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根围线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孢囊线虫,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
小麦根围线虫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1](2018)在《苯醚·阿维·吡适合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50g/L苯醚·阿维·吡等10种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g/L苯醚甲环唑(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29期)
刘刚[2](2018)在《苯醚·阿维·吡适合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50g/L苯醚·阿维·吡等10种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g/L苯醚甲环唑和60g/L戊唑醇拌种处理对小麦根腐(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28期)
迟元凯,赵伟,汪涛,陈晴晴,Farman,Ali[3](2018)在《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50 g·L~(-1)苯醚·阿维·吡等10种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 g·L~(-1)苯醚甲环唑和60 g·L~(-1)戊唑醇拌种处理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3.9%和66.2%,但二者对小麦孢囊线虫无防治效果; 50 g·L~(-1)阿维菌素和140 g·L~(-1)阿维·吡拌种处理后,土壤中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8.4%和69.2%;使用600 g·L~(-1)吡虫啉拌种对孢囊线虫未见明显防治效果,但吡虫啉能对阿维菌素的杀线作用有一定增效作用;复配剂150 g·L~(-1)苯醚·阿维·吡和160 g·L~(-1)戊·阿维·吡对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二者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5.6%和63.8%,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71.3%和74.1%;从增产效果来看,150 g·L~(-1)苯醚·阿维·吡拌种后小麦增产效果最好,平均产量为7 869.9 kg·hm~(-2),增产率为8.6%。综合药剂安全性、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150 g·L~(-1)苯醚·阿维·吡适合在生产上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杜鹃,张含,逯麒森,赵贝,李宇[4](2017)在《黄淮四省小麦根腐线虫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腐线虫又称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pp.),是一类重要的迁移性内寄生线虫,寄主范围广泛,在亚洲、澳洲、美洲和欧洲等地区均有发生,对全球作物的危害程度仅次于根结线虫和胞囊线虫。该类线虫引起的小麦根腐线虫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一些地区对小麦生产构成了较大威胁。为了明确黄淮麦区根腐线虫的区域分布及种类遗传多样性,本次研究主要对黄淮麦区四省(河北、山东、山西、安徽)部分地区的小麦根腐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河北邢台市邢台县、山西运城市平陆县等8个种群进行单条线虫DNA的提取,并对PCR扩增的rDNA区包括18S区以及ITS区进行扩增。利用DNAMAN软件对8个小麦根腐线虫种群的18SrDNA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8个种群与GenBank中其他短体线虫群体分别具有92%~99%(EU669927)、92%~96%(EU130812)的同一性,说明小麦根腐线虫不同群体的18SrDNA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根据小麦根腐线虫供试8个不同种群和GenBank中其他多个短体线虫群体18SrD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所有18个小麦根腐线虫种群主要聚为两支,其中第一支可以分为两个亚支,第一亚支包含群体PraN1、PraN2和PraN4,群体PraN3、PraN5-PraN8和其他的4个种群聚为第二亚支;种群P.hippeastri(KJ001716)、P.scribneri(EU669958)、P.loosi(AB90529)、P.loosi(AB905296)、P.loosi(AB905286)和P.speijeri(KF974683)6个种群组成了第二支。供试小麦根腐线虫8个种群ITS rDNA的核苷酸序列在GenBank中与其他小麦根腐线虫具有91%~99%的同一性。ITS rDNA核苷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18SrDNA系统进化树相似,所有19个种群主要聚为两支,Pra2和Pra3两个群体聚为第一支,后者又可以分为两个亚支,其中第一个亚支由供试的Pra4、Pra6群体和GenBank中的其他4个群体P.scribneri(JX046933)、P.scribneri(JX046934)、P.scribneri(KT873860)和P.scribneri(JX046932)组成,然而Pra1、Pra5群体和GenBank中其他7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近,共同构成第二亚支。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淮麦区小麦根腐线虫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逯麒森,李宇,徐平,赵贝,王振跃[5](2016)在《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根腐线虫(Wheat root lesion nematode)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属于短体线虫属(Pratylenchus spp.)。小麦被其侵染后地上部的受害症状并不明显,易与营养缺乏及其他根部病害相混淆,因此该线虫的危害性较隐蔽。该线虫寄主范围及分布地区广泛,在亚洲、澳洲、美洲和欧洲等均有发生,严重危害小麦等多种作物的安全生产,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与研究。为了明确河南省不同地区小麦根腐线虫的分布情况及其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河南省17个地县56个采样点的小麦根系土壤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提取不同种群小麦根腐线虫的单条线虫DNA,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了18S rDNA和28S rDNA D2-D3区两种分子标记的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回收后进行了克隆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中其他小麦根腐线虫的不同种群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小麦根腐线虫在河南省不同地区普遍发生,大部分地区的采集样品中均分离出了该线虫,呈不均匀分布。利用DNAMAN软件对小麦根腐线虫不同种群18S rDNA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不同种群之间的同一性为97.1%~100%。根据小麦根腐线虫不同种群和GenBank中其他小麦根腐线虫种群的18s rDNA的核苷酸序列,利用MEGA5软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供试的小麦根腐线虫所有种群被分为两支,Pra5单独为一支,其他所以种群聚为第二支;在第二支中Pra7和Pra8种群聚在同一亚支,亲缘关系较近。尽管18Sr DNA的序列相对更保守,具有更高的同一性,且不同种群的PCR产物大小均为895bp,但根据该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28S rDNA D2-D3区序列构建的进化树的聚类结果相似。分子标记28SrDNA的序列在供试小麦根腐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相对保守,具有96.5%~99.7%的同一性。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小麦根腐线虫所有种群被分为两支,P.pseudocoffeae(KT175531)和P.pseudocoffeae(KT175533)聚为一支,其他种群聚为第二支;后者又可分为两个亚支,其中Pra2和Pra7种群聚为第一亚支,其他所有种群聚为第二亚支。从18S rDNA系统进化树中可以看到Pra4和Pra6,Pra3,Pra7和Pra8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在28S rDNA系统进化树中Pra2和Pra7亲缘关系较近。这些结果充分表明供试小麦根腐线虫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王振跃,施艳,李广帅,崔娟,杜娟[6](2012)在《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病原线虫种类,对14个县(市)45个采样点小麦根腐线虫进行了分离调查,分别通过人工接种测定其致病性和杀线剂处理研究其危害性,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病原。结果显示:小麦根腐线虫在河南省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中北部的10个县(市)34个沙质土壤采样点均分离出小麦根腐线虫,而在南部土壤粘重地区的小麦根内和土壤中均没有分离出根腐线虫;15%涕灭威颗粒剂处理土壤后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较对照明显上升,产量增加13.6%;该线虫能够侵染小麦,并明显抑制小麦生长;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以敏捷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agilis为主。(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王振跃,施艳,李广帅,崔娟,杜娟[7](2012)在《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腐线虫病(Pratylenchus spp.)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国内外均有报道。本研究调查了河南荥阳、开封等14个县(市)45个采样点小麦根腐线虫的发生情况,其中,在中北部的10个县(市)34个砂质土壤采样点均分离出小麦根腐线虫,而在河南南部土壤黏重地区的小麦根内和土壤中都没有分离出根腐线虫,说明此线虫在河南省的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以砂质土壤中发生比较普遍;通过采用15%铁灭克颗粒剂处理土壤来分析大田中小麦根腐线虫的危害,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后小麦品种BW6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与对照相比显着上升,其中产量比对照增加13.6%;致病性测定表明该线虫侵染能够显着降低小麦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对23个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分离出的根腐线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发现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主要是敏捷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agilis),这是在国内首次报道敏捷短体线虫为害小麦。(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7-20)
崔磊,高秀,王晓鸣,简恒,唐文华[8](2012)在《不同抗性小麦根与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互作的表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最近在我国新发现的小麦病原线虫,在黄淮冬麦区对小麦生产构成威胁。2009—2011年2个生长季在河南省许昌市进行的田间病圃抗性鉴定中,小麦-黑麦6R(6D)染色体代换系(带有抗病基因CreR)对H.filipjevi Hfc-1致病型表现高抗反应型(HR),小麦品种太空6号表现中抗反应型(MR),其亲本品种豫麦49表现高感反应型(HS)。利用Pluronic F-127胶体为介质,研究了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根尖对线虫的吸引性。结果显示,无论品种的抗性水平如何,其根尖单独存在时均能够吸引线虫的二龄幼虫;当3个品种(系)的根尖同时存在时,6R(6D)根尖吸引的二龄幼虫数量显着少于太空6号和豫麦49。采用酸性品红-次氯酸钠染色法观察线虫对根系的侵染,发现不论抗性水平高低,二龄幼虫都能侵入寄主根的组织,但至侵染后期,6R(6D)和太空6号根中的线虫数量显着少于豫麦49。这些结果表明,虽然线虫能够侵入抗病品种的根组织,但是大部分二龄幼虫却不能继续发育而形成孢囊。这为了解小麦对H.filipjevi的抗性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崔磊[9](2012)在《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遗传分析以及小麦根与线虫互作的表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是近年来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在我国发生严重的线虫为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通过田间病圃以及室内接虫鉴定,小麦品种太空6号对H.avenae郑州群体表现为抗病,而济麦1号和豫麦47表现为感病。温室接种太空6号×济麦1号、太空6号×豫麦47两组合F2群体,结果发现两个组合群体单株孢囊量接近偏正态分布,太空6号抗H.avenae郑州群体抗性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单个分离世代分析方法,分析两组合F2群体抗H.avenae郑州群体抗性的遗传效应。温室接种条件下,两个组合中太空6号的抗性符合B-1模型,受到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太空6号×济麦1号组合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29.26%,太空6号×豫麦47组合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32.50%。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filipjevi)是我国新发现的小麦病原线虫,在黄淮冬麦区对小麦生产构成威胁。2009—2011年两个生长季在河南省许昌市进行的田间病圃抗性鉴定中,小麦-黑麦6R(6D)染色体代换系(带有抗病基因CreR)对H.filipjevi表现高抗反应型(HR),小麦品种太空6号表现中抗反应型(MR),其亲本品种豫麦49表现高感反应型(HS)。利用PluronicF-127胶体为介质,研究了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根尖对线虫的吸引性。结果显示,无论品种的抗性水平如何,其根尖单独存在时均能够吸引线虫的二龄幼虫;当3个品种(系)的根尖同时存在时,6R(6D)根尖吸引的二龄幼虫数量显着少于太空6号和豫麦49。采用酸性品红-次氯酸钠染色法观察线虫对根系的侵染,发现不论抗性水平高低,二龄幼虫都能侵入寄主根的组织,但至侵染后期,6R(6D)和太空6号根中的线虫数量显着少于豫麦49。这些结果表明,虽然线虫能够侵入抗病品种的根组织,但是大部分二龄幼虫却不能继续发育而形成孢囊。(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李广帅[10](2011)在《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根腐线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在国外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06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园区小麦的根部发现一种小麦新病害—小麦根腐线虫病,在河南省内还是首次发现短体线虫对小麦造成危害。调查研究发现在2007年郑州市小麦根腐线虫病对小麦造成13.58%~15.46%的产量损失。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根腐线虫的病原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造成此病害的病原线虫为敏捷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agilis)。对其他作物的危害在国内外都有报道,但是对小麦的危害还是首次发现。本研究对河南省部分地区的小麦根腐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通过对河南省荥阳、开封县等14个地县45个采样点的小麦根腐线虫的初步调查,其中9个地区34样点分离出小麦根腐线虫。而在驻马店、周口和中牟县的小麦的根内和土壤中都没有分离出根腐线虫,而在其他的地区都分离出了小麦根腐线虫,说明此线虫在河南省的分布较为普遍,呈现不均匀分布。对35个采样点筛选出23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这些采样点中,有2种不同的短体线虫对小麦根部造成危害,其中15个样品鉴定为敏捷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agilis),8个样品鉴定为卢斯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loosi)。采用RAPD技术,对分离自郑州、新乡、焦作、安阳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9个地区13个线虫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较好的随机引物。共扩增出85条RAPD标记,其中81条为多态性标记。说明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线虫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NTSYS软件进行了病原线虫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个样品中的病原线虫聚为2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敏捷短体线虫聚为一类,卢斯短体线虫聚为一类。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幅度为0.51~0.86。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小麦根腐线虫病原线虫基本上聚在了一起,表现出很近的亲缘关系。病原线虫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结果与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这样也进一步验证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结果。(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小麦根围线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安徽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50g/L苯醚·阿维·吡等10种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g/L苯醚甲环唑和60g/L戊唑醇拌种处理对小麦根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根围线虫论文参考文献
[1].刘刚.苯醚·阿维·吡适合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J].农药市场信息.2018
[2].刘刚.苯醚·阿维·吡适合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J].农药市场信息.2018
[3].迟元凯,赵伟,汪涛,陈晴晴,Farman,Ali.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效[J].植物病理学报.2018
[4].杜鹃,张含,逯麒森,赵贝,李宇.黄淮四省小麦根腐线虫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5].逯麒森,李宇,徐平,赵贝,王振跃.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6].王振跃,施艳,李广帅,崔娟,杜娟.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2
[7].王振跃,施艳,李广帅,崔娟,杜娟.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8].崔磊,高秀,王晓鸣,简恒,唐文华.不同抗性小麦根与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filipjevi)互作的表型特征[J].作物学报.2012
[9].崔磊.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遗传分析以及小麦根与线虫互作的表型特征[D].河南农业大学.2012
[10].李广帅.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