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清
(上海航道工程总承包有限责任公司,201900)
【摘要】在污染水体治理中底泥疏浚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污染底泥疏浚,可以帮助清楚水体中的污染源,有效改善水质、水源生态环境。作为环境治理工程,底泥疏浚在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上同样具备重要作用。为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在底泥疏浚工程中需要合理设计疏浚工程清淤方案与施工方案,注重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方可避免水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关键词】龙阳湖底泥疏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根据武汉市《2010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全市69个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的营养状态评价结果为:中营养状态的25个,轻度富营养状态的19个,中度或重度富营养状态的25个。因水而兴的武汉,在强化了水安全建设后,又面临水环境恶化的威胁,特别是城区湖泊水体质量的恶化,使武汉市处于“优于水而忧于水”的尴尬境地,水环境污染已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损害了城市整体形象。龙阳湖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是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之一,因此对龙阳湖底泥进行疏浚,对改善湖水质、生态环境及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简介
长期以来,龙阳湖处于企业和居民生活区包围之中,由于污水直接排放入湖,污水中的污染颗粒不断沉淀并污染淤泥,导致水污染日益突出,水体发黑发臭,为劣V类;湖底表层形成厚度50-100cm的污染层,颜色深黑-深灰色,略有臭味,与周边环境建设极不相称。
清淤是解决湖泊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水环境改善大体遵循“截污、清淤、引水、修复”这样的八字方针,针对汉阳地区的水环境特点,在截除点源污染、完善区域内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工程的措施,从净化受污染湖水、底泥污染控制等方面着手,利用水力调度沟渠连通与修复等工程恢复江湖水力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动态水网,以达到初步改善湖泊水质目的;同时,注重改善水体景观功能,恢复六湖水生植被、恢复湖泊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维护湖泊生态系统稳定与良性循环。
二、龙阳湖底泥疏浚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一)总体设计原则
湖泊底质的改善一直都是控制污染源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工程改善的基础所在,在污染严重的区域,通过实施底泥疏浚工程施工,就能够降低内源污染的释放,这样也可以将水体富营养化的“源”与“汇”的主要部分消除,这一项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大幅度改善水质指标[1]。为了阻止沉积物内源营养向水体释放,需要尽量扩大的底泥疏浚面积、更深的疏浚深度,这样所取得的效果就越好,但是所耗费的成本费用也会相应增多。所以,根据底泥淤积的污染程度合理确定疏浚的厚度与范围。
(二)清淤疏挖方案比选
在本次清淤施工中,考虑到龙阳湖需要承担周边区域调蓄与排放雨水的功能,所以本次清淤面积达到整个湖区的30%,由于三个清淤的区域较为分散,再加上淤泥为沉积底泥,如果选择排水干滩施工,其工程的围堰方量偏大,并且对于城区之内的排水施工导流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清淤方案选择挖泥船水下开挖的方式。
(三)场址选择原则
第一,在选择场址时,应该根据龙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总体建设要求来进行,并且还需同周边沿线的建设项目开发保持相互的一致。第二,场址的选择应该避免对周边的环境产生第二次的污染。第三,满足施工要求,做好就近选择,避免因为长距离的运输给施工带来影响和污染。第四,尽可能少征地、少拆迁,选择空地、鱼塘等区域[2]。
(四)疏浚淤泥输送方案
本工程疏浚淤泥固化处理场址为龙口闸汤山村一空地处,公安疗养院清淤点和龙阳湖西北角清淤点距底泥固化厂址(水路)相聚约2250m和1500m,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查后,选择环保型的绞吸式挖泥船,在具体的施工环节,应该根据挖泥船的施工进度,沿着湖面选择浮筒布设排泥管线,由于需要进行清淤的区域距离固化处理厂的距离达到3km,所以,选择排泥管输送。
(五)疏浚淤泥处理工艺方案比选
表1常见的淤泥处置方案
综合分析,本工程选择脱水固结一体化工艺更为有利,这样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三、龙阳湖底泥疏浚工程质量控制
(一)施工精确定位
在抓斗臂杆的顶部安装GPS定位天线,注意防水与防震保护措施。按照设计图纸,在GPS定位软件上绘制开挖范围的拐点坐标,屏幕软件开挖点位置实际上就是下斗的实际位置。当移动斗臂让屏幕显示挖点能够落到设计清除线之上,就可以将定位完成。精确定位质量控制如下:第一,对船机性能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确保其能够安全的运行。第二,对GPS基站以及接收机的参数也需要定期及时的检查[3]。
(二)挖泥施工
在挖泥过程中,需要从施工方案的审查、施工技术交底、实际操作、复核测量、整理资料等多个方面对施工质量进行保障。
第一,做好施工单位施工方案审查,并且根据问题做好相关意见的批复。第二,在开挖之前,需要同现场的施工技术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做好施工人员技术摸底,然后根据现场的试挖,开展分析指导,以提升施工效率。第三,组织现场施工人员针对下斗深度、施工经验进行相互的交流,以加深对本工程的认识,统一开挖规则与操作技术,统筹安排施工船舶,确保施工现场的有序化,尽可能控制好后期的扫浅工作量的控制。第四,进行水尺的复核,确保水位读取的准确性,这样可以让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测杆或者是打水佗进行开挖效果的检验,并且督促施工人员做好抓斗控制,避免出现超深、超挖的局面出现。第五,做好水深的测量,一般每间隔3~4天就需要进行一次水深测量,根据设计要求的高程系统出图以及平面控制系统,做好相应的对比分析,检查浅点的分布、开挖方向以及超深等施工情况,做好偏差的及时纠正,协调下一步施工,通过信息化来全方位指导施工。
四、结语
一直以来,在湖泊的内源污染处理中底泥疏浚都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但是在底泥疏浚中,需要加强施工管理,才能确保治理工程长效的运行下去,真正实现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等待结束底泥疏浚工程之后,还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跟踪监测湖泊的水环境和水生生态,这样才可以及时了解底泥疏浚工程对水环境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丁亚,王俊,聂杰.江苏省河湖生态疏浚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2:98-99.
[2]马艳君.浅谈内河航道疏浚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02:248-249.
[3]潘超峰.环保疏浚工程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