;在初步选出的方案上,通过影响因素层次分析结构、基于专家评定、权重确定、方案模糊综合评价等来计算比较评判方案综合值,得出方案评判值最大的围护结构,为选型最优深基坑围护结构。(4)针对现场基坑施工围护结构存在的工程问题,进行围护结构选型后细部优化。在基于时空效应的围护结构设计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进行可变因素的正交计算来进行参数设计优化分析,得出深基坑围护结构细部优化参数。通过工程优化评价分析,在基坑安全、变形控制方面,优化后围护结构达到要求,验证优化后的围护结构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佀伟[6](2020)在《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特性及其对即有管线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西安地铁纬二十八站深基坑工程为依托开展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特性及对周边既有地下管线的影响规律分析,为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及地铁车站安全施工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FLAC模拟等手段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和结论为:(1)研究表明,影响纬二十八站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深基坑所处地层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位、基坑埋深等物理尺寸、周边环境等。对纬二十八站深基坑周边既有的管线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对既有管线的影响,提出了既有管线的拆迁和保护方案。(2)完成了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采用理正深基坑分析软件对围护方案进行了结构计算、基坑稳定性验算等,证明采用钻孔灌注桩+钢支撑的围护方案是合理的。(3)完成了深基坑施工监测方案设计。进行了桩体变形、桩间土变形、地表沉降、钢支撑轴力和临近既有管线变形实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深基坑施工时,基坑的土方开挖、水土压力的变化、内支撑的架设时间等因素都影响着深基坑及其周围环境的稳定。深基坑开挖时,其周围土体主动土压力急剧增大,钢支撑的架设对桩体、周围土体的变形起到了约束作用,钢支撑对土体的横向挤压作用减少了地表沉降。(4)采用FLAC软件分析了深基坑开挖及围护全过程中的深基坑竖向和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基坑周边地表变形规律和钢支撑轴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0kV电力管沟与DN800天然气管风险等级最高,影响10kV电力管沟与DN800天然气管发生竖向位移的主要因素为地表沉降、施工扰动和管线自身材质。深基坑施工期间,架设第一道钢支撑时,土方开挖量较小,故对管线沉降的影响很小。架设第二、第三道钢支撑之前,需进行大量土方开挖,故此时管线发生显着沉降变形。管线沉降速率均于架设钢支撑后减小,说明钢支撑对管线沉降变形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既有管线变形的实测数据和数值模拟数据基本吻合。现有的深基坑围护方案可以保证深基坑施工期间既有管线安全。
王峰利[7](2020)在《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文中提出高速公路的建设方便了沿线居民的交通出行、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问题,最常见的是弃渣松散堆积体的坍塌、坡面溜渣、对沿线水系的影响等。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为例,对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进行研究。首先,了解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流失现状,然后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分析项目区工程设计总体布局、设计确定依据,结合沿线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开展研究区水土流失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路基及隧道工程区、弃渣场和桥涵工程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满足规范要求。从水保角度分析,本研究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能达到方案防治目标要求,至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约为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约为97%,拦渣率约为95%,土壤流失控制比约为1.1,林草植被恢复率约为99%,林草覆盖率约为53.4%。结论表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既能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现象,并且对沿线景观有很好的改善,与周边的环境更加协调,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周鹏[8](2020)在《兰州某地铁站深基坑开挖监测及FLAC3D模拟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快,各个省市都在大力发展建设地铁项目,而地铁深基坑工程所涉及到的理论与技术非常复杂,涉及学科门类广泛,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常常十分复杂,基坑周边常位于闹市区中心,一旦发生基坑施工安全事故,往往会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和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避免基坑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在基坑开挖的全过程中对基坑进行监测。本文以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兰州西站北广场站基坑工程为背景,通过分析现场开挖所采集的监测数据,并对数据分析出该基坑在水平方向的桩体位移、钢支撑轴力及地表沉降等的变形规律,以研究该车站的变形方式,为单位后续施工的其它该地区地铁项目积累一定的经验。同时运用有限差分模拟软件FLAC3D 6.0通过现有基坑尺寸、地质条件、围护结构等建立三维模型,模拟基坑在开挖阶段实际工况所产生的变形情况,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模拟了基坑在开挖过程中选取内支撑体系的不同形式,对比研究了其对基坑变形的影响。本论文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本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变形呈现“凹槽型”分布;桩体位移曲线随深度的增大呈现先大后小的形态,整体呈现“弓形”变形曲线;钢支撑的轴力值在800k N1200k N范围内上下波动;兰州西站北广场站基坑处于可控状态,地表沉降、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支撑轴力累计变形值均未超过控制值;证明了支护体系的设计安全可靠,监测方案布置合理有效。(2)通过FLAC3D模拟数值分析,所得出的各项监测数据与本文中所对比的监测位置的实际变形情况基本相似,说明该模拟参数的选取是合理可靠的,模型对施工现场基坑开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在验证了FLAC3D建立的模型能够直观准确模拟基坑变形的基础上,再次修改参数建模后分析了选取内支撑体系的不同形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基坑在开挖过程中不同内支撑体系的模拟分析表明:增大内支撑刚度、减少内支撑间距与增加内支撑道数等都对抑制基坑变形发挥重要作用,确保基坑开挖施工的安全性。
侯静[9](2020)在《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及施工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断加大,城市深基坑的开挖支护面临的技术挑战和风险也在增大,软土深基坑支护面临的风险尤甚。软土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易造成土体滑移、桩体变位、坑底隆起、支挡结构漏水、基坑失稳等破坏,其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影响很大。同时,基坑工程支护可选方案不一定唯一,伴随的基坑建造费用差异较大。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软土环境下基坑支护方案遴选开展技术经济比选非常必要。在文献阅读与实践调研的基础上,论文首先梳理和总结了适用于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的可行性方案,并对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的初步方案进行了技术性筛选;其次,以上海东苑集团虹桥46号地块B-2项目深基坑支护案例遴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基坑工程周围的环境条件、工程地质特点、支护安全及变形控制等级等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前文研究,选出可行性较强的三个初选方案。在可行的基坑支护方案中,运用价值工程理论,比选了三个初选方案优劣,与实际采用的基坑支护方案吻合。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的核心部分,在功能分析中,论文创新采用熵值法与OWA算子赋权法计算得出功能权重后,将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使功能权重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对选出的最终方案进行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运用事故树法识别分析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的风险因素,采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因素约减,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风险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突变理论对优选的方案进行风险评价,针对其风险等级制定风险措施和风险监控计划。论文研究为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方案比选提供了一条便捷可行又易于操作的路径,所提出的基坑支护方案风险评价方法可为实际案例提供借鉴。
张志慧[10](2020)在《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空间日益紧张。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各个城市的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地下空间的发掘和利用也在城市中得到不断地发展,且规模和深度不断加大。无论是高层建筑深基础的施工还是地下空间的建设,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大规模的地下开挖,由此伴随着出现大量的深基坑工程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场地紧凑、周边环境复杂等特点,导致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产生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BIM(Bul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综合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充分利用BIM技术的参数化、动态可视化施工模拟、数据集成化等特点并结合相关信息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基于此,本文借助BIM技术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首先从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深基坑各施工活动的工作安全分析中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基于Revit的可视化编程平台Dynamo构建深基坑施工空间拓扑关系,对工程对象间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最后利用Revit二次开发技术构建并实现深基坑施工安全识别系统,以实现对知识库内容的充分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典型的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深基坑三大主要施工活动的工作安全分析两方面进行分析,识别出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通过文本分析从事故调查报告、安全施工规范等资料数据中总结出积极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撑。(2)根据深基坑施工BIM模型对工程对象进行分类,对其几何信息(包括位置信息、尺寸信息等)、非几何信息(材料信息、施工信息等)进行描述,并总结得出深基坑各工程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Revit的可视化编程平台Dynamo提取某特定场景下的空间拓扑关系,最后将提取出的拓扑关系利用知识图谱工具进行可视化,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做铺垫。(3)构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首先对知识库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前文描述的安全规范、工作安全分析、事故案例及空间拓扑关系等安全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得出可以描述上述安全知识的表示方法,随后分析了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需求,并对知识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查询机制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Access 2019实现了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4)设计并实现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首先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的框架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对Revit API二次开发环境配置和开发方式进行描述,然后借助Revit和Visual Studio平台,利用C#语言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插件的开发,关键在于对知识库中的安全知识进行针对性查询,从而实现基于安全事故、基于工作安全分析、基于拓扑关系的工程对象的安全风险识别及可视化功能,以实现对知识库中安全知识的充分利用。该论文有图66幅,表30个,参考文献103篇。
二、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场地规划与布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场地规划与布置(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某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研究现状 |
1.2.1 定性分析的方法 |
1.2.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 |
1.2.3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研究现状的分析 |
1.3 本文采用的基坑支护方案优选方法 |
1.4 桩锚支护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路线 |
1.5.1 主要内容 |
1.5.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桩锚支护体系及水泥土加固的基本理论 |
2.1 桩锚支护体系的基本理论 |
2.1.1 桩锚支护体系的构成 |
2.1.2 桩锚支护体系的作用机理 |
2.1.3 桩锚支护结构的破坏形式 |
2.2 桩锚支护体系的计算 |
2.2.1 桩锚支护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 |
2.2.2 整体稳定性验算 |
2.2.3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
2.2.4 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
2.2.5 抗流土稳定性验算 |
2.3 水泥土加固的基本理论 |
2.3.1 水泥土搅拌桩的作用原理 |
2.3.2 水泥土的结构特性及其与混凝土的差异 |
2.3.3 有机质对水泥土加固的影响 |
2.3.4 红黏土的掺入对水泥加固泥炭土的改善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泥炭土的特性及其工程地质条件 |
3.1 泥炭土的概述 |
3.2 滇池泥炭土的形成过程及空间分布 |
3.2.1 滇池泥炭土的形成过程 |
3.2.2 滇池泥炭土的分布 |
3.3 工程实例 |
3.3.1 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 |
3.3.2 场地及其周边地形地貌 |
3.3.3 地层岩性构成 |
3.3.4 水文地质条件 |
3.4 工程场地泥炭土的特点及其工程地质条件 |
3.4.1 研究区泥炭土层的分布 |
3.4.2 研究区泥炭土的物质成分 |
3.4.3 研究区泥炭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
3.5 泥炭土地基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施工注意事项 |
3.5.1 研究区泥炭土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
3.5.2 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
4.1 价值工程的起源及发展 |
4.2 价值工程的原理 |
4.3 价值工程活动的基本流程 |
4.3.1 确定目标 |
4.3.2 功能分析 |
4.4 价值工程活动用于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
4.4.1 基坑支护价值工程活动的特点 |
4.4.2 搜集基坑背景资料并确定备选方案 |
4.4.3 基坑支护工程的功能分析 |
4.4.4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坑支护方案的数值模拟 |
5.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5.1.1 本构关系及参数选取 |
5.1.2 支护结构及参数选取 |
5.1.3 模型尺寸及网格划分 |
5.1.4 模型边界条件 |
5.1.5 初始应力状态 |
5.2 基坑开挖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
5.2.1 模拟工况的设置 |
5.2.2 各工况下基坑变形模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坑监测与对比分析 |
6.1 基坑监测方案 |
6.1.1 监测项目及内容 |
6.1.2 监测点布置 |
6.1.3 监测仪器及报警值 |
6.2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6.2.1 典型剖面处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6.2.2 桩顶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6.2.3 桩顶沉降对比分析 |
6.2.4 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的对比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深基坑工程内支撑拆除方案比选及拆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深基坑环梁支撑结构体系概况 |
1.2.1 环梁支撑结构特点 |
1.2.2 环梁支撑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1.3 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
1.3.1 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
1.3.2 BIM技术在深基坑内撑拆除中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淮安东站工程概况 |
2.1 工程基本情况 |
2.2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
2.2.1 工程地质条件 |
2.2.2 水文条件 |
2.2.3 主要不利地质因素分析 |
2.3 基坑围护体系支护形式介绍 |
2.3.1 地下连续墙+三轴搅拌桩 |
2.3.2 TRD工法墙+钻孔灌注桩 |
2.3.3 内支撑系统 |
2.4 基坑支护总体设计方案 |
2.5 工程重难点分析 |
2.6 支护控制效果监测分析 |
2.6.1 围护结构变形 |
2.6.2 深层水平位移变形 |
2.6.3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分析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坑拆撑方案比选数值研究 |
3.1 拆撑方案设计 |
3.1.1 混凝土支撑拆除总体流程 |
3.1.2 拆撑顺序优选 |
3.2 数值模拟计算 |
3.2.1 模型建立 |
3.2.2 土层和支护结构参数 |
3.3 模拟结果分析 |
3.3.1 拆撑顺序对围护结构沉降影响分析 |
3.3.2 拆撑顺序对深层水平位移影响分析 |
3.3.3 拆撑顺序对周围土体变形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淮安东站基坑工程BIM技术应用分析 |
4.1 BIM技术引入深基坑工程的意义 |
4.2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整体模型构建 |
4.2.1 基坑建模前期准备工作 |
4.2.2 基坑围护结构模型的建立 |
4.2.3 内支撑模型的建立 |
4.3 支护结构碰撞检查 |
4.4 BIM技术对基坑拆撑施工模拟 |
4.4.1 现场拆撑施工方案 |
4.4.2 Timeliner工具概述 |
4.4.3 可视化施工动态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拆撑关键技术研究 |
5.1 BIM技术在拆撑施工中的应用 |
5.1.1 基于BIM技术的项目沟通协调 |
5.1.2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现场布置 |
5.1.3 基于BIM技术的现场资源配置 |
5.1.4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控制 |
5.2 深大基坑内支撑快速切割技术研究 |
5.2.1 施工工艺的选择 |
5.2.2 环撑拆除过程 |
5.3 物流组织 |
5.3.1 渣土集中及运输方法 |
5.3.2 渣土运输路线设计 |
5.4 现场监测 |
5.4.1 监测目的 |
5.4.2 监测点位布置原则 |
5.4.3 监测方案设计 |
5.4.4 监测控制值 |
5.5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
5.5.1 围护结构变形 |
5.5.2 深层水平位移分析研究 |
5.5.3 地表沉降 |
5.6 经济和社会效益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与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工程BIM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2 三维建模技术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基坑工程围护结构参数化建模研究 |
2.1 BIM技术介绍 |
2.1.1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现状分析 |
2.1.2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优势 |
2.1.3 Dynamo For Revit的参数化建模 |
2.2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模型参数化创建 |
2.2.1 工程特点 |
2.2.2 族库构建 |
2.2.3 基于Dynamo的基坑围护结构参数化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Three.js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三维可视化研究 |
3.1 Three.js及相关技术介绍 |
3.1.1 WebGL介绍 |
3.1.2 Three.js介绍 |
3.2 基于Three.js的模型三维可视化的实现 |
3.2.1 模型的直接建立方法 |
3.2.2 模型的间接建立方法 |
3.2.3 模型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4 基坑工程施工流程标准化研究 |
4.1 恒大金融中心实际施工管理 |
4.1.1 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
4.1.2 工程项目管理对象 |
4.1.3 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
4.2 恒大金融中心施工管理内容 |
4.2.1 分工管理 |
4.2.2 进度管理 |
4.2.3 成本管理 |
4.2.4 质量管理 |
4.2.5 支护桩施工流程管理 |
4.2.6 计划管理 |
4.3 本章总结 |
5 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云平台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需求分析 |
5.1.2 开发环境 |
5.1.3 系统总体框架 |
5.2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
5.2.1 登录权限设计 |
5.2.2 三维可视化浏览 |
5.2.3 项目总概览 |
5.2.4 基坑工程模型管理 |
5.2.5 产值管理 |
5.2.6 物资管理 |
5.2.7 劳务管理 |
5.2.8 应用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多方案造价对比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综合管廊造价基础理论 |
2.1 综合管廊工程造价 |
2.2 定额计价法 |
2.3 层次分析法 |
第三章 综合管廊实施方案 |
3.1 明挖现浇法施工综合管廊 |
3.1.1 明挖现浇法工艺 |
3.1.2 明挖现浇法在综合管廊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及优缺点 |
3.2 预制拼装法施工综合管廊 |
3.2.1 预制拼装法工艺 |
3.2.2 预制拼装法在在综合管廊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及优缺点 |
3.3 叠合法施工综合管廊 |
3.3.1 叠合法工艺 |
3.3.2 叠合法在综合管廊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及优缺点 |
3.4 浅埋暗挖法施工综合管廊 |
3.4.1 浅埋暗挖法工艺 |
3.4.2 浅埋暗挖法在综合管廊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及优缺点 |
3.5 顶推法施工综合管廊 |
3.5.1 顶推法工艺 |
3.5.2 顶推法在综合管廊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及优缺点 |
第四章 主要实施方案在S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的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2 综合管廊总体设计 |
4.3 管廊结构设计 |
4.4 围护结构设计 |
4.5 工程实施方案 |
第五章 实施方案造价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编制原则 |
5.2 工程数量计算 |
5.2.1 明挖段工程量计算 |
5.2.2 浅埋暗挖段工程量计算 |
5.2.3 顶推段工程量计算 |
5.3 工程造价 |
5.3.1 明挖现浇段造价 |
5.3.2 整体预制拼装段造价 |
5.3.3 叠合段造价 |
5.3.4 浅埋暗挖段造价 |
5.3.5 顶推段造价 |
5.4 方案造价对比分析 |
5.5 层次分析法分析造价影响因素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富水地层地铁深基坑围护结构选型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围护结构 |
1.2.2 地下水对围护结构影响 |
1.2.3 基坑围护结构选型优化 |
1.3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富水地层深基坑围护结构研究 |
2.1 地下水对基坑工程影响分析 |
2.1.1 地下水分类 |
2.1.2 地下水对基坑危害形式 |
2.2 济南地区工程概况 |
2.2.1 工程地质 |
2.2.2 水文地质 |
2.2.3 基坑特点及分类 |
2.3 富水地层深基坑围护结构适用性研究 |
2.3.1 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
2.3.2 基坑围护结构特点 |
2.3.3 富水地层基坑常用围护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富水地层地铁深基坑变形特性分析 |
3.1 基坑变形机理分析 |
3.2 基于济南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特性分析 |
3.2.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 |
3.2.2 地表沉降及影响分区 |
3.2.3 最大位置变形关系 |
3.3 深基坑变形有限元模拟 |
3.3.1 车站工程概况 |
3.3.2 渗流-应力耦合基本理论 |
3.3.3 本构模型及计算参数 |
3.3.4 施工工况模拟 |
3.4 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地下水因素 |
3.4.2 设计因素 |
3.4.3 施工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基坑围护结构选型及优化 |
4.1 深基坑围护结构基本要求 |
4.1.1 工程分析 |
4.1.2 基坑安全等级与变形控制确定 |
4.1.3 围护结构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
4.2 深基坑围护结构选型 |
4.2.1 选型理论研究 |
4.2.2 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选型 |
4.2.3 富水地层灌注桩基坑施工流程 |
4.3 深基坑围护结构优化 |
4.3.1 围护结构优化设计 |
4.3.2 围护结构参数优化分析 |
4.4 工程优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特性及其对即有管线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
1.2.2 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
1.2.3 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对周边既有地下管线的影响规律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深基坑周边既有管线防控技术与围护方案设计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
2.2.1 工程地质 |
2.2.2 水文地质 |
2.3 影响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的主要因素 |
2.3.1 深基坑所处场地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
2.3.2 深基坑所处场地土层的水位 |
2.3.3 深基坑物理尺寸 |
2.3.4 深基坑周边环境 |
2.4 深基坑施工对周边既有管线变形影响的主要因素 |
2.4.1 深基坑周边既有管线概况 |
2.4.2 深基坑施工对既有管线的影响分析 |
2.5 管线事故防控方案设计 |
2.5.1 电力管沟 |
2.5.2 燃气管线 |
2.5.3 污水管线 |
2.5.4 雨水管线 |
2.5.5 给水管线 |
2.6 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 |
2.6.1 各工况围护结构计算及分析 |
2.6.2 深基坑围护结构整体稳定验算 |
2.6.3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
2.6.4 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
2.6.5 嵌固深度构造验算 |
2.6.6 嵌固段基坑内侧土反力验算 |
2.6.7 深基坑围护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3 深基坑变形特性及对既有管线的影响规律现场监测 |
3.1 监测目的 |
3.2 监测项目与要求 |
3.3 监测点布设 |
3.4 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 |
3.4.1 地表沉降监测方法 |
3.4.2 地下管线监测方法 |
3.4.3 桩体水平位移及深层土体位移监测方法 |
3.4.4 钢支撑轴力监测方法 |
3.4.5 监测频率 |
3.5 监测过程工况划分 |
3.6 桩体及桩间土体变形规律 |
3.6.1 桩体水平变形 |
3.6.2 桩顶竖向位移 |
3.6.3 桩间土体变形规律 |
3.7 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规律 |
3.8 钢支撑轴力变化规律 |
3.9 临近既有管线的变形规律 |
3.9.1 既有污水管道和给水管道的变形规律 |
3.9.2 既有燃气管道的变形规律 |
3.9.3 既有电力管沟的变形规律 |
3.10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变形特性及其对即有管线的影响规律FLAC分析 |
4.1 FLAC3D基本原理 |
4.2 FLAC3D模拟计算工况与计算模型 |
4.2.1 计算工况 |
4.2.2 计算模型 |
4.3 深基坑变形特性FLAC计算结果 |
4.3.1 深基坑竖向位移变化规律 |
4.3.2 深基坑水平位移变化规律 |
4.3.3 深基坑周边土体塑性区发展规律 |
4.4 FLAC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4.4.1 地表竖向位移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4.4.2 管线竖向位移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4.4.3 土体水平位移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4.4.4 钢支撑轴力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保持现状 |
1.2.2 国内外水土流失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工程设计总体布局 |
2.1 工程设计确定依据 |
2.1.1 工程等级确定依据 |
2.1.2 工程规模确定依据 |
2.1.3 工程征占地面积确定依据 |
2.2 项目概述 |
2.2.1 工程地理位置 |
2.2.2 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
2.2.3 工程等级与规模 |
2.2.4 工程项目组成 |
2.2.5 项目布置 |
2.2.6 工程征占地 |
2.2.7 土石方平衡分析 |
2.3 自然条件概况 |
2.3.1 地形地貌 |
2.3.2 地质及地震条件 |
2.3.3 气象与水文 |
2.3.4 土壤条件及植被分布 |
2.4 土地利用状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
3.1 水土流失特点 |
(1)对工程自身安全的影响 |
(2)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影响 |
(3)对周边河道水质的影响 |
3.2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
3.3 占地分析 |
3.4 施工工艺分析 |
(1)剥离表土 |
(2)路基工程 |
(3)隧道工程 |
(4)桥梁工程 |
3.5 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 |
3.5.1 数学模型法 |
3.5.2 类比法 |
3.5.3 通用流失方程 |
3.5.4 流失系数法 |
3.5.5 本工程采用的方法——类比法 |
3.6 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 |
3.7 水土流失情况分析 |
(1)对当地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
(2)对周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
(3)对沿线水体产生影响 |
(4)弃渣对周边的影响 |
(5)施工临时设施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
4.1 水土流失防治 |
4.1.1 防治目标执行标准 |
4.1.2 防治责任范围 |
4.1.3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
4.1.4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
4.2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
4.2.1 Ⅰ区路基及隧道工程区 |
4.2.2 Ⅱ区桥涵工程区 |
4.2.3 Ⅲ区互通及附属设施区 |
4.2.4 Ⅳ区改移工程区 |
4.2.5 V区弃渣场区 |
4.2.6 VI区施工临时设施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防治工程设计效益分析 |
5.1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
5.1.1 六项指标计算过程 |
5.1.2 扰动土地整治率 |
5.1.3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
5.1.4 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
5.1.5 拦渣率 |
5.1.6 土壤流失控制比 |
5.2 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兰州某地铁站深基坑开挖监测及FLAC3D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基坑工程研究现状 |
1.2.2 基坑工程监测研究现状 |
1.2.3 基坑开挖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铁深基坑变形规律与机理 |
2.1 明挖法工程特点 |
2.2 盖挖法工程特点 |
2.3 地铁深基坑变形机理分析 |
2.4 围护结构的变形规律 |
2.5 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铁深基坑工程开挖监测方案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简介 |
3.1.2 工程地质条件 |
3.1.3 水文地质条件 |
3.1.4 场地不良地质情况 |
3.2 基坑围护体系概况 |
3.3 基坑监测方案 |
3.3.1 监测目的 |
3.3.2 监测项目 |
3.3.3 监测频率及预警值 |
3.3.4 控制点及测点布置原则 |
3.3.5 地表沉降监测 |
3.3.6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 |
3.3.7 围护桩顶垂直沉降 |
3.3.8 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 |
3.3.9 支撑轴力 |
3.3.10 地下水位 |
3.3.11 支撑立柱沉降 |
3.4 监测成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测数据分析 |
4.1 选取分析对象 |
4.2 地表沉降分析 |
4.3 桩体水平位移分析 |
4.3.1 ZQT03水平位移分析 |
4.3.2 ZQT04水平位移分析 |
4.3.3 ZQT17水平位移分析 |
4.4 钢支撑轴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铁车站深基坑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
5.1 FLAC3D软件简介 |
5.1.1 FLAC3D简介 |
5.1.2 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 |
5.1.3 本构模型与结构单元 |
5.2 深基坑FLAC3D模型建立 |
5.2.1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
5.2.2 土层的划分和参数 |
5.2.3 围护结构体系 |
5.2.4 初始应力 |
5.2.5 计算工况 |
5.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5.3.1 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分析 |
5.3.2 周边地表沉降与坑底隆起分析 |
5.3.3 钢支撑轴力分析 |
5.4 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5.4.1 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5.4.2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5.4.3 支撑轴力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5.5 内支撑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5.1 内支撑形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5.2 内支撑水平间距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5.3 内支撑道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FLAC3D部分fish代码 |
(9)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及施工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软土 |
2.1.2 深基坑 |
2.1.3 基坑支护 |
2.2 .价值工程理论 |
2.2.1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
2.2.2 价值工程的分析程序 |
2.2.3 价值工程的特点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2.3.1 风险管理概述 |
2.3.2 风险管理程序 |
2.4 突变理论 |
2.4.1 突变理论基本思想 |
2.4.2 突变理论基本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软土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
3.1 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技术性初选 |
3.1.1 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与基坑深度的关系 |
3.1.2 不同深度软土深基坑支护可行方案 |
3.2 基于价值分析的基坑支护工程方案优选 |
3.2.1 价值工程在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中可行性分析 |
3.2.2 价值工程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基本思路 |
3.3 软土基坑支护的功能指标体系 |
3.3.1 基坑支护的功能定义 |
3.3.2 软土基坑支护的功能分析 |
3.3.3 软土基坑支护工程的功能整理 |
3.4 功能指标评价权重的确定 |
3.4.1 熵值法客观赋权 |
3.4.2 OWA算子主观赋权 |
3.4.3 主客观结合法 |
3.5 价值分析评价及优选 |
3.5.1 功能系数及成本系数的计算 |
3.5.2 方案的价值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土深基坑支护施工风险研究 |
4.1 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风险识别 |
4.1.1 事故树法定性分析软土深基坑支护工程风险 |
4.1.2 关键因素的影响与分析 |
4.1.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4.2 基于突变理论的软土基坑支护风险评价 |
4.2.1 突变理论在基坑风险应用中的适应性 |
4.2.2 突变风险评价模型 |
4.3 风险控制 |
4.3.1 风险预控措施 |
4.3.2 风险跟踪监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虹桥46地块B-2软土深基坑项目实例 |
5.1 上海虹桥46地块B-2软土基坑支护项目实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条件 |
5.1.3 支护方案初选 |
5.2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
5.2.1 确定功能指标权重 |
5.2.2 价值工程分析 |
5.2.3 评价方案选择 |
5.3 支护方案风险研究 |
5.3.1 风险识别 |
5.3.2 项目风险突变评价 |
5.3.3 项目风险防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工程基坑支护功能重要性评判记录表 |
附录2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及思路 |
2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2 基于事故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
2.3 基于JSA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的深基坑空间拓扑关系构建 |
3.1 BIM概述 |
3.2 BIM模型工程对象分类与表达 |
3.3 构建深基坑工程对象空间拓扑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构建 |
4.1 知识库理论 |
4.2 安全知识分类与表达 |
4.3 构建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 |
4.4 本章小结 |
5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 |
5.1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概述 |
5.2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插件开发 |
5.3 基于二次开发技术的知识库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场地规划与布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某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研究[D]. 李晓怡.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深基坑工程内支撑拆除方案比选及拆撑关键技术研究[D]. 李凌云.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与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D]. 毛耀辉. 山东大学, 2021(09)
- [4]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多方案造价对比及影响因素[D]. 周明怡. 长安大学, 2020(06)
- [5]富水地层地铁深基坑围护结构选型及优化研究[D]. 农忠建. 广西大学, 2020(07)
- [6]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特性及其对即有管线的影响规律研究[D]. 佀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D]. 王峰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8]兰州某地铁站深基坑开挖监测及FLAC3D模拟分析[D]. 周鹏.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9]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及施工风险防范研究[D]. 侯静.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3)
- [10]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D]. 张志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