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药方论文-孟丽萍

古今药方论文-孟丽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今药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豆根,减毒增效,配伍规律,主治病证

古今药方论文文献综述

孟丽萍[1](2013)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山豆根的理论与经验,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查询检索系统”和“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探讨山豆根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既能控制山豆根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行合理配伍,提供文献支持和临床用药参考。方法:文献学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以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对山豆根的记载,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平台,利用频数描述和多元分析方法,总结分析山豆根方的基本用药特点,包括方源、给药途径(内服与局部用药)、剂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挖掘山豆根不同主治病证常见药物组合,探究其配伍规律。结果:通过频数分析,得到了与山豆根配伍药物的频数分布特征,以功效归类,提炼、总结出常与其配伍的高频药物与相应的主治病证范围;通过多元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山豆根处方中对其功用、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搭配,为分析山豆根减毒增效配伍组合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论:山豆根在方剂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运用频数和多因素分析,初步总结出山豆根减毒增效的配伍规律:配伍甘草,是解山豆根之毒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合麦冬、生地、白芍等,可防苦燥伤阴之偏。与桔梗、甘草合用,是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的有效组合;治疗心肺之火上攻之咽喉肿痛,与射干、板蓝根、玄参等为伍,也颇为常用;治痘毒咽痛,则与升麻、紫草、葛根等相配;治痰热蕴肺、风寒外束之咳喘,多与半夏、细辛、陈皮、麻黄配伍;治肺热阴虚之咳喘,每与麦冬、生地、白芍、知母、丹皮搭配;治痈疮肿毒,常与连翘、银花、重楼、板蓝根合用;治急性肝炎,多与虎杖、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配伍;治慢性肝炎,每配伍连翘、白花蛇舌草清除余毒,合以丹参、丹皮、枳壳等调畅气血;配以黄芪、白术、当归等扶助正气;银屑病,常与连翘、土茯苓、板蓝根、赤芍、丹皮等配伍。若与大黄、神曲为伍,可能使毒性增强。本课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编号:2009CB522800)的资助。(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11-20)

曹丹[2](2012)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辛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细辛的理论与经验,构建“细辛方药数据库查询检索系统”和“细辛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探讨细辛的减毒增效配伍规律,为临床既能控制细辛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行合理配伍,提供可能的客观依据。方法:通过梳理历代本草着作、《中医方剂大辞典》及其他医籍中有关细辛的应用演变、方药配伍及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主要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2010版)为数据采集源,构建“细辛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平台,对含细辛的方剂中细辛与各药物之间相互配伍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药性及现代研究成果,探讨细辛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结果:通过频数分析,得到了与细辛配伍药物的频数分布特征,以功效归类,提炼、总结出常与其配伍的高频药物与相应的主治病证范围;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得到细辛处方中对其功用、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配伍,为分析细辛减毒增效配伍组合提供客观的依据。结论:细辛在方剂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运用频数和因子分析,从药性理论中的性味角度总结出细辛减毒增效配伍规律:减毒——以收制散、以寒制温、扶正制毒、同性制毒;增效——相辅相成(以辛散之、以温助之、以甘补之),相反相成(寒热并用、散收兼用、补散兼施、温通并用)。本课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有毒中药毒性与功效、证候关系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9CB522802)的资助。(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20)

张玉修[3](2011)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半夏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半夏的理论与经验,构建“半夏方药数据库查询检索系统”和“半夏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探讨半夏减毒增效的配伍规律,为临床既能控制半夏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行合理配伍,提供可能的客观依据。方法:通过梳理历代本草着作、《中医方剂大辞典》及其他医籍中有关半夏的应用演变、方药配伍及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主要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为数据采集源,构建“半夏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平台,在含有半夏的方剂中,对半夏与各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现代药性理论及研究成果,探讨半夏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结果:通过频数分析,得到了与半夏配伍药物的频数分布特征,以功效归类,提炼、总结出常与其配伍的高频药物与相应的主治病证范围;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半夏处方中对半夏功用、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搭配,并结合历代本草着作及现代研究进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分析半夏减毒增效配伍组合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论:半夏为治湿痰之要药。临床广泛用于痰湿诸证,其毒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相对的,也是可控的,半夏在方剂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运用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从药性理论中的性味角度总结出半夏减毒增效配伍规律:减毒——以寒制热、以甘缓毒、以润制燥、相杀解毒。增效——同类相从(辛温同施、辛热同施、辛行并用、两降相合),异类相使(燥渗并用、辛通结合、清降同用、辛消同用),相反相成(润燥同施、辛开苦降、寒温共用)。本课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9CB522800)的资助。(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4-20)

邵立立[4](2011)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吴茱萸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吴茱萸的理论与经验,构建“吴茱萸方药数据库查询检索系统”和“吴茱萸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探讨吴茱萸的减毒增效配伍规律,为临床既能控制吴茱萸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行合理配伍,提供可能的客观依据。方法:通过梳理历代本草着作、《中医方剂大辞典》及其他医籍中有关吴茱萸的应用演变、方药配伍及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主要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2010版)为数据采集源,构建“吴茱萸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平台,对含吴茱萸的方剂中吴茱萸与各药物之间相互配伍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药性及现代研究成果,探讨吴茱萸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结果:通过频数分析,得到了与吴茱萸配伍药物的频数分布特征,以功效归类,提炼、总结出常与其配伍的高频药物与相应的主治病证范围;通过多元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吴茱萸处方中对其功用、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搭配,为分析吴茱萸减毒增效配伍组合提供客观了依据。结论:吴茱萸在方剂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运用频数和因子分析,从药性理论中的性味角度总结出吴茱萸减毒增效配伍规律:减毒——以寒制热、以柔克刚、以收制散、以甘缓急;增效——同类相从(以辛散之、以温助之、以甘补之),异类相使(寒热并用、散收兼用、刚柔相济、温通并用)。本课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编号:2009CB522800)的资助。(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4-20)

鲍捷[5](2010)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附子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附子的理论与经验,系统整理附子减毒增效的配伍规律,为临床如何既能控制附子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行合理配伍,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通过梳理历代本草着作、《中医方剂大辞典》及其他医籍中有关附子的应用演变、方药配伍及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数据采集源,创建并运用“附子方药数据分析系统”,对含附子的方剂中附子与各药物之间相互配伍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药性理论及现代研究成果,探讨附子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结果:通过频数分析,得到了与附子配伍药物的频数分布特征,提炼、总结出常与其配伍药物的大类与常用药物;通过多元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得到附子处方中对附子功用、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搭配,在一定程度上为分析附子减毒增效配伍组合提供了依据。结论:附子乃“回阳救逆之第一品药”。临床广泛用于阳虚寒凝诸证,其毒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相对的,也是可控的,附子在方剂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运用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从药性理论中的性味角度总结出附子减毒增效配伍规律:增效——相辅相成以增效(以辛散之、以温助之、辛甘化合)、相反相成以增效(补泻并用,助阳通腑,温润结合,滋肾助阳);减毒——以寒制热、以甘缓毒、以柔克刚、调正抑毒。本课题得到了国家973项目——“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9CB522800)的资助。(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4-20)

刘敏[6](2009)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人参应用配伍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论文通过对人参的药性、功效、主治、应用沿革,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探讨古今医家应用人参的临证思维、配伍规律及其药、方应用的演变,为进一步开展人参对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并为临床正确运用中药,拓宽辨证思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以历代本草文献和彭怀仁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等为依据,采用以药为纵,以方为横,药方纵横的表述形式,对人参的药性、功用、主治及由人参组成的方剂进行了收集梳理,并筛选出应用人参的方剂282首,其中单方11首,复方271首。以朝代为序,力求反映人参及其所含人参方剂在各个朝代应用演变、发展的内容。结果:1.人参具益气、补血、生津、补阳、安神、益智、固脱、活血、扶正祛邪之功,功用虽广,而补气为其基本功效。2.人参的主治病证虽多,然“气虚”为其基本病机,“神疲、乏力、脉微或弱”为其证治的主要表现特征。3.气虚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主要有两种情况,即“气虚致病”与“病致气虚”。因此,在临证处方时应有所侧重,权衡变宜,同时也考虑到“治未病”、防传变的主导思想,以安未受邪之地。4.人参在各类方剂中的配伍应用的主要意义是:解表剂中配伍人参,扶正以驱邪;泻下剂中配伍人参,攻下不伤正;和解剂中配伍人参,扶正以托邪;清热剂中配伍人参,补气生津益胃;温里剂中配伍人参,益气以生阳;理气剂中配伍人参,使理气而不耗气;活血祛瘀剂中配伍人参,益气以行血,祛瘀不伤正;补血剂中配伍人参,气旺以生血;治燥剂中配伍人参,益气生津止渴;开窍剂中配伍人参,固本以防脱;安神剂中配伍人参,宁神开心益智等。5.中医临证运用人参,应“既尊循传统的中医理论法度,又参照人参的现代药理研究”,才能充分发挥药效。6.使用人参必须辨证用药,决不可滥用。尽管人参的毒理研究表明毒性很小,但因服用不当产生的毒副作用,而导致死亡的仍有时有所见。所以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把握药量,并时刻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变化,以作妥善处理。结论:人参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因能起死回生,救急扶危,故有“神草”之称。因其补气作用较强,并有升提之性,而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固精,故又有补气生血,补气活血、补气摄血、补气生津、托毒排脓,生肌敛疮等功效。且人参之性,阳中微阴,功能补五脏,通行十二经,故凡五劳六伤、七情致病以及诸气血、津液不足之证,经过适当配伍,皆可使用。人参的补益作用,远远超出了补肺气、补脾气等狭义的补气范围。(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20)

张泽金[7](2009)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桂枝应用及配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论文通过对桂枝的功效、应用沿革,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探讨古今医家应用桂枝的辨证思维及其药方应用演变,归纳桂枝的应用及配伍规律,对进一步开展桂枝对疾病的防治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意义,并为如何正确运用中药,提供重要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着“考镜源流,辩章学术”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以药为纵,以方为横,对桂枝的功用、主治及由桂枝组成的方剂进行了收集梳理。本论文所选的桂枝方剂,以组成药物十五味以下为限,主要从《中医方剂大辞典》,部分从古代文献中选出。对桂枝的药性、功用及其配伍应用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与结论:1.桂枝应用广泛,涉及内、外、妇、儿、骨伤诸科疾病。但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温热病、阴虚阳盛、血热妄行之证禁服。孕妇慎服。2.桂枝功用虽广,但通阳为其基本功效,发汗解肌、调和营卫、温阳助阳、化气行水、化瘀、止痛、利肝调气多为配伍后的作用。3.桂枝配伍用量的多寡,也是其治病取效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充分发挥桂枝的药效,不仅要熟谙药性、功用,还应当重视桂枝的配伍用量。4.桂枝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特别是桂枝药对配伍的固定搭配,往往是影响或决定含桂枝方剂功效的主要因素。5.现代临床,应用桂枝组方,应遵中医法度,可适当参照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但应在遵守中医法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参照其的现代药理作用,否则会形成“对病欲愈,执方欲加”之弊端。结语:学生在学习古今医籍及其医家应用桂枝经验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探索其从古至今应用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对如何正确有效的运用桂枝提出了自己见解。(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10)

肖家军,方晓阳[8](2008)在《肝癌中医古今药方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治疗肝癌的古代方和现代方的对比研究,主要从药物出现频率,核心药物、核心药物功效分类以及药对等方面分析古今治疗肝癌药物的异同,并分析其异同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期刊2008年12期)

高嘉骏,王洪图[9](2007)在《草果古今药方纵横》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与方剂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用于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数千年来,经过前人长期的实践与认识,从药物的认识,到单方、复方的应用,沉积了无数先人的智慧成果,是中医药学留给世人的一个伟大宝库。文章通过综合古今对于草果的记载,并对其出处、功能、主治范围进行分析,一方面不仅可以反映历代对于草果的应用与发展演进过程,集中体现医家组方之思路以及对于疾病的综合思维,同时通过对草果相对完整而系统的论述,更可进一步作为临床研究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期刊2007年01期)

肖家军,方晓阳[10](2006)在《肝癌古今药方统计结果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医研究,如《现代中医肿瘤学》[1];《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2];《临床中医肿瘤学》[3]等着作中,都把肝癌归入“肥气”、“伏梁”、“痞气”、“肝胀”、“肝壅”、“臌胀”、“瘕”、“胁痛”等疾病的范畴,这反映了现代医家对肝癌与古代中医疾病之间关(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期刊2006年10期)

古今药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细辛的理论与经验,构建“细辛方药数据库查询检索系统”和“细辛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探讨细辛的减毒增效配伍规律,为临床既能控制细辛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行合理配伍,提供可能的客观依据。方法:通过梳理历代本草着作、《中医方剂大辞典》及其他医籍中有关细辛的应用演变、方药配伍及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主要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2010版)为数据采集源,构建“细辛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平台,对含细辛的方剂中细辛与各药物之间相互配伍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药性及现代研究成果,探讨细辛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结果:通过频数分析,得到了与细辛配伍药物的频数分布特征,以功效归类,提炼、总结出常与其配伍的高频药物与相应的主治病证范围;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得到细辛处方中对其功用、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配伍,为分析细辛减毒增效配伍组合提供客观的依据。结论:细辛在方剂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运用频数和因子分析,从药性理论中的性味角度总结出细辛减毒增效配伍规律:减毒——以收制散、以寒制温、扶正制毒、同性制毒;增效——相辅相成(以辛散之、以温助之、以甘补之),相反相成(寒热并用、散收兼用、补散兼施、温通并用)。本课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有毒中药毒性与功效、证候关系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9CB522802)的资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今药方论文参考文献

[1].孟丽萍.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2].曹丹.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辛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3].张玉修.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半夏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4].邵立立.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吴茱萸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5].鲍捷.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附子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6].刘敏.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人参应用配伍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7].张泽金.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桂枝应用及配伍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8].肖家军,方晓阳.肝癌中医古今药方的对比分析[J].中国肿瘤.2008

[9].高嘉骏,王洪图.草果古今药方纵横[J].天津中医药.2007

[10].肖家军,方晓阳.肝癌古今药方统计结果之比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

标签:;  ;  ;  ;  

古今药方论文-孟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