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浙江省,新高考,高考改革,选考
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关春燕,何淑贞,吕君[1](2019)在《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选考科目设置优化路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肯定新高考改革的历史意义基础上,充分分析全国在浙招生高校和浙江省在浙招生高校选考科目设置的现状以及多元主体对选考科目设置的态度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各招生专业设置选考科目的优化路径,并对考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提供相关建议,希望能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森,刘世清[2](2019)在《新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反响研究——基于上海市高中教师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新高考社会反响调查:教师问卷"数据,以上海市新高考科目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新高考的反响。结果表明:一是高中教师对"新高考改革目标达成"、"选课走班制的认可"以及"工作负担"的反响水平较低。二是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工作负担加重问题。在"工作反响""改革措施""改革目标达成"等方面,不同学科教师的反响存在显着差异。叁是物理、思想政治、生命科学、外语科目的任课教师对新高考的正向反响水平较低。据此建议,一是明确考试难度及范围,并保持政策稳定;二是以教学为中心协调教师工作,系统完善"选课走班制"。(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4期)
杨国金[3](2019)在《为“培养什么人”立杆定标——高考综合改革考试科目设置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国务院决定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全面设置考试科目,分类提出考试要求,建立"两依据、一参考"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考试科目设置是为"培养什么人"立杆定标,直接关系到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转化落地。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科目设置的变化,分析当前试点省份改革实践的得失,笔者认为,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本文来源于《湖北教育(政务宣传)》期刊2019年02期)
胡继雄[4](2017)在《高考科目设置从“套餐”改为“自助餐”——恢复高考40年科目设置改革的历史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逐步深入,考试科目的设置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展的历程,从文革到现在,高考已恢复40年。通过对高考科目设置的梳理,在每一历史阶段,考试科目及招生方式都有其不同的鲜明特色,分析考试招生的阶段性特征,探索恢复高考40年考试科目设置的规律,科学设置高考科目,使整个高考科目的设置能够客观、公平、合理地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为科学选拔人才作出贡献。(本文来源于《湖北招生考试》期刊2017年03期)
戚明钧,宋雪[5](2016)在《高考新政策下的科目设置改革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考科目设置关乎高校人才选拔和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受到考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高考科目设置长期处于变革之中,并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回顾反思高考科目设置的流变历程,总结探讨不同阶段改革的成败得失,对于准确把握高考新政策下科目设置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推动高校人才选拔的多样化和合理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余澄,王后雄[6](2015)在《我国高考科目设置的发展历程及其改革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考科目设置的演变历经了"高校单独招考模式"、"大文大理设置模式"、"两考并置模式"、"3+X设科模式"、"新课程3+X设科模式"五大阶段。目前,上海、浙江两地开展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试点,顺应了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和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在扩大高校与考生双向选择权、深化考试综合评价改革、克服一考定终身弊端、理顺高考与学考的关系、减轻学考心理压力和负担等方面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35期)
罗立祝[7](2015)在《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对高中教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其中高考科目与内容的改革力度最大,论文从高考文理不分科、外语一年两次考试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叁个方面,结合其演变历程,研究这些改革对高中教育教学将产生的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考试》期刊2015年09期)
柳学智[8](2015)在《高考科目设置与专业性向测定——破解新一轮高考改革困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高考制度面临着高校招生自主权难以落实、考生专业性向未受重视、一次考试机会偶然性大等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高考制度必须改革过度统一的科目设置和权重设置,充分尊重考生不同学科能力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高校不同专业的选拔要求。在高考的统一框架下,考试科目设置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国家统一设定必考科目和各科目权重范围,由高校自主设置各专业的选考科目和各科目具体权重,由考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和相应专业。将原始分数线性转换之后,依据各科目权重合成各专业总分。高校依据各专业的总分顺序和考生的志愿顺序录取新生。高考改革的关键是,坚持高考统一性和差异性相平衡原则,通过高考科目设置和权重设置,测量考生的专业性向,使考生根据学科优势选择适合自身专业性向的专业,高校按照专业特点录取相应专业性向的考生。(本文来源于《中国考试》期刊2015年08期)
李维[9](2015)在《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实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实施研究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现实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研究课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与学生、教师、中学、高校等多方主体的现实利益密切联系,而且其实施的状况直接牵动着整个教育体系。本论文第一部分为恢复高考以来,文理分科及高考科目设置的历史演变。首先梳理了恢复高考以来文理分科的高考科目设置的四种典型模式,分别是高考“文六理七”科目设置模式、会考基础上的高考“3+2”科目设置模式、高考“3+X”科目设置模式和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模式。然后,分析了文理不分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文理不分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探讨了文理不分科和高考科目设置的关系。第二部分为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及试点方案的研究。呈现和分析了新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和上海市、浙江省两个试点省份的高考科目设置实施方案。探讨了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扩大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权、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以及高考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接更为紧密等叁个积极作用。进而总结了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实施中面临的如何科学划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等级和如何避免学生选择科目的功利性倾向两个问题。第叁部分为国外文理不分科背景下大学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现状和启示。探索了美国ACT和SAT科目设置的现状以及德国、英国大学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现状。继而,得出了国外文理不分科背景下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设置对于我国学业水平考试的等级划分和避免学生功利选择科目的启示。第四部分为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的实施。本部分从学生、中学和高校叁个主体出发,寻求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实施办法。中学生要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为此,要树立正确的科目选择观念和增强自主选择科目的能力;中学要积极应对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带来的变化,全面转变教学方式,要及时合理调整教学组织形式,科学配置师资力量和正确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科目;高校要按照大学的定位和目标确定选考科目的范围,不仅不同层次的高校要提出相应的选考科目范围,不同专业群类也要提出合适的选考科目范围。最后,本研究综合文理不分科和高考科目设置两大教育体系的热点和焦点,尝试对我国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的实施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卢希起[10](2014)在《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科目设置及分值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鲁昕的讲话,再一次激起了高考改革的涟漪。笔者认为,高考改革的核(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6-25)
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新高考社会反响调查:教师问卷"数据,以上海市新高考科目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新高考的反响。结果表明:一是高中教师对"新高考改革目标达成"、"选课走班制的认可"以及"工作负担"的反响水平较低。二是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工作负担加重问题。在"工作反响""改革措施""改革目标达成"等方面,不同学科教师的反响存在显着差异。叁是物理、思想政治、生命科学、外语科目的任课教师对新高考的正向反响水平较低。据此建议,一是明确考试难度及范围,并保持政策稳定;二是以教学为中心协调教师工作,系统完善"选课走班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关春燕,何淑贞,吕君.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选考科目设置优化路径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2].王森,刘世清.新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反响研究——基于上海市高中教师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3].杨国金.为“培养什么人”立杆定标——高考综合改革考试科目设置的价值取向[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19
[4].胡继雄.高考科目设置从“套餐”改为“自助餐”——恢复高考40年科目设置改革的历史述评[J].湖北招生考试.2017
[5].戚明钧,宋雪.高考新政策下的科目设置改革探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余澄,王后雄.我国高考科目设置的发展历程及其改革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7].罗立祝.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对高中教育的影响[J].中国考试.2015
[8].柳学智.高考科目设置与专业性向测定——破解新一轮高考改革困局[J].中国考试.2015
[9].李维.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实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卢希起.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科目设置及分值调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