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直模型论文-王立权,廖洪千,李怀亮,刘军

校直模型论文-王立权,廖洪千,李怀亮,刘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校直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卷管铺设,管道,校直模型,校直行程

校直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权,廖洪千,李怀亮,刘军[1](2016)在《卷管铺设中管道校直模型及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校直卷管铺设中管道的塑性弯曲变形,建立了一种基于弹塑性理论的校直理论模型。通过分析校直过程中管道的弯矩、塑弯比、弯曲曲率等参数,得到了校直曲率和校准器曲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管道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对校直曲率的影响程度,切线模量对校直曲率影响较小,将其从理论模型中简化。为便于指导铺设时管道校直的实施,进一步得到了校直行程。最后,对不同管道的校直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偏差较小,验证了本文所提校直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可用于指导卷管铺设中管道的校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周磊[2](2010)在《电梯导轨弯曲变形校直理论模型、仿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梯导轨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电梯运行的平稳性与安全性。尤其是随着高层建筑的急剧增加,高速电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导轨的平直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弯曲校直是保证电梯导轨平直度的不可或缺的工序,但目前还停留在粗放式凭经验校直的阶段,极大地影响了导轨的加工精度及效率。同时,由于对导轨校直的弹塑性变形机理、校直模型与控制方法等方面研究的缺失,致使发展电梯导轨的数字化、自动化校直尚有差距。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建模、有限元仿真及实验的方法,对电梯导轨的弯曲变形校直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研发电梯导轨自动校直机奠定基础。全文共有七章:第1章从电梯导轨加工工艺流程出发,对电梯导轨加工技术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阐述了电梯导轨弯曲变形的产生原因以及目前的变形预防措施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导轨弯曲变形校直的必要性,综述了电梯导轨弯曲变形校直的研究现状。第2章为探索导轨的弯曲变形特征,得出校直压力头、支撑点的位置及初始弯曲曲率等校直特征参数,研制了电梯导轨全自动弯曲变形测量系统。实现了对导轨的全长自动测量,从而得出导轨的弯曲变形量,提出基于导轨弯曲测量数据构建其弯曲变形特征曲线及表达式的方法,对导轨的弯曲变形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给出导轨的弯曲校直判定准则以及校直压头、支点的位置确定方法,给出导轨弯曲变形的初始弯曲曲率的计算公式。围绕导轨何处、何种弯曲、弯曲量为多少、是否需要校直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为导轨弯曲校直理论模型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第3章针对电梯导轨的弯曲变形既有水平的侧弯变形,又有垂直方向的翘曲变形,为复杂的二维弯曲变形,两种变形模式的校直理论方程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为此,本章在利用弹塑性力学分析了弯曲变形校直过程中的材料模型、应力-应变关系、基本曲率关系及曲率弯矩关系的基础上,考虑到导轨具有无轨腰、有轨腰这两种结构形式,分别建立了它们的侧弯变形校直模型,给出各自的校直理论方程,并进一步得出其校直控制参数即校直行程的计算表达式,利用该表达式可直接计算初始弯曲挠度对应的校直行程,为侧弯变形校直实施带来方便;最后进行了模型的实例应用,并对模型的误差来进行了分析。第4章由于电梯导轨翘曲方向为非对称截面,且截面尺寸有突变,其弯曲变形校直相对其侧弯变形而言尤为复杂。为此,本章在分析带轨腰导轨翘曲截面特性及翘曲变形校直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弹塑性力学分析了翘曲校直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推导了其四种不同弯曲程度下的校直弯矩方程及校直一定初始翘曲的校直曲率方程,给出反弯曲率比与初始曲率比间的关系。为便于翘曲变形校直实践,进一步给出校直控制参数的表达式,有效的结合了翘曲校直模型与翘曲校直实践。并进行了模型的实例应用,验证了导轨翘曲校直模型的可行性,并对翘曲校直模型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无轨腰导轨叁种不同情况下的翘曲校直理论方程。第5章针对电梯导轨弯曲校直问题,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其侧弯与翘曲校直的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比较模型与仿真两种方式得到的导轨的侧弯、翘曲校直载荷与校直行程参数,验证了导轨侧弯、翘曲校直模型的可行性;并基于导轨弯曲校直仿真数据,进一步提出导轨侧弯、翘曲校直修正模型,即基于仿真数据的行程-挠度模型,给出该修正模型的表达式,通过修正模型可直接根据初始侧弯、翘曲挠度得出对应的校直行程,校直行程的计算速度与精度相对导轨侧弯、翘曲校直理论模型有所提高。第6章针对导轨的侧弯、翘曲变形校直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校直理论模型的有限元仿真验证后,进一步利用导轨校直实验数据验证了导轨侧弯、翘曲校直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对校直理论模型、有限元、实验叁种方式下获得的导轨侧弯、翘曲校直控制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提出基于校直实验数据的导轨侧弯、翘曲校直行程预测模型,给出模型表达式。第7章给出了本学位论文的研究结论,展望了本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7-01)

周磊,余忠华[3](2010)在《基于弹塑性理论的T型导轨校直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校正T型导轨的弯曲变形,提出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的T型导轨反弯校直的数学模型.模型中分析了T型导轨校直过程中的压点与支点的布置、校直弯矩、反弯曲率、校直下压量等关键参数,推导了T型导轨校直过程中反弯曲率与原始曲率间的关系式.为便于T型导轨校直实施,进一步给出了T型导轨校直下压量的计算公式.并以特定尺寸的T型导轨为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反弯曲率与原始曲率间的关系曲线及校直行程与原始变形间的关系曲线,将模型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模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卢红,郭昌桥[4](2009)在《基于LabVIEW的校直行程计算模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校直理论,根据该理论设计了校直计算模块.同时在ANSYS内面建立力学模型,计算出相应的理论数据.并分析了3组数据,验证该理论的计算精度符合校直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2009年03期)

刘立玺[5](2006)在《轴类零件校直压力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提出,汽车等相关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轴类零件和轴系部件是机械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轴类零件的弯曲变形普遍存在。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弹塑性力学理论,研究建立校直机压力控制模型,提高校直精度,减少校直次数。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研究校直机行程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提出校直机压力控制模型。2、对压力校直过程中各种几何参数与零件截面应力的弹塑性分布进行分析,建立轴类零件校直的压力模型,并对影响校直压力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3、对压力控制模型与行程控制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为压力控制模型在校直机上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4、建立轴类零件弹塑性力学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压力校直载荷与变形的关系,验证压力模型与有限元分析的一致性。5、研究压力控制的可行性,并设计校直机液压系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5-08)

李骏,邹慧君,熊国良,王小明[6](2005)在《压力校直过程的理论模型研究及其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校直行程的精确计算是全自动校直机的关键技术。文中以矩形截面零件为研究对象,并假定为理想弹塑性材料,依据弹塑性力学理论,通过推导载荷、弯矩、挠度和弹性区长度间的关系,建立压力校直过程的载荷—挠度数学模型。实例计算表明,理论计算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良好。实验结果也证实理论计算具有足够的精确性。该模型有助于全自动校直机的研制。(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05年05期)

陈慧,熊国良,李骏[7](2005)在《基于F-δ模型的校直压下量确定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弹塑性力学理论出发建立了校直过程的载荷一挠度数学模型-(F-δ模型),进而提出一种基于F-δ模型的校直压下量确定方法,阐述了该方法在自动精度校直机上的实际应用。实验研究表明该压下量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求解精度,能有效地指导高精度压力校直实践。(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徐翔[8](1998)在《数控型精密液压校直机压点压下量的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点式反弯校宜问厄包含弹回做弯曲,本文提出应用ADINA——自动动志增量非线佐有限元分析算法,辅以败值分析计算,直立压虑压下量的数学棋型.(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机械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校直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梯导轨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电梯运行的平稳性与安全性。尤其是随着高层建筑的急剧增加,高速电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导轨的平直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弯曲校直是保证电梯导轨平直度的不可或缺的工序,但目前还停留在粗放式凭经验校直的阶段,极大地影响了导轨的加工精度及效率。同时,由于对导轨校直的弹塑性变形机理、校直模型与控制方法等方面研究的缺失,致使发展电梯导轨的数字化、自动化校直尚有差距。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建模、有限元仿真及实验的方法,对电梯导轨的弯曲变形校直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研发电梯导轨自动校直机奠定基础。全文共有七章:第1章从电梯导轨加工工艺流程出发,对电梯导轨加工技术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阐述了电梯导轨弯曲变形的产生原因以及目前的变形预防措施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导轨弯曲变形校直的必要性,综述了电梯导轨弯曲变形校直的研究现状。第2章为探索导轨的弯曲变形特征,得出校直压力头、支撑点的位置及初始弯曲曲率等校直特征参数,研制了电梯导轨全自动弯曲变形测量系统。实现了对导轨的全长自动测量,从而得出导轨的弯曲变形量,提出基于导轨弯曲测量数据构建其弯曲变形特征曲线及表达式的方法,对导轨的弯曲变形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给出导轨的弯曲校直判定准则以及校直压头、支点的位置确定方法,给出导轨弯曲变形的初始弯曲曲率的计算公式。围绕导轨何处、何种弯曲、弯曲量为多少、是否需要校直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为导轨弯曲校直理论模型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第3章针对电梯导轨的弯曲变形既有水平的侧弯变形,又有垂直方向的翘曲变形,为复杂的二维弯曲变形,两种变形模式的校直理论方程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为此,本章在利用弹塑性力学分析了弯曲变形校直过程中的材料模型、应力-应变关系、基本曲率关系及曲率弯矩关系的基础上,考虑到导轨具有无轨腰、有轨腰这两种结构形式,分别建立了它们的侧弯变形校直模型,给出各自的校直理论方程,并进一步得出其校直控制参数即校直行程的计算表达式,利用该表达式可直接计算初始弯曲挠度对应的校直行程,为侧弯变形校直实施带来方便;最后进行了模型的实例应用,并对模型的误差来进行了分析。第4章由于电梯导轨翘曲方向为非对称截面,且截面尺寸有突变,其弯曲变形校直相对其侧弯变形而言尤为复杂。为此,本章在分析带轨腰导轨翘曲截面特性及翘曲变形校直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弹塑性力学分析了翘曲校直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推导了其四种不同弯曲程度下的校直弯矩方程及校直一定初始翘曲的校直曲率方程,给出反弯曲率比与初始曲率比间的关系。为便于翘曲变形校直实践,进一步给出校直控制参数的表达式,有效的结合了翘曲校直模型与翘曲校直实践。并进行了模型的实例应用,验证了导轨翘曲校直模型的可行性,并对翘曲校直模型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无轨腰导轨叁种不同情况下的翘曲校直理论方程。第5章针对电梯导轨弯曲校直问题,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其侧弯与翘曲校直的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比较模型与仿真两种方式得到的导轨的侧弯、翘曲校直载荷与校直行程参数,验证了导轨侧弯、翘曲校直模型的可行性;并基于导轨弯曲校直仿真数据,进一步提出导轨侧弯、翘曲校直修正模型,即基于仿真数据的行程-挠度模型,给出该修正模型的表达式,通过修正模型可直接根据初始侧弯、翘曲挠度得出对应的校直行程,校直行程的计算速度与精度相对导轨侧弯、翘曲校直理论模型有所提高。第6章针对导轨的侧弯、翘曲变形校直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校直理论模型的有限元仿真验证后,进一步利用导轨校直实验数据验证了导轨侧弯、翘曲校直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对校直理论模型、有限元、实验叁种方式下获得的导轨侧弯、翘曲校直控制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提出基于校直实验数据的导轨侧弯、翘曲校直行程预测模型,给出模型表达式。第7章给出了本学位论文的研究结论,展望了本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校直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立权,廖洪千,李怀亮,刘军.卷管铺设中管道校直模型及理论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6

[2].周磊.电梯导轨弯曲变形校直理论模型、仿真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

[3].周磊,余忠华.基于弹塑性理论的T型导轨校直模型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

[4].卢红,郭昌桥.基于LabVIEW的校直行程计算模型设计[J].机械与电子.2009

[5].刘立玺.轴类零件校直压力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

[6].李骏,邹慧君,熊国良,王小明.压力校直过程的理论模型研究及其实验验证[J].机械强度.2005

[7].陈慧,熊国良,李骏.基于F-δ模型的校直压下量确定方法及应用[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5

[8].徐翔.数控型精密液压校直机压点压下量的数学模型[J].河海大学机械学院学报.1998

标签:;  ;  ;  ;  

校直模型论文-王立权,廖洪千,李怀亮,刘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