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译者论文-张雪峰

口译译者论文-张雪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口译译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口译员主体性,外事翻译,口译策略,2018年李克强总理招待会

口译译者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峰[1](2019)在《论外事口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外交事务承担着与世界各国合作与交流的战略任务。“两会”总理中外招待会作为外交事务活动中的重要部分,自1991年便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口译在外交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口译员作为语言传递的媒介和桥梁,发挥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为了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口译员不可避免地要发挥其主体性,遵循“忠实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口译原则和标准,从而实现交流顺畅的目的。本论文选取2018年李克强总理中外招待会汉英交替传译作为研究语料,探讨了译员在完成口译任务过程中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通过对张璐口译语料中精选出的实例进行分析,本论文充分说明,口译员积极有效地运用了恰当的口译策略如省略译法、增译法、句子重组法、释义法等;通过运用这些有效的口译策略,口译员出色地完成了口译任务,产出了高质量的译文,为本论文作者和其他口译员在口译学习和实践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也进一步地总结了对该口译语料研究的心得:由于汉语和英语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以及讲话者即兴发言的特点,口译员在进行汉英口译时不能机械地、死板地对原文进行硬译;既要遵循“忠实”地表达发言人意旨的原则,又要在口译过程中理解原文和表达译文的层面上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4)

刘佳[2](2019)在《译者主体性分析:隆平高科农业援外培训项目口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作者在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农业援外培训项目口译实践为研究对象。在该类项目中,作者不仅负责口笔译工作,还兼任项目助理,承担管理与统筹任务,因此基于双重角色优势的译者主体性对提高口译质量和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意义重大。译者主体性贯穿于口译全过程,其核心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意识。在农业援外培训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叁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语言能力、专业技能、心理活动,其叁大体现则为:译前准备、非语言符号运用、角色性协调。实践中包含四类口译场景,即仪式口译、课堂口译、参观口译、日常口译,各场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因此叁大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作者在文中描述了降低叁大因素负面影响的具体措施,还分析了典型案例以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实际发挥及取得的积极效果。通过回顾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相关评估结果,作者总结了实践收获与不足,并对今后参与同类项目的学生发挥译者主体性提出了如下建议,希望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1.认真开展译前准备,重点储备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全面了解讲者和听众的外在特点与内在需求,提前检查口译辅助设备;2.适当运用手势、语调、眼神、图片、实物等非语言符号,帮助调节气氛或解释复杂概念;3.忠实原则与口译效果冲突时,充分利用助理角色发挥协调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文静[3](2019)在《“2018年非洲国家知名研修班”口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受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委派,在“2018年非洲国家知名研修班”活动中担任翻译,承担了辽宁省锦州市阳光能源电力公司参观的翻译工作,并以此次实践作为基础,撰写了本篇实践报告。基于此次实践,笔者主要将译员在联络口译中的主体性体现作为切入点,首先描述了整个口译的过程,包括译前准备、口译过程描述以及译后评价叁个部分。其次笔者从翻译策略,信息安排以及副语言特征叁个方面,分析了口译员的主体性如何在联络口译中得以体现。最后笔者对本报告的主要发现、局限性以及建议作了总结。通过此次口译实践以及理论分析,笔者发现由于联络口译灵活性非常强,而且在口译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对话过程顺利进行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译员要担任译员的角色,还要担任对话双方“协调者”的角色,译员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使口译活动顺利进行。笔者希望本口译实践报告能够提高译员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并为以后的译者提供一些启发。(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王甜思[4](2019)在《认知隐喻视角下汉英交替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隐喻视角指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现象,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同时为审视汉英交替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汉英交替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员对口译策略的权衡抉择过程中,当遇到汉语文化特色隐喻时,译员受多种因素制约,不得不叛逆原有的表达形式,借助汉英隐喻系统中的互通基础,实现文化特色隐喻向文化互通隐喻的转换,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译员应以尊重说话人意图和受众的可接受性为前提,在再表达阶段尽可能传递中国文化特色。本研究依托认知隐喻相关理论,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描述性与规定性研究方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构建了汉英交替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隐喻机制,分析了译员择取最佳口译策略时的认知过程,从文化关系切入揭示汉英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继而总结出指导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规律。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对译者主体性、认知隐喻、汉英交替口译相关的前人研究作了综述,第二章从概念隐喻、隐喻的文化基础、隐喻系统性叁方面介绍了认知隐喻相关的理论框架,第叁章从认知隐喻视角描述分析了汉英交替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结合案例提出了变换隐喻框架、替换源域概念、合成隐喻框架、删除隐喻框架四种口译策略,第四章围绕汉英交替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培养展开论述。本研究旨在促进汉英交替口译中中国文化特色的对外传播,并希望对口译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在理论方面期待进一步拓展口译跨学科研究的空间,深化译者主体性在口译活动中的阐释。(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敏,郎勇[5](2019)在《生态翻译学叁维视角下口译译者主体性研究——以2018年“两会”总理招待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与口译特殊环境的相互适应与相互选择,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处于各种语言和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的焦点之上,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正确处理好口译生态环境下的双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成功完成源语发言人和译语听者之间的动态交际工作,才能确保口译过程的顺畅进行,即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构建和谐健康的口译生态系统。(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晨[6](2019)在《汉英口译中人称指示语转换和译者角色研究——以2013年至2017年招待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称指示语是语言中最常见、最完整的词类之一。以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从句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或侧重于中英对比研究,较少侧重于口译研究。即使在口译领域,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关于人称指示语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使用特点和口译策略,很少有针对人称指示语转换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快速发展,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频繁的商务和文化合作,产生了以促进交流为目的的口译活动,口译员依靠专业知识,协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在口译专业化的过程中,口译员的角色一直被视为口译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释意理论结合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人称指示语出现频率差异的原因进而阐述了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对口译员角色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建议口译学习者在口译训练中应更加重视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以便更好地促进双方的沟通。(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13期)

庄鹏达[7](2018)在《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生态翻译学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生态翻译学方式尤其重视"翻译人员的主体性"这一观念,生态翻译学把翻译工作放入生态环境里去再度研究,翻译人员首先为翻译工作生态环境的主要元素,其次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需要懂得优秀者才能够一直生存下去的道理,全面发扬自己的主体性思维,适应且改善翻译的生态环境。通过分析一些会议中的的现场口译,我们能够得出每一位翻译人员都充分的发扬了自己的主体性思维,并尽力融进翻译环境里,去适应亦或是改善之一生态环境,使这一环境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12期)

任逸群[8](2018)在《从释意理论看译者主体性在陪同口译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深入和广泛,许多场合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口译员,除口译本身以外,口译员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随着国内MTI教育的发展,众多MTI研究生也必须通过参与口译实践来提高自己。笔者有幸在农业部的对外培训班进行了口译实践,本文的案例即取材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叁个陪同口译场合:在天安门广场观光,看中医和西医,以及参观稻田时的临时采访。本文收集和分析了口译实践中的语料,根据释意理论叁角模型的步骤,即理解源语、脱离语言外壳与重新表达,通过案例分析的手段,分析了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在口译过程中体现的,其中包括成功体现译员主体性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本文旨在将陪同口译实践与译员主体性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以阐明译员通过发挥主体性可提供更好的口译服务。文章分析案例后得出,在释意理论的理解阶段,译者应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其他相关经验同时掌握语言意义和非语言意义;在脱离语言外壳阶段,译者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摆脱文字的影响快速准确地将关键意义记忆下来;在重新表达阶段,译者应根据交流目的灵活地运用口译策略,在不同情况下也要适当选择翻译以外的其他角色。本文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参考,并启发教师更新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8-06-01)

徐静[9](2018)在《陪同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口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与日俱增,国际间的商业来往也越来越频繁。口译作为中间的协调人,在传达意愿,促进合作方面的角色也日益重要。传统翻译理论一直以来都崇尚忠实,强调译员的不可见性。然而,随着文化转向的兴起,译员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关注。陪同翻译是最普遍的口译形式也是交替传译的最早形态。在跨文化交际中,它打破文化障碍,避免出现社会失礼,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研究陪同翻译及其译员主体性,笔者相信它能让译员更加理解自己在陪同翻译中扮演的角色和工作。基于笔者的口译实践,本论文分析了陪同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表现.首先,笔者介绍了口译实践流程,包括了口译任务的委托人,客户和译员;接着描述口译过程;其次介绍了译者的主体性,并根据案例分析主体性在陪同口译中的表现使用的口译策略。最后,笔者根据以上的介绍和分析得出结论。(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8-05-28)

林元彪[10](2018)在《视译者与“林纾的翻译”——基于口译精力负荷模型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视译"理论探讨合作者(魏易)对"林纾的翻译"的影响。文章首先构建了林、魏合作翻译的"精力负荷模型":∑(SL→TL)=∑Interlingual{ST=R+(M1)+P1+(C1)}+∑Intralingual{SI=(L+M2+P2+C2)}。通过分析P1和P2的复合特征,作者对钱锺书的观点提出质疑,在理论上论述了"增改"发生在P1阶段的可能性无法排除,并指出钱氏对《二城故事》的文本细读存在失误。在考察R和L各自的运作特点之后,结合魏易的翻译实际,认为魏易之女魏惟仪对林、魏合作翻译的有关记录与事实不符,魏易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结束之后均未"监督"林纾。最后,文章提出了从"视译"的角度研究合作者影响林译作品的可能途径,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初步尝试。(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8年02期)

口译译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作者在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农业援外培训项目口译实践为研究对象。在该类项目中,作者不仅负责口笔译工作,还兼任项目助理,承担管理与统筹任务,因此基于双重角色优势的译者主体性对提高口译质量和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意义重大。译者主体性贯穿于口译全过程,其核心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意识。在农业援外培训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叁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语言能力、专业技能、心理活动,其叁大体现则为:译前准备、非语言符号运用、角色性协调。实践中包含四类口译场景,即仪式口译、课堂口译、参观口译、日常口译,各场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因此叁大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作者在文中描述了降低叁大因素负面影响的具体措施,还分析了典型案例以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实际发挥及取得的积极效果。通过回顾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相关评估结果,作者总结了实践收获与不足,并对今后参与同类项目的学生发挥译者主体性提出了如下建议,希望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1.认真开展译前准备,重点储备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全面了解讲者和听众的外在特点与内在需求,提前检查口译辅助设备;2.适当运用手势、语调、眼神、图片、实物等非语言符号,帮助调节气氛或解释复杂概念;3.忠实原则与口译效果冲突时,充分利用助理角色发挥协调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口译译者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峰.论外事口译中译者的主体性[D].内蒙古大学.2019

[2].刘佳.译者主体性分析:隆平高科农业援外培训项目口译实践报告[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王文静.“2018年非洲国家知名研修班”口译实践报告[D].沈阳师范大学.2019

[4].王甜思.认知隐喻视角下汉英交替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5].张敏,郎勇.生态翻译学叁维视角下口译译者主体性研究——以2018年“两会”总理招待会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6].李晨.汉英口译中人称指示语转换和译者角色研究——以2013年至2017年招待会为例[J].智库时代.2019

[7].庄鹏达.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生态翻译学理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8].任逸群.从释意理论看译者主体性在陪同口译中的体现[D].外交学院.2018

[9].徐静.陪同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口译实践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10].林元彪.视译者与“林纾的翻译”——基于口译精力负荷模型的考察[J].上海翻译.2018

标签:;  ;  ;  ;  

口译译者论文-张雪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