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前路椎管减压VentroFix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脊髓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赵慧博[1](2021)在《不同年龄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不同年龄段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回顾2010-2019年10年间我院收治年龄在46-74岁、采用后路开放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病例,除去伴有神经损伤、病理性骨折、多节段骨折等,有完整随访记录的共824例患者,从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其中后路开放手术60例,椎体成形术60例,其中<55岁、>65岁各10例,55-65岁各40例。两种手术患者术前均完善伤椎正侧位X线、CT平扫重建、MRI等相关检查。两组患者受伤节段、受伤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术前后凸Cobb’s角、术前VA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均为E级,无脊髓及神经根功能损伤表现,所以具有可比性。2.比较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矢状面Cobb’s角的变化、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前与术后1年ASIA分级,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本研究两组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均无伤口感染、血肿形成等并发症,所有骨折愈合正常,无骨不愈合等情况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2个月。椎体成形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后路开放手术(P<0.05);X线照射时间明显多于后路开放术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ASIA分级均为E级,表明术后无新的脊髓神经损伤发生;椎体成形术组术后3d VAS评分明显低于后路开放组(P<0.05),但术后1年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椎体成形术短期内止疼效果显着,但两组手术长期效果无明显差异;两组手术术后伤椎高度的恢复、后凸Cobb’s角的纠正效果良好(P<0.05),后路开放手术术后伤椎高度的恢复、后凸Cobb’s角的纠正疗效更好(P<0.05);两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5周岁以后路开放手术为主,(占93.07%);55-65岁的患者,两种手术均是主要治疗方式;年龄>65岁,椎体成形术为主,(占94.72%)。结论:从我院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病例回顾来看,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除去极少数个例外,55岁以下患者是主要的劳动群体,骨质疏松率低、耐受力强,行后路开放手术;65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增高且耐受力差,行椎体成形术以快速止疼及早期运动,但严重的压缩骨折,后路开放手术可以使患者更好的恢复;55岁-65岁之间骨质疏松所占比例开始增加,但病人耐受力尚可,两种手术方案均可,但需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及需要选择患者最能接受、最适宜患者、风险最小的手术方案。
庄苏阳[2](2019)在《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背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会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现有的椎体内植骨工具无法将植骨材料精确填充至椎体骨缺损区,同时也无法复位终板中央及后部塌陷区。而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所以寻找更为可靠的解决方法。本研究设计制作了经椎弓根通道三维植骨器,内部含有产生较大推力的机械装置,以期达到复位塌陷终板、消除椎体内骨缺损的目的。目的对三维植骨器进行力学实验分析,论证它的抗挤压与破坏性能和抗拉伸破坏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件三维植骨器在压力测试仪上进行挤压试验,观察其压力随行程变化数据和曲线。增加载荷,检测植骨器遭到破坏所能承受最大载荷值。利用静态拉压力测试仪对10个植骨器的重要部件,螺纹杆和螺纹套,进行拉伸破坏试验,分析其抗拉特性,找到危险截面,获得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结果在挤压与破坏试验测试中,分别取1ON和25N为预紧力。10件植骨器的压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一定预紧力下,在刚开始填充阶段(旋转1-2圈),压力变化上升迅速,到3圈后直至最大行程,压力变化缓慢上升并趋于平稳。最终所达到的最大挤压力为121.5±6N(113~128N)。植骨器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为150±3N(142~165N)。在拉伸破坏试验测试10个部件的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82±0.09KN(1.73~1.98KN)。10个部件的断口位置分别在螺纹段偏下和螺纹段偏上位置,而螺纹套位置的螺纹无破坏,说明部件的危险截面不在螺纹套和螺纹的集合面位置。结论三维植骨器在工作时可以产生足够大的推顶挤压力,可以对抗相当大的阻力,人工拧动最大扭力不足以破坏工具,且工艺稳定。符合椎体骨折手术中植骨及复位骨折块的要求,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术工具。第二部分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背景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常用方法。塌陷终板的复位情况、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通过现有的植骨方法容易出现植骨不良,形成空腔,成为“蛋壳样”椎体。终板的复位不良易于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引起慢性腰背痛。因此有必要改进终板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方法,提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的疗效。目的 评价应用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复位终板、重建伤椎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三维植骨器组和植骨漏斗组。三维植骨器组应用自行研制的椎体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进行终板复位、植骨;植骨漏斗组应用传统的漏斗形植骨器经椎弓根植骨。分别测得手术前后、术后,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术后的3月伤椎的X线摄片及CT二维扫描,测量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正常椎前缘高度、伤椎终板高度、正常终板高度等,计算前高矫正率、终板矫正率和椎体缺损区的体积。结果:(1)伤椎Cobb角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3±2.5)°,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为分别为(4.4±1.4)°、(5.2±1.2)°、(5.8±1.6)°。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1±2.7)°,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分别为(5.3±1.9)°、(6.2±1.9)°、(7.4±1.8)°。两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无显着性差异(P>0.05)。取出内固定3月后两组间伤椎Cobb角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缘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1.59±0.20cm,术后5天为2.81±0.19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6±0.32cm,伤椎前高率为(95.3±3.6)%。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68±0.18cm和2.56±0.18cm。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高度为1.61±0.18cm,术后为2.77±0.17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1±0.36cm,伤椎前高率为(91.8±4.2)%。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25±0.18cm和1.93±0.12cm。两组术后五天前矫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终板中心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2.34±0.22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2±0.18cm,伤椎前高率为(93.6±5.8)%。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分别2.24±0.18cm和2.19±0.18.cm。植骨漏斗组术后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1.85±0.26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8±0.23cm,伤椎前高率为(72.5±6.4)%。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1.64±0.20cm和1.41±0.19cm。两组术后五天终板高度矫正率及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缺损区的体积:三维植骨器组术后椎体缺损区体积为0.75±0.16cm3,而植骨漏斗组为2.51±0.3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一年半时随访发现,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缺损区分别为0.52±0.06cm3和1.49±0.1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5)VAS: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术前VAS分别评分为(8.61±1.13)分和(8.58±1.24)分(p>0.05);术后5天分别为(3.35±0.94)分和(3.54±0.95)分(p>0.05);术后一年半的VAS分别为(0.35±0.63)分和(1.77±1.39)分(p<0.05);取出内固定后VAS分别为(0.46±0.58)分和(2.04±1.15)分(p<0.05)。结论:三维植骨器可以有效地复位塌陷的终板、实现伤椎有效植骨、减少椎体内骨缺损区,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提供新型的植骨工具。第三部分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背景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常用微创治疗方法。为恢复伤椎的高度及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通过可扩张球囊辅助的椎体后凸成形术应运而生。但将扩张后的球囊撤除过程中常常会观察到复位的椎体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影响手术疗效。目的研究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对维持初始撑开高度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与之沟通,由患者自愿选择椎体后凸成形(PKP)或椎体成形术(PVP),共69例选择PKP的患者入组。改良穿刺技术,使插入的导针接近椎体前1/3时,正位像上导针前端接近椎弓根内侧壁。用球囊先后自两侧扩张伤椎,并临时保留后扩张一侧球囊。记录扩张前椎体高度(H0)、充分扩张后椎体前高(H1)、临时释放球囊内压力后椎体前高(H2)。经先扩张侧注入骨水泥,待凝固后撤出球囊,再经后扩张侧注入骨水泥。测量术毕椎体前高(H3)。记录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VAS及0DI评分变化。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一年伤椎高度、Cobb角、VAS及ODI变化。结果每个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8.5±12.4)min,出血量为(23.1±8.5)ml,球囊压力为180-250psi,球囊膨胀大小为(3.6±1.1)ml。骨水泥的注入量为(8.2±2.4)ml。2例术中推注骨水泥时出现球囊破裂。(1)椎体高度变化: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H0)、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H1)、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H2)、术毕椎体前高(H3)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椎体前高压缩比)分别为(58.23±12.57)%,(85.14±9.36)%,(70.25±8.12)%,(82.46±10.59)%,球囊撑开后前高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及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而与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O.05)。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前高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为(78.59±9.37)%,与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2)Cobb角变化: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为(18.65±4.25)。,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为(6.84±2.57)°,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为(10.22±3.41)°,术毕的Cobb角为(6.93±2.69)°。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为(7.06±2.86)°。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与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及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与术毕的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3)疼痛和功能评分结果:术前VAS评分为(8.26±1.17)分,术后2天为(2.11±0.36)分,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为(1.83±0.31)分。术后2天的VAS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前ODI评分为(88.35±8.26)%,术后2天的ODI为(23.56±3.12)%,术后1年随访时ODI评分为(19.68±2.81)%。术前ODI评分与术后2天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ODI评分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2天的ODI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0DI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技术能有效地维持撑开后的伤椎高度,避免后凸角矫正后再次丢失,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是对现有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改良和优化。
刘鹏[3](2018)在《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着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着差异。基于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笔者从功能性脊柱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功能可恢复性”作为预判指标,来重新思考脊柱创伤中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脊柱活动节段,使脊柱创伤治疗效果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模型仿真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回顾与分析。第一章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此部分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分析,研究枕骨髁至C2-3椎间盘这一节段的损伤。综合既往解剖学、运动学、笔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出“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是寰枢关节运动与稳定的核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别阐明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的各种治疗对寰枢运动功能的影响;通过13例寰椎骨折保守治疗中期随访的结果,首次对比了国际上最常用的Spence原则和Dickman分型两种方法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提示Dickman分型预测准确性高、保守治疗有助于部分保留寰枢关节运动功能;对于Hangman骨折,从损伤机制入手,提出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应关注骨折本身,而是应该关注C2-3椎间关节功能是否具有可恢复性。第二章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此部分是在前期下颈椎(C3-7)创伤后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基础上,对优化后的手术策略进行临床验证,以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笔者提出,根据下颈椎FSU的组成部分的功能,界定前、后侧张力带;对具备手术指征的下颈椎创伤,根据张力带损伤侧来选择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可以仅做损伤FSU的固定融合,既可避免内固定失效,又可最大程度保留其余正常FSUs的运动功能。第三章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此部分研究了创伤后胸椎、腰椎FSU椎间关节保留的可能性、融合策略和减压策略。首先通过21个病例平均长达15.9年的影像学随访,观察创伤对胸、腰椎椎间盘退变加速的远期影响,发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程度是影响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对于预判创伤所涉及的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提出对胸腰椎创伤的非融合、选择性融合和全节段融合策略,其中非融合与选择性融合有助于保留创伤FSU的运动功能;根据神经功能不同状态提出减压策略,减压策略对与融合策略具有间接影响。结论: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FSU的软性组件—椎体间连接。如果椎间连接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脊柱创伤所涉及的FSU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结论关键点:1.以“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和C2-3椎间关节的功能可恢复性为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并妥善地进行治疗决策。2.准确判断下颈椎创伤中张力带失效侧及范围,有助于采用最短FSU固定及恰当的入路选择处理下颈椎创伤,最大程度保留下颈椎正常FSU。3.胸、腰椎创伤处理中评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畸形等因素有助于预判损伤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对具有可恢复性的FSU及时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采用非融合或者选择性融合策略,以最大程度保留FSU活动度;对已丧失FSU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者,则融合该节段以获得永久稳定。
苏高[4](2018)在《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截骨矫形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脊柱胸腰段是胸段脊柱和腰段脊柱的交界之处;它是活动度较为固定不变的胸椎向活动度较大的腰椎的转换的承接之处;是胸椎后凸向腰椎前凸的切换之处;同时也是胸椎的关节突关节面向腰椎的关节突关节面的转换之处[1]。脊柱胸腰段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骨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当,使其成为陈旧性骨折。随着承受应力的增加及时间的推移,引起脊柱不稳,会导致脊柱胸腰段的过度后凸。继发胸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甚至继发神经功能的损伤甚至障碍,即为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并脊髓压迫症。该种后凸畸形多是僵硬性的后凸畸形,常常需要进行手术矫正。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和后路经椎间隙截骨术(Intervertebral Wedge Osteotomy,IWO又称“三明治”截骨术)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两种标准化手术技术。对于如何选择两种术式,正确把握不同病人的手术指征,特别是对于陈旧性脊柱胸腰段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的手术治疗,其术式的选择成为目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在国内外学者中尚存在争论,观点不一。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研究分析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和后路经椎间隙截骨术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的矢状面生理曲度的矫正效果;(2)比较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和后路经椎间隙截骨术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的临床疗效的差异。以此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地统计分析自2011年9月至2016年10月20例行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或后路经椎间隙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患者资料。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组患者10例,年龄为5368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37.20±8.71)°。后路经椎间隙截骨术组患者10例,年龄为4975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35.07±9.43)°。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析研究所获统计数据。结果所有纳入对象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VAS疼痛评分)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后路椎弓根截骨术和经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术均能有效重建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矢状面形态。2.经后路椎弓根截骨术和经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术均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缓解患者痛苦,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3.经后路椎弓根截骨术和经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术在重建胸腰段后凸畸形及术后疗效上无明显差异。
纪小孟,刘璠,王健,刘喜俊,胡勇,陈海峰[5](2016)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支柱块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痪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及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痪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4-01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及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42例,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爆裂骨折。比较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9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1222个月,平均17个月。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5例,D级7例,E级27例。术后3 d、3个月、9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分别为(92.3±3.8)%、(91.0±3.6)%、(91.1±3.5)%,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403,P<0.001)。术后3 d、3个月、9个月Cobb角分别为(6.0±1.3)°、(6.2±1.4)°、(6.2±1.2)°,Cobb角矫正后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10,P<0.001)。结论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及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痪疗效满意,是满意临床疗效与恢复椎体合理生物力学的有效结合,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姜棚菲[6](2013)在《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前路手术入路和后路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最大程度的解除脊髓受压、恢复脊柱稳定性及伤椎椎体高度,以使脊柱的生物力学形态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观察前路手术入路和后路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明确前路手术入路和后路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有无差异,探讨获得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方法。使患者能够获得最好的预后,减少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经济负担,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这两种术式做客观评价。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病例。根据ASIA分级的标准,取B、C、D级损伤的病例。将选取的病例随机分成后路手术组(A组)和前路手术组(B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5周对其触觉评分、运动评分、Cobb’s角以及伤椎高度的评估。通过对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的术前、术后的触觉评分、运动评分、Cobb’s角、伤椎高度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观察两组病例术前术后临床疗效的差异,为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临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二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及损伤分度等术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后路手术组(A组)术后触觉评分、运动评分、Cobb’s角、伤椎高度恢复情况好于前路手术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相对而言,前路手术入路能使患者的脊髓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此手术的内固定力学性能好,可明显地解除患者脊髓前方的压迫,疗效肯定。虽然此类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较多,但其疗效要优于后路手术入路。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于鑫[7](2013)在《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经后路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后路手术在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中的适应症,评价其优越性及未来发展前景。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1年6月期间由泰安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87例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四组:后路减压经椎管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A组)24例、后路减压钛网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B组)20例,前路减压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C组)21例、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D组)22例,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并给予完整12-48个月随访。通过对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及其末次随访时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及其脊柱矫正度和随访丢失率、后凸成角及其脊柱矫正率和随访丢失率、椎管容积、神经功能ASIA分级、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及Denis分级、术前、术后肺功能的变化的分析研究,评价对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结果1、后路手术术中出血量A组为(527.50±141.40ml),B组为(879.25±118.74ml);手术时间A组为(205.96±19.61min),B组为(252.80±20.34min),明显优于前路手术C、D两组,与之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2、后路手术A组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由术前的(34.17±15.05﹪,48.92±4.27﹪)矫正至术后(93.00±2.03﹪,95.76±1.43﹪),脊柱前、后缘矫正度分别是(58.83±14.92﹪,46.84±4.51﹪),随访时丢失率分别为(6.36±2.89﹪,2.62±1.68﹪);后凸成角由术前的(20.69±5.80°)矫正至术后(6.63±1.13°),后凸矫正率(67.95±0.07﹪),随访时丢失率(2.62±1.02°);椎管术前容积(36.08±11.56﹪),矫正至术后(95.79±1.27﹪),JOA评分的治疗改善率(0.65±0.14﹪)。B组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由术前的(29.14±13.28﹪,48.22±5.44﹪)矫正至术后(92.19±2.20﹪,95.04±2.85﹪),脊柱前、后缘矫正度分别是(63.05±12.63﹪,46.82±4.16﹪),随访时丢失率分别为(6.78±2.52﹪,2.08±0.86﹪);后凸成角由术前的(22.36±5.44°)矫正至术后(6.69±1.05°),后凸矫正率(70.08±0.07﹪),随访时丢失率(3.07±1.54°);椎管术前容积(37.59±13.92﹪),矫正至术后(95.64±1.40﹪),JOA评分的治疗改善率(0.63±0.16﹪)。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ASIA评分,与前路手术C、D组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的Denis分级的疼痛发生率A组(8.33﹪)、B组(5.00﹪);VAS疼痛评分术前A组(5.01±1.39)下降至(2.33±0.83),B组(5.44±1.30)下降至(2.36±0.85),及术前、术后肺功能指标,与前路手术C、D组相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两种手术方式,在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容积,纠正后凸畸形,减压改善神经功能症状,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方面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相比,术后即时及远期随访均同样具有明确的可靠性;而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用时,术后疼痛症状的发生及改善,术前术后肺功能的干预影响,并发症的出现方面则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这两种手术方式通过相对简洁直观的后方手术入路及操作达到了充分减压重建、牢靠固定的前路手术效果,是传统前、后路手术优势的完美结合,是目前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非常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式。
李端云,杨小军,周哲,漆文华,陈炜璋[8](2010)在《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46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前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4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结果比较,观察其局部脊柱的稳定性和神经功能恢复。结果 46例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0.5~5年,平均2.2年。X线片提示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6°恢复到3°,畸形得到纠正,植骨均已融合,伤椎高度平均恢复94.5%,未出现钉棒松动、断裂。神经功能ASIA分级恢复A级2例,B级2例,C级4例,D组10例,E组8例(x2=16.327 P<0.01)。结论对于来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前路减压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Ⅰ期内固定植骨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
雷青,任朝晖[9](2007)在《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术式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三种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和回顾自1998年到2005年诊治的3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病人,前路手术者16例,后路手术者8例,前后路联合手术者6例。针对不同术式及其临床结果对其手术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种术式都有比较理想的临床结果,除一例术中出现下腔静脉破裂外,无其他严重术中并发症,术后及随访结果显示除一例全瘫病人无任何恢复外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及症状缓解,三种术式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陈旧性骨折的处理棘手且存在争议,仔细评估患者术前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临床结果。
成本强,区国集,梁瑞花,邓海棠,黄子荣,李海平,林宇宁[10](2006)在《AO Ventrofix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Ventrofix内固定系统在外科治疗胸腰椎疾患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年间,对有前路手术适应证的22例胸腰椎疾患者进行前路伤病椎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及Ventrofix内固定,术后进行跟踪随访,了解脊柱的融合、矫正后凸畸形及术后损失、脊髓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8个月,平均15个月,经影像学观察及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功能,22例胸腰椎术后均获得良好的固定,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损伤脊髓神经,无植骨块移位或塌陷及高度丢失,全部病例植骨呈骨性融合,未见畸形复发或加重,脊髓神经功能绝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局部无肿瘤、结核复发,术后出现1例肺不张。结论:Ventrofix内固定系统具有固定牢固、稳定性高、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等优点,是目前胸腰椎前路手术中良好的内固定系统。
二、经前路椎管减压VentroFix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脊髓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前路椎管减压VentroFix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脊髓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年龄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 |
1.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 |
1.一般资料 |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
3 治疗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
3 治疗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
基金资助 |
致谢 |
(3)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 |
1.1 前言 |
1.2 寰椎骨折 |
1.2.1 材料与方法 |
1.2.2 结果 |
1.2.3 讨论 |
1.3 枢椎骨折 |
1.3.1 齿状突骨折 |
1.3.2 创伤性枢椎滑脱 |
1.4 寰枢椎复合型骨折 |
1.5 核心观点汇总 第二章 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 |
2.1 前言 |
2.1.1 下颈椎FSU的运动学特征与功能解剖 |
2.1.2 下颈椎创伤的分型与争议 |
2.2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的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临床病例验证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3 核心观点汇总 第三章 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
3.1 融合策略研究1—胸、腰椎椎体骨折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长期影响 |
前言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1.4 结论 |
3.2 融合策略研究2——胸、腰椎骨折选择性融合策略临床应用初探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3.3 胸、腰椎骨折减压策略研究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 |
3.3.3 讨论 |
3.3.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4)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截骨矫形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对照缩略词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柱截骨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并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研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支柱块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痪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内固定材料 |
1.3手术方法 |
1.4术后处理 |
1.5测量指标 |
1.6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痪治疗方法选择与临床意义 |
3.2联合应用支柱块固定生物力学优势 |
3.3手术时机及适应证 |
(6)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7)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经后路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AO Ventrofix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内固定器材及选择 |
1.3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2.1 术中、术后并发症 |
2.2 随访 |
3 讨论 |
四、经前路椎管减压VentroFix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脊髓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年龄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的回顾性研究[D]. 赵慧博.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D]. 庄苏阳. 东南大学, 2019(01)
- [3]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D]. 刘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4]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截骨矫形的疗效分析[D]. 苏高. 郑州大学, 2018(12)
- [5]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支柱块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痪的疗效分析[J]. 纪小孟,刘璠,王健,刘喜俊,胡勇,陈海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01)
- [6]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D]. 姜棚菲. 延安大学, 2013(01)
- [7]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经后路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的研究[D]. 于鑫. 泰山医学院, 2013(01)
- [8]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46例分析[J]. 李端云,杨小军,周哲,漆文华,陈炜璋.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04)
- [9]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术式选择[J]. 雷青,任朝晖. 医学临床研究, 2007(06)
- [10]AO Ventrofix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J]. 成本强,区国集,梁瑞花,邓海棠,黄子荣,李海平,林宇宁. 实用医技杂志, 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