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胞外酶活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营养品质,品质特性,胞外酶
胞外酶活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岗,詹永,杨勇,吴振,谢会川[1](2018)在《温度对银耳胞外酶活力及营养品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温度对银耳栽培过程中生长发育各阶段的7种胞外酶活力和银耳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2种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各胞外酶平均酶活力与银耳品质的关系,揭示各胞外酶对银耳品质的相对重要性,为银耳工厂化高质、高产栽培提供可靠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同种胞外酶活力变化规律相似,不同胞外酶活力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对比研究发现,在栽(本文来源于《重庆中草药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左宜平,张馨月,曾辉,王娓[2](2018)在《大兴安岭森林土壤胞外酶活力的时空动态及其对潜在碳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寒温带土壤胞外酶活力的时空动态,并分析胞外酶对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影响,于夏季和冬季在大兴安岭采集3种植被(樟子松、白桦和落叶松)的森林土壤和落叶松林中3种地被层(草本、杜香和苔藓)的土壤,分别测定与碳(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氮(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磷(酸性磷酸酶)代谢相关的6种胞外酶活力、潜在碳矿化速率和主要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冬季胞外酶活力均显着低于夏季,而落叶松林则由于林下苔藓层土壤冬季显着增加胞外酶活力,呈现不一致的规律。从夏季到冬季,3种森林类型及3种地被层植物土壤一致地表现为磷限制减弱,氮限制增强;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均表现为能量限制增强,养分限制减弱,落叶松林土壤则由于苔藓层的相反趋势表现为夏季具有较强的能量限制,冬季具有较强的养分限制。樟子松林和落叶松林土壤在冬季具有较强的潜在碳矿化速率,而白桦林则相反,夏季大于冬季。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受碳代谢酶和氮代谢酶的影响较大,几乎不受磷酸酶的影响,但土壤中氮磷元素的相对限制情况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较大,表现为磷比氮的限制增强,土壤碳矿化速率减弱。(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陈岗,詹永,杨勇,吴振,谢会川[3](2017)在《温度对银耳胞外酶活力及营养品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温度对银耳栽培过程中生长发育各阶段的7种胞外酶活力和银耳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2种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各胞外酶平均酶活力与银耳品质的关系,揭示各胞外酶对银耳品质的相对重要性,为银耳工厂化高质、高产栽培提供可靠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同种胞外酶活力变化规律相似,不同胞外酶活力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对比研究发现,在栽培温度(23.0±0.5)℃时,成熟银耳的干生物学效率、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在7个温度组中最高,分别为35.67%、21.51%和8.53%。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测胞外酶的平均酶活力(除羧甲基纤维素酶外)与干生物学效率和多糖含量呈正相关性,蛋白质含量与7种胞外酶平均酶活力均呈正相关性;进一步通径分析发现,蛋白酶是影响银耳营养品质的关键胞外酶。综上所述,在栽培温度(23.0±0.5)℃时,基质中主要胞外酶具有高活力,银耳的营养品质最高,可将此温度作为银耳工厂化栽培的指导温度。(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7年23期)
谢现英[4](2014)在《阿魏对阿魏侧耳菌丝胞外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棉子壳、麸皮、玉米粉为培养料,在培养料中加入1%、5%、9%、13%的准噶尔阿魏进行培养,测定阿魏侧耳不同生长时期(半瓶期、满瓶期、原基期、幼菇期、开伞期、转潮期)菌丝体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中性蛋白酶活力。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K)相比,添加阿魏后不同时期各种酶活性均大于CK,当阿魏添加量为9%时,五种酶活性达到最高。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阿魏添加量的不同只影响酶活性的相对大小,却不影响酶活性变化的规律,淀粉酶和漆酶活性逐渐下降,纤维素酶(CMC酶)、半纤维素酶(HC酶)和中性蛋白酶先升高后降低,在开伞期酶活性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4年03期)
戴顺珍,夏新建,许忠能,林小涛[5](2013)在《4株海洋酵母菌胞外酶活力及其对水产养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利用平板鉴别培养基法观察比较4株海洋酵母菌生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等胞外水解酶的能力,并进一步分析测定其酶活性。结果表明,圆丘假丝酵母菌(Candida.colliculosa)DY11-1能产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其酶活力分别为181.4 U/mL、123.1 U/mL和36.7 U/mL;毕赤酵母(Pichia sp)DY11-6和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DY07-1都能产生淀粉酶和蛋白酶,它们淀粉酶的活力分别为108.1 U/mL和96.5 U/mL,蛋白酶的活力分别是35.1 U/mL和128.4 U/mL;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DY02-3四种胞外酶皆无。以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饲料浸出液作为养殖有机污染物,分析比较4株酵母菌对其的降解率。结果显示,圆丘假丝酵母DY-11-1菌株对饲料浸出液的COD、总氮、总磷降解能力最高,9 d后分别由27.60 mg/mL、12.22 mg/mL和2.67 mg/mL下降到15.73 mg/mL、7.59 mg/mL和1.40 mg/mL,降解率分别为43.0%、37.8%和47.5%。表明DY11-1菌株对养殖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分解作用,在改善养殖水质方面具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施倩倩,吴沿友,朱咏莉,宋艳娇[6](2010)在《构树与桑树叶片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碳酸酐酶胞外酶在植物生理活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构树和桑树上部叶片为材料,采用pH锑微电极代替传统的pH玻璃电极测定其碳酸酐酶及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结果]构树的碳酸酐酶及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明显高于桑树,但2树种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占总酶活力的比例无显着差异。构树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为1 500~3 000 WAU/g(FW),占碳酸酐酶总酶活力的20%~40%;桑树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为200~400 WAU/g(FW),占碳酸酐酶总酶活力的25%~35%。[结论]该研究为探索构树和桑树对生理逆境的生态适应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6期)
秦俊哲,帅斌[7](2009)在《桑黄液体培养中胞外酶活力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桑黄液体培养菌丝体过程中产生的7种胞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酶活性的强弱表明了菌丝体生长过程中对外部营养的吸收利用情况,其中淀粉酶活性变化表明桑黄具有降解多糖类物质的能力,CMC酶、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表明桑黄具有降解纤维素酶的能力,漆酶、愈创木酚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表明桑黄具有降解木质素的能力.蛋白酶的活性变化表明菌丝体总酶活力的变化情况,这7种酶的高峰期交替出现,具有明显的活性变化,表明桑黄具有完整的胞外酶系,从而为桑黄的液体培养研究提供了相关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马琼,周毅峰,张明英[8](2008)在《香菇深层发酵胞外酶活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研究了香菇菌丝深层发酵过程中发酵液胞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半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碳水化合物降解相关的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及半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发酵的第6~8d出现第一个峰值,并于第l3~14d出现第二个峰值,且第二个峰值大于第一个峰值;蛋白酶分泌量在第8d达高峰值,随后蛋白酶活性迅速下降;菌丝生物量与发酵液胞外酶活性变化有较大的相关性关系,菌丝生物量于发酵的第13d达到最大值,与碳水化合物降解相关的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及半纤维素酶分泌量均在发酵的第l3~14d达最大值。(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8年08期)
景云飞[9](2007)在《虫生真菌玫烟色拟青霉菌液体培养胞外酶活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Folin-酚试剂法对玫烟色拟青霉胞外酶的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生产玫烟色拟青霉时,可产生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酶水平与营养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在含酪蛋白和虫粉的培养液中,该菌胞外蛋白酶活力较高,培养至96 h时,酶活力分别为24.55 U/g和39.72 U/g,在含0.5%几丁质的培养液中,几丁质酶活力较高。(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李蕤,吴克,骆军,张必武,潘仁瑞[10](2002)在《金针菇固体培养几种胞外酶活力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金针菇菌丝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胞外酶的活性变化。测定了木聚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变化及蛋白质、还原糖的含量变化。并探讨了金针菇在改变了碳源的培养基上胞外酶、蛋白质、还原糖的变化。结果表明 :金针菇在固体培养过程中 ,叁种酶均有活力 ,但呈现较大差异。培养过程中蛋白质和还原糖含量随时间变化 ,且与酶活力有关。改变固体培养基中的碳源 ,则胞外酶活性、蛋白质和还原糖含量又呈不同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02年01期)
胞外酶活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寒温带土壤胞外酶活力的时空动态,并分析胞外酶对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影响,于夏季和冬季在大兴安岭采集3种植被(樟子松、白桦和落叶松)的森林土壤和落叶松林中3种地被层(草本、杜香和苔藓)的土壤,分别测定与碳(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氮(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磷(酸性磷酸酶)代谢相关的6种胞外酶活力、潜在碳矿化速率和主要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冬季胞外酶活力均显着低于夏季,而落叶松林则由于林下苔藓层土壤冬季显着增加胞外酶活力,呈现不一致的规律。从夏季到冬季,3种森林类型及3种地被层植物土壤一致地表现为磷限制减弱,氮限制增强;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均表现为能量限制增强,养分限制减弱,落叶松林土壤则由于苔藓层的相反趋势表现为夏季具有较强的能量限制,冬季具有较强的养分限制。樟子松林和落叶松林土壤在冬季具有较强的潜在碳矿化速率,而白桦林则相反,夏季大于冬季。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受碳代谢酶和氮代谢酶的影响较大,几乎不受磷酸酶的影响,但土壤中氮磷元素的相对限制情况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较大,表现为磷比氮的限制增强,土壤碳矿化速率减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胞外酶活力论文参考文献
[1].陈岗,詹永,杨勇,吴振,谢会川.温度对银耳胞外酶活力及营养品质特性的影响[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8
[2].左宜平,张馨月,曾辉,王娓.大兴安岭森林土壤胞外酶活力的时空动态及其对潜在碳矿化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陈岗,詹永,杨勇,吴振,谢会川.温度对银耳胞外酶活力及营养品质特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7
[4].谢现英.阿魏对阿魏侧耳菌丝胞外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J].食用菌.2014
[5].戴顺珍,夏新建,许忠能,林小涛.4株海洋酵母菌胞外酶活力及其对水产养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J].生态科学.2013
[6].施倩倩,吴沿友,朱咏莉,宋艳娇.构树与桑树叶片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0
[7].秦俊哲,帅斌.桑黄液体培养中胞外酶活力变化的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马琼,周毅峰,张明英.香菇深层发酵胞外酶活力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8
[9].景云飞.虫生真菌玫烟色拟青霉菌液体培养胞外酶活力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李蕤,吴克,骆军,张必武,潘仁瑞.金针菇固体培养几种胞外酶活力变化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