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狼疮带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酒渣鼻,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带试验
狼疮带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石岩,吴秀娟,靳颖,普雄明[1](2013)在《皮肤狼疮带试验在酒渣鼻皮损中的检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皮肤狼疮带试验(LBT)在酒渣鼻中的检测意义,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比较。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酒渣鼻患者皮损,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观正常皮肤或皮损中真表皮交界处免疫球蛋白或补体的沉积,并同时与其主要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酒渣鼻73例,LBT阳性有14例,阳性率19.18%(14/73)。免疫球蛋白阳性率分别是IgA(15.07%)、C3(12.33%)、IgG(10.95%)、IgM(9.59%)和纤维蛋白原(0%)。系统性红斑狼疱150例,LBT阳性128例,阳性率85.33%(128/150)。其中,IgM阳性率最高(72.67%)、依次是IgG(68.00%)、IgA(61.33%)、补体C3(55.33%)和纤维蛋白原(28.67%)。结论皮肤狼疮带试验在酒渣鼻中具有一定的阳性率,其用于临床诊断时应注意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综合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于立红,陈世义,杨雪松,王艳东,陶宇[2](2013)在《457例红斑狼疮患者狼疮带试验结果与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LE)是一种多见于15-40岁女性、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LE诊断并不困难,但常有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以某一系统受累为主,如果不提高认识就会误诊,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而且这种不典型的LE也常是临床中难做出诊断的一组疾病。狼疮带试验(lupus band test,LBT)特异性高,有助于LE的诊断及鉴别,本文以(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3年06期)
于立红[3](2008)在《457例红斑狼疮患者狼疮带试验结果与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LE)是皮肤科十分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LE诊断并不困难,但常有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以某一系统受累为主,如果不提高认识就会往往容易误诊,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而且这种不典型的LE也常是在临床中难做出诊断的一组疾病,狼疮带试验(lupus band test,LBT )特异性高,有助于LE的诊断及鉴别。本研究旨在探讨LBT临床意义及在LE诊断标准中的价值。本研究收集我科1988年11月-2007年11月间在我院诊治的LE病人457例LBT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457例中有398例LBT免疫复合物沉积阳性阳性(87.09%),两性别间比较,阳性率在两性间无显着差异(P>0.05);年龄大于40岁组患者的阳性率(92.28%),显着高于年龄小于40岁组患者(81.70%)(P<0.01);暴光部位正常皮肤LBT免疫复合物沉积阳性率(90.91%),显着高于非暴光部位正常皮肤(74.19%)(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LBT的阳性率(95.14%)高于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83.39%),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各免疫成分出现的阳性率均存在显着差异,IgG(88.44%)出现的阳性率最高,依次为IgM(66.83%)、C3(31.16%),以IgA(11.31%)阳性率最低;两种免疫复合物沉积样本中IgG+IgM阳性率最高(41.21%)(P<0.01);叁种免疫复合物沉积样本中IgG+IgM+C3阳性率最高(9.80%)(P<0.01).所有都为阳性组合为IgG+ IgM+ IgA+ C3亦不少见(7.54%).故我们认为:LBT是LE辅助诊断的敏感和特异的指标,而其较高的阳性预测值提示其在LE疑难病例诊断中有重要价值;LBT在年龄大于40岁患者的阳性率较高;暴光部位正常皮肤LBT免疫复合物沉积阳性率高于非暴光部位;LBT各免疫成分出现的阳性率IgG最高,依次为IgM、C3,IgA;两种免疫复合物沉积样本中IgG+ IgM阳性率最高,叁种免疫复合物沉积样本中IgG+ IgM+C_3阳性率最高,所有都为阳性组合为IgG+ IgM+ IgA+ C_3亦不少见。LBT对于L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14)
强莹,陈晓岚[4](2007)在《狼疮带试验在狼疮性肾炎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狼疮带试验(LBT)在狼疮性肾炎(L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LN患者和30例非LN患者进行LBT。结果:LN患者在皮损处及正常皮肤处的LBT阳性率均较非LN患者明显增高,LN患者LBT主要为IgMI、gG、C1q沉积,非LN患者主要为C3沉积。LBT在LN患者中的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90.0%,阳性预测值为64.0%,阴性预测值98.0%。结论:对于可疑狼疮肾患者皮损处的LBT阴性可排除LN。(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07年06期)
韩向春,郑力强,高瑞玲,王琳冬[5](2007)在《SLE患者76例狼疮带试验结果与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狼疮带试验(lupus band test,LBT)是利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来检测红斑狼疮(LE)患者的外观正常皮肤或皮损真、表皮交界处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沉积的一种方法。因此,LBT是国内外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 ato(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曾招林,熊清华,孙传寿,何惠英[6](2006)在《皮肤狼疮带试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狼疮带试验(LB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32例LBT活检结果。结果:LBT在SLE中敏感性为78.13%。LBT与抗核抗体(ANA),抗ds-DAN抗体对SLE诊断的敏感性相近。SLE伴肾损害组LBT阳性率为90.48%,显着高于SLE不伴肾损害组54.55%。结论:LBT是SLE诊断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指标。(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曾招林,熊清华,孙传寿,何惠英[7](2006)在《皮肤狼疮带试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狼疮带试验(LB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32例LBT活检结果。结果 LBT在SLE中敏感性为78.13%。LBT与抗核抗体(ANA),抗ds-DAN抗体对SLE诊断的敏感性相近。SLE 伴肾损害组LBT阳性率为90.48%,显着高于SLE不伴肾损害组54.55%。结论 LBT是SLE诊断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指标。(本文来源于《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6-12-01)
Zeevi,R.D.,Pavlovi,M,.D.,Stefanovi,D.,潘敏[8](200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狼疮带试验与疾病活动性是否仍有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Background. Lupus band test still has no clearly defined position within either diagnostic or disease activity measuring tools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Objectives.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positive LBT correlates with global activity of SLE measured by the 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 score. Methods. In total, 90 SL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biopsy of sunprotected non lesional (SPNL) skin were studied prospectively. The skin specimen was processed for standard 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groups as negative and positive LBT, and the latter were further subdivided on the basis of the type and morphology of the deposits. Every patient was thoroughly examined and assigned a SLEDAI sc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BT findings and SLEDAI score was analysed. Results. The diseas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active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LBT and in those with a higher number of deposited immunoreactants. Almost all patients with renal involvement had a positive LBT. Conclusions. LBT on SPNL skin may be a good marker of severe disease at presentation, particularly when three immunoglobulins are found at the dermoepidermal junction.(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期刊2006年05期)
唐书谦,钟白玉,叶庆佾,郝飞,陈艳[9](2004)在《皮肤狼疮带试验与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狼疮带试验 (LBT)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 (DIF)检测SLE患者外观正常皮肤或皮损的真、表皮交界处 (BMZ)免疫球蛋白或补体的沉积 ,并同时与SLE主要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LE患者 72例 ,LBT阳性率为 75 .0 % ;免疫复合物沉积种类以IgM阳性率最高 ( 79.6% ) ,C3 其次 ( 72 .2 % ) ,IgG ( 61.1% )位于第 3 ,IgA( 16.7% )最低。免疫复合物常见结合成份为IgM加C3 。免疫复合物沉积种类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结论 LBT对SLE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与临床一些主要症状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但LBT用于临床诊断 ,应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多项实验指标综合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邓伟平[10](2004)在《33例SLE患者狼疮带试验与临床资料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 探讨LBT临床意义及在SLE诊断标准中的价值。方法 : 收集我科 1996年 6月~ 2 0 0 2年 7月间住院病人 33例对LBT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 33例中 2 4例LBT阳性 ,总阳性率 72 .7% (2 4 33) ,其中 2 4例皮损、7例暴光部位正常皮肤、2例非暴光部位正常皮肤LBT阳性率分别为75 % (18 2 4 )、5 7.1% (4 7)、10 0 % (2 2 )。Ig沉积种类及ANA、anti-dsDNA、C3异常者与病情活动有关。结论 : 对不满足ARA标准的病人 ,LBT是诊断SLE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期刊2004年01期)
狼疮带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LE)是一种多见于15-40岁女性、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LE诊断并不困难,但常有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以某一系统受累为主,如果不提高认识就会误诊,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而且这种不典型的LE也常是临床中难做出诊断的一组疾病。狼疮带试验(lupus band test,LBT)特异性高,有助于LE的诊断及鉴别,本文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狼疮带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石岩,吴秀娟,靳颖,普雄明.皮肤狼疮带试验在酒渣鼻皮损中的检测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
[2].于立红,陈世义,杨雪松,王艳东,陶宇.457例红斑狼疮患者狼疮带试验结果与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
[3].于立红.457例红斑狼疮患者狼疮带试验结果与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8
[4].强莹,陈晓岚.狼疮带试验在狼疮性肾炎中的诊断价值[J].交通医学.2007
[5].韩向春,郑力强,高瑞玲,王琳冬.SLE患者76例狼疮带试验结果与临床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7
[6].曾招林,熊清华,孙传寿,何惠英.皮肤狼疮带试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意义[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
[7].曾招林,熊清华,孙传寿,何惠英.皮肤狼疮带试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意义[C].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8].Zeevi,R.D.,Pavlovi,M,.D.,Stefanovi,D.,潘敏.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狼疮带试验与疾病活动性是否仍有关联?[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
[9].唐书谦,钟白玉,叶庆佾,郝飞,陈艳.皮肤狼疮带试验与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
[10].邓伟平.33例SLE患者狼疮带试验与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