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藻毒素去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饮用水处理,藻毒素,去除方法
藻毒素去除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曦,范功端[1](2019)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藻毒素去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水华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水态过分营养,而蓝藻水华自身带有毒性,对人类的健康受到极大威胁,由此人们格外关注这一问题,与此同时,对饮用水的处理也越来越重要。(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9年10期)
唐江舟[2](2019)在《UV高级氧化法对水中神经藻毒素BMAA的去除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带来藻类的过量繁殖问题,近年来,其伴随出现的藻毒素危害受到普遍关注。?-N-甲氨基-L-丙氨酸(BMAA)是一种新型神经藻毒素,被认为是神经退行性疾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以及帕金森综合征(ALS-PDC)的可能致病因子。该毒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能够生物富集,具有很高的潜在危害性。然而目前关于水体中BMAA去除的报道极少,针对水体中BMAA的去除研究对于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水体中BMAA潜在危害大且相关去除研究非常局限的问题,探究了UV/H_2O_2和UV/PDS两种高级氧化方法对于BMAA的氧化效果,考察了常规影响因素(氧化剂投量、pH等)以及环境水质对于BMAA氧化效能的影响,并分别对两种氧化过程的氧化中间产物以及降解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UV/H_2O_2主要基于·OH氧化BMAA,过氧化氢投量的增加和BMAA初始浓度的降低均会促进反应进行;紫外光强对反应非常显着,在0.67mW/cm~2与2.34mW/cm~2光强下反应30分钟BMAA去除率相差68.02%;反应对pH依赖性极强,只有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能够降解完全,pH=9达到最高反应速率0.1394min~(-1);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增幅较小。UV/PDS主要基于SO_4~(·-)氧化BMAA,反应速率随过硫酸盐投量的增加线性增长且随BMAA初始浓度增加而下降;紫外光强对反应有较明显影响,紫外光强从0.67mW/cm~2升至2.34mW/cm~2,反应速率从0.2346min~(-1)增加至0.8348min~(-1);pH对反应速率影响显着,在强酸性条件下反应极慢,在弱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反应迅速,pH=8时反应速率最快,可达0.9477min~(-1);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较小。考察了水环境中阴离子对氧化反应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HCO_3~-作用较复杂,在UV/PDS中表现出促进作用,在UV/H_2O_2中低浓度和高浓度分别表现出促进和抑制作用,而Cl~-、天然有机物对两种反应体系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利用LC/MS/MS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UV/H_2O_2和UV/PDS氧化BMAA具有相同的5种氧化中间产物,其质荷比(m/z)分别为118(Ⅰ)、88(Ⅱ)、89(Ⅲ)、87(Ⅳ)、59(Ⅴ),根据氧化产物可以推测两条降解路径,主要作用均是通过氨基取代、C-N键的断裂以及脱氢反应从而实现对BMAA的降解。总的来说,UV/PDS和UV/H_2O_2均能有效降解BMAA,相比较而言UV/PDS氧化BMAA具有更快的反应速率、更高的矿化度,更利于水体中BMAA的去除。(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东伟[3](2019)在《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组合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环境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孙文秀[4](2018)在《水源水中产毒蓝藻及其藻毒素去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藻类是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的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生长繁殖对湖泊水库生态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蓝藻是较为常见的一门藻类,因其在适宜环境下容易形成水华从而对水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其中蓝藻中有一些可以产毒的藻种,在一定情况下会释放出毒素,对水中生物和供水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对于有毒蓝藻的研究和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产毒蓝藻的特性、研究进展以及其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8年36期)
何君,张欣然,杨欣[5](2018)在《化学氧化法去除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害藻类水华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性的环境难题。微囊藻毒素是藻细胞释放的一种毒性物质,具有极强的肝毒性和致癌性。当水源水受到藻类污染时,高效的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十分必要。氧化法包括氯化、臭氧、高锰酸盐等化学氧化以及芬顿和基于紫外线的高级氧化,已经成功应用于微囊藻毒素的降解去除。本文综述了各种化学氧化法去除藻毒素的动力学、影响因素、降解机制和产物毒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各种氧化法的优、劣以及适用范围,并对未来藻毒素去除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为微囊藻毒素的有效去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范亮,黄津辉[6](2018)在《微囊藻毒素在大型潜流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优化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的基础上,测定了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考察了大型潜流人工湿地对北方城市河道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优化后的ELISA法能够准确测定水体中低浓度的微囊藻毒素,准确性>76%。人工湿地进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呈季节性变化,5月—6月浓度最高,其次是9月—11月、7月—8月,3月—4月浓度最低;人工湿地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在47.03%~87.22%之间,平均为59.25%。不同植物组合(芦苇/千屈菜/鸢尾、香蒲/千屈菜/花叶芦荻/鸢尾、芦苇/千屈菜)湿地单元对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无显着差异,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9%、57.5%、62.0%,低浓度微囊藻毒素的去除与潜流人工湿地的植被生长状况无显着性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13期)
任桐欣[7](2018)在《浑河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纳滤膜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浑河流域工农业生产特征,以浑河表层水为研究对象,选取8个样点,经固相萃取(SPE)对水样前处理后,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水体中的双酚A(Bisphenol A,BPA),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和微囊藻毒素(Microscystins,MCs)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浑河水体中双酚A检出浓度在0~0.23μg/L之间。大伙房水库下游,东洲区,浑河大桥(抚顺),沈阳工学院,抚顺下和长青桥在叁个月份均检测出双酚A,沈抚灌渠和浑河闸只在7月份和10月份检出。浑河水体中双酚A含量夏季较高,检出浓度范围在0.02~0.23μg/L之间,秋季较低,检出范围在0.010μg/L左右;在16种多环芳烃中,各季度均未检测出苊烯;6月、7月和10月多环芳烃中的苊在0~0.43μg/L之间;芴在0~0.46g/L之间;苊在0~0.43μg/L之间;萘在0.14~0.41μg/L之间;菲在0.20~0.55μg/L之间;蒽含量在0.15~0.405μg/L之间;荧蒽含量在0.12~0.48μg/L之间;芘含量在0.12~0.48μg/L之间;□含量在0.04~0.49μg/L之间;苯并b荧蒽含量在0.05~0.55μg/L之间;苯并k荧蒽含量在0.04~0.52μg/L之间;苯并芘含量在0.55μg/L左右;茚并芘含量在0.37~0.45μg/L之间;二苯并蒽含量在0.51μg/L左右;苯并苝含量在0.30~0.40μg/L之间。微囊藻毒素除东洲区样点5月份外,其他采样点均未检出,检出浓度为0.18μg/L,显示出水体富营养化北移的发生趋势。选用Desal 5 DL和Desal 5 HL两种纳滤膜性能考察其对微囊藻毒素的截留性能。当过滤体积从40mL增加到200mL时,DL和HL对微囊藻毒素的截留率分别上升到17.1%和20.1%,这是因为随着操作时间的增加,更多微囊藻毒素被吸附在纳滤膜上,导致被截留的物质越来越多。当过滤体积从120mL上升到200mL时,HL对微囊藻毒素的截留率却从20.1%下降到3.9%。当过滤体积从40mL增加到200mL时,DL膜上的吸附量随着溶液过滤体积的增加从3.13×10~(-5)mg/cm~2逐渐减少到1.6×10~(-5)mg/cm~2,HL膜上的吸附量随着溶液过滤体积的增加从2.76×10~(-5)mg/cm~2逐渐减少到2.26×10~(-5)mg/cm~2。微囊藻毒素洗脱之前DL膜的吸附量占总量的17.8%,HL的吸附量占总量的12.6%。所以在纳滤过程中,构成膜的化学材料对微囊藻毒素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对纳滤膜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污染。(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1)
吴丹舟[8](2018)在《微囊藻毒素提取纯化及去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巢湖水华爆发频繁,水华新鲜蓝藻资源化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从巢湖蓝藻中提取纯化有用生物质是目前蓝藻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尤其是提取纯化蓝藻中藻蓝蛋白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因为巢湖蓝藻中含具有致肝癌的微囊藻毒素,所以在提取纯化包括藻蓝蛋白在内的有用生物质过程中,需要考虑微囊藻毒素的去除;同时又因为微囊藻毒素危害的广泛性,使其毒理学、免疫学以及降解和去除等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故而需要用到大量微囊藻毒素试剂,因此通过实验的手段提取纯化微囊藻毒素具有极高的实际意义。故本文从提取纯化微囊藻毒素和去除藻蓝蛋白资源化过程中产生的微囊藻毒素两个角度进行试验探究,得出结论为巢湖蓝藻资源化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先以蓝藻破壁上清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水相-固相萃取方法作为微囊藻毒素MC-RR纯化的前处理工艺,并探索工艺各环节的最优操作条件。再以藻蓝蛋白提取纯化过程中产生的二步盐析上清液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超声-混凝法和Fe(Ⅲ)改性凹凸棒石黏土吸附法对二步盐析上清液中高浓度微囊藻毒素的去除实验研究,以MC-LR和MC-RR的去除率为指标,得到最优的操作条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在对蓝藻中MC-RR纯化的前处理优化实验中,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分析和优化了双水相-固相萃取工艺的主要参数:将蓝藻冻融破壁后,进行第一步双水相萃取:调节MC-RR粗提溶液pH值为8后使用质量分数为40%正己烷萃取3次、每次萃取2min。然后进行第二步固相萃取:将30mL第一步处理后的溶液以0.5mL/min的速度流过固相萃取柱、再用浓度为80%甲醇以0.5 mL/min的速度进行洗脱,收集1~3min流出的浅黄色洗脱液。两步操作后,可将溶液中MC-RR的纯度由20.96%提高到46.71%,浓度由3.39 mg/mL提高到14.63 mg/mL。在混凝辅助超声吸附去除微囊藻毒素的实验中,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结合的方式探究超声-混凝结合的工艺对上清液中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进行去除效果,同时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功率950W、时间10min,上清液pH值为2条件下进行超声处理后,再调节溶液pH值为8,投加硫酸铝8mg/L,以100r/min搅拌15min进行混凝操作,可获得较佳的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混凝辅助超声法对MC-RR和MC-LR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在改性凹凸棒石黏土去除微囊藻毒素的对比实验研究中,利用0.03g/mL的Fe(NO_3)_3·9H_2O在20℃的条件下对粒度150-178μm为凹凸棒石黏土进行改性处理。得到改性材料后,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改性前后凹凸棒石黏土对溶液中微囊藻毒素处理效果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凹凸棒石黏土对溶液中微囊藻毒素具有很强的吸附去除效果,可去除溶液中90%以上的微囊藻毒素,且同未改性的凹凸棒石黏土相比,提高了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缩短了处理时间、pH值适用范围更大、减少了去除时所需的投加量,具有较高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张明露,王礼,徐梦瑶,王倩霞,王永京[9](2018)在《饮用水处理工艺去除藻毒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水华事件的频发及其次级代谢产物藻毒素引发重要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藻毒素的产生、污染现状以及混凝沉淀、O3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处理、氯化和UV辐照等给水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MC)、鱼腥藻毒素-a(ANTX)等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分析了影响去除效果的有关因素,总结了不同给水处理工艺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对未来去除藻毒素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期刊2018年01期)
易细平,杨书,郭健,杨飞[10](2017)在《益生菌去除微囊藻毒素的效果及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污染严重威胁着我国水体环境与人类健康,探寻一种高效安全去除MCs的方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环境科学难题。近几年来,随着对益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新的功能也在逐渐被科研工作者揭示,大量实验研究显示,益生菌可结合MCs,改善其在体内的积累,减轻其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显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等益生菌具有去除MCs的能力。藻毒素浓度、菌体浓度与活性、温度、PH、葡萄糖、表面电荷、其他阳离子的存在等对益生菌去除MCs的效率具有一定影响。细胞外细胞包膜蛋白酶、细胞壁相关蛋白酶等可能参与益生菌对MCs的去除。本文综述了去除MCs的益生菌种类,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索益生菌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及机制,为安全有效去除MCs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2017环境与公共健康学术会议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10)
藻毒素去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体富营养化带来藻类的过量繁殖问题,近年来,其伴随出现的藻毒素危害受到普遍关注。?-N-甲氨基-L-丙氨酸(BMAA)是一种新型神经藻毒素,被认为是神经退行性疾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以及帕金森综合征(ALS-PDC)的可能致病因子。该毒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能够生物富集,具有很高的潜在危害性。然而目前关于水体中BMAA去除的报道极少,针对水体中BMAA的去除研究对于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水体中BMAA潜在危害大且相关去除研究非常局限的问题,探究了UV/H_2O_2和UV/PDS两种高级氧化方法对于BMAA的氧化效果,考察了常规影响因素(氧化剂投量、pH等)以及环境水质对于BMAA氧化效能的影响,并分别对两种氧化过程的氧化中间产物以及降解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UV/H_2O_2主要基于·OH氧化BMAA,过氧化氢投量的增加和BMAA初始浓度的降低均会促进反应进行;紫外光强对反应非常显着,在0.67mW/cm~2与2.34mW/cm~2光强下反应30分钟BMAA去除率相差68.02%;反应对pH依赖性极强,只有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能够降解完全,pH=9达到最高反应速率0.1394min~(-1);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增幅较小。UV/PDS主要基于SO_4~(·-)氧化BMAA,反应速率随过硫酸盐投量的增加线性增长且随BMAA初始浓度增加而下降;紫外光强对反应有较明显影响,紫外光强从0.67mW/cm~2升至2.34mW/cm~2,反应速率从0.2346min~(-1)增加至0.8348min~(-1);pH对反应速率影响显着,在强酸性条件下反应极慢,在弱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反应迅速,pH=8时反应速率最快,可达0.9477min~(-1);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较小。考察了水环境中阴离子对氧化反应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HCO_3~-作用较复杂,在UV/PDS中表现出促进作用,在UV/H_2O_2中低浓度和高浓度分别表现出促进和抑制作用,而Cl~-、天然有机物对两种反应体系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利用LC/MS/MS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UV/H_2O_2和UV/PDS氧化BMAA具有相同的5种氧化中间产物,其质荷比(m/z)分别为118(Ⅰ)、88(Ⅱ)、89(Ⅲ)、87(Ⅳ)、59(Ⅴ),根据氧化产物可以推测两条降解路径,主要作用均是通过氨基取代、C-N键的断裂以及脱氢反应从而实现对BMAA的降解。总的来说,UV/PDS和UV/H_2O_2均能有效降解BMAA,相比较而言UV/PDS氧化BMAA具有更快的反应速率、更高的矿化度,更利于水体中BMAA的去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藻毒素去除论文参考文献
[1].梁晓曦,范功端.饮用水处理过程中藻毒素去除的研究进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
[2].唐江舟.UV高级氧化法对水中神经藻毒素BMAA的去除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王东伟.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9
[4].孙文秀.水源水中产毒蓝藻及其藻毒素去除的研究进展[J].科技风.2018
[5].何君,张欣然,杨欣.化学氧化法去除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8
[6].范亮,黄津辉.微囊藻毒素在大型潜流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18
[7].任桐欣.浑河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纳滤膜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D].沈阳师范大学.2018
[8].吴丹舟.微囊藻毒素提取纯化及去除的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9].张明露,王礼,徐梦瑶,王倩霞,王永京.饮用水处理工艺去除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2018
[10].易细平,杨书,郭健,杨飞.益生菌去除微囊藻毒素的效果及机制研究进展[C].2017环境与公共健康学术会议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