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立报论文-唐乐阳

民立报论文-唐乐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立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于右任,民立报,言论

民立报论文文献综述

唐乐阳[1](2017)在《于右任《民立报》言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之季,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走上革命反清之路。于右任早年在关中随刘古愚、朱佛光学习之时,已埋下革命、反满的种子。1906年于右任东渡东京,加入同盟会,彻底成为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派的一员。正是在同盟会的帮助下,于右任相继创立了《神州日报》以及“竖叁民”,借此鼓动革命舆论、动员群众反对清政府的统治。作为同盟会成员,报纸是他反清的革命武器。特别是于右任创办的《民立报》更是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国内发行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为宣传反清、制造革命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民立报》的创办人和社长,于右任是这份报纸的灵魂人物。同时,于右任深具旧学功底、文采出众,在《民立报》上发表的政论、时评,不仅鼓荡了蓄势待发的革命风潮,也是研究整个《民立报》言论态度走向的重要指标。研究于右任《民立报》报刊言论也将给当今的报纸和其他媒体的言论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从叁个方面论述于右任《民立报》言论:第一、于右任言论内容分析。通过综合分析于右任在《民立报》上发表的文章,将其言论内容归纳为:把报纸当作监督腐败政府的工具;利用报纸为民众发声,时刻关注百姓的生活疾苦;积极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反对帝国主义;在报纸上宣传“叁民主义”的相关内容,为反清作理论准备和社会动员。第二、于右任《民立报》言论特点分析。本文在归纳报刊言论的内容后,通过深入分析,展示其具有的不同特色,即于右任的报刊言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报人的特别之处。本文认为这种言论特点主要建立在言论自由、民本意识和于右任独一无二的文风之上。第叁、于右任《民立报》言论评价。对于右任报刊言论的评价主要涉及其言论的积极影响和局限两方面。积极影响表现为于右任在《民立报》上发表的言论顺应革命潮流,为宣传革命、推翻清政府做出宣传上的贡献。同时于右任在《民立报》上的言论还承续了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优良传统。局限表现在于右任既受到其代表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影响,也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故而于右任的言论仍然存在着其本身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应平[2](2016)在《《民立报》的俳谐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民国初期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民立报》将俳谐文从一种幽默诙谐为主要功能的文体提升为一种有严肃社会意义的文体,其俳谐文以诙谐游戏的方式吸引都市大众消费的同时,也以隐喻批判的特征营造了舆情批评空间,借此批评空间,《民立报》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民立报》俳谐文是一种在仿拟与戏拟二元融合共建基础上产生新质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有其特定的价值和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6年11期)

吴小东[3](2016)在《论章士钊的“逻辑文”(1910-1912)》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章士钊1910至1912年间《民立报》时期的政论为研究文本,考辨章士钊逻辑文的具体特征,以及探索章士钊会被视为逻辑文代表的原因。第一章从新学理“逻辑”(名学)的传入、新学语“逻辑”的出现入手,分析“逻辑文”这一概念的产生与严复、章士钊传播逻辑学之间的关联。第二章对比严复、章士钊文章对逻辑学的运用,探讨“逻辑文”的基本特征:逻辑学翻译词汇与学理的广泛运用。分析逻辑学对章士钊文章的影响,展现章士钊留学归国后文章词汇与论证方式上的新变。第叁章在晚清民初的政治变革背景下,当时政论文章的风格趋向朴实说理,在这一语境下辨析章士钊与同时代政论作家的区别,指出逻辑学在政论中的运用使文章出现不同于传统的以史为证和类比论证的论证方式。同时,兼及章士钊在论辩中对逻辑学的传播,解答为什么当时人会视章士钊为“逻辑文”的集大成者。第四章则是从章士钊的个人经历出发,对比他与严复、梁启超的思想、翻译以及创作实践上的差异,来探析“逻辑文”能够成于章士钊的个体原因。附录则是考证了《章士钊全集》漏收的章士钊发表在《民立报》中的通信及文章,其中部分文章是本文立论与分析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周叶飞[4](2015)在《民国初年政治报刊的共和想象及其纷争——以《民立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政治报刊以"主义"的宣传为己任,强化"喉舌"的身份意识。民国以降,以《民立报》为代表的政治报刊却呈现出"去政党化"的潮流,寻求独立的身份认同,以共和原理而不是政党意志介入政治纷争。同盟会(国民党)内部的激进党人则抵制《民立报》的共和范式,并就政治报刊与政党的理论关系展开激烈论战。随着"二次革命"的发生和"中华革命党"的建立,革命党内逐步确立不能容忍异己的政治文化,党报宣传强调绝对服从党义、纪律和领袖权威,报刊的党性原则得以再次确立。由于革命意识形态和袁世凯专制主义的双重挤压,以《民立报》《甲寅》为代表的政论报刊,或重返革命,或迅速停刊,揭示出逻辑说理的报刊范式在民初的挫折。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与幻灭,中国政治报刊很快集体拥抱激进,从"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文化意识上的"革命")来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胡雁[5](2015)在《上海《民立报》停刊原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民立报》,对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号角",轰动一时。然而,创刊3年之后,即因自身因素和外部压力被迫宣布停刊。(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5年09期)

孙艺嘉[6](2015)在《关于张季鸾的留学经历以及日本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季鸾字炽章,中国现代着名报人。1888年3月20日出生于山东邹平,于1941年9月6日在重庆逝世,享年53岁。他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着名的报刊政论家和爱国人士。他率先引领了“言论报国”之路,打开了他的之窗。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他为了报国,中途退学,从日本回国。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报刊业,先后服务于《民立报》、《雅言》、《大公报》等多家报社和杂志社。一生声誉颇高的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揭露时代的不正之风,发表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政论,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1926年张季鸾接管新记《大公报》之后,坚持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原则,不畏惧势力以及来自社会政治的压力,心系民族存亡。在九一八事变、中日冲突以及交涉等重大问题上对国内舆论以及民心导向方面影响很大。随着张季鸾和《大公报》的言论在社会影响的日益增大,张季鸾日本问题的冷静地判断以及对中日之间差距的分析,以尖锐的视角向民众揭露日本的野心。除此之外他还主张人民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一定要做好与日本打持久战的准备。为了理解他这个主张,追溯他对日本整个民族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他对日本问题的见解深受他日本留学经历的影响。本论文是通过张季鸾在《夏声》、《民立报》、《雅言》上发表关于日本问题的言论的分析,来解读他早期日本观。(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7](2013)在《《民立报》有关报道(1913年3月26日)》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中山前赴日本考察实业,现已事竣,昨由长崎乘天津丸船偕同马君武诸君返沪。国民党上海交通部职员及各界人士均至黄浦滩白大桥东洋公司码头欢迎。刻仍寓法租界宝昌路旧公馆~①。闻先生到沪后本拟践袁大总统之约,到京面商要事,适因宋教仁先生被人暗杀一案,事关重大,拟缓一星期再定行止。昨抵申后,已将赴日考察情形,电达袁大总统矣。(本文来源于《宋耀如生平档案文献汇编》期刊2013-10-01)

刘斌[8](2013)在《论《民立报》的大众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报刊的国家之一,明清政府都曾发行"官报",主要是刊载政府文件。18世纪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新闻出版思想不断引起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注意,于是创办报刊成为民族、民主主义者的重要选择,他们希望通过报纸刊发救国言论,发表民主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分子掀起一股兴办报刊的热潮,而且更加注意唤醒下层民众,于是《民立报》应运而生。(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3年04期)

刘明超[9](2012)在《辛亥年《民立报》深度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民立报》对"汉口惨案"的19篇报道为例,观察《民立报》深度报道特点。第一时间关注事件各方反应,精心选择、组织新闻事实,巧妙利用细节、对比手法、人物对话,以及机智的新闻标题和生动的新闻语言展现新闻事件,从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只有客观真实的《民立报》,才能洞悉清末的社会现状,启迪民众。(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2年03期)

胡晓丹[10](2011)在《辛亥时期革命派民族主义动员新探——以《民立报》刊载文章为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爱国者们试图找到一种方式来将自己的同胞振奋起来、团聚起来,凝成一股合力,以拯救危难中的国家和民族。民族主义就是他们在这一时期找到的理想的精神纽带。孙中山在逐步建构起叁民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也深刻地认识到民族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民立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民国初期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民立报》将俳谐文从一种幽默诙谐为主要功能的文体提升为一种有严肃社会意义的文体,其俳谐文以诙谐游戏的方式吸引都市大众消费的同时,也以隐喻批判的特征营造了舆情批评空间,借此批评空间,《民立报》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民立报》俳谐文是一种在仿拟与戏拟二元融合共建基础上产生新质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有其特定的价值和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立报论文参考文献

[1].唐乐阳.于右任《民立报》言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2].王应平.《民立报》的俳谐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

[3].吴小东.论章士钊的“逻辑文”(1910-1912)[D].华东师范大学.2016

[4].周叶飞.民国初年政治报刊的共和想象及其纷争——以《民立报》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胡雁.上海《民立报》停刊原因初探[J].黑龙江史志.2015

[6].孙艺嘉.关于张季鸾的留学经历以及日本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5

[7]..《民立报》有关报道(1913年3月26日)[C].宋耀如生平档案文献汇编.2013

[8].刘斌.论《民立报》的大众化[J].兰台世界.2013

[9].刘明超.辛亥年《民立报》深度报道研究[J].今传媒.2012

[10].胡晓丹.辛亥时期革命派民族主义动员新探——以《民立报》刊载文章为核心[J].文史杂志.2011

标签:;  ;  ;  

民立报论文-唐乐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