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力论文-杨森,罗飞,许建中

腰背肌力论文-杨森,罗飞,许建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腰背肌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退变性脊柱畸形,腰背肌,力量耐力,生活质量

腰背肌力论文文献综述

杨森,罗飞,许建中[1](2019)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腰背肌力量耐力水平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degenerative spinal deformity, DSD)腰背肌最大等长力量和耐力状态,并分析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DSD患者56例作为畸形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通过站立位等长拉力测试评估两组人群腰背肌最大等长力量(maximal voluntary exertion, MVE)和耐力(endurance time, ET),采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36项简易健康问卷(SF-36)评分,畸形组同时收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Roland-Morris腰痛功能障碍评分(RMD)。畸形组腰背肌MVE和ET分别与VAS、ODI、RMD、SF-36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畸形组腰背肌MVE、SF-36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畸形组腰背肌MVE与VAS、ODI、RMD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SF-36总分及量表中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畸形组腰背肌ET与生活质量各量表评分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 DSD患者伴有腰背肌最大等长力量下降,提高腰背肌肌力对改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滕竹鸣,徐冬青[2](2019)在《不同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对男大学生腰背肌力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腰背肌是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性的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加强躯干周围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降低肌肉的张力,维持脊柱的稳定和功能,从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慢性腰肌劳损。平板支撑不仅是核心力量和稳定性训练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体育科研中还被作为评价躯干肌肉耐力的方法。针对不同人群的锻炼需求,可以采取不同难易程度的平板支撑,比如老年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的跪姿平板支撑、多数青年人可以选择普通平板支撑以激活核心肌群、竞技体育人群可以选择在普通平板支撑的基础上增加抗组练习。为了增强锻炼效果,练习者可以适当调整平板支撑的方式,比如变化双肘间的支撑距离、肘关节与地面的夹角、两足间的支撑距离,以及改变支撑平面的稳定性等。有研究发现在不同支撑条件下所进行的平板训练,目标核心肌肉的募集参与数量不同。相较于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非稳定条件下浅层核心肌群肌氧含量变化更大,提示非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可能更有利于训练核心肌群的力量,更能促进腹部核心肌肉的激活来增加躯干的稳定性。然而目前,有关不同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针对腰背肌锻炼的效果尚未见直接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对比观察为期3个月的稳定条件下和上肢、下肢非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前后受试者腰背最大肌力和耐力的变化,分析不同方式的平板支撑对腰背肌力量的影响程度,为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核心肌群力量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30名18-24岁未进行过系统体育锻炼的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叁组,分别进行稳定条件下(普通平板支撑)、上肢非稳定条件下(肘及前臂支撑于泡沫轴上,双脚踩于等高平垫上)和下肢非稳定条件下(双脚踩于泡沫轴上,肘及前臂支撑于与脚等高的平垫上)的平板支撑训练。干预锻炼为期叁个月,5天/周,3组/天(组间间隔时间为2分钟),3次/组(每次间隔时间为30秒),30秒/次(随着实验的进行可逐渐延长至3分钟/次)。实验期间,嘱咐受试者不改变其他的生活方式。利用Cybex-Norm等动测试仪测试受试者在干预训练前后腰背肌的峰力矩和耐力比。受试者以60°/s尽最大力量进行躯干屈伸运动各6次,记录其中最大值即峰力矩;所测峰力矩与个体体重的比值即单位峰值力矩。休息2分钟后,受试者以180°/s连续进行15次最大力腰背屈伸动作,计算最后5次做功量与最前5次做功量之比,即耐力比,代表肌肉重复收缩时的耐疲劳能力。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配对t检验比较平板支撑锻炼前后的组内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相应指标的组间差异,显着性水平为P<0.05。研究结果:1.干预前稳定条件下和上肢、下肢非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受试者的单位峰值力矩(N*m/kg)分别为2.83±0.40、3.04±0.53、3.23±0.58,干预后叁组受试者的单位峰值力矩为2.89±04、3.15±0.57、3.37±0.5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叁组受试者的单位峰值力矩不具有显着性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平板支撑锻炼后,上肢(P=0.031)、下肢非稳定组(P=0.005)的腰背肌力均显着大于锻炼前,稳定组腰背肌力锻炼前后未见明显变化。2.干预前稳定条件下和上肢、下肢非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受试者的耐力比为0.83±0.07、0.84±0.07、0.83±0.07,干预后叁组受试者的耐力比为0.84±0.07、0.86±0.06、0.84±0.07。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下肢非稳定组锻炼后腰背肌耐力显着大于锻炼前(P=0.044),稳定组和上肢非稳定组的腰背肌耐力在干预前后未见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方式的平板支撑锻炼对大学生腰背肌力的影响并不相同。3个月的单一普通平板支撑锻炼未能改善大学生的腰背肌力。比较而言,非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比稳定条件下更有利于腰背肌群最大肌力的增加,其中下肢非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效果更好。此外,下肢不稳定平板支撑还可以提高腰背肌耐力。因此,以平板支撑进行腰背肌锻炼时应注意支撑方式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红春,杨静,林辉杰,王健,吴剑锋[3](2018)在《肌电图驱动估算方法在腰背肌力量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腰背肌力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驱动估算方法是研究腰痛机理的有力工具,把握该方法应用进展有助于应用准确性提升和应用空间拓展。经查阅、分析相关文献认为,该方法是一个复杂体系,主要涉及到腰背肌群解剖结构模型构建、腰背肌力计算、最优化算法辅助等技术环节,这些环节中需着重关注腰背肌拉力线的合理简化及其解剖学参数的准确获取、个体化最大肌肉应力的获取、EMG测量与数据处理、以逆向动力学计算外在腰椎力矩等细节。此外,基于此方法所构建的腰椎稳定性与腰椎载荷量化定义,被广泛应用至腰痛机理研究中,揭示了站/坐姿中、搬运动作中、受外部冲击时等腰痛风险因素,今后可探索腰背肌协调活动控制与这两者间关系,可更广泛的应用至运动医学领域中。(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王小青[4](2017)在《基于核心肌群肌力训练的普拉提运动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一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长久伏案工作、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今笔者运用基于核心肌群肌力训练的普拉提运动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一例,效果明显,特此披露。(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7年32期)

孙霁,张利泰[5](2017)在《腰背肌肌力训练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腰背肌肌力训练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肌力训练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在恢复期肌力训练组予以等长及等张肌力训练,对照组则予以常规护理指导,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肌力训练组愈显率为88.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1);肌力训练组1年复发率为4.76%、3年复发率为14.29%,分别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3.81%、42.86%(P<0.01)。结论:腰背肌肌力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还能有效预防复发。(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7年09期)

史鹏博[6](2017)在《平乐理筋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期)腰背肌力学效应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是依据平乐正骨理论及其经验,研究、分析平乐理筋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背肌生物力学的影响及效应。为进一步明确平乐理筋手法的作用机制,本课题将阐释平乐理筋手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松解粘连、解痉止痛的力学效应,通过试验数据来对平乐理筋手法做出初步评价分析,为平乐理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症提供参考,以及推广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将纳入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平乐理筋手法组)与对照组(常规手法组)。两组患者分别用采用平乐推按手法和常规手法来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10d为1疗程。两组患者手法治疗后,定期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消除患者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种诱发腰椎病的因素。分别记录两组手法操作前后腰椎(JOA)评分,并用测试仪应用肌张力/压痛测定仪与表面肌电反馈仪测得两组压痛阈、肌肉张力(软组织硬度)、屈曲过程中的平均表面肌电值、伸直过程中的平均表面肌电值,计算出屈伸松弛比(FRR),比较分析手法操作1个疗程前后的临床指标与仪器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平乐理筋手法组在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够提高压痛阈、改善腰背肌肌张力及屈伸松弛比FRR,且在在改善腰背肌肌张力、屈伸松弛比FRR方面优于常规手法组。结论:平乐理筋手法的改善腰背肌肌肉状况的效应明显,具有较为客观的实验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以进行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4-30)

高雪峰,陈守超,余钢粮,苏首瑜,胡颖[7](2016)在《24周综合运动干预对中年人群腰背等速肌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人体的各种活动都由肌肉以不同负荷强度、速度进行收缩舒张,带动骨骼移动完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中年人群的肌肉力量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腰背肌是全身最大的肌群组织,承担大幅度的腰背旋转动作。等速肌力测试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用于研究各人体部位综合力量情况,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研究价值。本实验采取24周综合运动干预方案,以专业健身指导人员进行组织训练的方式,在干预前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设备测试腰背的屈伸肌群等速肌力,以研究长期综合运动干预方案对中年人群力量素质的影响,希冀为中年人群健身锻炼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研究方法:通过严格制定的健身调查问卷、血液检查、运动风险评估和体质测试,纳入符合实验研究对象标准的受试对象共87人,其中男性50人,女性37人。本实验的运动干预方案属于综合运动方案,包括平衡练习、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训练等部分,训练时长为24周。分别测试中年男性群体和中年女性群体的腰背等速肌力,测试仪器为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量系统。测试指标分屈腰与伸腰两部分,包括峰值力矩、相对峰值力矩、总功、平均功率,以及屈伸力矩比。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干预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男女性之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着性水平。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中年人群力矩与相对力矩等指标均有显着增长,并且在运动干预前后对比变化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屈伸力矩比有所提高但变化并不显着。在男女性实验结果对比可以看出,力矩与相对力矩等指标在两类人群中均有显着增长;男女性的总功率与平均功率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与运动干预前比较屈伸力矩比指标男性有所下降,女性略有提高,干预前后的男女性的屈伸力矩比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运动干预前后男性各项指标均显着高于女性,运动干预前后男女性之间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对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上述结果表明,在男女性对比测试中,男性在干预前后各阶段各项指标均显着高于女性,表明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男性更不容易受到脊柱劳损。中年人群通过24周综合运动干预,腰背肌群力量素质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综合运动干预可有效加强腰背肌群肌肉的最大力量以增强脊柱稳定性,但在运动干预方案的制定中应注意锻炼强度的比例控制,使腰背肌群力量的均衡发展,降低腰背部的损伤风险,预防下腰痛等疾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6-10-21)

宋爱晶,邓京捷,吕晓红,张援[8](2015)在《等速肌力测试膝、踝关节及腰背肌力量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等速肌力测试已普遍用来作为运动员肌肉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损伤的治疗效果评定的一种客观指标。目的:探讨作为足球运动专项肌群的腰背肌、膝关节以及踝关节肌力特征。方法:运用Cybex-Norm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价足球运动员在不同角速度下的膝、踝关节及腰背肌群屈伸肌峰力矩、相对峰力矩以及耐力水平。结果与结论:运动员膝、踝关节左右两侧肌力发展较为均衡(<5%),膝关节伸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偏低,屈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偏高,左侧膝关节表现尤为突出,不利于比赛时有效地控球、踢球和纵跳等动作的完成;腰背肌群相对峰力矩值相对较弱,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损伤,引起下背痛类疾病;膝、踝关节以及腰背肌群的速度耐力水平均有较大提高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46期)

高雪峰,徐勇灵,温子豪,苏首瑜,陈守超[9](2015)在《综合运动对中年人群腰背、膝、肘等速肌力干预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人体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作为主动运动器官的肌肉以不同负荷强度、收缩速度进行工作,优秀的力量素质还是速度、灵敏、平衡等各项其他素质的基础,力量素质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人体其他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好坏。因此,深入研究长期个性化综合运动干预方案对中年人群力量素质的影响,并对干预效果进行精确、客观地评价,对指导中年人(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期刊2015-11-05)

陈闽冀,孙霁[10](2015)在《腰背肌肌力训练在防治腰部训练伤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腰背肌肌力训练防治腰部训练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收治的腰部训练伤6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针刺后溪穴、中频立体干扰电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腰背肌肌力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针刺后溪穴、中频立体干扰电结合腰背肌功能训练治疗部队腰部训练伤临床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腰背肌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腰背肌是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性的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加强躯干周围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降低肌肉的张力,维持脊柱的稳定和功能,从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慢性腰肌劳损。平板支撑不仅是核心力量和稳定性训练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体育科研中还被作为评价躯干肌肉耐力的方法。针对不同人群的锻炼需求,可以采取不同难易程度的平板支撑,比如老年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的跪姿平板支撑、多数青年人可以选择普通平板支撑以激活核心肌群、竞技体育人群可以选择在普通平板支撑的基础上增加抗组练习。为了增强锻炼效果,练习者可以适当调整平板支撑的方式,比如变化双肘间的支撑距离、肘关节与地面的夹角、两足间的支撑距离,以及改变支撑平面的稳定性等。有研究发现在不同支撑条件下所进行的平板训练,目标核心肌肉的募集参与数量不同。相较于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非稳定条件下浅层核心肌群肌氧含量变化更大,提示非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可能更有利于训练核心肌群的力量,更能促进腹部核心肌肉的激活来增加躯干的稳定性。然而目前,有关不同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针对腰背肌锻炼的效果尚未见直接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对比观察为期3个月的稳定条件下和上肢、下肢非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前后受试者腰背最大肌力和耐力的变化,分析不同方式的平板支撑对腰背肌力量的影响程度,为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核心肌群力量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30名18-24岁未进行过系统体育锻炼的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叁组,分别进行稳定条件下(普通平板支撑)、上肢非稳定条件下(肘及前臂支撑于泡沫轴上,双脚踩于等高平垫上)和下肢非稳定条件下(双脚踩于泡沫轴上,肘及前臂支撑于与脚等高的平垫上)的平板支撑训练。干预锻炼为期叁个月,5天/周,3组/天(组间间隔时间为2分钟),3次/组(每次间隔时间为30秒),30秒/次(随着实验的进行可逐渐延长至3分钟/次)。实验期间,嘱咐受试者不改变其他的生活方式。利用Cybex-Norm等动测试仪测试受试者在干预训练前后腰背肌的峰力矩和耐力比。受试者以60°/s尽最大力量进行躯干屈伸运动各6次,记录其中最大值即峰力矩;所测峰力矩与个体体重的比值即单位峰值力矩。休息2分钟后,受试者以180°/s连续进行15次最大力腰背屈伸动作,计算最后5次做功量与最前5次做功量之比,即耐力比,代表肌肉重复收缩时的耐疲劳能力。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配对t检验比较平板支撑锻炼前后的组内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相应指标的组间差异,显着性水平为P<0.05。研究结果:1.干预前稳定条件下和上肢、下肢非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受试者的单位峰值力矩(N*m/kg)分别为2.83±0.40、3.04±0.53、3.23±0.58,干预后叁组受试者的单位峰值力矩为2.89±04、3.15±0.57、3.37±0.5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叁组受试者的单位峰值力矩不具有显着性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平板支撑锻炼后,上肢(P=0.031)、下肢非稳定组(P=0.005)的腰背肌力均显着大于锻炼前,稳定组腰背肌力锻炼前后未见明显变化。2.干预前稳定条件下和上肢、下肢非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受试者的耐力比为0.83±0.07、0.84±0.07、0.83±0.07,干预后叁组受试者的耐力比为0.84±0.07、0.86±0.06、0.84±0.07。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下肢非稳定组锻炼后腰背肌耐力显着大于锻炼前(P=0.044),稳定组和上肢非稳定组的腰背肌耐力在干预前后未见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方式的平板支撑锻炼对大学生腰背肌力的影响并不相同。3个月的单一普通平板支撑锻炼未能改善大学生的腰背肌力。比较而言,非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比稳定条件下更有利于腰背肌群最大肌力的增加,其中下肢非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效果更好。此外,下肢不稳定平板支撑还可以提高腰背肌耐力。因此,以平板支撑进行腰背肌锻炼时应注意支撑方式的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腰背肌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杨森,罗飞,许建中.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腰背肌力量耐力水平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2].滕竹鸣,徐冬青.不同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对男大学生腰背肌力量的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杨红春,杨静,林辉杰,王健,吴剑锋.肌电图驱动估算方法在腰背肌力量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

[4].王小青.基于核心肌群肌力训练的普拉提运动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一案[J].中医临床研究.2017

[5].孙霁,张利泰.腰背肌肌力训练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

[6].史鹏博.平乐理筋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期)腰背肌力学效应评价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

[7].高雪峰,陈守超,余钢粮,苏首瑜,胡颖.24周综合运动干预对中年人群腰背等速肌力的影响[C].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2016

[8].宋爱晶,邓京捷,吕晓红,张援.等速肌力测试膝、踝关节及腰背肌力量的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9].高雪峰,徐勇灵,温子豪,苏首瑜,陈守超.综合运动对中年人群腰背、膝、肘等速肌力干预效果的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2015

[10].陈闽冀,孙霁.腰背肌肌力训练在防治腰部训练伤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

标签:;  ;  ;  ;  

腰背肌力论文-杨森,罗飞,许建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