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形态建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联网,成熟度预测,农业信息化平台
形态建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敫健,张娜,刘文钊[1](2016)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蔬菜形态建成模型应用平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当今大多数设施蔬菜所面临的农业种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不能科学的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农业的管理及种植的局面有所改变,根据设施蔬菜种植管理需求特点,设计基于物联网的设施蔬菜形态建成模型应用平台.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中应用是农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应用平台研究为物联网及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提供了更有意义的选择,农技人员也可以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作物信息进行作物成熟度及环境因子的查看.(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徐光辉,熊淑萍,张慧,宋瑞芳,马新明[2](2011)在《烤烟地上部器官形态建成模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烟草地上部器官的模拟模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系统测定了烟草不同生育时期器官的生物量,构建了烟草不同生长阶段器官形态的动态模型.通过对2007年烟草器官形态的模拟,表明烟草地上部不同生长周期的器官形态模拟值与田间试验数据的相关系数在0.735~0.997,达极显着水平,表明模型对烟草地上部器官形态发育动态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郭银巧,赵传德,朱艳,李存东,孙红春[3](2009)在《棉花地上部形态建成的光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株型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基于"同类相似性"原理,借助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光温生态因子对棉花叶片长、宽,叶柄长、粗,主茎节间长、粗,果节长、粗,蕾铃高、直径等形态指标的影响,量化温、光因子与棉花各器官形态建成的关系,构建了基于GDD(growing degree day)和Logistic方程的棉花形态建成光温模型。利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棉花主茎叶片的长度和宽度、叶柄长度、主茎节间的长度和粗度、果枝叶片的长度和宽度、叶柄长度、果节的长度和粗度、蕾铃高度和直径的RMSE值分别为0.48、0.65、0.53、0.09、0.02、0.55、0.28、0.23、0.14、0.17、0.20和0.11cm。显示棉花器官形态指标的模拟值与检验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和描述性。(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迟明韩[4](2009)在《温度驱动的温室甜瓜植株地上部形态建成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植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植物生长数据的实际测量-建立植物生长模型(依靠作物学知识和数学建模思想)-模型库的管理(模型库管理平台)-模型的可视化的实现,最后在计算机世界中实现虚拟植物。因此,在实现植物的可视化仿真模型中,植物的生长过程计算即植物模型的建立是虚拟植物研究的首要环节。温室作物的生长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湿度、CO2浓度、品种、营养水平等,累积热量单位(∑TU)的计算可以克服传统方法如生长度日(GDD)对超过作物适宜温度以上部分对生长发育的作用难以描述的弊端;根据不同基因型的甜瓜整个生长发育周期的需要的热量是一定的,本研究基于温室甜瓜生长的生物学规律并考虑模型建立的稳定性,以累积热量单位为模型驱动,通过连续测量不同品种和不同有机肥处理下温室甜瓜地上部器官的形态特征,综合研究分析了不同品种和有机肥处理下对温室甜瓜地上部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借助数学建模方法构建了温室甜瓜地上部各器官建成的形态结构模拟模型,并很好的解释和预测了不同基因型甜瓜在不同有机肥处理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特点,为进一步的温室甜瓜虚拟生长的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立温室甜瓜叶片生长过程的模拟模型,是实现甜瓜叶片虚拟生长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连续观测获取不同叁个品种和四个不同有机肥处理下温室甜瓜不同叶位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等形态指标,综合分析了甜瓜叶片形态指标随累积热量单位的变化规律,由此构建了温室甜瓜叶片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结果表明:甜瓜叶长、叶宽随累积热量单位(∑TU)的动态伸长规律符合Logistic方程,不同基因型甜瓜品种在不同的有机肥水平下其叶片形态学指标和生长速率均存在显着差异;利用对数方程和二次曲线方程描述了叶片定长后的叶长和叶宽随叶位的动态变化过程;用二元回归方程描述了叶面积随叶长和叶宽伸长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以叶片氮素模型描述了不同有机肥水平对叶片形态建成过程的定量影响。同时利用独立的甜瓜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最终模拟结果显示不同∑TU时刻的叶长、叶宽、叶面积的均方根差均值分别为0.54 cm、1.19 cm、0.44 cm2。温室甜瓜节间及叶片夹角模拟模型,是建立甜瓜茎蔓生长形态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甜瓜生长可视化的重要内容。通过连续观测四个不同水平有机肥处理下叁个不同基因型的甜瓜不同节位节间及叶夹角特征进行连续定点定时观测,综合分析了甜瓜节间及叶片夹角几何形态指标在生长发育进程中的变化规律,由此构建了甜瓜节间及叶夹角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甜瓜在不同的有机肥水平下其节间和叶片夹角差异显着,模型用Logistic方程模拟了甜瓜节间随累积热量单位的动态伸长过程;利用对数方程、二次曲线方程、线性方程叁段函数描述了叶片夹角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随累积热量单位动态变化特点。最后,以叶片氮素模型描述了不同有机肥水平对节间及叶片夹角形态建成过程的定量影响。最后利用独立的甜瓜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结果显示不同∑TU时刻的节间、叶片夹角均方根差均值分别为0.21 cm、4.34°。建立温室甜瓜果实生长形态模型是构建温室甜瓜地上部器官形态生长模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虚拟甜瓜果实生长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温室网纹甜瓜为研究材料,通过非破坏性定点定时获取温室网纹甜瓜果实整个生长周期的果实的纵径、横径生长数据,最后以累积热量单位为驱动,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温室网纹甜瓜横径、纵径动态生长过程,并用独立的果实生长资料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果实横径、纵径根均方差分别为0.263 cm,0.174 cm,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9-02-20)
郭银巧[5](2008)在《棉花形态建成模型与基于模型和GIS的数字棉作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不同株型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分析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综合棉花各个器官形态建成过程与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了基于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GDD)的棉花主茎、叶片、叶柄、分枝、棉铃形态生长模型和干物质分配比例指数动态模型。应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与软构件技术,在江苏省高信息技术研究试验室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棉花生长模拟模型和管理知识模型为核心,以WebGIS为空间信息管理平台,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采用B/S(Browser/Server)模式,实现了基于模型和GIS技术的数字棉作系统(model and webGIS 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cotton management,MBWDSSCM)。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光温生态因子对棉花叶片长、宽,叶柄长、粗,主茎节间长、粗,果节长、粗,蕾铃高、直径等形态发生的影响,量化了温度、光照时间与棉花各器官形态建成的关系,构建了基于GDD、以Logistic方程为基础的棉花形态建成光温模型。利用同年南京相应条件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棉花主茎叶片长度、宽度、叶柄长、主茎节间长、主茎节间粗和果枝叶片长度、宽度、叶柄长度、果节长度、果节直径、蕾铃高度和直径的RMSE值范围分别为0.48cm、0.65cm、0.53cm、0.09cm、0.02cm、0.55cm、0.28cm、0.23cm、0.14cm、0.17cm、0.20cm、0.11cm。棉花器官形态指标的模拟值与检验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描述性。(2)通过对紧凑型株型棉花品种33B主茎和果枝单位主茎、分枝、叶片、叶柄及蕾铃等器官干物重的连续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棉花地上部各单位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指数动态模拟模型。模型采用线性和指数方程描述了叶片、叶柄、主茎、分枝及蕾铃单位器官分配比例指数随GDD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用指数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叶片、叶柄、主茎、分枝及蕾铃单位分配比例指数随不同叶位、节位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同年本试验室所获取的棉花品种33B干物质积累资料,初步检验了本模型预测的棉花品种33B不同单位器官在不同GDD时刻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指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模型对主茎、主叶、主柄、主茎分枝、果叶、果柄、果枝茎、蕾铃等单位器官在不同GDD时刻的比例指数动态过程均有较好的预测性,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RMSE平均值分别为0.028、0.017、0.013、0.035、0.021、0.009、0.011、0.014。从干物质分配比例指数观测值与模拟值间的1∶1关系图也可以看出,整个生育期内,除果枝茎、果叶、果柄的模拟值略高外,其他各单位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指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均较好,变化趋势也比较一致。棉花形态生长模型的构建为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棉花结构一功能形态模拟模型的构建及虚拟生长系统的研制奠定了基础。(3)运用软构件和参数化技术,决策支持与系统设计技术,结合GIS空间技术,充分发挥模拟模型的动态预测功能、GIS的空间信息管理功能、知识模型的管理决策功能,最终建立了基于数字模型和模拟分析的网络化数字棉作栽培管理决策系统,该系统以品种、气候、土壤、生产条件等作为基本输入,可为用户提供棉作区划、方案设计、模拟预测、方案评估和动态调控等功能。利用华北地区及江苏部分县市的资料,对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结构框架符合现代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要求,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与以往的棉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相比,基于模型和GIS技术的数字棉作系统较好地综合了棉花生长模拟模型、管理知识模型和GIS技术的优点,因而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①在系统结构方面,采用典型的叁层B/S结构,数据的产生和表现完全分离,方便系统维护。②系统安全性较高,系统授予不同角色的用户不同权限,很好的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安全,确保了系统稳定运行。③在操作方面,界面友好,模型与WebGIS的结合大大改善了系统的输入输出界面,易于直观形象地展示运行结果。④在功能方面,决策全面,系统可以提供棉花产前方案设计、产中动态调控、产后效益分析及生产环境管理等贯穿棉花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的实现为棉花生产系统的数字化预测、设计、评价和调控提供了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8-12-21)
常丽英[6](2007)在《水稻植株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植株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对实现水稻生长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水稻生长发育规律,以热时间为主线,通过连续观测不同氮素和水分水平下不同类型品种水稻地上部器官的形态特征,综合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各器官生长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受氮素和水分因子的影响,构建了水稻植株各器官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性,从而为进一步建立虚拟水稻生长系统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不同氮素和水分水平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两年田间试验为基础,通过连续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主茎和分蘖叶片形态指标(包括叶长、叶宽和叶形),综合分析了水稻叶片形态指标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水稻叶片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水稻叶片的伸长过程符合S型曲线,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水稻主茎及分蘖叶片随生长度日(GDD)的动态伸长过程;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主茎叶长变化特征,并利用水稻分蘖与主茎同伸叶片叶长比值的二次曲线关系描述了分蘖叶长变化特征;利用二次曲线描述了叶宽随GDD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用幂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叶形(不同叶长处的叶宽)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以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叶片形态建成过程的影响。然后,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及分蘖不同GDD时刻叶长、最终叶长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75cm、0.96cm、0.82cm、0.88cm;主茎及分蘖不同叶长处叶宽预测的均方根差分别为0.71cm、0.79cm。基于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主茎和分蘖不同叶位叶片茎叶夹角和叶曲线特征,通过定量分析水稻叶片夹角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叶片的受力模式,建立了水稻茎叶夹角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的动态模拟模型并推导了叶曲线方程,进行了影响系数的参数化和方程求解。另外,以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下夹角变化对叶曲线变化过程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叁维数字化仪获得的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茎叶夹角和叶曲线方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方程可以合理而可靠地定量描述水稻叶片夹角和叶曲线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连续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主茎和分蘖不同叶位叶片的SPAD,综合分析了水稻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RGB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SPAD的水稻叶色变化模拟模型。水稻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变化在生长初期和生长衰老期符合幂函数和二次曲线的规律,叶片功能期SPAD保持均衡,且在不同氮素和水分处理之间均差异明显。采用分段函数描述了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基于二次曲线方程分别描述了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对叶色变化过程的调控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叶片SPAD值与叶色组分(RGB)值的关系模型。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问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显示主茎不同叶位叶色变化3个阶段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2.58、3.69和3.82,4个分蘖不同叶位叶色变化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4.65、4.39、3.51和4.25;SPAD值与叶色组分间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2.98和3.25。通过对不同水分和氮素水平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鞘和节间伸长过程的连续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水稻主茎和分蘖叶鞘与节间生长过程的模拟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分别描述了主茎和分蘖叶鞘及节间的动态伸长过程;基于同伸叶鞘间的关系用二次曲线描述了分蘖叶鞘长度的变化;基于节间长度与直径的线性关系描述了节间直径的变化;另外,用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叶鞘和节间生长过程的影响因子。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和分蘖叶鞘(一级分蘖和二级分蘖)模拟值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65cm、0.52cm和0.46cm;节间长度和直径模拟值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42cm、0.15cm。通过连续观察和定量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主茎和分蘖稻穗形态指标(包括穗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的长度与数量、枝梗上小穗数、枝梗节间长度、小枝梗长度)随生育进程和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构建了稻穗生长特征与形态建成的动态模拟模型。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水稻主茎及分蘖稻穗穗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长度随生长度日(GDD)的动态伸长过程;并且利用一次枝梗长与穗长比值及二次枝梗长与一次枝梗长比值的二次曲线关系描述了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定长后的变化特征;用二次曲线方程描述了二次枝梗数的变化模式;分别用线性方程及二次曲线方程描述了一次枝梗及二次枝梗上小穗数的变化规律;最后用幂函数描述了枝梗节间长度的变化特征。同时,根据穗轴受力平衡原理,推导了穗轴空间形态曲线。此外,以稻穗氮素和水分因子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稻穗形态建成过程的定量影响。进一步利用独立的水稻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和分蘖穗长、二次枝梗总数、二次枝梗上小穗数、枝梗节间长度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68cm、0.60、1.18、0.81cm。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处理下水稻冠层形态指标之间的动态关系,构建了普适性的水稻冠层拓扑结构模型。水稻冠层结构的变化过程符合S型曲线,且在不同氮素和水分水平之间差异明显。可以采用Logistic曲线模拟器官伸长过程,并结合叶龄与GDD的关系,确定各器官的初始伸长时间和最终所需生长时间,形成水稻植株冠层生长模型。同时,可以节间及其着生叶或穗为单位,将水稻植株分解成若干生长单元,来描述水稻植株的冠层拓扑结构。利用不同水稻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显示不同时刻预测值的均方根差(RMSE)为11.6cm。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种和水氮处理条件下主茎和分蘖单位叶片、茎鞘、稻穗的连续取样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水稻各单位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的动态模拟模型,并进一步通过模拟单张叶片比叶重求出单张叶片的叶面积。模型采用线性方程和指数方程描述了叶片、茎鞘及用指数方程描述了稻穗单位器官分配指数随GDD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用指数方程描述了叶片、茎鞘及用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稻穗最大单位分配指数随不同叶位、鞘位、主茎和分蘖稻穗穗位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水稻主茎及分蘖单位叶片比叶重、茎鞘干重及用幂函数描述了稻穗干重随生长度日(GDD)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以叶片、茎鞘、稻穗氮素和水分因子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各单位器官干物质分配过程的定量影响。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与分蘖各单位器官干物重的均方根差分别为0.087,0.073,0.53。(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7-07-01)
石春林[7](2006)在《水稻形态建成模型及虚拟生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作物基于作物结构模拟技术和图像表达技术,在计算机上以可视化的形式描述作物的生长状态。虚拟作物可促进人们对作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和感知,为分析作物结构功能关系、设计理想株型、调控生长模式等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旨在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结合水稻生长模型相关输出,建立水稻器官、个体与冠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模型,进一步运用L系统技术,初步实现水稻器官、植株及冠层的虚拟表达,以期为构建数字化、可视化作物生长系统奠定基础。首先,在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分析了水稻叶片平面形态特征、叶角动态变化规律、叶长叶宽关系以及主茎与分蘖同伸叶片的长度关系。结果表明:叶片宽度随叶长方向可用二次方程进行拟合;叶角随叶龄发育可分四个变化阶段;叶长与叶宽的关系可用幂指数函数描述,不同品种类型水稻分蘖与主茎同伸叶片的叶长比随分蘖叶序呈二次曲线变化。进一步利用上述关系与主茎分蘖叶片同伸原理,耦合水稻叶龄、叶面积和茎蘖数模拟模型,构建了预测水稻叶片几何参数(叶长、叶宽)的动态模型。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的初步检验表明,叶片几何参数分析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生长条件下水稻不同叶位叶片的几何参数。通过对水稻叶片的受力分析,推导了叶曲线方程,在对其影响系数进行参数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方程求解。叶曲线方程的灵敏度分析显示,方程较好地体现了叶长、叶宽、叶形、比叶重和叶片形变系数等参数对叶脉空间形态的综合影响,与生产中水稻株型特征变化相一致。利用叁维数字化仪获得的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叶脉空间坐标试验数据对叶曲线方程进行了模拟分析,表明叶曲线方程可以合理而可靠地定量描述水稻叶曲线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试验资料,分析了水稻茎秆节间长度、粗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主茎与分蘖叶鞘长、茎秆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节间长度随伸长节间的变化规律可用幂指数方程描述,节间粗度随伸长节间数呈二次方程变化,分蘖与主茎同伸叶鞘长度比随分蘖叶序呈二次曲线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生长模型株高、叶龄等输出,构建了叶鞘长度、节间长度的形态建成模型,并利用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可靠性检验。在连续观察不同品种和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穗结构的基础上,对水稻穗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及参数化处理。结果表明:一次枝梗长与穗长之比随穗轴节位呈两次函数变化,不同品种类型之间的参数变异较大;一次枝梗上的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长度呈线性变化;一次枝梗基本均匀着生于穗轴上,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的节间距离变化不大。进一步利用水稻生长模型输出的穗粒数和一次枝梗数分析了二次枝梗的空间分布;根据穗轴受力平衡原理,推导了穗轴空间形态曲线。并利用利用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根据对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明确了水稻种子根与各节位不定根的发根时间、数量、伸长速度、伸展方向等基本特征及影响因子,进一步提出了根系生长特征及根系构型的定量模拟方法,并初步实现了水稻根系生长的虚拟表达。在不同器官形态建模的基础上,以节间及其着生叶或穗为单位,将整个水稻植株分解成若干生长单元,来描述水稻植株的冠层拓扑结构;利用Logistic曲线模拟器官伸长过程;进一步根据器官伸长与叶龄发育的对应关系,结合生长模型输出的累积生长度日,确定了各器官的初始伸长时间和伸长历期,构建了水稻植株冠层结构动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最后,运用虚拟植物中常用的L系统方法,结合水稻器官、植株和冠层的形态特征,提取了水稻植株、根、穗结构的L系统规则,并实现了水稻植株生长的虚拟表达。进一步根据主茎叶龄、分蘖数、相同位置器官几何参数的差异,初步提出了虚拟水稻冠层的实现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6-09-01)
谭子辉[8](2006)在《小麦植株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植株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对实现小麦生长的可视化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以热时间为主线,通过连续观测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类型品种小麦地上部器官的形态特征,综合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要器官生长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受氮素因子的影响,构建了小麦植株主要器官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性,从而为进一步建立虚拟小麦生长系统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两年田间试验为基础,通过连续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茎和分蘖叶片形态指标(包括叶长和叶形),综合分析了小麦叶片形态指标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冬小麦叶片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小麦叶片的伸长过程符合S型曲线,而不同叶位叶片的最终长度符合双峰曲线,且在不同氮肥处理之间均差异明显。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叶片长度的动态变化过程,用二次曲线和线性方程来定量描述了叶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采用叶片氮含量量化了氮素对叶片生长特征的影响。并利用不同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叶片定长叶长、不同时刻叶长和叶宽预测值的平均RMSE分别为8.4%、12.3%和8.9%;分蘖叶片的定长叶长、不同时刻叶长和叶宽预测值的平均RMSE分别为11.5%、11.2%和9.4%。基于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茎和分蘖叶片的叶曲线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叶片的受力模式,推导建立了小麦叶曲线方程,并进行了影响系数的参数化和方程求解。进一步利用叁维数字化仪获得的不同品种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叶脉空间坐标数据对叶曲线方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叶曲线方程可以合理而可靠地定量描述小麦叶曲线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连续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茎和分蘖叶片的SPAD,综合分析了小麦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RGB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SPAD的冬小麦叶色变化模拟模型。小麦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变化在生长初期和生长衰老期符合二次曲线的规律,叶片功能期SPAD保持不变,且在不同氮肥处理之间均差异明显。采用分段函数描述了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过程,并用线性方程定量描述了叶片SPAD与RGB的定量关系,同时采用叶片氮含量量化了氮素对SPAD变化规律的影响。利用不同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不同时刻主茎和分蘖叶片SPAD预测值的平均RMSE分别为11.60%和9.03%。基于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茎和分蘖叶鞘与茎秆的形态指标(包括长度、粗度和茎叶夹角),综合分析了小麦叶鞘和茎秆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冬小麦叶鞘及茎秆生长过程的模拟模型。小麦叶鞘长度的变化过程在拔节前符合对数方程,拔节后符合S型曲线。节间长度的变化过程符合S型曲线,粗度的变化过程符合线性方程。茎叶夹角的变化过程在生长初期符合线性方程,叶片功能期保持不变,衰老期呈现无规律的变化,且在不同施氮水平之间差异明显。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节间长度的变化过程;用分段函数描述了叶鞘长度和茎叶夹角的变化过程,用线性方程描述了节间粗度的变化过程;同时采用叶片氮含量量化了氮素对叶鞘及茎秆生长特征的影响。利用不同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显示不同时刻主茎和分蘖叶鞘长度、节间长度、节间粗度和茎叶夹角预测值的平均RMSE分别为8.2%、10.4%、11.2%和13.2%。基于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茎和分蘖麦穗的形态指标(包括穗长、穗宽和穗厚),分析了小麦麦穗形态指标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冬小麦麦穗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小麦麦穗的伸长过程符合S型曲线,而不同蘖位麦穗的最终长度符合二次曲线,且在不同氮肥处理之间均差异明显。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麦穗长度的动态变化过程,用二次曲线和线性方程定量描述了穗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采用叶片氮含量量化了氮素对麦穗生长特征的影响。利用不同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不同时刻麦穗穗长、穗宽和穗厚预测值的平均RMSE分别为4.3%、8.5%和8.4%。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处理下小麦冠层形态指标之间的动态关系,构建了普适性的冬小麦冠层拓扑结构模型。小麦冠层结构的变化过程符合S型曲线,且在不同施氮水平之间差异明显。可以采用Logistic曲线模拟器官伸长过程,并结合器官发育与PHYLL的关系,确定各器官的初始伸长时间,形成小麦植株冠层生长模型。同时,可以节间及其着生叶或穗为单位,将小麦植株分解成若干生长单元,来描述小麦植株的冠层拓扑结构。利用不同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显示不同时刻预测值的平均RMSE为10.2%。表明模型总体上具有较强的动态预测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6-07-01)
刘桃菊,唐建军,张佩莲,戚昌瀚[9](1998)在《水稻根系建成对高产形成的模拟模型与调控决策研究──Ⅰ 水稻根系形态建成参数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水稻根系的模拟,对水稻根系形态建成参数与产量形成及地上部器官建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齐穗期的上位根干重密度和上位根长密度与每蔸穗数、每蔸有效穗数及籽粒产量之间关系密切,根系参数与地上部叶干重、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并建立了上位根重密度及根长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刘桃菊,唐建军[10](1996)在《水稻叶龄模型在形态建成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叶龄模型在水稻形态建成模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用叶龄模型预测水稻播种至抽穗期的生育进程,与观察值吻合较好;根据叶龄与根、蘖、穗等器官的同伸关系,用叶龄模型预测各器官的发育进程,可用以编制水稻生长日历,预测当年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和器官形成进程,为高产栽培的调控决策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形态建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构建烟草地上部器官的模拟模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系统测定了烟草不同生育时期器官的生物量,构建了烟草不同生长阶段器官形态的动态模型.通过对2007年烟草器官形态的模拟,表明烟草地上部不同生长周期的器官形态模拟值与田间试验数据的相关系数在0.735~0.997,达极显着水平,表明模型对烟草地上部器官形态发育动态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态建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敫健,张娜,刘文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蔬菜形态建成模型应用平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徐光辉,熊淑萍,张慧,宋瑞芳,马新明.烤烟地上部器官形态建成模拟模型[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
[3].郭银巧,赵传德,朱艳,李存东,孙红春.棉花地上部形态建成的光温模型[J].作物学报.2009
[4].迟明韩.温度驱动的温室甜瓜植株地上部形态建成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5].郭银巧.棉花形态建成模型与基于模型和GIS的数字棉作系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6].常丽英.水稻植株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7].石春林.水稻形态建成模型及虚拟生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
[8].谭子辉.小麦植株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
[9].刘桃菊,唐建军,张佩莲,戚昌瀚.水稻根系建成对高产形成的模拟模型与调控决策研究──Ⅰ水稻根系形态建成参数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
[10].刘桃菊,唐建军.水稻叶龄模型在形态建成模拟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