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危机信息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扎根理论,信息传播,危机行为,叁度影响力
危机信息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张九妹[1](2019)在《信息传播对个体危机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的自杀、杀他等危机行为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社会和谐,并给家庭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个体危机行为已经成为我国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个体危机行为大都由感情、人际关系、生活压力等问题引起,由于信息影响了个体决策,所以,本文以信息传播的过程为线索,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探究了影响个体危机行为决策的因素集合,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联动效应,并基于ID3决策树算法构建了个体产生危机行为的决策树模型,最终,针对研究结果提出防控个体危机行为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扎根理论方法,遵循个体信息获取→个体信息加工→个体信息体验的逻辑,构建“信息传播视角的个体危机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的概念模型,分析主范畴之间的典型结构关系,解释个体危机行为决策的机理等问题;(2)通过网络渠道和访谈整理收集个体危机情境有效案例226个,通过定义标准化取值规则获取数据,基于ID3决策树算法,以5个主范畴为条件属性构建决策树模型1,为深入研究,进一步划分初始范畴为9个条件属性,引入灰关联熵,选择灰关联熵较大的前7个条件属性构建决策树模型2,比较、分析两个决策树模型;(3)根据个体危机行为决策的概念模型及决策树结果,针对影响个体危机行为决策的环境因素与自身因素给出5点对策建议,为防控个体危机行为提供借鉴。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影响个体危机行为决策的初始范畴共包含32个,其中,11个信息属性,16个个体属性,5个体验属性;影响个体危机行为决策的主范畴共包含5个,其中,叁度影响力空间下的人际关系信息及人际网络信息确定了个体危机行为决策的信息获取范围及信息分布特点,文化环境通过影响个体特质影响了个体决策,根据信息体验得到了个体危机行为的双路径决策模型:态度→推理性路径及行为模仿→联结性路径,此外,个体特质与信息传播体验通过反刍思想构成了反馈过程。通过比较分析两个决策树模型的一致性发现,环境信息可以作为个体产生危机行为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基于环境视角及个体自身视角提出防控对策,即应将改善文化环境作为防控个体危机行为的长远规划、为他人打造和谐的叁度影响力空间、干扰个体危机情境下的心理生存策略、转变个体危机情境下悲观的态度以及防止个体因行为模仿产生危机行为等。(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1)
魏玲,郭新朋[2](2019)在《多主体视角下移动社交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为实现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有效分析与控制,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为危机处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利用蝴蝶效应与六度分割理论对传播模式与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基于SIR模型提出了SECIRP-D/P危机信息传播模型,通过主体属性确定传播过程参与者之间的转化率。【结果/结论】通过均衡值、传播率及主体属性对传播效果影响的仿真实验,验证了传播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结果表明多主体视角下新模型能够准确分析与描述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过程。(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宋贺,丁文婧[3](2018)在《政府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单位视角下,信息传播失衡问题是影响公共危机应对效果的关键,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以传播学原理为基础,从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流程以及传播制度等几个方面出发,研究传播失衡问题的具体原因,为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8年18期)
柯小艳[4](2018)在《江西省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交互性强、可控性低等,使得高校危机事件传播环境变得愈加复杂,信息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以此为背景,对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8年09期)
薛可,许桂苹,张漪,赵袁军[5](2018)在《微博公共危机信息传播顺序如何影响转发行为——基于SMCC与ICTs的理论解释和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研究微博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信息来源和责任归因对于受众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过程】基于社交媒介危机传播理论(SMCC),结合信息传播技术演替理论(ICTs),采用实验法探讨了信息传播的先后顺序和危机类型对转发意愿和转发效价的影响。【结果/结论】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先接受非官方来源信息的受众会有更强的转发意愿和负面传播效价;不同类型的危机对受众转发意愿有显着差异,但对转发效价影响不显着;危机信息传播顺序与危机类型会对受众的转发行为产生交互作用,并且危机信息传播顺序对错误型危机的作用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左都雯[6](2018)在《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特征与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机构,对公共危机信息传播应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公众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以更好地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文章分析了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相关概念;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保障公共危机信息的知情权、延伸社区信息服务、弘扬图书馆精神等层面,论述了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意义;明确了在危机的前期、中期、后期,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特征;最后从专题网站建设、参考咨询、社区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李锦霞[7](2018)在《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特征与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介绍了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必要性和优劣势,其次分析了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作用,最后总结了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特征与模式。(本文来源于《河南图书馆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薛可,何佳,山峰[8](2017)在《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社交网络为主导的突发危机非官方传播中,虽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正能量信息,但对改善公众的客观认知、积聚正面的社会情感与促进危机响应的行为意愿等方面仍未能充分发挥明确的导向作用。本文基于社交媒体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型(SCCM),对四种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危机的微博信息进行文本挖掘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网络正能量信息传播的因素。研究发现:(1)危机事件的类型是造成非官方正能量信息在道德性、认知性、情感性和行为性四个维度出现热词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2)危机信息的真实性、信息蕴含的积极情绪、官方媒体的参与度和危机事件中责任归因的明确性是影响非官方正能量信息传播最重要的因素;(3)"危机事件属性"下同类危机的发生频率和"媒介参与属性"下社交网络用户的参与度并未对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形成与扩散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7年04期)
薛可,余来辉,余明阳[9](2017)在《网民心理视角下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民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行为是公共危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网民心理视角出发,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对627名网民进行测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网络自我效能、网络人际信任对网民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网络自我效能对网民公共危机信息获取和生产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网络人际信任在网络自我效能与网民公共危机信息生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受教育程度负向调节网络自我效能与网民公共危机信息生产的关系。最后,根据该研究结论给出了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管理的相应策略。(本文来源于《新媒体与社会》期刊2017年02期)
韩姝婧[10](2017)在《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中地方政府的危机信息传播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以及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面临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逐渐成为常态,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挑战。在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作为危机事件处理的主体,负有顺利解决危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责任。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从制度上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也促使政府提高工作透明度和依法行政。毫无疑问,地方政府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对危机信息的管理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具体事件为例,对地方政府的危机信息管理举措、结果、水平等方面内容展开分析。本文以天津港爆炸事件为例,以危机传播阶段理论为时间纵轴,从新闻发布、媒体的管控及流言和谣言的处置叁个方面对天津市政府在危机信息传播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内容进行逐一整理呈现。在明晰地方政府、公众和媒体叁者关系变化的基础上,对天津地方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危机信息传播管理措施进行评析。其次,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政府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站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比较探知天津港爆炸事件的危机信息处理的水平以及近年来地方政府危机特点和变化并提出笔者对此的反思。论文包括绪论,四章正文和结论,共计六部分。在对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后,结合危机传播阶段理论对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定。同时结合事故数场新闻发布会、媒体访谈、天津政府官方媒体及微博、异地媒体报道等内容,对比发现天津地方政府在“8.12”爆炸事故的危机信息传播管理中优劣各半,多场事故新闻发布会成为外界批评重灾区。虽未对异地和境外媒体进行管控,但对本地媒体的报道方向进行了指示。虽然对流言和谣言的处置速度整体并不过分滞后,但仍有亡羊补牢之感。随后,笔者在明晰政府、媒体和公众叁者辩证关系后,提出了天津地方政府在此次危机信息传播管理中的可取与不足之处。最后,将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地方政府危机信息管理举措与对山西煤矿透水事故、广西龙江镉污染事故和常州中学污染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从对事故的反应速度、多场次新闻发布会连续式、多部门结合地发布信息、官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协同信息跟进、对采访媒体的无差别对待并保障媒体采访权等层面,显现出天津地方政府在此次爆炸事故中的的危机信息管理能力与过去十年中其他事件相比,处于明显波动上升的位置。但其在新闻发布会上的糟糕表现和对流言及谣言被动回应仍给地方政府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天津地方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危机信息传播管理能力仍待提高,管理举措仍待完善。(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期刊2017-05-31)
危机信息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意义】为实现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有效分析与控制,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为危机处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利用蝴蝶效应与六度分割理论对传播模式与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基于SIR模型提出了SECIRP-D/P危机信息传播模型,通过主体属性确定传播过程参与者之间的转化率。【结果/结论】通过均衡值、传播率及主体属性对传播效果影响的仿真实验,验证了传播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结果表明多主体视角下新模型能够准确分析与描述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危机信息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张九妹.信息传播对个体危机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2].魏玲,郭新朋.多主体视角下移动社交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9
[3].宋贺,丁文婧.政府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新闻传播.2018
[4].柯小艳.江西省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机制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8
[5].薛可,许桂苹,张漪,赵袁军.微博公共危机信息传播顺序如何影响转发行为——基于SMCC与ICTs的理论解释和实验分析[J].情报科学.2018
[6].左都雯.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特征与路径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
[7].李锦霞.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特征与模式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
[8].薛可,何佳,山峰.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大学.2017
[9].薛可,余来辉,余明阳.网民心理视角下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7
[10].韩姝婧.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中地方政府的危机信息传播管理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