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长跗萤叶甲论文-宋学雨,钱广晶,张书平,余燕,李尚

双斑长跗萤叶甲论文-宋学雨,钱广晶,张书平,余燕,李尚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斑长跗萤叶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卵形短须螨,双斑长跗萤叶甲,地学统计学,灰色关联度

双斑长跗萤叶甲论文文献综述

宋学雨,钱广晶,张书平,余燕,李尚[1](2019)在《茶园天敌昆虫与卵形短须螨及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空间跟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茶园的自然界天敌,为茶园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2015和2016年白毫早茶园天敌与卵形短须螨和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进行差异比较研究。运用地学统计学方法求得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变程,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2种害虫与9种天敌变程间的灰色关联度,再进行标准化,即该参数除以本类参数的最大值,其商为密切指数。该密切指数值越大,天敌对害虫空间跟随关系越密切,对害虫的捕食寄生率越高,依此评判天敌对2种害虫空间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2015年与卵形短须螨关系密切的前五位天敌依此是粽管巢蛛(1.000 0)、异色瓢虫(0.979 0)、茶色新圆蛛(0.954 9)、鳞纹肖蛸(0.943 9)和八斑球腹蛛(0.934 6);2016年与卵形短须螨在空间关系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五位天敌依次是八斑球腹蛛(1.000 0)、草间小黑蛛(0.977 8)、叁突花蟹蛛(0.970 6)、粽管巢蛛(0.958 6)和异色瓢虫(0.897 4)。对2年密切指数之和比较,前五位天敌依次是粽管巢蛛(1.958 6)、八斑球腹蛛(1.934 6)、异色瓢虫(1.876 4)、草间小黑蛛(1.870 2)和叁突花蟹蛛(1.793 7)。2015年与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五位天敌依次是锥腹肖蛸(1.000 0)、粽管巢蛛(0.966 3)、茶色新圆蛛(0.955 1)、草间小黑蛛(0.928 3)和叁突花蟹蛛(0.928 8);2016年依次是叁突花蟹蛛(1.000 0)、粽管巢蛛(0.999 1)、草间小黑蛛(0.988 8)、八斑球腹蛛(0.975 2)和锥腹肖蛸(0.950 9)。2年按密切指数之和比较,前五位天敌依次是粽管巢蛛(1.965 4)、锥腹肖蛸(1.950 9)、叁突花蟹蛛(1.928 8)、草间小黑蛛(1.917 1)和异色瓢虫(1.841 4)。粽管巢蛛均是对2种害虫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第一位天敌。2015年4月11日卵形短须螨与空间关系密切的第一位天敌粽管巢蛛个体数的比值为65.25,与第九位天敌茶色新圆蛛的比值为130.50。2016年4月11日双斑长跗萤叶甲与第一位天敌叁突花蟹蛛的个体数比值为1.322 0,与第九位天敌个体数的比值为4.105 3。初步分析害虫与天敌数量之比,其比值越小,天敌对目标害虫空间跟随关系越密切,食饵短缺是天敌对害虫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诱因,该法是评判天敌对害虫空间跟随关系较为理想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马秀芳,张文军[2](2019)在《河西地区制种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制种玉米是河西地区的支柱产业,由于双斑长跗萤叶甲的为害,造成制种玉米大幅度减产。本文从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防治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20期)

李瑜辉,刘鑫,郭二虎,范惠萍,王丽霞[3](2019)在《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量及活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智能人工气候箱等设施分别测定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取食量和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虫取食量随着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适取食温度在25~28℃之间;取食玉米花丝时,28℃取食量最大,为(17.47±3.94)mg/d;取食大白菜时,25℃取食量最大,为(18.88±1.68)mg/d。在15℃时双斑长跗萤叶甲丧失飞行活动能力;17℃时该虫基本丧失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取食量和活动能力均存在较大影响,是制约该虫活动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毕守东,张书平,余燕,王振兴,李尚[4](2019)在《聚块大小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聚块大小对茶园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影响,为确定最佳样方面积提供科学依据。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方法和聚集强度指数法研究两种茶园两年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规律性,聚集格局的差异和种群聚集均数变化。不同大小聚块的均方差均出现1~2个峰值,聚块中有1~8个基本样方(K)时,随着K的增大,聚集格局的扩散系数C和种群聚集均数λ都不断增大,其他格局时C和λ不断变小,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2、4、8时与K为1时的聚集程度|w|值均小于|w|_(0.05)。茶园双斑长跗萤叶甲存在1~2种不同尺度的聚集空间,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个体群占据最小范围为2个基本样方,即4 m~2,为最佳样方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1期)

高宇,徐凤晓,李汉宇,王迪,史树森[5](2018)在《大豆双斑长跗萤叶甲综合治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已上升为东北春大豆的主要害虫。文章从识别方法、发生规律、防治策略、防治措施方面介绍了大豆双斑长跗萤叶甲研究寄主,并结合大豆生产现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大豆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张志虎,陈静,唐思琼,张静,李伦[6](2018)在《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对α-红没药醇等棉花和玉米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有引诱或趋避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引诱或趋避作用的挥发物。【结果】10μg/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1、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结论】10μg/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明显的引诱趋性,可作为该叶甲的引诱剂成分。(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郭丹丹[7](2018)在《双斑长跗萤叶甲头部超微结构及其对寄主挥发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是棉花、玉米、高粱和粟等作物的重要害虫。本文以双斑长跗萤叶甲对寄主植物的化学生态适应为切入点,通过GC-MS采集鉴定棉花和玉米的挥发性化合物的组分和含量,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筛选出对该虫具有电生理及行为活性的化合物,明确该虫定位寄主的主要挥发物组分。同时,利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该叶甲触角和口器的形态结构,明确触角和口器感器在寄主选择中的作用,为阐明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寄主选择机理,利用天然活性物质防治该害虫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1)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头部超微形态该叶甲雌雄成虫触角为线状,共11节。触角感器共有7种,分别是毛形感器Ⅰ型、毛形感器Ⅱ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型、锥形感器Ⅱ型、钟形感器和波恩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Ⅰ型数量最多,刺形感器数量较少。该叶甲成虫和老熟幼虫均属咀嚼式口器,与成虫不同的是,老熟幼虫下颚须3节,下唇须2节。成虫口器上分布有毛形感器、内唇感器、叶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等5种感器;老熟幼虫口器上除叶形感器未发现外,其余4种感器均被观察到。(2)棉花和玉米挥发物的组成及日变化规律无虫害的棉花叶片中共检测出40种化合物,主要为萜类、脂类、醇类、酮类、酸类等化合物;虫害为害棉花叶片6h、18h、24h、36h、48h后,分别收集到32、35、36、44、26种化合物。与无虫害的棉花叶片相比,虫害后的叶片中萜类和醛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变化较明显。其中,D-柠檬烯、β-檀香烯、甘香烯、(E)-β-金合欢烯、正十五碳醛和(E)-2-己醛等是虫害后新产生化合物,γ-萜品烯、3-蒈烯、1-石竹烯、β-紫罗酮和(+)-α-长叶蒎烯等化合物在虫害后消失。无虫害的玉米叶片中共检测出29种化合物,主要为萜类、醛类、脂类、醇类等化合物;虫害为害玉米叶片6h、18h、24h、36h、48h后,分别收集到32、32、33、37、26种化合物。与无虫害的玉米叶片相比,虫害后的叶片化合物种类的变化显着,其中萜类、醛类和醇类化合物差异较大。β-蒎烯、β-月桂烯、蛇麻烯、β-檀香烯、γ-红没药烯、橙花叔醇、β-红没药醇、(E)-2-己醛等为虫害后新产生化合物,1-石竹烯、7-十叁烯醇、植物醇、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化合物在虫害后消失。(3)双斑长跗萤叶甲对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及嗅觉行为反应该叶甲雌、雄成虫均对10μg·mL~(-1)和1μg·mL~(-1)的γ-萜品烯、10μg·mL~(-1)的D-柠檬烯、10μg·mL~(-1)的β-紫罗酮的EAG反应较明显,对10μg·mL~(-1)和10-2μg·mL~(-1)的α-石竹烯和10μg·mL~(-1)、1μg·mL~(-1)和10-2μg·mL~(-1)的氧化石竹烯的反应次之,对十二烷、十叁烷的反应较不明显。在10μg·mL~(-1)刺激剂量条件下,β-紫罗酮对雌虫表现出明显的引诱作用,γ-萜品烯和氧化石竹烯对其有显着的驱避作用;γ-萜品烯和D-柠檬烯对雄虫具有显着的引诱作用,β-紫罗酮对其具有显着的驱避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志虎[8](2018)在《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原发生于东北和黄淮海地区,1998年在新疆奎屯出现,2001年开始为害棉花,至2006年已遍及北疆棉区,成为新疆棉花上的主要害虫。该害虫寄主范围广泛,是玉米、粟和高粱等作物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取食叶片,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论文应用植物形态学、植物营养学分析对比双斑长跗萤叶甲嗜食的寄主植物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差异,以及寄主植物对该叶甲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的影响,并利用触角电位仪、Y形嗅觉仪,筛选出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具有电生理及行为活性的化合物,为利用天然活性物质防治该害虫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寄主植物对双斑长跗萤叶甲营养物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和玉米叶片中含水量、含氮量、总蛋白、可溶性总糖无显着性差异,而棉花叶片中的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玉米叶片;玉米叶片各部位毛数无显着性差异,棉花叶片中部毛数显着多与其他部位,亦显着高于玉米叶片中部毛数。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取食棉花叶片后,虫体甘油叁酯和总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取食玉米叶片的,取食玉米叶片后,虫体总氨基酸显着高于取食棉花叶片的,而雄虫取食玉米叶片后,虫体可溶性总糖含量显着高于取食棉花叶片的,而雌虫无显着差异;取食棉花的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相对寿命和产卵率均高于取食玉米的。2、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10种挥发物的EAG反应。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α-长叶蒎烯、α-红没药醇、α-蒎烯、月桂烯、3-蒈烯、1,3丁二烯、棕榈酸反应较为明显;雌虫对10种挥发物部分浓度均有明显反应。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3-蒈烯反应最敏感,雌虫对α-红没药醇反应最敏感。3、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1、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综上所述:(1)棉花叶片中的总氨基酸含量较高于玉米叶片,而其他营养物质无差异,表明氨基酸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双斑长跗萤叶甲偏好取食棉花的影响因子之一;棉花叶片中部毛数显着多余其他部位,表明叶片毛数越多对该叶甲的取食活动影响越大。(2)取食棉花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显着高于取食玉米的,且更有利于该叶甲的生长发育,表明在这两种寄主中,棉花是该叶甲更适合的寄主植物。(3)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明显的引诱趋性,可作为该叶甲的引诱剂成分。(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景皓[9](2018)在《双斑长跗萤叶甲寄主选择迁移规律及化学防控适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是一种在我国分布范围极广的多食性害虫。近几年该虫在东北地区普遍发生,为害加重。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12科31种寄主植物上的消长动态,通过嗅觉试验及嗜食性试验对寄主选择进行分析研究,明确该虫在不同时期为害寄主植物的迁移规律,为该虫科学合理防治提供理论指导。1、该虫在吉林地区一年发生1代,6月中旬始见成虫为害,8月中旬转入盛发期,9月初虫口数量开始下落,直至9月末成虫为害结束。成虫主要为害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锦葵科、茄科等植物的叶片、花丝花穗、幼嫩果实。6月末发生初期主要取食寄主为稗草、萹蓄等植物,以禾本科为主,主要分布在田边杂草群中。7月份虫害逐渐加重,转入大田作物进行为害,主要取食寄主植物为水稻、玉米等禾本科植物。8月份该虫进入盛发期,其主要为害寄主植物锦葵科中的棉花等植物。9月份该虫活动减弱,主要寄主植物为萹蓄,9月上旬后该虫成虫逐渐消失。2、通过嗅觉选择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寄主选择试验发现,在供试的10科12种寄主植物中,锦葵科的棉花对双斑长跗萤叶甲具有强烈诱集作用,诱集到该虫成虫数目较大。利用碟叶法和网格法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对主要寄主嗜食行的研究,发现该虫对锦葵科的棉花、苘麻,禾本科的玉米、水稻,十字花科的白菜,豆科的大豆,葫芦科的黄瓜等寄主植物表现出极高的嗜食性。3、双斑长跗萤叶甲喜食棉花、大豆、十字花科蔬菜,随着各种作物的生长选择幼嫩寄主,在各种寄主上不断迁移危害。在发生初期,双斑长跗萤叶甲主要集中在杂草上危害,大田作物上主要集中在棉花与大豆上,蔬菜作物主要集中在大白菜和茄子上。在发生高峰期,从早期发生的寄主上逐渐向大田作物上迁移,大田农作物水稻、玉米、高粱上发生量均较高,蔬菜作物上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蔬菜大白菜和西兰花上,而杂草则迁移到稗草与萹蓄上危害。发生后期,双斑长跗萤叶甲从大田作物迁移到萹蓄和大白菜上为害。4、在7月初至7月中旬,在主要寄主植物进行药剂喷雾防治,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马晓江,张志虎,王中,张艳香,陈静[10](2018)在《短时高温胁迫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游离氨基酸、海藻糖和可溶性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短时高温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不同高温(33、37、41、45℃)不同时间(0.5、1.5、2.5、6、12h)处理条件下,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海藻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处理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在处理时间相同时,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对45℃高温也有一定的适应性,这预示着在气候变暖趋势下,双斑长跗萤叶甲仍将是新疆棉花上重要的害虫之一。(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2期)

双斑长跗萤叶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种玉米是河西地区的支柱产业,由于双斑长跗萤叶甲的为害,造成制种玉米大幅度减产。本文从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防治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斑长跗萤叶甲论文参考文献

[1].宋学雨,钱广晶,张书平,余燕,李尚.茶园天敌昆虫与卵形短须螨及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空间跟随关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2].马秀芳,张文军.河西地区制种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控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3].李瑜辉,刘鑫,郭二虎,范惠萍,王丽霞.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量及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4].毕守东,张书平,余燕,王振兴,李尚.聚块大小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9

[5].高宇,徐凤晓,李汉宇,王迪,史树森.大豆双斑长跗萤叶甲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大豆科技.2018

[6].张志虎,陈静,唐思琼,张静,李伦.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对α-红没药醇等棉花和玉米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J].新疆农业科学.2018

[7].郭丹丹.双斑长跗萤叶甲头部超微结构及其对寄主挥发物的响应[D].石河子大学.2018

[8].张志虎.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适应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9].刘景皓.双斑长跗萤叶甲寄主选择迁移规律及化学防控适期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10].马晓江,张志虎,王中,张艳香,陈静.短时高温胁迫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游离氨基酸、海藻糖和可溶性糖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8

标签:;  ;  ;  ;  

双斑长跗萤叶甲论文-宋学雨,钱广晶,张书平,余燕,李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