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民人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民思想,理想人格,启示
新民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黄凯[1](2017)在《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之努力。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必然要做好迎接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准备。在适应社会方面,大学生除了要有良好的综合能力之外,还需要理想的人格。而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一些人的心理状态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失衡,人格的扭曲、变态等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现状和重要性。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解决国家所处的不利局面,在思想领域中为国民的生存与发展,为国家的繁荣与昌盛指明了一条道路。在他发表的长篇着作《新民说》中,嬉笑怒骂,一针见血地揭露百年不变的国民劣根性,这对在几千年封建文化制度影响下的中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让沉睡已久的国民对传统的人格进行了反思。基于“要强盛中国,先要强大中国青年的”理念,梁启超在自己的着作《新民说》中系统地提出了要塑造以“新民”为标准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国家要抵御外强,摆脱危机,需要提升全人民的道德水准、文化程度和办事能力,需要让国民振衰起敝,在困境中彰显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国民精神。其中所倡导的利群、公德、进取、自由和尚武的精神,对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启示。社会的快速变革要求必须要有与相适应的人格发展。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主要力量,要在人格上建立起自身的优势。目前,不少大学生的人格存在缺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育显得很有必要。通过借鉴梁启超新民思想一方面可以为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能从中获取有效措施,为推进高校的育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为依托,着重挖掘“新民”人格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现代意义。梁启超论述的新民问题和当下高校对大学生人格的培育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为了解决青年在面对道德冲突和价值困惑时出现的理想信念缺失、人际关系失衡、爱国意识淡薄、缺乏进取精神和独立自主能力弱等人格缺陷问题,都是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梁启超在其人格思想中加入了许多现代因素,不仅在道德方面强调个体道德品质对社会的重要性,而且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方面要以国家主义为导向,其超越时代的前瞻性为我们国家的人格教育起到了启发和指导作用。即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崇尚精神追求;增强群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历史担当;提高树立民族危机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进取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7-06-01)
郭改玲[2](2014)在《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塑造现代公民人格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公民人格是现代化国家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新民说》一书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本文以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为主轴,着力探寻其时代价值,汲取"新民"形象中的现代元素来塑造现代公民人格,借鉴"新民"形成途径来探析现代公民人格形成路径。(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4年Z3期)
孙梦盼,李红梅[3](2013)在《梁启超的“新民”人格及其对当代青年人格养成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基于"要强我少年中国,先要强我中国少年"的理念,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系统地提出了"新民"这一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其中所强调的竞争、进取、公德、科学和自由的精神,对处于当下社会转型中的我国当代青年的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启示:即要以国家、群体意识的培育来引领当代青年自我的实现;要以科学理性思想的普及来启迪当代青年辩证的思维;要以勇敢进取精神的倡导来推动当代青年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3年04期)
周福振[4](2010)在《试论人格与自由的统一——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是从尊重人开始的。《新民丛报》学人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时,已经认识到了人格与自由之间的重要关系,因而积极地把一些关于人格与自由相统一的思想传入到中国。简而言之,自由对个人而言,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对他人而言,就是把他人当作人来看待;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不服从于任何个人、任何团体、任何权威,如果讲服从的话,只有服从于真理。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权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太原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李金和[5](2010)在《平民化:梁启超“新民说”的人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发展的平等化取向反映到理想人格建构上,表现为从"精英"走向"大众"、从"圣人"走向"平民"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在中国理想人格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梁启超的"新民说"即从人人有自主之权、尽性主义、芸芸平等之英雄叁个层面表达了近代中国人格理想由"圣"入"凡"、由"德性"走向"自由个性",从而提升广大民众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的平民化取向。(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李金和[6](2009)在《平民化自由人格》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身社会全面转型的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在技术变革和制度变革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梁启超以其深邃的眼光洞察到社会变革和社会现代化的根本——人的变革和人的现代化,并以其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开放性思维方式兼收并蓄,“淬厉”中国传统文化所本有,“采补”中国传统文化所本无,将严复的“叁民”思想发展为具有近代中国特色的新民人格。梁启超系统阐述的以独立、自由、平等、责任为基本内容的新民人格,就其深层内蕴而言,即是平民化自由人格。第一,新民人格以主体性为本质。主体性,就其基本意义而言,是人之作为主体的根本特性,亦即人对人之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时空场域,在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史中,主体性的内涵表现出不同侧面的特质。梁启超一方面引进西方以独立自主性、个体特殊性、个人自由意志性为基本内容的主体性理论,同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良知良能”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在天赋人权的理念下转换性地创造出适应近代中国需求的新的主体性概念。其具体内涵包括这样两个层面:一,以独立、自由的个体特殊存在和进取、尚武的实践行动为内容的个体主体性;二,基于人的群体存在,以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为内容凸显人的责任意识的群体主体性。在近代中国,梁启超的主体性新民人格,彰显了人的独立、自由、责任意识,反映了时代需要,给予了被封建制度摧残而成的奴性“臣民”全新的洗礼,唤醒了人们沉睡中的主体性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第二,新民人格以平民化为取向。平民化也就是大众化的意思。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平民化思想自先秦墨子的平民理想开始就一直或隐或显地流动在中国文化之中。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民众作为社会变革和民族独立的主体力量得到凸显,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实践使广大民众回归到社会的主体地位。相应地,人格建构从“精英”走向“大众”,从“圣人”走向“平民”。平民化人格是指具有大众化取向的人格,它既不是普通民众直接享有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普通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新民人格的平民化取向具体表现为这样叁个方面:首先,人格理想由“圣”入“凡”,即建基于人的现实的法权关系,强调人人有自主之权,重视人的功利需求和正当利益的满足;其次,由“德性”走向“自由个性”,肯定大众的意志和情感,高扬理性的科学化,要求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的自觉与自为;再次,塑造适于时代之用的“芸芸平等之英雄”,也就是促进广大民众主体地位及主体能力的进步与提升。第叁,新民人格培育方式的日常化。通过“淬厉”和“采补”,梁启超呈现了一个从个体自我教育到社会综合教育的立体的新民人格培育思想体系:人格修养层面,发扬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并对其进行转换性创造,提出“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的自我修养法;人格教育层面,主张“德、智、力、群”四育,强调具有生活原动力作用的个体情感和趣味及其相应的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人格社会生成层面,提倡通过制度变革和现代报刊舆论等传播媒介手段为新民人格创设一个民主、自由的良好成长环境。在这一体系中,新民人格的培养方式凸显大众日常生活中“日用而不知”的隐性机制的潜移默化作用。以“新民”为载体、以主体性、平民化、日常化为内容的平民化自由人格,一方面,中庸调和中西文化价值而“烈山泽以辟新局”,成为以“立人”为宗旨的理想人格的新起点;另一方面,由于梁启超自身“新民”与“新国”的双重变奏,表现出团体目的论的时代局限。而在社会层面,近代中国民主制度缺位,自由平等理念的商品经济晚出,平民化自由人格遭遇了现实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在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个向度上向纵深发展,平民化自由人格在近代面临的社会困境逐步解除。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借鉴梁启超平民化自由人格思想,扬弃性地塑造出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和类主体性和谐及德性与理性和谐的现代平民化自由人格,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人的多元需求,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由身份到契约、由专制到民主、由等级到平等的和谐人格需求,使当前的人格生态呈现出更多、更新的契机和生机;另一方面,有利于从现代日常生活变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存实践”出发,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培育广大民众的现代理想人格,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格支持和主体保障。(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6)
杨华岳[7](2008)在《论梁启超“新民”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发表了长篇着作《新民说》,对传统的人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全面剖析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所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种种弊端及其根源,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形成了他的“新民”人格思想。本文在对梁启超“新民”人格思想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着重于挖掘“新民”人格思想对于我国和谐人格建设的现代意义。正是从这个目的出发,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梁启超的的“新民”人格思想进行论述。本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主要是概述了论文的写作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正文分四个部分来阐述梁启超的“新民”人格思想。第一部分主要概括了“新民”人格思想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和阐述了“新民”人格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阐述“新民”人格的的思想体系,包括“新民”人格的设定、“新民”人格的特征和塑造“新民”人格的方法和途径。第叁部分对“新民”人格思想进行评价,肯定了“新民”人格思想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第四部分主要挖掘“新民”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以期对我国的和谐人格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08-05-01)
赵西方[8](2006)在《梁启超“新民”人格中的现代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其“新民”学说中所蕴涵的进步、竞争、创造、功利、民主、科学和自由等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走向中的现代性特征,彰显了梁启超在那个时代的思想的前瞻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刘天翔[9](2006)在《论《新民说》中的近代人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近代中国思想家——梁启超——在其最着名的着作《新民说》所构建的近代人格的分析和研究。梁启超属于较早的一批接触西学的学者,他深刻地意识到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中华民族必须成为一个独立的现代民族主权国家。他有着深厚的中学功底,同时对西方近代传入的进化论、社会契约论和社会有机体说有所了解。他用西学的理论树立新的以国家为目标的“国民”人格,形成现代民族主权国家的认同;同时,又利用传统儒家资源——理想人格中的担当精神——确立人格的主体性,实现人格独立。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新民说》产生的背景。它包括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传统儒家思想史上对“公”、“群”的理解,以及理想人格的担当精神。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是如何构建“新民”人格的,首先是从传统的“天下观”向近代的“民族主权国家观”的转变,其二是利用儒学中主体性资源和对西方近代启蒙理性作中国式解读,想让当时的每一国人除去专制制度下形成的“心奴”,然后让其承担作为一个国民的责任。接着,以“自尊”来整合前两个维度。最后,反思梁启超的启蒙在近代历史中的具体走向。第叁部分探讨在建构新民人格中所开启的道德转型和其中对传统儒家的文化传承。第四部分,余论。以五四时期的国民性改造运动为背景,反思新民说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并结合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新的语境下进行反思。(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包礼祥[10](2001)在《人格的确定:黄远生新闻文学成功的关键——兼与梁启超“新民体”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远生的新闻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态,刻画了一系列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本文分析其成因,认为作者人格的确立是其新闻作品成为新闻和文学双重典范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01年12期)
新民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公民人格是现代化国家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新民说》一书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本文以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为主轴,着力探寻其时代价值,汲取"新民"形象中的现代元素来塑造现代公民人格,借鉴"新民"形成途径来探析现代公民人格形成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民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1].黄凯.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启示[D].延安大学.2017
[2].郭改玲.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塑造现代公民人格的启示[J].前沿.2014
[3].孙梦盼,李红梅.梁启超的“新民”人格及其对当代青年人格养成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3
[4].周福振.试论人格与自由的统一——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J].太原大学学报.2010
[5].李金和.平民化:梁启超“新民说”的人格取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李金和.平民化自由人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9
[7].杨华岳.论梁启超“新民”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广州大学.2008
[8].赵西方.梁启超“新民”人格中的现代性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9].刘天翔.论《新民说》中的近代人格[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0].包礼祥.人格的确定:黄远生新闻文学成功的关键——兼与梁启超“新民体”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