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和重构论文-陆炎

反思和重构论文-陆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思和重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拉松,核心素养,体育育人

反思和重构论文文献综述

陆炎[1](2019)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校园马拉松发展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下,大学校园马拉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开拓了学校体育的教学途径,丰富了学校体育的精神内涵,营造了学校体育的环境氛围,对于校园马拉松的发展,提出校园马拉松赛道的设置要突出对校园文化的提炼和解读,校园马拉松赛程的设置要突出对学校体育的考量与引领,校园马拉松氛围的营造要突出对运动育人的开拓与丰富。(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苏熠慧[2](2019)在《重构家务劳动分析的可能路径——对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关家务劳动讨论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内部有关家务劳动的讨论出发,梳理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围绕家务劳动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问题进行的争论。从反思这些争论的基础出发,提出重构家务劳动政治经济学的几种可能:厘清家务劳动使用价值的维度,拓展价值分析的多个层面;超越"生产性/非生产性"的二元框架,引入"家务劳动的商品化程度"这一连续体来分析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在讨论家务劳动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将家务劳动的商品化和社会化进行区分;将不同地区的家庭模式纳入家务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6期)

刘志芳[3](2019)在《“生长”视域下学科德育评价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的学科德育评价因其简化道德的发展阶段与品德的完整结构,无视学生的发展潜能与生长经历,祛除启迪生命智慧与促进生成超越的高尚追求而逐步异化,难以彰显学科德育的育人价值。"生长"视域下的学科德育评价,通过尊重个体道德发展规律,构筑整全的学科德育评价观;树立发展的眼光,观照学生生命体验;营造宽松的生长环境,实现学生生命增值,进而体现学科德育及其评价滋养生命、完善德性的应有之义。(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9年11期)

罗俊杰[4](2019)在《环境安全公众监督法律机制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安全日益受到公众关注并使得我国环境监管模式逐步从管制治理型向法治预防型转变,公众参与方式也逐步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转变。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使得"公众"群体结构日益复杂,但在传统行政主导下,现行环境立法并没有对公众作为参与监督主体进行类型化设计,公众在参与环境安全监督过程中面临监督角色边缘化、监督行为和监督效力附从化的窘境。完善我国环境安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法律机制,应构建利益层次分明的公众参与法律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公众监督排污企业的法定渠道,拓展公众监督行政监管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东方法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晓云[5](2019)在《信仰重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有关宗教问题的教学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虚幻反映。随着历史的更迭,社会的变革,以及各种宗教活动的持续,宗教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日益加深。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应正确梳理和阐发宗教在近现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并通过对大学生需求与被需求的满足、认知缺陷的填补、人文关怀的加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精神。(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卿光明,冯媛媛[6](2019)在《一体、分化、结合:武医关系的演进与重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推动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体育运动与医疗卫生的有机结合。由此,引发了对传统武术与传统医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使民族传统体育沉寂多年的武医问题,迅速升温为理论研讨的热点问题和实践应用的热门话题。虽然,在这由"冷"变"热"的转化中,对武医关系问题的再认识,不乏客观、理性的真知灼见,但也无须讳言,对自发形成的"武医一体"的历史回顾,掺杂着较多的怀旧情感;对近代以降"武医分化"的历史评判,隐含着较重的民族情绪;对"健康中国"背景下"武医结合"的意义阐释,存在着较强的武术情结。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武医一体"的生发逻辑,分析"武医分化"的文化嬗变,探索"武医结合"的重构思路,不仅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对"体医结合"的开拓创新具有积极启迪和参考价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对武医关系从"一体"到"分化"的演进历程进行文献分析;采用田野法,对武医关系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采用逻辑法,对武医关系的发展趋向进行分析;采用演绎法,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高度对武医关系的重构进行顶层设计。研究结果:3.1传统场域:"武医一体"的生发逻辑"武医一体",指共生于乡土社会场域,共哺于传统农耕文明,共沐于宗法伦理文化,共守于实用理性思维的传统武术、传统医学的有机结合体。即,武者善接骨斗榫、跌打治疗,医者运用武术进行布气、点穴、舒经活络、打通经脉来医治内科疾病,逐渐融合形成"武中有医、医中有武"的原生文化形态和技艺传统。农耕文化的"封闭性",氤氲"武医一体"的技艺传统;乡土社会的"阶序性",承载"武医一体"的传承空间;实用理性的"整合性",框定"武医一体"的思维理路。3.2西学东渐:"武医分化"的嬗变动因近代以降,西风东渐。伴随着"西学"对"中学"的冲击,揭开中华文明近代化的征程,也奏响了从"武医一体"走向"武医分化"的历史序曲。诚如晚清曾廉所言:"变夷之议,始于言技、继之以言政,益之以言教"。人文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促使"武医一体"传统技艺的结构性分解;个体本位对家庭本位的冲击,促使"武医一体"传承空间的制度性分割;科学理性对实用理性的冲击,促使"武医一体"思维理路的行业性分离。3.3健康中国:"武医结合"的重构思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促进了体育运动与医疗卫生的深度结合,也引发了对"武医关系"重构的反思。"武医结合"作为一种学科交融的趋势和体医融合应对人类健康问题的一种创新形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大卫生、大体育、大健康"的健康中国实践理念,为武医结合的技理体系、传承方式和思维模式,提供了重要而现实的重构基础。研究结论:4.1"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促进了体育运动与医疗卫生的有机结合,也引发了对传统武术与传统医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使民族传统体育沉寂多年的"武医"关系问题,迅速升温为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4.2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武医"关系演进可划分为武医一体、武医分化、武医结合叁个阶段。武医一体阶段的生发逻辑可归结为:农耕文化的封闭性;乡土社会的阶序性;实用理性的整合性。武医分化阶段的嬗变动因可归结为:人文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个体本位对家庭本位的冲击;科学理性对实用理性的冲击。武医结合阶段的重构思路可归结为:"大卫生"理念下技理体系的重构;"大体育"理念下传承方式的重构;"大健康"理念下思维模式的重构。4.3自然界是动态的,人类社会的文化也是动态存在的。武医关系在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流变,既表现为传统场域中的一体化流变,也表现为近代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分化性流变。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促使"武医关系"从"分化"到"结合"的现代流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熊欢[7](2019)在《反思、批判与重构——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形成与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主义体育理论在国际体育人文社会学已经成为使用最为频繁的社会理论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女性主义体育理论及其所反映出的国际体育理论发展动向,本文通过文献法梳理了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形成、演变以及发展过程,讨论了其对体育学科发展的贡献以及当下所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指出了女性主义体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认为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演变过程既受到主流体育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影响,也是在体育组织和体育机构中女性实践经验推动下的结果,因此女性主义体育理论既是观点的表达也是政治行动的表达。其次,总结出女性主义体育理论两种探索路径:一是借用以"男性视角"为主的主流体育社会理论,如伊力亚斯、马克思、吉登斯、弗洛伊德、布迪厄、福柯、波德里亚等理论家的理论,在其基础上补充上女性主义视角和观点;二是借用女性主义理论家,如波多(Bordo)、巴特勒(Bulter)、乔多罗(Chodorow)、胡克斯(Hooks)、罗伯(Lorber)等人的视点来阐述体育中的性别规律,从而发展出相应的概念和理论。正如女性体育理论家比瑞尔(Birrell)所认识到的女性体育理论化的过程是相当多元、复杂,它吸取着各类领域、各个学派的营养和精华,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理论。再次,文章梳理了女性主义体育理论形成的叁个重要阶段,以及女性主义体育理论演进过程中的四个转变。1)早期以研究体育中的女性地位为中心的非理论化阶段;2)自1978年开始寻找并建立研究体育中女性问题的理论框架,是女性体育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3)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后现代思潮影响,女性体育理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阶段。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发展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转变:从理论体系看,经历了从自由主义到激进、文化斗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从理论核心问题来看,经历了从关注"性别气质"到关注"性别关系"的转变;从研究方法来看,经历从分类研究到关系研究的演变;最后,是以"身体"为核心的女性体育理论涌现。文章认为从早期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的区分、到对体育父权制度(文化)的提出、再到对身体实践(具身性,embodiment)的探讨都是随着女性主义理论思潮的变迁和走向进行调整和发展。理论的重心从对女性地位、权益、角色、身份等的论述逐渐转移到对性别结构、性别文化的批判与重构。这些重大理论既是国际女性体育研究的成果,也为女性体育研究朝着学科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最后,文章指出了女性主义体育理论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对体育学科的贡献,所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对早期体育理论以男性视角为主导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挑战,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体育运动的研究视角和路径。比如女性主义体育理论所倡导的从微观视角、日常生活、个体经历去理解体育的社会建构与文化内涵,对以结构功能主义为核心的体育社会学宏观研究范式进行了补充。女性体育理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多维度、多路径,又互相交织的复杂的过程,它一边吸收着不同社会思潮的精华,一边建构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图景,这也导致了目前女性体育理论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紧凑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只是汇集起来的一系列相关理论视点和支派研究,这是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主要局限。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深化发展同时面临着学科内、外的挑战。从学科外来说,面临着学科领域的被忽视以及"实证主义"科学的挑战。从学科内来说,首要问题是如何促成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研究体系化发展;其次要促成理论创新,超越其母学科的理论体系以及以西方为中心的理论模式的限制,激发女性体育理论研究的原创性。结论指出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是建立在对以前理论不断地反思、批判和重构的基础上。女性主义体育理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解释性别和体育互动关系的话语体系,而逐渐成为一种看待我们周围生活世界的视野、方法和态度。在与其它理论思潮交互影响下,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革新与深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生力量,对体育科学理论的多样态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夏树花[8](2019)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主体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有效地缓解了新时代背景下,全民健身基层所需"人才"短缺问题,成为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快速发展的有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民健身基层服务水平不均衡的现状,成为许多非政府组织、专业性团体、民间组织开展活动以及全民健身的重要保障,也长期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首次以官方文件出现是在2009年总局联合各部委联合下发的文件中,按照志愿者相关概念的严格定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主体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备受争议。按照我国全民健身活动需求的国情和《志愿服务条例》的规定,除了正式的志愿服务组织外,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民政部门、有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等各级政府都可能成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协调机构、行政管理部门和负责志愿服务工作和相关工作部门。自上而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着浓郁的中国色彩,在各级部门大力支持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更是相得益彰。因此,有必要符合中国国情和事实的角度对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主体: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进行重新反思和重构。本研究通过对全国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品牌赛事活动、宣传和推广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的日常性健身活动的志愿服务进行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的大量阅读和整理,理清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范围,结果如下:1.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主要包括因时因地因需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需求和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品牌赛事活动。根据我国的国情,据此开展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分为社会服务类和自助、互助类。社会服务类志愿服务主要为全民健身赛会活动;推广、宣传活动;健身知识讲座;体质测试与评定等受益人为第叁方的志愿活动,其一般通过招募依靠组织完成。如马拉松志愿服务、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联赛志愿服务等。自助和互助类志愿服务依托单位、社区、草根组织,网络论坛等开展,如:社区各种体育组织,如老年人体育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文体活动站、单项体育协会等开展的技能传授、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策划。各种草根社会组织和个人凭着爱好和专长,在社会上免费或者象征性地收取基本活动经费,带领市民进行健身,包括广场舞、太极拳等喜闻乐见的项目。2.基于事实的角度,除了文明办、民政部、工会、共青团、体育部门等县级以上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的协调、行政管理等志愿服务工作外,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组织主要分为:青年志愿者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草根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在全民健身志愿活动担当了大多数公益类志愿服务,尤其是全民健身赛会活动中,青年志愿者协会招募的在校大学生成为各种全民健身赛会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由调研资料获悉,全国范围内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前沿,社区、公园、广场等地均存在着形式各异的20-300人规模的松散健身组织-各类群众体育指导站、体育辅导站、体育活动点、晨晚练(站)点、体育(文化、文体)活动室等。每个体育组织有1-12个体育骨干。他们免费提供锻炼指导、组织管理等服务。如北京天坛公园的"天坛七星"柔力球队的骨干们一年300多天,带领别人晨练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西安朱雀广场每到晨晚练点就有22支锻炼队有条不紊地开展健身活动;上海市人民公园的"十八法"健身队,每天吸收了200-300人参与其中,等等。这些自助和互助类志愿服务成为全民健身的日常性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3.根据时间分配理论,按照按照全民健身志愿者的来源和服务动机,把全民健身志愿者分为实践型;延伸性(专业-工作);回顾型(情感-专业)和回报型四类。志愿者可以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自行依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基于时间分配的角度,能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并能自我支配时间的人才更可能成为志愿者。根据全民健身活动的大量跟踪调查和访谈,在校大学生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下为各种全民健身赛会和展示活动的主体;中老年人也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组织的组织下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类志愿服务活动,更多的是从事互助与自助类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社区体育志愿服务中中老年人占主体;中青年人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基本上与工作相关,可以说是工作的延伸或互补。(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肖康康[9](2019)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之反思与重构——基于学理和实践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民事公益诉前程序是检察机关发挥环境保护作用的核心和关键。考察现行学理和实践不难发现:学理上存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适用对象不同,但其理论基础却混同,立法上面临《高院工作规范》和《两高解释》的冲突,实践中诉前程序对象不同,存在区分适用的情形。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检察机关未以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为逻辑起点,合理处理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之间的诉讼顺位关系。针对诉前程序的不同对象,应适用不同顺位规则:对象为法律规定的机关时,检察机关应当严格适用诉前程序;对象为社会组织时,检察机关应当及时提起诉讼,在社会组织能够切实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由其提起诉讼,检察机关撤回之前起诉而作为支持起诉人参加社会组织提起的诉讼。(本文来源于《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波[10](2019)在《反思与重构:我国现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学生组织在传承学校文化、引领思想与管理服务育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从学生组织的历史形成来看,现代高校学生组织源于高校发展,实质是高校治理的需要。从学生组织的演进过程来看,实则是现代高校学生心理、个性变化的表现。本文指出,新时代学生组织要结合学生特点主动融入学校发展;高校要加强学生组织对学校重要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咨询权、表达权;把握自由与权利张力;配强学生组织指导老师,创新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不断加强学生组织内涵建设,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反思和重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内部有关家务劳动的讨论出发,梳理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围绕家务劳动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问题进行的争论。从反思这些争论的基础出发,提出重构家务劳动政治经济学的几种可能:厘清家务劳动使用价值的维度,拓展价值分析的多个层面;超越"生产性/非生产性"的二元框架,引入"家务劳动的商品化程度"这一连续体来分析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在讨论家务劳动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将家务劳动的商品化和社会化进行区分;将不同地区的家庭模式纳入家务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思和重构论文参考文献

[1].陆炎.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校园马拉松发展的反思与重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2].苏熠慧.重构家务劳动分析的可能路径——对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关家务劳动讨论的反思[J].妇女研究论丛.2019

[3].刘志芳.“生长”视域下学科德育评价的反思与重构[J].中小学德育.2019

[4].罗俊杰.环境安全公众监督法律机制的反思与重构[J].东方法学.2019

[5].王晓云.信仰重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有关宗教问题的教学与反思[J].武陵学刊.2019

[6].卿光明,冯媛媛.一体、分化、结合:武医关系的演进与重构反思[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熊欢.反思、批判与重构——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形成与演进[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夏树花.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主体的反思与重构[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肖康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之反思与重构——基于学理和实践的视角[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王波.反思与重构:我国现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反思和重构论文-陆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