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迫切需要航空母舰吗(论文文献综述)
徐立特[1](2020)在《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文中指出从开启“新海军”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海军经历了从籍籍无名到世界第一的巨大转变。这一发展历程固然会受到美国优越的自然禀赋、经济实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国内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人才优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也离不开海军思想、海军战略、海军建设与海军行动四位一体的相互配合与推动。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海军建设和海军行动检验、强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海军思想与海军战略,体现了美国海军独霸全球的实践路径。第1章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尤其是马汉的海军思想,甫一出世便风靡全球,成为各大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强心剂。马汉海权思想的横空出世并不是偶然的,从华盛顿、亚当斯与杰斐逊,到西奥多·罗斯福时期,海军建设随着国家发展目标的转型而强化升级,海军思想也围绕着美国的军事扩张与海外商业发展战略演进而不断更新。到马汉时代,他成功地整合了海军历史与海上战争经验的特有规律——尽管这些规律有不少是片面的和不充分的,但依旧比较成功地在海权与大国实力增长之间建立起正向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与瓜分世界的进程中,体现了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时期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马汉的海权思想在空间-制海权-商业扩张-海外基地之间构建了话语体系,就海权思想而言,是比较完整的,并且存在着不断自我修补的余地,其影响力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效力。第2章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海军战略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不断演进。西奥多·罗斯福在其整个总统任期内,都以将美国海军建设成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大海军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伍德罗·威尔逊的海军战略不似罗斯福那样明显和激进,他反复强调的是公海航行自由,为全球性自由贸易的推进提供必要条件。以海洋自由为口号,以商船和护航舰队为手段,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向交战双方供应战争物资,提升美国经济实力。同时,受战争双方不断扩张海军的影响,威尔逊政府提出了建立“最强大海军”的目标。作为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迅速将海军战略由攻势制海战略转变为防御制海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岌岌可危的战争威胁面前,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实行中立战略,保存了美国海军实力。罗斯福认为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而要想取得胜利,必须采取“控制海洋”战略。参战后,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军事压力面前,出于对国家利益与战场态势的考虑,罗斯福采取了“大西洋优先”战略,把重心放在欧洲,进行跨大西洋航道护航,在太平洋战场采取灵活太平洋战略,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政策。同时,罗斯福继续坚持海权战略,拒绝了派遣远征军参加大陆作战的主张。这些战略的实施,对调配战争资源、保障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章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在1882-1945年的这段时期内,美国历届政府的决策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海军发展寄予厚望。19世纪80-90年代,新海军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发展的显要标志,美国海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造舰高峰。西奥多·罗斯福是热忱的大海军主义者,他不仅为海军建设提出计划、建议并为之游说国会,还亲自在海军战争学院召开舰船设计会议,就建造新舰的设计方案出谋划策。在海军建设上,威尔逊不仅关注到美国可以从海军扩建计划中获取大量利益,还观察到包括日本、英国在内的列强正掀起不可抑制的海军扩建热潮,于是迅速确立起两洋战略,两洋战略配合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美国海军战略又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海军建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并没有阻止任何海军强国的扩军步伐。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是把壮大海军作为增加就业、刺激经济的有效手段,这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工业复兴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顺应海上作战形式的变化,大力推进航空母舰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夺取制海权的重要保障。第4章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以来,美国海军从一支孤立主义海军发展为全球性海军,并确立起在全球海域的支配地位,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美国海军行动展开的。美西战争是美国海军对外扩张的开端,战争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与殖民权益,激发了美国的扩张野心。此后,即便有时会变换形式,但美国本土之外的对外扩张之路就此开启。美国迟至1917年才决定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一方,在战争中,检验了美国海军的建设成果,验证了美国海军战略,也推动了美国海军的军事变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汉所倡导的美国海权优势得以尽显,美国彻底冲破了孤立主义的束缚,在大西洋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两线作战,在大西洋实行反潜战,在太平洋实行潜艇战,并顺应海军军事变革需要,建立快速航母战斗群。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海军力量的支撑作用。美国的海军行动,实践并超越了马汉的海权理论,推动了海军作战战术的革新,通过对战争的参与,美国海军深刻体会到并践行了以航空母舰为作战核心取代以战列舰为作战核心的海军军事变革。这些海军行动为二战后美国海军独霸全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第5章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还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尤其是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与大国竞争中,海洋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在大国竞争过程中,海军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影响海军建设的诸因素中,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相对突出,大国海军的崛起通常离不开这些因素的支撑。自马汉创立现代海权理论以来,海权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瞩目的焦点问题,也上升为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海权论固然符合其提出时期的时代需求,在西方强国崛起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海权论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理论的自身局限性及其霸权本质上。
周启文[2](2020)在《新加坡主流媒体对中国军事形象的建构研究 ——以《海峡时报》、《联合早报》、《每日新闻报》网站对“辽宁舰”的报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加坡在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沟通中西方的纽带。与此同时,新加坡自身也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在军事合作方面,它与美国关系密切,但与中国之间却缺乏紧密的联系。随着中国越来越趋近于世界舞台中央,国际传播对于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由此,新加坡主流媒体如何报道并建构中国的军事形象是本文的着眼点和兴趣点。本文选取《海峡时报》、《联合早报》与《每日新闻报》为研究对象,以三者对“辽宁舰”的198篇报道为例,采用我国台湾学者臧国仁的三层框架理论以及内容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探求新加坡主流媒体中的英文媒体、华文媒体和马来文媒体的报道框架以及三家媒体搭建报道框架的方式,并就如何改善中国对外军事报道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研究发现,《海峡时报》的报道框架为“中国军事威胁框架”,呈现出中国“扩张且具有威胁性”的军事形象。《联合早报》的报道框架为“中国积极防御框架”,呈现出中国“积极防御”的军事形象。而《每日新闻报》趋于“客观中立框架”,呈现出中国是“防务大国”的军事形象。新加坡主流媒体呈现的中国军事形象是复杂斑驳的,其中,更偏向于“扩张且具有威胁性”的军事形象。本篇论文认为,新加坡主流媒体对中国军事形象的构建具有深层次的原因,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国际关系的作用、报道理念践行的差异、受众群体的诉求均为重要因素。本文从对中国优化军事传播顶层设计和对中国媒体海外传播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启示思考,以期改进中国军事传播,维护中国军事形象。
李颖[3](2020)在《多维度质量指标体系下军事纪实文本译文的翻译质量评估》文中提出我国翻译市场目前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但面临最大的问题仍是缺乏规范标准、手段和评估模式。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更加准确客观地评估各类型文本的方法,重点是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因此对翻译质量的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包含完整、客观且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标准和参数体系的质量评估模型,用来评定译文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军事纪实类文本翻译难度较大,对译者的整体要求较高,且该类文本译文的质量良莠不齐。目前对军事文本的评估同样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度量体系,这也成为了当前所须关注和解决的重点。本文从MQM(多维度质量指标体系)对军事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的角度出发,将该评估体系纳入对军事纪实文本的评估方式中来,使该类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更加科学、系统。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主要研究问题进行阐述,基于翻译质量评估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的基础上,对该体系进行介绍和引用,对具体评估方法的确定和使用进行进一步说明。研究选用军事文本中的一个章节,选定评分员在该系统下完成质量评估,并对评估过程进行详细记录。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并结合译员的主观感受、评估时间、与其他评估系统进行对比,来检验体系的实用性、有效性,为军事纪实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提供准确可行的评估方式。同时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让译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发现译文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改善翻译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译教学的开展。
田佳来[4](2020)在《武器装备知识图谱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武器装备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指标。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既是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我军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知识图谱可以看作无数个实体关系的三元组构成,将世界上的知识链接起来组成一个巨大的图网络储存在计算机中,帮助人们在某种特定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决策。本课题通过构建武器装备领域知识图谱,采集武器装备信息以及分析武器装备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对军队综合战斗力的评估。构建武器装备知识图谱过程中,主要对武器装备实体抽取、武器装备实体三元组抽取以及武器装备知识图谱知识融合几方面进行研究。在武器装备的实体抽取方面,提出了领域BERT模型与嵌入字词向量及字转化率向量的BILSTM模型的融合模型对武器装备实体进行识别。首先,使用BERT模型在海量武器装备语料上进行预训练任务。其次,使用Word2vec模型训练字词向量提供先验语义信息,同时嵌入字转化率向量向模型输入更多的先验信息。最后通过分层实体提取器对不同类别的实体进行提取。实验证明,该模型编码能力强和先验知识充分,在环球军事网语料上F1值达到91.436%。在武器装备的实体关系三元组抽取方面,提出基于分层序列标注的实体关系三元组抽取模型(HSL)。HSL将实体关系三元组抽取任务转化为主语序列标注任务和宾语关系序列标注任务。首先,HSL采用带有残差链接的GLU膨胀卷积编码后生成中间向量,将中间向量经过Self Attention机制得出主语编码向量,解码出主语的标签序列抽取主语。其次,将主语作为先验特征和先前的中间向量再次经过Self Attention机制得出宾语编码向量。最后,采用代表不同主宾关系的全连接层提取出某个主宾关系的编码向量,解码出宾语的标签序列抽取出宾语。实验证明,HSL能有效的应对三元组重叠问题,并且效果超过了主流的实体关系三元组抽取模型,在军事语料数据集上F1值达到79.17%。在武器装备知识图谱知识融合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Glove和Word2vec模型融合的同义词扩展方法。利用Glove模型和Word2vec模型对武器装备语料进行词向量训练,并通过欧式距离计算两个词向量的相似度得出同义词扩展结果,将两种模型的扩展结果取交集得出最终扩展结果。实验证明,该模型在同义词扩展方面是可行的,在38条武器装备属性同义词语料下F1值达到62.72%。同时,采用不同模型扩展出的同义词对武器装备知识图谱进行了属性融合对比,该模型融合属性次数最多,在武器装备知识融合方面效果较好。
杨震,蔡亮[5](2019)在《海权视域下的美国海军战略转型与航空母舰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海洋霸权国家,也是海权论的发源地。控制海洋是美国夺取和维系霸权的基础。冷战结束后,出于霸权护持的需要,美国海军开始了战略转型。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战斗序列中的核心舰种,其战斗威力大、功能多样,且制海能力强。在美国海军的战略转型中,航空母舰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美国海军的技术发展、战法革新以及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军种融合起到关键作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美国的海权战略思想。
戴博元[6](2019)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海军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海军超越英国海军成为新的海上霸主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海军发展受到战争影响的特殊时期。通过对影响这一时期美国海军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发展主要受到战前通过的海军法案、战争计划以及战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论。其中,战争对这一时期美国海军作战思想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通过战争,美国海军确立了以航母为中心的舰队作战思想,丰富了“无限制潜艇战”的作战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两栖登陆作战思想。以这些作战思想为指导,美国海军建造和改进了一大批新型作战舰艇和飞机,建立起了一支装备先进、规模庞大的现代化海军力量,从而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受战争的影响,这一时期美国海军的发展也具有高速扩充、快速更新等特点。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美国海军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战争走向胜利,引领了世界各国海军作战思想的发展,同时,也为其在战后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奠定了基础。
段卓毅,王伟,耿建中,何大全,马坤[7](2019)在《舰载机人工进场着舰精确轨迹控制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场着舰精确轨迹控制是舰载机设计的难点和关键技术之一。首先,对舰载机人工进场着舰轨迹及精确轨迹控制的应用需求进行了讨论,指出其必要性和直观的有益效果;随后,讨论了舰载机进场着舰精确轨迹控制的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及涉及的等角下滑航迹率控制技术、进场动力补偿技术、直接力控制技术、DP(Delta flight Path)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最后,讨论了舰载机进场着舰精确轨迹控制对减轻驾驶员操纵负担、降低触舰点分散度、减小触舰载荷等方面的收益。研究工作对舰载机的精确轨迹着舰控制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价值。
杨震,汪小伍[8](2018)在《海权视域下的印度海上扩张研究》文中指出印度是印度洋沿岸最强大的国家,在独立之后,以有声有色大国为追求目标的印度开始在南亚进行扩张。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海洋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印度开始了海上扩张。在海权理论的指导下,印度海军的实力得到较快增长,并通过建造航空母舰以及核潜艇和设立海外军事基地等方式在印度洋及南海迅速扩张,这种扩张对中国的海上安全及海洋权益构成了较大威胁。
万祥春[9](2018)在《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文中指出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的反复侵略,其中绝大多数侵略都来自于海洋。中国人民对这些海洋侵略深恶疼绝,对海洋安全的渴求十分强烈,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对海洋侵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出了各种海洋安全观,但这些探索受到种种制约,最后都失败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争端,要实现海洋安全,就必须用海洋安全观来指导海洋安全实践,并在海洋安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促进海洋安全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总体安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由第一章构成。安全是指主观和客观上没有威胁、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安全观是指安全主体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海洋安全观,是海岛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自身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涉海人们关于海洋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以海洋共同安全观为核心,由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和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五个子体系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第二章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的海洋争霸安全思想,强调其他国家要获得海洋安全,就必须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海洋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海洋安全观以反对西方海洋霸权为主要任务,倡导建立新的海洋安全观。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部分是外延体系部分,由第三、四、五、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积极倡导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愿意同世界有关海洋国家一起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责任,并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海洋政治大国。第四章阐述了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活动中,中国把既坚决维护我国的海洋经济利益,又能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各地区海洋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观念。第五章阐释了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是指在海洋军事安全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海洋军事竞争中努力谋求合作;在海洋军事合作中也不完全放弃竞争,通过有限度的海洋军事竞争促进本国海军的健康发展。第六章论述了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是指在海洋世纪,中华民族既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各地海洋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七章论述了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一处地方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就是全世界国家和人民要团结一致,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蓝色家园,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把海洋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各国共有一个海洋。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世界海洋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倡“中国海洋安全方案”,同世界各国共享海洋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指导意义。
季澄[10](2018)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在双边、地区及全球层面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互动进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结果的不可预期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将愈加通过海权维度予以集中呈现。在美国战略界看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实践表明,中国正在加速由一个陆权国家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变,“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无疑又增加了海权相较于陆权在确保国家安全、发展与繁荣方面的比重与分量,甚至不排除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区或全球型海洋大国的可能性。中国海权的崛起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以及地区重大利益的关键变量,这也意味着中国海权的发展正成为“一种现象”或是“一种问题”,美国需要予以认真对待,一旦战略应对失策,美国将付出类似于丧失地区主导地位的极其沉重的代价。鉴于此,美国战略界认为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估与判断,既不宜过分夸大美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但也绝不忽视对美国国家安全及其领导地位可能造成切实影响的核心要素的考察。美方认为,无论从宏观战略层面还是具体实践层面看,中国海权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塑造美国地区战略和海上实践的最大外部牵引因素。从国家大战略缔造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赋予其发展海权的一般性逻辑依据,也就是说,中国旨在通过海洋实现国家基本安全与基本富裕的战略谋划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合法性,是国家谋求强国地位的应有之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数次对海洋的探索与实践,并得以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海洋战略实践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从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看,美方认为,伴随中国海洋利益的不断拓展,中美双方原本在东亚地区形成的“陆海二元分离型”地区安全秩序正在被融入更多的海权要素,中国的海上实力与影响力正迅速进入东亚周边海域,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更广阔的海域延伸。鉴于美国自身鲜明的海权属性,美国势必会对此种具有颠覆地区传统地缘格局潜能的海上实践予以高度防范与警惕,并致使其在战略态度的选择上倾向于对抗而非妥协,在此基础上锻造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将丧失其应有的灵活性。此外,双方海上互动频率的增加难免带来摩擦与对抗的风险,如何有效管控此类风险并防止其升级,进而危及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安全秩序也是美国面临的一大考验;从海权建设的角度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海上力量核心要素—海军的发展,正在侵蚀美国的传统海上优势地位,这将迫使美国海军重新审视其在后冷战时代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及其所应肩负的职责与角色,并将战略关注的重点由非国家行为体转向国家行为体,并以此牵引美国海权的建设,实现海权的战略回归,即将最终的战略着力点放在应对潜在的挑战者身上。与此同时,海权本身及其战略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丰富与拓展,马汉倡导的海权的基本原理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主力舰队决战赢得制海权已不再被各国海军视为“定律”。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愈发紧密的经贸联系,科技水平的跃升,使得制海权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都受到极大限制,夺取制海权的目的已超出单纯的军事范畴,海上安全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全球公共产品,这也促使各国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更强调合作,而非纯粹的零和博弈。总之,在美方看来,鉴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中美新一轮海上博弈及其所开启的权势转移进程,将很难实现半个多世纪前英美两国海上权势的和平转移,摩擦与对抗将长期伴随两国海上互动进程。但另一方面,美方始终认为摩擦与对抗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战争,美方应寻求与中国达成最起码的海上战略谅解,有效管控分歧与摩擦,并尽可能在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进而分担其维护海上公共安全的成本。对中国来说,其与美国的海上互动需以三点认知作支撑:一是在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一个地区性海洋强国之前,中国仍是两国海上互动中的弱势一方。尽管其与美国的实力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享有地区海上主导权;二是中国发展海权的道路选择已上升至国家大战略层面,是全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建设海洋强国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自身所处地缘环境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的限定,中国仍应追求旨在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有限的海权,而不是与美国争夺全球海上领导权;三是美国仍是中国海权发展的最大外部限制性因素,与美国的海上互动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对此,寻求中美海上互动新模式,构建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架构,尽量降低美国对自身海上力量建设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阻碍和干扰,理应成为中国的主要战略选项,而不是权宜之计。
二、中国迫切需要航空母舰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迫切需要航空母舰吗(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的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状况 |
2.1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
2.2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
3.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
4.1 论文结构 |
4.2 创新之处 |
第1章 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 |
1.1 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的美国海军思想 |
1.1.1 乔治·华盛顿与汉密尔顿的大陆海军 |
1.1.2 约翰·亚当斯与本杰明·斯托德特的国防海军 |
1.1.3 杰斐逊的炮艇海军 |
1.1.4 19世纪前期的“海军第一”思想与新技术海军 |
1.1.5 19世纪中期的商业扩张海军 |
1.2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 |
1.2.1 海权论的提出 |
1.2.2 海权论的核心内容 |
1.2.3 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 |
1.3 后马汉时代的美国海权思想 |
第2章 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 |
2.1 西奥多·罗斯福前后的海军战略(1865-1913) |
2.1.1 南北战争结束后的贸易劫掠海军战略 |
2.1.2 西奥多·罗斯福的“第二强大海军”战略 |
2.2 伍德罗·威尔逊时期的海军战略(1913-1921) |
2.2.1 “海洋自由”的主张 |
2.2.2 “最强大海军”的目标 |
2.2.3 一战期间的美国海军战略 |
2.3 后威尔逊时期海军战略的延续与调整(1921-1933) |
2.4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海军战略(1933-1945) |
2.4.1 “工业复兴”海军与中立战略 |
2.4.2 “大西洋优先”“欧洲第一”战略 |
2.4.3 不宣而战的大西洋战略与防御为主的灵活太平洋战略 |
第3章 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 |
3.1 蒸汽铁甲舰船时代与远洋攻击能力的起步 |
3.1.1 旧海军”的遗产 |
3.1.2 新海军建设的准备阶段 |
3.1.3 “海权”战略与新海军建设 |
3.2 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改革计划 |
3.2.1 建造全重型火炮战列舰 |
3.2.2 新兴海军舰船技术与新式武器的应用 |
3.2.3 转向太平洋:“大白舰队”的远航与太平洋防御 |
3.2.4 巴拿马运河的地缘优势 |
3.3 塔夫脱时期的海军建设 |
3.4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与最强海军目标 |
3.4.1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 |
3.4.2 战略转移与“橙色”计划的修订 |
3.4.3 海军航空兵与航空母舰建设 |
3.5 紧急战备状态与《两洋海军法案》 |
第4章 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
4.1 美西战争的里程碑意义 |
4.1.1 战争的缘起 |
4.1.2 马尼拉湾海战 |
4.1.3 圣地亚哥海战 |
4.1.4 扩张野心的激发 |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行动 |
4.2.1 潜艇破交战 |
4.2.2 全面护航行动 |
4.2.3 对德反潜战 |
4.2.4 美国海军的胜利:原因及影响 |
4.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全方位海战 |
4.3.1 太平洋战场 |
4.3.2 大西洋战场 |
4.3.3 马汉海权思想在二战中的实践与超越 |
第5章 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 |
5.1 海洋的属性:地理、贸易与权势 |
5.1.1 地理意义上的海洋 |
5.1.2 海洋性生产方式 |
5.1.3 国家权势延伸与辐射的通道:地缘政治中的海洋 |
5.2 影响海军崛起的因素 |
5.2.1 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 |
5.2.2 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 |
5.2.3 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 |
5.3 海权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
5.3.1 马汉海权论的灼见与局限 |
5.3.2 海权的结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
5.4 美国海上霸权兴起的决胜之道:历史与启示 |
5.4.1 传统海权的目标与症结 |
5.4.2 规律与特例:英、美海权崛起的比较 |
5.4.3 美国海权兴起之路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2)新加坡主流媒体对中国军事形象的建构研究 ——以《海峡时报》、《联合早报》、《每日新闻报》网站对“辽宁舰”的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相关文献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国外文献 |
1.3.3 国内文献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4.1 研究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2、新加坡主流媒体基于“辽宁舰”的报道框架分析 |
2.1 框架的高层结构 |
2.1.1 日期及数量对比分析 |
2.1.2 报道主题对比分析 |
2.2 框架的中层结构 |
2.2.1 报道结构对比分析 |
2.2.2 消息来源对比分析 |
2.3 框架的低层结构 |
2.3.1 报道倾向性对比分析 |
2.3.2 报道多媒介对比分析 |
2.3.3 报道话语对比分析 |
2.3.4 报道图片对比分析 |
3、新加坡主流媒体报道框架下的中国军事形象探析 |
3.1 新加坡主流媒体构建的中国军事形象 |
3.2 中国军事形象影响因素 |
3.2.1 多元种族特色的发展主义: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
3.2.2 大国平衡战略:国际关系的作用 |
3.2.3 报道理念践行的差异 |
3.2.4 受众群体的诉求 |
4、新加坡主流媒体建构的中国军事形象对我国的启示 |
4.1 对中国相关主体加强军事传播顶层设计的启示 |
4.1.1 深化我国对冲战略,平衡新加坡战略诉求 |
4.1.2 弱化中国军事威胁认知,深化中国和平崛起形象 |
4.2 对中国媒体海外传播的启示 |
4.2.1 增强议程设置能力,强化媒体公关作用 |
4.2.2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使军事报道更加接地气 |
4.2.3 丰富传播形式,扩宽媒体合作渠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多维度质量指标体系下军事纪实文本译文的翻译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
1.2 Main issues of the research |
1.3 Originality |
2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
2.1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broad |
2.2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in China |
3 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Metrics |
3.1 Background and basic content of MQM |
3.2 Selection of assessment method |
3.3 Classification of error types and marking method |
3.4 Scoring system |
3.5 Purpose and rationality of using MQM |
4 MQM assessment system |
4.1 Translated texts in this research |
4.2 The process of MQM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
4.2.1 Preparation for assessment |
4.2.2 The record of assessment process |
4.2.3 Collecting assessment results |
4.2.4 Interviews |
4.2.5 Analysis of the result |
5 Applying MQM in Assessing Translation of Military Texts |
5.1 Feasibility |
5.1.1 Assessment time |
5.1.2 Subjective feelings of raters |
5.2 Validity |
5.3 Limitations |
5.3.1 No affirmation of the highlights in the translation |
5.3.2 Deficiencies in the assessment |
6 Analysis of Error Types |
6.1 Accuracy |
6.1.1 Mistranslation |
6.1.2 Terminology and diction |
6.2 Fluency |
6.2.1 Grammar |
6.2.2 Style |
7 Enlightenments and Significances |
7.1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MQM in military texts assessment |
7.2 Assessment,control and guarantee of translation quality of military texts |
7.3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 teaching |
7.4 Comparison of MQM and CATTI scoring standards |
8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4)武器装备知识图谱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图谱构建研究现状 |
1.2.2 命名实体识别研究现状 |
1.2.3 实体关系三元组抽取研究现状 |
1.2.4 知识融合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 |
第2章 武器装备实体抽取研究 |
2.1 引言 |
2.2 相关工作 |
2.3 武器装备实体抽取模型设计 |
2.3.1 BERT预训练语言模型 |
2.3.2 BILSTM输入向量表示 |
2.3.3 BILSTM和 BERT模型融合 |
2.3.4 分层实体提取器 |
2.4 实验 |
2.4.1 实验数据 |
2.4.2 评价指标 |
2.4.3 实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武器装备实体关系三元组抽取 |
3.1 引言 |
3.2 武器装备实体关系三元组抽取模型设计 |
3.2.1 标签设计 |
3.2.2 三元组抽取模型结构 |
3.2.3 词嵌入 |
3.2.4 编码器 |
3.2.5 解码器 |
3.3 实验 |
3.3.1 实验数据 |
3.3.2 评价指标 |
3.3.3 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武器装备知识图谱知识融合研究 |
4.1 引言 |
4.2 军事文本同义词扩展框架 |
4.2.1 N-Gram分词 |
4.2.2 Word2vec模型 |
4.2.3 Glove模型 |
4.2.4 同义词判定 |
4.3 实验 |
4.3.1 实验数据 |
4.3.2 实验评价指标 |
4.3.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武器装备知识图谱构建 |
5.1 系统框架设计 |
5.2 武器装备知识图谱构建流程 |
5.3 核心模块分析 |
5.3.1 分词标注模块 |
5.3.2 实体识别模块 |
5.3.3 三元组抽取模块 |
5.3.4 同义词扩展模块 |
5.3.5 增删改模块 |
5.3.6 问答模块 |
5.3.7 可视化模块 |
5.4 开发环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海权视域下的美国海军战略转型与航空母舰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海权思想的发展演进概要 |
二、美国海军的战略转型文件内涵分析 |
三、美国海战略转型中的航空母舰 |
四、美国航空母舰在海军战略转型中的思考 |
五、结论 |
(6)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海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研究状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推动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发展的因素 |
第一节 美国参战前国际形势的恶化 |
第二节 战前美国政府海军政策的转变 |
第三节 战前美国战争计划的发展及其对海军的影响 |
第二章 美国海军作战思想的发展 |
第一节 美国海军主力舰艇作战思想的发展 |
第二节 美国海军航空兵作战思想的发展 |
第三章 美国海军装备技术的发展 |
第一节 美国海军作战舰艇的发展及改造 |
第二节 潜艇的发展与运用 |
第三节 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发展 |
第四节 重要武器装备的发展 |
第四章 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发展的特点 |
第二节 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发展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舰载机人工进场着舰精确轨迹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舰载机进场着舰概况及精确轨迹控制应用需求 |
1.1 舰载机进场着舰轨迹 |
1.2 舰载机进场着舰精确轨迹控制应用需求 |
2 舰载机进场着舰引导与控制系统 |
2.1 着舰引导技术 |
2.2 等角下滑着舰轨迹控制及动力补偿技术 |
1) 等角下滑着舰轨迹控制技术 |
2) 通过进场动力补偿实现等角下滑控制 |
2.3 甲板运动补偿控制 |
1) 航迹率控制技术 |
2) 直接力控制技术 |
3) DP (Delta flight Path) 控制技术 |
2.4 平显增强显示协助飞行员决策 |
3 舰载机进场着舰引导与控制规范 |
3.1 着舰精度影响因素 |
3.2 着舰误差规范 |
3.3 着舰引导与飞控系统设计准则 |
4 舰载机进场着舰精确轨迹控制的收益 |
5 结论 |
(8)海权视域下的印度海上扩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印度的海权思想及海上扩张 |
印度海上扩张的区域及手段 |
印度海上扩张的特点及趋势 |
中国的对策建议 |
(9)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五、论文研究逻辑框架 |
第一章 安全与安全观概论 |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与安全类型 |
一、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
二、安全化与安全困境 |
三、永久和平——安全的理想状态 |
四、安全类型 |
五、实现安全的实力途径 |
第二节 安全观及其类型 |
一、安全观的含义 |
二、安全观的类型 |
三、海洋安全观、陆地安全观、天空安全观 |
四、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含义和建构原则 |
五、海洋共同安全观——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核心思想 |
六、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外延体系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观及其中国化 |
第一节 海洋经济思想的持续发展 |
一、海洋新航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
二、对外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 |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海洋开放战略 |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 |
第二节 海洋政治思想的不断深化 |
一、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争取国际和平环境 |
二、反对美国干涉西太平洋的海洋外交政策 |
三、经济优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政策 |
四、和谐海洋思想 |
第三节 海洋军事思想的连续演进 |
一、机器大工业实力是海洋暴力的本质 |
二、海军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不懈追求 |
第四节 海洋文化思想的不断深化 |
一、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前景展望 |
二、反对海洋殖民文化,倡导新民主义文化 |
三、海洋文化交流中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
四、倡导海洋文化多样化,维护文化安全 |
第五节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提升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蕴含的海洋生态思想 |
二、绿化海岸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 |
三、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
四、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 |
五、建设美好海洋家园 |
第三章 塑造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政治安全是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
一、优良海洋政治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
二、海洋政治确立了中国海洋安全的目标 |
三、海洋政治影响海洋文化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海洋政治安全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 |
一、海洋世纪带来的安全冲击 |
二、错综复杂的海洋划界争端 |
三、激烈交锋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
第三节 构建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体系 |
一、构建海峡两岸政治安全共同体 |
二、近睦远交的海洋安全外交观 |
三、倡导亚洲海洋新安全观 |
四、构建海洋政治共同安全机制 |
五、以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共同维护各方海洋权益 |
第四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经济是海洋安全的基础 |
一、海洋经济是海权的推进器 |
二、海洋经济是海洋政治议题的推动器 |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现状 |
一、中国经济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不断上升 |
二、海洋航线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 |
三、大而不强的海洋经济 |
第三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海洋经济策略 |
一、建设互利互惠的蓝色粮仓 |
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 |
三、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贸易体制 |
四、发展互利合作的南北极海洋事业 |
五、共同开发新能源科技解决海洋能源运输安全问题 |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
第五章 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 |
第一节 海军是海洋安全的战略保障 |
一、海军是海外经济利益的坚强保障 |
二、海洋军事外交是外交的有效形式 |
三、海军是保护黄金海岸的移动钢铁长城 |
第二节 中国海洋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 |
一、陆缓海急的总体安全形势 |
二、中国海军建设面临的不足 |
第三节 建设共同竞合的强大海军 |
一、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者——中国海军的世界定位 |
二、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战略 |
三、海军高新技术是维护共同海洋安全的第一战斗力 |
四、海军人才是实现共同竞合安全观的第一资源 |
五、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是共同竞合安全观的强大保障 |
第六章 倡导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文化是海洋安全观的软实力 |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
二、海洋文化是海洋军事安全的导航灯 |
三、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
第二节 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 |
一、陆主海从的传统文化特征 |
二、海洋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
三、西方海洋文化冲击的威胁 |
第三节 促进海洋文化共同繁荣的新举措 |
一、用海洋传统文化增强海洋文化吸引力 |
二、以海洋文化自强推动海洋文化共同繁荣 |
三、积极实施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开放战略 |
第七章 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宝藏 |
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重要富源 |
二、海洋是全球气候调节器 |
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
第二节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 |
一、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 |
二、部分珊瑚礁面临灭绝危机 |
三、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
第三节 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海洋家园 |
一、坚持依法治海、规划用海 |
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
三、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
四、建设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 |
五、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政治制度 |
结语: 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海洋意识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概念界定与探析 |
论文的主要议题和写作思路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美国战略界眼中的海权与中美关系 |
1.1 海权是美国战略界经久关注的重大战略议题 |
1.1.1 美国海权的一般逻辑及其发展演变 |
1.1.2 美国对于海上霸权和海洋秩序的双重护持 |
1.2 海权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嬗变 |
1.2.1 19世纪中后期至冷战前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2.2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2.3 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3 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的海权维度 |
1.3.1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美关系的再思考与战略调整 |
1.3.2 美国战略界对中美关系中的海权议题的再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的评估 |
2.1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历史维度的透视 |
2.1.1 辉煌与挫折交织的中国海权演进历程:助推中国海权发展的智识基础 |
2.1.2 借鉴过往守成国与崛起国海上博弈的经验教训:中美实现海上权力和平转移仍存在“不确定性” |
2.2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理论维度的透视 |
2.2.1 新兴国家海权崛起的一般规律及其逻辑辩证关系 |
2.2.2 从“陆海二元对立”到“陆海统筹”:中国海洋政策转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2.3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现实维度的透视 |
2.3.1 对“建设海洋强国”背景因素的评估 |
2.3.2 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认知及其与国家大战略目标的对接 |
2.3.3 对“建设海洋强国”具体实施情况的评估 |
2.3.4 “建设海洋强国”对于中国周边海域及美国自身的影响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军力量建设进程的评估 |
3.1 对中国海上军事学说构成要素的评估 |
3.1.1 对以马汉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海权理论的借鉴与吸收 |
3.1.2 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
3.1.3 “海军民族主义”的存在及其影响 |
3.2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进程的评估 |
3.2.1 基础能力提升阶段(2004 年至2006 年) |
3.2.2 初步涉足西太平洋地区(2007 年至2009 年) |
3.2.3 实现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常态化部署(2010 年至2012 年) |
3.2.4 逐渐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结合”演进(2013 年至2014 年) |
3.3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认知依据的评估 |
3.3.1 对中国重要海洋利益的评估 |
3.3.2 对中国面临的周边海上安全风险的评估 |
3.3.3 中国的主要海上战略目标:近海与远海的统筹 |
3.4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及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
3.4.1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的评估 |
3.4.2 对中国海军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国海上实践的核心战略关切 |
4.1 对中国提升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关切 |
4.1.1 美方对中国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评估 |
4.1.2 美方应对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相关举措 |
4.2 对中国与邻国海洋争端的关切:以南海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
4.2.1 南海争端的具体表现类型及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
4.2.2 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应对:战略层面的“拖延战略”与战术层面的“胁迫策略”相结合 |
4.2.3 美国在南海地区的主要利益关切及其策略应对 |
4.3 对中国海权拓展的战略取向的关切:以印度洋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
4.3.1 印度洋将成为中国海权拓展的主要战略方向 |
4.3.2 中国在印度洋拓展海权的具体战略举措 |
4.3.3 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保障基地的模式选择问题 |
4.3.4 中国向印度洋地区拓展海权的限定性要素 |
4.4 对大型水面作战平台服役及其战略影响的关切:以航空母舰作为考察重点 |
4.4.1 对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基本条件的评估 |
4.4.2 对中国航空母舰具备的功能性要素的评估 |
4.4.3 对美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应对举措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的美国政策因应 |
5.1 美国政府的因应之策:具有高度现实适切性的印太战略谋划 |
5.1.1 中美海权博弈的“二元特征”:冲突与合作并存 |
5.1.2 印太地缘概念及其缘起探析 |
5.1.3 美国印太战略愿景谋划及其“包容性平衡”理念的体现 |
5.2 美国国防部的因应之策:对美国《亚太海上安全战略》的解读 |
5.2.1 美国防部对于印太海上安全环境的判断 |
5.2.2 美国防部关于印太海上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 |
5.2.3 美国防部关于确保印太地区海上安全的相关举措 |
5.3 美国海军及相关军种的因应之策:对制海权的重新掌控 |
5.3.1 对变化中的全球海上安全环境及其威胁来源的判断 |
5.3.2 新时期美国海军理应具备的五项基本能力与战略素养 |
5.3.3 对水面舰艇力量建设的高度关切:获取制海权的关键 |
本章小结 |
尾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中国迫切需要航空母舰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D]. 徐立特. 吉林大学, 2020(03)
- [2]新加坡主流媒体对中国军事形象的建构研究 ——以《海峡时报》、《联合早报》、《每日新闻报》网站对“辽宁舰”的报道为例[D]. 周启文. 广西大学, 2020(07)
- [3]多维度质量指标体系下军事纪实文本译文的翻译质量评估[D]. 李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武器装备知识图谱构建研究[D]. 田佳来.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20(02)
- [5]海权视域下的美国海军战略转型与航空母舰的作用[J]. 杨震,蔡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6]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海军发展研究[D]. 戴博元.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7]舰载机人工进场着舰精确轨迹控制技术[J]. 段卓毅,王伟,耿建中,何大全,马坤. 航空学报, 2019(04)
- [8]海权视域下的印度海上扩张研究[J]. 杨震,汪小伍.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10)
- [9]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D]. 万祥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10]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D]. 季澄.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