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论文-张倩,李普,江杰,唐敏,孟小鑫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论文-张倩,李普,江杰,唐敏,孟小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糖尿病性膀胱功能障碍,骶神经调节,女性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李普,江杰,唐敏,孟小鑫[1](2019)在《骶神经调节在女性糖尿病性膀胱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骶神经调节(SNM)治疗女性糖尿病性膀胱功能障碍(DBD)患者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8月我院采用SNM治疗的10例女性D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3~72岁,平均51岁,糖尿病病程2~23年,膀胱功能障碍病程0.5~8年,比较治疗前、Ⅰ期测试阶段及Ⅱ期永久刺激器植入后随访中相关症状的改善程度,观察该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初步总结相关经验。结果:10例患者均在局麻下接受了SNMⅠ期电极植入,4例因测试效果不佳,于局麻下取出测试电极。6例经测试后行Ⅱ期永久刺激器植入,Ⅰ期至Ⅱ期转换率为60%(6/10)。接受Ⅱ期刺激器永久植入患者在随访截止时与治疗前相比,日排尿次数[(11.2±9.6)次vs.(18.3±9.4)次,P=0.02]、每次排尿量[(181.3±61.5)ml vs.(104.5±55.3)ml,P<0.01]、生活质量评分[(3.5±1.5)分vs.(6.2±1.3)分,P<0.01]、残余尿量[(66.7±57.9)ml vs.(188.6±63.4)ml,P<0.01]、排尿困难评分[(3.9±1.4)分vs.(8.2±1.7)分,P<0.01]均显着改善。围手术期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随访中出现手术侧臀部及下肢疼痛不适,通过程控改变电刺激模式后好转。5例在Ⅱ期植入术后症状持续缓解,1例出现症状反复,症状缓解不明显,予以保留刺激器并结合间断清洁自我导尿。结论:对于女性DBD患者,SN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选择合适的患者、更精细的手术操作及适当延长测试的时间,可以提高转换率,改善患者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周理林,潘楚灶,龚国毅,余文俊,曾健文[2](2019)在《定时开放耻骨上膀胱造瘘与清洁间歇导尿治疗男性高位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定时开放耻骨上膀胱造瘘与清洁间歇导尿治疗男性高位脊髓损伤(C_5以上)伴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为选择更优的膀胱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7年12月因高位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或清洁间歇导尿的45例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及两组治疗后出现症状性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肉眼血尿、睾丸附睾炎、尿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症状性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肉眼血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均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清洁间歇导尿组分别有4例睾丸附睾炎及3例尿道狭窄发生。结论:对于高位脊髓损伤(C_5以上)患者的膀胱管理,定时开放耻骨上膀胱造瘘优于清洁间歇导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敬正英,石卫清,苟魏霞,衡丹[3](2018)在《麦粒灸加穴位按摩配合间歇导尿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麦粒灸加穴位按摩配合间歇导尿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6例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间歇导尿,制定个性化饮水计划,观察组则采用麦粒灸加穴位按摩两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配合间歇导尿,制定个性化饮水计划,观察两组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等。结果:两组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等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麦粒灸加穴位按摩配合间歇导尿,能及早促进排尿功能恢复,及早平衡膀胱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8年12期)

贤素芬,胡裕君,韦汶伽,郭佳[4](2018)在《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5例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后给予常规组27例患者实施基础护理,给予观察组28例患者在基础护理前提下加用徒手膀胱功能训练。结果:两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膀胱容量、排尿次数、康复时间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的康复效果显着,促进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8年12期)

刘家庆,张泓,刘桐言,黄桂兰,艾坤[5](2018)在《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7年7月。有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资料筛选,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提取文献16篇,共5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量显着增加[MD=86.89,(95%CI:76.60,97.19),P<0.01];最大尿流率显着增加[MD=3.98,(95%CI:0.94,7.02),P=0.01];膀胱逼尿肌压力显着下降[MD=-11.11,(95%CI:-18.28,-3.95),P=0.002];最大尿流率时膀胱逼尿肌压力显着下降[MD=-9.32,(95%CI:-12.89,-5.74)。结论:经皮胫神经电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状态,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但仍需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罗娟,徐加龙,刘倩,孙小刚,马楠[6](2018)在《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描述并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ncterdysfunction,NBSD)及原发性遗尿症患儿(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种疾病患儿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充盈期逼尿肌压、尿道功能长度(functional urethral length,FUL)及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四项指标的差异。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BSD和PNE各纳入200例,分别为NBSD组和PNE组。NBSD组患儿中,逼尿肌反射亢进占69.0%,MUCP降低占91.0%,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占65.5%;PNE组中,逼尿肌不稳定、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者分别占45.0%、43.5%,MUCP降低者占37.5%,两组间各项异常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SD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35.52±4.38)cm H2O、(1.73±0.13)cm、(42.84±4.54)cm H2O;PNE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17.32±2.42)cm H2O、(3.16±0.17)cm、(83.10±6.99)cm H2O;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遗尿症患儿相比,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异常率偏高,这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方向。(本文来源于《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周正莲[7](2018)在《护理干预措施在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尿动力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尿动力检查中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行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检查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将其依据信封式随机分组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护理,研究组行优质护理,并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行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尿动力检查时优质护理的舒适度分数为(89.31±7.13)分,护理满意度分数为(91.55±8.9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分数为(90.36±7.72)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尿动力检查中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显着,可提高其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还可提高治疗依从性,对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中推广、实施。(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52期)

崔艳红[8](2018)在《膀胱壁厚度预测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上尿路损害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Neurogenic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NLUTD)是继发于已证实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或损伤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是泌尿外科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NLUTD患者会出现多种长期并发症,其中包括肾衰竭、尿失禁、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膀胱肿瘤等。对于先天性神经发育不全或后天性神经损伤导致NLUTD患者,上尿路损害(Upper urinary tract damage,UTD)导致的肾衰竭是主要死亡原因[1]。早期识别UTD的危险因素和予以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肾衰竭的发生。目前,尿动力学检查是唯一能客观评价下尿路功能的检查方法[2]。然而,尿动力学检查是一种有创性、操作复杂、价格昂贵、患者不易接受、且易导致医源性感染的检查方法。监测UTD的手段还包括膀胱造影、肾动态显像等。由于NLUTD患者需长期随访,这些监测方法操作复杂且具有放射性,限制了这些方法的使用。超声测量膀胱壁厚度(Bladder wall thickness,BWT)或逼尿肌厚度(Detrusor wall thickness,DWT)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有不少关于超声测量BWT的研究。已有多个文献报道,BWT增加与男性膀胱出口梗阻密切相关[3-5],BWT增厚还与女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症(Detrusor overactivity,DO)、小儿尿道瓣膜病、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sphincter dyssynergia,DSD)、低顺应性膀胱密切相关[6-8]。在动物实验中也已经证实BWT增厚与膀胱出口梗阻具有相关性[9]。BWT增加是通过组织缺氧、去神经状态从而使平滑肌肥大和结缔组织增厚,随着时间推移,导致膀胱顺应性下降。组织学上也已经证实在增厚的膀胱壁上可见到逼尿肌肥大和纤维蛋白沉积[10]。膀胱代谢异常也会导致膀胱壁或膀胱重量不可逆地增加,在下尿路梗阻的动物实验中,由于平滑肌肥大和结缔组织沉积导致膀胱重量增加和BWT增厚[11]。对病人的研究发现,由于神经损伤导致神经支配性降低、组织缺氧和结缔组织沉积可能会引起膀胱平滑肌肥大和膀胱顺应性下降,从而使膀胱逼尿肌厚度增加[12]。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同样在组织病理学方面表现为膀胱重量增加、膀胱壁厚度增[13,14]。BWT增加是由DWT增厚引起的,可以推测BWT或DWT可以反映膀胱的工作负荷,这就类似高血压患者心脏负荷增加从而引起的心肌肥厚[15]。所以膀胱壁厚度有可能可以用来评估NLUTD患者是否存在UTD,这样就可以避免NLUTD患者行侵入性的、昂贵的、耗时的尿动力学检查。关于超声测量BWT与成年人NLUTD患者UTD的相关性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住院NLTU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NLUTD患者的BWT和尿动力参数的相关性,评估BWT与UTD的关系,并探讨BWT预测UTD的价值。目的通过分析NLUTD患者的BWT、尿动力参数及UTD叁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BWT预测UT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263例NLUTD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既往有脊髓损伤病史或其他神经病变病史≥1年;(3)有下尿路症状,临床诊断为NLUTD的患者;(4)有泌尿系超声学检查结果;(5)有可以鉴别有无UTD指标的检查结果。排除标准:(1)膀胱结石;(2)急性尿路感染;(3)下尿路手术史;(4)盆腔肿瘤放疗史;(5)长期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瘘管。UTD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标准之一即诊断为UTD[16]。(1)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123μmol/L(按本院检验科标准);(2)B超或静脉泌尿系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提示存在肾积液或输尿管扩张(肾集合系统分离程度短径>10 mm,输尿管扩张>5 mm);(3)单侧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90m L/min/1.73m2;(4)膀胱造影证实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根据有无UTD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BWT和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确定BWT诊断UTD的临界值,分析BWT与UTD、尿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住院NLTUD患者共263例,根据入排标准16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92例,女69例。年龄39.5±18.4(18~81)岁。肾盂或输尿管积水89例。输尿管膀胱反流14例。30例SCr升高,SCr 290.7±164.0(125~938)μmol/L。17例单侧GFR降低,GFR(45.2±23.0)ml/(min·1.73 m2),范围84.3~14.6 ml/(min·1.73 m2)。根据有无UTD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合并UTD)101例,对照组(无UTD)60例。试验组男60例,女41例;年龄为(37.9±19.1)岁;伴肾积水或输尿管积水83例,膀胱输尿管反流者14例,SCr升高30例,GFR异降低17例。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2.3±16.8)岁;无膀胱输尿管反流、SCr及GFR异常病例。两组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1例均行超声检查测量BWT。119例行尿动力学检查。本研究161例的BWT为2~25 mm,中位值7.0(7.1)mm。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示,膀胱顺应性0.8~141.5 ml/cm H2O,中位值12.7(22.8)ml/cm H2O;膀胱最大测压容量(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MCC)49~700 ml,中位值256(171)ml;充盈期最大逼尿肌压力(Maximum detrusor pessure,Pdet.max)3~144 cm H2O(1 cm H2O=0.098k Pa),中位值34(19.1)cm H2O。试验组和对照组的BWT中位值分别为9.0(5.0)mm和4.0(5.7)mm,膀胱顺应性中位值分别为9.3(15.3)ml/cm H2O和24.2(38.7)ml/cm H2O,MCC中位值分别为225.0(159.0)ml和310.6(140.5)ml,Pdet.max中位值分别为40.0(20.4)cm H2O和29.2(18.4)cm 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931,P<0.001;Z=-4.07,P<0.05;Z=-2.22,P<0.05;Z=-2.92,P<0.05)。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WT与膀胱顺应性和MMC呈负相关(r=-0.419,P<0.001;r=-0.198,P=0.031),与Pdet.max呈正相关(r=0.251,P=0.006)。根据ROC曲线确定BWT临界值为4.8 mm,BWT≥4.8 mm预测UDT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53.3%。结论1、BWT增厚是NLUTD患者UTD的危险因素之一;2、当BWT≥4.8mm时,NLUTD患者存在UTD的可能性大,可尝试作为NLUTD患者诊断UTD的检查方法。(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周卉,朱丽影[9](2018)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个性化护理的干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就诊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个性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42例。个性化护理组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立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对患者治疗护理前、治疗护理1个月后膀胱功能、尿流动力学、心理状况、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个性护理组患者治疗护理后膀胱功能指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排尿量、LTUS评分)、心理状况评价(SAS和SD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与治疗护理前及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个性化护理组患者尿路感染、泌尿结石、肾盂积水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9.52%vs 26.19%,χ2=3.977,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护理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喻志勇[10](2018)在《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治的70例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常规治疗者25例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治疗者4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感觉评分、初始尿意容量及强烈尿意容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膀胱感觉正常、过敏患者所占比率分别为26.7%、2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膀胱感觉减弱者所占比率为1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SIA感觉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初始尿意容量和强烈尿意容量明显小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感觉评分、初始尿意容量及强烈尿意容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SIA感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初始尿意容量及强烈尿意容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感觉功能,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定时开放耻骨上膀胱造瘘与清洁间歇导尿治疗男性高位脊髓损伤(C_5以上)伴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为选择更优的膀胱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7年12月因高位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或清洁间歇导尿的45例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及两组治疗后出现症状性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肉眼血尿、睾丸附睾炎、尿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症状性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肉眼血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均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清洁间歇导尿组分别有4例睾丸附睾炎及3例尿道狭窄发生。结论:对于高位脊髓损伤(C_5以上)患者的膀胱管理,定时开放耻骨上膀胱造瘘优于清洁间歇导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张倩,李普,江杰,唐敏,孟小鑫.骶神经调节在女性糖尿病性膀胱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9

[2].周理林,潘楚灶,龚国毅,余文俊,曾健文.定时开放耻骨上膀胱造瘘与清洁间歇导尿治疗男性高位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2019

[3].敬正英,石卫清,苟魏霞,衡丹.麦粒灸加穴位按摩配合间歇导尿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8

[4].贤素芬,胡裕君,韦汶伽,郭佳.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探讨[J].名医.2018

[5].刘家庆,张泓,刘桐言,黄桂兰,艾坤.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

[6].罗娟,徐加龙,刘倩,孙小刚,马楠.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的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8

[7].周正莲.护理干预措施在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尿动力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8].崔艳红.膀胱壁厚度预测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上尿路损害的价值[D].广州医科大学.2018

[9].周卉,朱丽影.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个性化护理的干预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18

[10].喻志勇.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

标签:;  ;  ;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论文-张倩,李普,江杰,唐敏,孟小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