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色苷衍生物论文-刘书晶

花色苷衍生物论文-刘书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花色苷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桑葚酒,辅色,花色苷衍生物,模拟消化

花色苷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书晶[1](2018)在《桑葚酒花色苷衍生物形成规律及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桑葚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桑葚花色苷作为桑葚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抗氧化、抗肿瘤和预防糖尿病等生理活性被相继报道。桑葚酒是一种新兴的果酒,营养价值高,能满足现代人们追求营养健康的饮食需求。但是花色苷稳定性差,加工过程中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降解。本试验研究了陈酿方式、酚酸辅色对桑葚酒花色苷及衍生物的影响,建立模拟体外消化和氧化损伤细胞模型,考察桑葚酒花色苷及其衍生物生物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不锈钢桶和橡木桶陈酿桑葚酒,考察陈酿方式对桑葚酒中总酚含量、清除DPPH·能力、清除ABTS·能力、色泽(色度和色调)、花色苷及衍生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葚酒中主要存在两种花色苷单体,分别是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3-芸香糖苷。陈酿80 d,不锈钢桶中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3-芸香糖苷分别下降了94.12%,92.14%,橡木桶中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3-芸香糖苷分别下降了96.82%,96.65%,由此可见,不锈钢桶桑葚酒在陈酿前期有利于花色苷单体的保留。陈酿期间分别生成了2种花色苷衍生物,即儿茶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儿茶酚吡喃矢车菊-3-芸香糖苷,其中不锈钢桶陈酿的桑葚酒中儿茶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苷在60 d达1.36 mg矢车菊-3-葡萄糖苷/L。桑葚酒的色泽主要取决于酒中聚合花色苷含量,不锈钢罐陈酿能使桑葚酒获得更好的色调;此外,桑葚酒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和花色苷及其衍生物含量有密切关系。2、选用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和对香豆酸对桑葚酒进行辅色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的4种酚酸与花色苷形成的更稳定的衍生物,能使桑葚酒的色调升高。经4种酚酸辅色作用,聚合花色苷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芥子酸辅色后聚合花色苷所占比例超过90%。桑葚酒经咖啡酸辅色主要生成了儿茶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和儿茶酚吡喃矢车菊-3-芸香糖,分别是对照组的9.2倍和13.7倍;经阿魏酸辅色主要产生了愈创木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愈创木酚吡喃矢车菊-3-芸香糖苷,均在170 d达到最高值,分别是13.29 mg矢车菊-3-葡萄糖苷/L和6.14 mg矢车菊-3-芸香糖苷/L;经芥子酸辅色主要生成2,6-二甲氧基苯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苷,在140 d达到最高值17.84 mg矢车菊-3-葡萄糖苷/L,2,6-二甲氧基苯酚吡喃矢车菊-3-芸香糖苷,在110 d达到最高值8.84 mg矢车菊-3-芸香糖苷/L;经对香豆酸辅色主要生成苯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苯酚吡喃矢车菊-3-芸香糖苷在陈酿170 d达到最高值,分别是4.74 mg矢车菊-3-葡萄糖苷/L和1.82 mg矢车菊-3-芸香糖苷/L。3、建立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模型,考察桑葚花色苷衍生物的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桑葚花色苷及其衍生物在模拟胃消化过程中相对稳定,总酚含量、花色苷及衍生物单体含量变化不大,但是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和ABTS·能力以及还原力)均显着增加,分别由4.95 mg/100mL、8.99 mg/100mL和0.385增加到5.56 mg/100mL、9.27 mg/100mL和0.400,由4.92 mg/100mL、6.67 mg/100mL和0.345增加到5.36 mg/100mL、7.40 mg/100mL和0.374;模拟肠消化过程中大量花色苷被降解成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和对香豆酸等酚酸,而花色苷衍生物仍然展现较高的稳定性。桑葚花色苷及衍生物在模拟消化过程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能力。4、通过建立H_2O_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考察了桑葚花色苷衍生物对氧化应激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桑葚花色苷及衍生物均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损伤细胞中XO-1(xanthine oxidase-1,XO-1)和MDA(Malonic Dialdehyde,MDA)(superoxide dismutase,SOD),增加细胞内SOD活性、HO-1(heme oxygenase-1,HO-1)含量,提高氧化应激损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等多个途径减少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内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保护HUVEC免受H_2O_2引起的氧化应激。桑葚花色苷及其衍生物在保护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存在量效关系。(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波,韩舜愈,马腾臻,祝霞,李敏[2](2018)在《红葡萄酒中花色苷衍生物结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颜色是影响红葡萄酒感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红葡萄酒颜色的深浅不仅决定着葡萄酒的感官品质,而且对葡萄酒内在品质也有较大影响。花色苷是红葡萄酒中一种重要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生物活性。近年来发现的一些花色苷衍生物作为花色苷家族重要的补充,其种类、状态和含量对红葡萄酒的色泽特征和陈酿潜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在红葡萄酒中发现的主要花色苷以及不同类型花色苷衍生物的结构特征、形成途径和理化性质,以期为葡萄酒中花色苷衍生物的结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何英霞[3](2016)在《酿造因子对干红葡萄酒中花色苷衍生物Vitisins和色泽品质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色泽是评价红葡萄酒品质的重要指标,花色苷是红葡萄酒的主要呈色物质,其组成、含量及稳定性决定了红葡萄酒的色泽品质。Vitisins是吡喃花青素家族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化合物,相比原花色苷,它们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良好的色泽特征及较强的抗氧化、抗降解和抗SO2漂白等特性,对陈酿期间红葡萄酒的色泽至关重要。试验以甘肃河西产区的蛇龙珠葡萄为原料酿制葡萄酒,研究了外源乙醛和丙酮酸对葡萄酒中Vitisins积累的影响及陈酿过程中Vitisins和单体花色苷的变化,并采用CIELAB法分析了乙醛和丙酮酸对陈酿期间酒样色泽品质的影响,最后分析了酿造因子酵母菌株、p H、温度和SO2添加量对酒样中Vitisins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外源乙醛和丙酮酸对葡萄酒中总花色苷和M3G的影响不显着,但可以分别显着提高酒样中Vitisin B和Vitisin A的含量,且随着乙醛和丙酮酸添加量的增大,Vitisin B和Vitisin A的生成量也相应增大,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发酵结束添加外源乙醛和丙酮酸更有利于酒样中Vitisin B和Vitisin A的积累。2.陈酿4个月后,对照酒样中总花色苷和M3G的降解率分别为87.96%和80.11%,而7组处理酒样中总花色苷的降解率小于87.96%,M3G的降解率小于80.11%,外源添加乙醛和丙酮酸对单体花色苷的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陈酿6个月后,乙醛和丙酮酸处理酒样的L*值低于对照酒样,a*值和Cab值均高于对照酒样,处理酒样的红色色调和色彩鲜艳度均优于对照酒样,外源添加乙醛和丙酮酸对蛇龙珠干红葡萄酒陈酿期间的色泽品质劣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酵母EC1118发酵酒样中Vitisins生成量最高,Vitisin A和Vitisin B在发酵启动前6天生成速率较快,并于发酵第6天达到最高值,其后积累量变化不大。5.以Vitisins含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蛇龙珠干红葡萄的最佳SO2添加量、发酵温度和p H值分别为60 mg/L、27℃和3.9;响应面法建立数学模型优化SO2添加量、发酵温度和p H值确定最佳参数为:SO2添加量59.89 mg/L,发酵温度26.57℃,p H值3.92。综上所述: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选择高产乙醛和丙酮酸的酿酒酵母,可提高葡萄酒中稳定性较高的吡喃花青素Vitisins的含量,进而改善和提高陈酿期间葡萄酒的色泽品质。此外,通过调控SO2添加量、发酵温度和p H值可提升酵母释放乙醛和丙酮酸的能力,有利于葡萄酒中Vitisins的形成和积累。(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吴闹[4](2016)在《新型花色苷衍生物Oxovitisin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喃酮型花色苷衍生物是一类具有非氧鎓离子结构和内酯型吡喃环结构的新型多酚类化合物。本研究以植物花色苷为原料,通过羧基吡喃花色苷形成及微氧化等两步反应法制备出吡喃酮型花色苷衍生物(Oxovitisin A),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Oxovitisin A的最佳制备条件,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串联离子阱多级质谱(HPLC-DAD-EI-MS/MS)法对反应产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结合柱色谱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出高纯度的Oxovitisin A。研究了Oxovitisin A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呈色特性及光谱特征,以及体外清除ROS等自由基和氧化还原能力等方面的抗氧化活性。评价了Oxovitisin A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凋亡因子调控作用,以及在人胃壁细胞(MKN-28)模型中的转运吸收效率,并与前体羧基吡喃花色苷(Vitisin A)和锦葵色素-3-O-葡萄糖苷(Mv-3-O-gluc)及甲基吡喃花色苷(Methylpyrano-Mv)进行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以羧基吡喃花色苷溶液为反应物(1.0mg/mL),Oxovitisin A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20%,控制温度45℃,pH值3.6,反应时间21d,该反应体系下Oxovitisin A产物得率为26.59%。HPLC-DAD-EI-MS/MS结合特征吸收光谱分析鉴定出主要产物为Oxovitisin A。采用聚酰胺树脂层析柱、TSK W40(S)凝胶树脂层析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纯化后的Oxovitisin A纯度为99.48%。2.Oxovitisin A在加热条件下稳定性显着高于前体花色苷Vitisin A和Mv-3-gluc,在50℃和90℃加热条件下,Oxovitisin A的半衰期分别为693.14h和67.30h。避光贮藏条件放置7h后,叁种色素样品的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Oxovitisin A>Vitisin A>Mv-3-gluc;光照处理7h后,Oxovitisin A的保存率为92.49%,Vitisin A和Mv-3-O-gluc分别为63.30%和73.53%,说明Oxovitisin A结构稳定,贮藏稳定性和耐光照能力要强于前体花色苷。此外,在200ppm的漂白浓度下,Oxovitisin A抵御SO2漂白的能力最强,吸光值变化最小。3.不同pH值下Oxovitisin A的紫外光谱和呈色特征研究表明Oxovitisin A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紫外光谱和色泽空间表征参数变化很小,pH值>9时,Oxovitisin A的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波形仍能保持平滑,且吸收峰增强,样品呈更浓郁的黄色,饱和度增加。表明这类物质的结构和呈色稳定性较高,不易受pH值介质的影响。4.Oxovitisin A在甲醇溶液中的摩尔消光系数要大于Mv-3-O-gluc、Vitisin A和甲基吡喃花色苷;碱性条件下,Oxovitisin A能保持结构稳定,且摩尔消光系数相比酸性和中性条件要更高。Oxovitisin A的荧光光谱研究表明在440nm左右激发波长下,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谱峰(发射波长为490nm),但其前体花色苷均不具有荧光特性,这与Oxovitisin A类似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特殊结构有关。5.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试验和FRAP还原能力测试结果表明Oxovitisin A及其前体花色苷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微弱化学发光法,在叁种化学发光体系中研究Oxovitisin A及前体物的抗氧化活性,均证明Oxovitisin A解离出氢质子的能力强,供氢后形成自由基中间体结构更稳定,清除ROS自由基的能力要强于前体花色苷和Vitamin C。6.Oxovitisin A能显着抑制MCF-7细胞增殖(IC50=0.083±0.011 mg/m L),抑制效果明显强于Vitisin A和Methylparano-Mv。在调控细胞凋亡因子水平测试中,MCF-7细胞对Oxovitisin A的作用最为敏感,促凋亡因子(Caspase家族、肿瘤坏死因子a)的检出水平最高,高于前体花色苷(Mv-3-O-gluc、Vitisin A)和Methylparano-Mv。对MCF-7细胞内的吸收动力学研究表明,Oxovitisin A能够快速的进入细胞(4分钟内已经完全纳入细胞),直接作用于细胞核及其周围线粒体,并长时间作用保留。7.不同时段内Oxovitisin A在胃壁细胞单层膜模型中的转运吸收效率均为最高,表明除了花色苷B环上取代基结构和母环上连接的糖基外,在花色苷衍生物D环及其连接的取代基和Oxovitisin A本身的非氧鎓离子结构对花色素类在人胃壁模型中的转运吸收也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吴闹,王静祎,张倩,郭莹,李书艺[5](2016)在《新型花色苷衍生物oxovitisin A制备条件优化及其体外抑制癌细胞增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植物花色苷为原料,通过羧基吡喃花色苷形成及微氧化两步反应法制备出具有非氧鎓离子结构和内酯型吡喃环结构的吡喃酮型花色苷衍生物(oxovitisin A),进行了反应温度、p H值、反应介质乙醇体积分数和反应时间影响oxovitisin A生成量的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oxovitisin A的最佳制备条件。高效液相色谱监测反应过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串联离子阱多级质谱法对反应产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利用"罗丹明B蛋白染色法"考察了oxovitisin A以及不同结构的吡喃花色苷衍生物(羧基吡喃花色苷、甲基吡喃花色苷)、前体花色苷(锦葵花色苷)的体外抗癌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以1.0 mg/m L的羧基吡喃花色苷为原料,oxovitisin A的最佳制备条件是p H 3.6、反应温度45?℃、乙醇体积分数20%、反应时间21 d,各因素对oxovitisin A得率影响的大小次序为p 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乙醇体积分数。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结合多级质谱裂解分析表明,反应的主要产物是oxovitisin A,反应第21天得率为26.59%。抗癌细胞活性实验结果表明,oxovitisin A能显着抑制人肠癌细胞(Caco-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增殖,IC50分别为(238.8±24.6)、(85.7±9)μg/m L,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羧基吡喃花色苷和甲基吡喃花色苷。(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6年16期)

何静仁,邝敏杰,齐敏玉,刘刚,李书艺[6](2015)在《吡喃花色苷类衍生物家族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喃花色苷是近些年发现于果酒(如红葡萄酒)中的新型花色苷衍生物,是酒体最重要的呈色物质之一。吡喃花色苷家族具有第四个吡喃环的基本特征,是在发酵、陈酿过程中由浆果花色苷与葡萄糖发酵代谢的中间产物及(或)浆果中其他酚类成分经环加合反应形成的一系列天然色素物质。本文将系统介绍吡喃花色苷家族及其第二代衍生物家族的种类、分子结构、形成机制、稳定性与色度特征、抗氧化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多种不同类型的吡喃花色苷家族不仅是重要呈色物质,而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良好的色泽特征及较强的功能活性,本文为进一步开展吡喃花色苷类衍生物的结构与其稳定性、色泽和功能性质关系的研究及其在葡萄酒产业和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何静仁,邝敏杰,邓莉,刘志伟,易阳[7](2013)在《膳食花色苷衍生物家族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色苷是人们熟悉的一类水溶性天然植物色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生物活性,是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谷薯、花卉和药用植物中的重要呈色物质。花色苷衍生物是近些年发现于富含花色苷果蔬的加工产品及特殊植物器官中,由花色苷在发酵和陈酿过程中形成的或在植物体内经生物代谢合成的一系列花色苷的天然衍生物,构成了不同结构种类、不同色调的花色苷衍生物家族。本文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花色苷与黄烷醇直接连接、花色苷与酚类通过烷基连接、具有第4个吡喃环和不同连接基团的吡喃花色苷类、具苯并吡喃氧鎓离子的类花色素衍生物、其它特殊类衍生物)的花色苷衍生物家族的发现来源、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进一步开展花色苷的结构稳定性与反应活性研究及其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范龚健[8](2009)在《紫玉米酒花色苷衍生物形成机理及其抗氧化与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比较了不同酒曲对紫玉米的糖化作用,研究了紫玉米酒精发酵过程中色泽、总酚指数和花色苷组分与含量变化,探讨了阿魏酸和咖啡酸对紫玉米酒陈酿过程中色泽和花色苷含量与组分的影响,用建立阿魏酸和咖啡酸的模拟辅色体系研究花色苷溶液的色泽变化和花色苷及其衍生物的变化规律,以揭示紫玉米酒花色苷衍生物的形成机理;对陈酿后的紫玉米酒花色苷进行分离纯化,比较紫玉米酒花色苷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研究了2种酒曲对紫玉米糖化效果。结果表明,酒曲A(陕西户县产)适合于紫玉米的糖化,糖化后的紫玉米醪中还原糖和总花色苷含量分别达到232.29 mg/g和433.7μg/g,均显着高于用酒曲B(江苏苏州产)糖化的209.45 mg/g和329.5μg/g。采用传统小曲工艺发酵紫玉米酒,研究紫玉米酿制过程中的颜色和总花色苷含量与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紫玉米酒酿制过程中花色苷被降解,总花色苷含量下降,最终紫玉米酒中总花色苷含量分别为150.3μg/ml和142.3μg/ml。紫玉米酒在7 d的酿制过程中明度和彩度呈上升趋势。紫玉米酒的总花色苷含量和紫玉米酒的彩度呈正相关,与色调角呈负相关,与明度无相关性。采用HPLC-MS检测紫玉米酒酿造过程中花色苷含量与组分变化。结果表明,紫玉米酒中的主要花色苷为: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葡萄糖苷、芍药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芍药素-3-葡萄糖苷经丙二酸酰化后的花色苷。经酒曲A糖化后得到得紫玉米酒中各花色苷相对含量为29.46%,4.59%,22.36%,29.96%和13.63%;经酒曲B糖化后得到的紫玉米酒中各花色苷相对含量为32.97%,4.01%,23.46%,22.38%和17.18%。紫玉米酒在发酵过程中花色苷各组分含量均下降,未酰化的花色苷降解显着。2、经酒曲A糖化后酿制的紫玉米酒在15℃下避光陈酿,研究陈酿期间紫玉米酒的颜色和花色苷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紫玉米酒总花色苷在陈酿过程中呈降解趋势,紫玉米酒由红色变为橙色。经140 d陈酿后,添加0.1mg/ml的阿魏酸和咖啡酸后总花色苷含量分别达到180.32μg/ml和157.51μg/ml,分别比对照高出38.48%和20.97%。辅色剂浓度越大紫玉米酒中总花色苷含量越高,紫玉米酒的辅色效果越明显。通过HPLC-DAD检测发现,辅色后的紫玉米酒花色苷最大吸收峰均发生蓝移效应。添加阿魏酸后,紫玉米酒中生成了4种花色苷衍生物,其出峰时间分别为:31.26,33.37,34.17和38.23 min,可见光区吸收峰为506、506、502和506nm;添加咖啡酸后,生成了5种花色苷衍生物,其出峰时间分别为:28.53,30.62,31.41,34.41和38.43 min,可见光区吸收峰为506、506、502、506和503 nm。3、模拟紫玉米酒的pH值与酒精度,建立紫玉米花色苷和辅色剂的辅色体系,研究模拟体系贮藏过程中的颜色和花色苷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阿魏酸和咖啡酸的紫玉米花色苷溶液经140 d避光贮藏,明度显着降低,色品a*值和b*值均有增加趋势。辅色后的紫玉米花色苷溶液仍能显现红色,而未添加辅色剂则变为无色,且贮藏80 d时吸收峰消失。HPLC-DAD结果表明,添加辅色剂后,紫玉米花色苷溶液的吸收峰发生蓝移效应,最大吸收峰由贮藏前的515 nm蓝移至贮藏结束时的505 nm。模拟体系中紫玉米花色苷经阿魏酸和咖啡酸辅色后均生成3种吡喃型花色苷。根据花色苷衍生物的HPLC-MS技术推测阿魏酸和咖啡酸与花色苷直接反应生成了吡喃型花色苷。经阿魏酸后生成的花色苷衍生物有: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乙烯基愈创木酚,天竺葵素-3葡萄糖苷-乙烯基愈创木酚和芍药素-3葡萄糖苷-乙烯基愈创木酚;经咖啡酸后生成的花色苷衍生物有: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乙烯基儿茶酚,天竺葵素-3葡萄糖苷-乙烯基儿茶酚和芍药素-3葡萄糖苷-乙烯基儿茶酚。紫玉米花色苷衍生物与辅色剂的种类及其两者作用时间(即陈酿时间)有关。通过对模拟体系中花色苷及其衍生物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添加阿魏酸的花色苷组分降解明显,其花色苷衍生物在50 d时检测到吡喃型花色苷;添加咖啡酸后在贮藏80 d时检测到吡喃型花色苷;阿魏酸比咖啡酸更易和花色苷作用生成吡喃型花色苷。4、采用大孔树脂HP-10和葡聚糖LH-20分离纯化紫玉米酒花色苷。结果表明,紫玉米中分离得到的Cy-3-G组分和Pn-3-G组分的相对保留面积分别达到86.45%和96.23%。添加阿魏酸和咖啡酸后的紫玉米酒花色苷衍生物中的主要成分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乙烯基愈创木酚和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乙烯基儿茶酚分别达到69.70%和70.43%。5、在本研究建立的6个抗氧化体系中,Cy-3G均能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花色苷衍生物Fa和Ca总抗氧化能力分别达到15.01和13.90 U/g,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分别达到80.65和87.56 U/g,两者和Pn-3-G之间差异不显着。花色苷衍生物Fa和Ca清除DPPH自由基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6.95%和60.33%,两者显着高于Pn-3-G的抑制率。花色苷衍生物Fa和Ca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分别为319.53和582.84U/mg,两者显着低于Pn-3-G的。花色苷衍生物Fa的还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和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均低于花色苷衍生物Ca,但是总抗氧化能力高于花色苷衍生物Ca。6、采用MTT法检验花色苷衍生物对人胃癌细胞MGC-823和人肠癌细胞HCT-116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5种花色苷组分对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Cy-3-G对人胃癌细胞MGC-823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40.3μg/ml,高于Pn-3-G的107.9μg/ml;Cy-3-G对人肠癌细胞HCT-116的半数抑制浓度为76.7μg/ml,高于Pn-3-G的72.3μg/ml,表明这两种花色苷对人肠癌细胞HCT-116抑制作用较好,且Pn-3-G的抑制作用好于Cy-3-G。花色苷衍生物Fa和Ca人胃癌细胞MGC-823的抑制率高于其他3种组分,其数抑制浓度74.5和75.0 g/ml,两者之间的半数抑制浓度差异不显着。花色苷衍生物Fa人肠癌细胞HCT-116抑制作用显着,其半数抑制浓度为55.6 g/ml,显着低于花色苷衍生物Ca。两种花色苷衍生物对人肠癌细胞HCT-116抑制作用均高于Cy-3-G、Pn-3-G和PCW。随着花色苷及其衍生物浓度的增加,其抗肿瘤活性越强。对给药后的细胞进行可见光形态学观察和DAPI荧光染色观察。结果表明,人胃癌细胞MGC-823和人肠癌细胞HCT-116给药后出现细胞变圆和浮起,胞膜皱缩。对给药后肿瘤细胞进行DAPI荧光染色,发现加药后细胞呈现核固缩现象,致密浓染的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加,并伴有核型不规则变化及体积缩小,出现核碎裂等凋亡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花色苷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颜色是影响红葡萄酒感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红葡萄酒颜色的深浅不仅决定着葡萄酒的感官品质,而且对葡萄酒内在品质也有较大影响。花色苷是红葡萄酒中一种重要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生物活性。近年来发现的一些花色苷衍生物作为花色苷家族重要的补充,其种类、状态和含量对红葡萄酒的色泽特征和陈酿潜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在红葡萄酒中发现的主要花色苷以及不同类型花色苷衍生物的结构特征、形成途径和理化性质,以期为葡萄酒中花色苷衍生物的结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色苷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书晶.桑葚酒花色苷衍生物形成规律及生物活性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8

[2].张波,韩舜愈,马腾臻,祝霞,李敏.红葡萄酒中花色苷衍生物结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8

[3].何英霞.酿造因子对干红葡萄酒中花色苷衍生物Vitisins和色泽品质的影响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6

[4].吴闹.新型花色苷衍生物Oxovitisin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6

[5].吴闹,王静祎,张倩,郭莹,李书艺.新型花色苷衍生物oxovitisinA制备条件优化及其体外抑制癌细胞增殖活性[J].食品科学.2016

[6].何静仁,邝敏杰,齐敏玉,刘刚,李书艺.吡喃花色苷类衍生物家族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5

[7].何静仁,邝敏杰,邓莉,刘志伟,易阳.膳食花色苷衍生物家族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J].中国农业科学.2013

[8].范龚健.紫玉米酒花色苷衍生物形成机理及其抗氧化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标签:;  ;  ;  ;  

花色苷衍生物论文-刘书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