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静止轨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静止轨道卫星,GHz,WRC-19,频段,对地静止卫星,频率,地球探测,带外发射,国际电信联盟,地球站
非静止轨道论文文献综述
邱雨[1](2020)在《WRC-19建立50/40GHz频段非静止轨道卫星频率使用规则和磋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9)1.6议题主要审议:为可能在37.5GHz~39.5GHz(空对地)、39.5GHz~42.5GHz(空对地)以及47.2GHz~50.2GHz(地对空)、50.4GHz~52.4GHz(地对空)频段内操作的非(本文来源于《人民邮电》期刊2020-01-09)
靳瑾,李娅强,张晨,匡麟玲,晏坚[2](2018)在《全球动态场景下非静止轨道通信星座干扰发生概率和系统可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非静止轨道(non-geostationary orbit,NGSO)卫星系统数量的增加,使用相同频率的NGSO卫星系统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日益凸显。由于NGSO卫星系统干扰场景具有卫星数目众多和相对关系时变等特点,因此针对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GSO)卫星系统间干扰的传统仿真方法和评价体系不再适用。该文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相关的规则和建议,建立了NGSO卫星系统干扰分析数学模型,提出了卫星星座干扰分析的链路夹角概率分析方法;针对NGSO卫星数目众多和时空关系时变等复杂特征给出了全球场景下NGSO全星座干扰分析的方案,提出了星座间产生有害干扰的概率计算方法和星座可用性指标。在实际卫星网络资料的基础上,以OneWeb系统和O3b系统为例,计算了卫星系统间干扰保护的链路夹角限值范围,并给出了全球范围内卫星链路夹角、干扰状态及可用性比例的概率分布结果,为NGSO星座干扰分析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手段。(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王雅慧[3](2018)在《非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容量分析与接入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资源管理是卫星通信系统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资源分配、接入和切换控制策略、功率控制、负载控制等方面,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信质量和系统容量。本文重点分析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和大规模卫星星座通信系统下的接入控制策略,其中容量分析包括衰落信道下的卫星多波束容量和卫星传输网的容量。首先,针对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体制下的卫星系统,本文详细分析了卫星对地多波束模型中用户受到的多址干扰,仿真得到了理想功率控制下卫星接收端信号的信干比与单波束容量的关系。在非理想功率控制条件下,针对阴影衰落和多径衰落对信号功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从功率角度着重分析了Lutz信道模型下的卫星容量计算方法。最后仿真得到Lutz信道模型下卫星接收端的最低解调门限与单波束容量的关系。通过对比,得出了复杂信道下卫星实际容量与理论容量的偏差,可为卫星波束设计、功率分配等问题提供参考。其次,为分析给定卫星星座通信系统的容量,本文依据不同地区时差导致的通信流量差异,建立了关于时间的通信流量模型。以覆盖全球的中轨卫星星座通信系统为例,采用最短路径算法和负载均衡的路由算法,分别仿真得到了每个时间片下的系统总容量和平均星间链路容量分布,与理想的等流量模型的仿真结果对比,说明了两种流量模型计算得到的卫星容量和链路负载的差异。通过建立卫星流量的时间模型,容量分析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应用离散化的时间切片分析方法,降低了卫星系统容量计算的复杂性。最后,本文针对新兴的大规模卫星星座通信系统的卫星覆盖特点,分析并指出多星覆盖区内的卫星接入控制策略研究的必要性。在以OneWeb为代表的大规模卫星星座系统下,本文仿真分析了理想信道条件下依据卫星最小距离(即最大仰角)、最长覆盖时间和最多可用信道数选择接入或切换卫星的性能优劣。仿真结果表明,多星覆盖率高的大规模卫星星座下,最多可用信道数策略相对其他两种卫星接入控制策略获得了更优的平均等待接入时间、切换失败率和信道利用率。根据信道衰落机理,本文提出了基于概率的区域阴影衰落模型。衰落信道下,以获得优良的信道质量为出发点,综合卫星距离和卫星覆盖时间,本文提出了基于仰角的卫星接入控制策略;考虑到大规模卫星星座系统下信道资源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切换性能,本章综合仰角和信道数,提出了基于信道和负载的卫星接入控制策略。在基于概率的区域阴影衰落模型下,仿真分析了卫星最小距离、最长覆盖时间、最多可用信道数、基于仰角的卫星接入控制策略、基于信道和负载的卫星接入控制策略的性能,印证了本章提出的基于仰角的卫星接入控制策略和基于信道和负载的卫星接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11)
唐力群[4](2015)在《非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星座及通信链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几十年在空间技术方向上投入、研究和发展,我国在GEO卫星通信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正在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反观在非静止轨道卫星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与国外的水平差距越来越大。随着个人移动通信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通信业务质量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通信终端向易携带、手持化发展。本文对非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设计进行研究,针对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和卫星通信链路设计展开。本文首先对区域性共地面轨迹卫星星座进行优化设计。结合共地面轨迹卫星星座和均匀覆盖的原理,推导出一个轨道面可分布多颗卫星的共地面轨迹卫星星座实现步骤。并基于此设计出覆盖我国国土和周边地区的共地面轨迹卫星星座覆盖方案,以实时覆盖率为100%时的区域平均仰角最大为优化指标,进行优化和仿真分析。仿真得到有多组适合的星座方案,其中具有2个轨道面,每个轨道面分布4颗卫星的八星方案是最优的,它的轨道高度较低,卫星数量较少有利于降低系统成本和复杂度。基于前面优化设计的八星星座方案,面向3G手机用户,用户能够在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之间漫游,实现自由地、无处不在地通信,对其卫星通信用户链路进行设计。在对IMT-2000卫星空口标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卫星空口标准G可完全兼容地面WCDMA网络;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体制参考空口标准G,给定3G手持机的基本性能参数,在考虑多波束内和波束间多址干扰的情况下,推导出载干比与系统容量之间对应的关系,最后对卫星通信用户链路设计和仿真,得到星上设备参数即卫星接收天线增益和卫星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值满足通信的参数条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7-01)
李楠,宗鹏,SAEID,AGHAEINEZHADFIROUZJA[5](2013)在《非静止轨道卫星星间路由策略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系统,非地球同步轨道NGEO卫星系统具备星间链路,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对地覆盖,并且具有传播时延短,通信容量大的特点,有望在今后移动通信系统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本文对目前的NGEO卫星网络路由算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静态路由算法、自适应路由算法和QoS路由算法;从QoS路由的优化指标出发将算法分为切换路由、多服务路由、负载均衡路由和多QoS目标优化路由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今后卫星网络路由的研究趋势。(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3-07)
潘艳辉,王韬,李华[6](2011)在《非静止轨道卫星网络面向应用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卫星提供网络服务形成空中服务网问题,由于卫星的快速性,造成切换时延,对网络连接造成影响。为提高卫星网络承载IP业务的性能,针对非静止轨道卫星(NGEO)网络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卫星网络IP业务应用仿真模型,描述了具体的仿真实现步骤。设计了glonassl星座模型,分析了现有仿真工具的特性,对叁种NGEO卫星网络的进行仿真,从时延角度分析多业务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对业务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卫星网络轨道特性,为在应用中解决问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1年08期)
饶元,王汝传,邵星[7](2010)在《非静止轨道IP卫星网负载平衡路由策略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实现全网负载平衡一直是卫星网路由策略的难点之一。首先,根据路由策略运行位置将非静止轨道IP卫星网路由策略研究成果分成了源路由、集中式、分布式和层次式路由;然后,系统阐述了各路由策略的主要思想,对比分析了其优缺点;接着讨论了与非静止轨道卫星网负载平衡路由策略相关的一些关键问题;最后指出了设计非静止轨道卫星网负载平衡策略应考虑的几个主要方面。(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李琴,陈强,黄海清[8](2010)在《非静止轨道卫星空中组网与地面接入体制》一文中研究指出1概述受地面光纤骨干网和蜂窝移动通信的冲击,卫星通信在21世纪初一度处于低谷期。尽管如此,在海洋和人口稀少地区,卫星通信仍是最重要的通信手段。同地面通信网相比,卫星通信可以摆脱基站的束缚,用户可以不受地理位置、高度、速度的限制,实现全球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的无缝覆盖。卫星通信灵活的接(本文来源于《电信技术》期刊2010年04期)
李琴,陈强[9](2010)在《非静止轨道卫星空中组网与地面接入体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分析了未来通信卫星发展的趋势是在非静止轨道上,分别从服务类型服务时间,基本网络拓扑,星上处理能力,传输网与接入网融合,网络传输体制,同现有网络体制的融合,卫星网络质量评价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卫星通信新业务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3-10)
周猛,凃国防,谢飞波[10](2008)在《非静止轨道广播卫星系统IMT-2000干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非静止轨道广播卫星系统NGSO-BSS与第叁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使用频段部分重迭,因此会产生系统间干扰,导致IMT-2000系统性能下降。为保证两系统共存,以日本拟发送的非静止轨道广播卫星系统为背景,建立了卫星系统对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模型,用于分析该系统干扰地面同频段IMT-2000导致的上下行覆盖损失,并以此给出了能够保护IMT-2000系统的有效卫星发射PFD限值。(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非静止轨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非静止轨道(non-geostationary orbit,NGSO)卫星系统数量的增加,使用相同频率的NGSO卫星系统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日益凸显。由于NGSO卫星系统干扰场景具有卫星数目众多和相对关系时变等特点,因此针对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GSO)卫星系统间干扰的传统仿真方法和评价体系不再适用。该文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相关的规则和建议,建立了NGSO卫星系统干扰分析数学模型,提出了卫星星座干扰分析的链路夹角概率分析方法;针对NGSO卫星数目众多和时空关系时变等复杂特征给出了全球场景下NGSO全星座干扰分析的方案,提出了星座间产生有害干扰的概率计算方法和星座可用性指标。在实际卫星网络资料的基础上,以OneWeb系统和O3b系统为例,计算了卫星系统间干扰保护的链路夹角限值范围,并给出了全球范围内卫星链路夹角、干扰状态及可用性比例的概率分布结果,为NGSO星座干扰分析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静止轨道论文参考文献
[1].邱雨.WRC-19建立50/40GHz频段非静止轨道卫星频率使用规则和磋商机制[N].人民邮电.2020
[2].靳瑾,李娅强,张晨,匡麟玲,晏坚.全球动态场景下非静止轨道通信星座干扰发生概率和系统可用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王雅慧.非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容量分析与接入控制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4].唐力群.非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星座及通信链路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5].李楠,宗鹏,SAEID,AGHAEINEZHADFIROUZJA.非静止轨道卫星星间路由策略浅析[C].第九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6].潘艳辉,王韬,李华.非静止轨道卫星网络面向应用仿真分析[J].计算机仿真.2011
[7].饶元,王汝传,邵星.非静止轨道IP卫星网负载平衡路由策略研究进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8].李琴,陈强,黄海清.非静止轨道卫星空中组网与地面接入体制[J].电信技术.2010
[9].李琴,陈强.非静止轨道卫星空中组网与地面接入体制[C].第六届卫星通信新业务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0].周猛,凃国防,谢飞波.非静止轨道广播卫星系统IMT-2000干扰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8
标签:静止轨道卫星; GHz; WRC-19; 频段; 对地静止卫星; 频率; 地球探测; 带外发射; 国际电信联盟; 地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