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08XL FDU电源工作原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诚[1](2020)在《大型地震勘探系统采集站数据传输研究》文中认为地震勘探是解决油气资源探测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勘探难度逐渐加大,更高精度、更高密度的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采集站作为地震勘探系统的基本单元,其规模将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道,实现采集站之间可靠、高效的数据传输是解决制约整个勘探系统性能和规模的关键所在,也是地震勘探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外两大先进地震勘探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大型地震勘探系统中采集站之间的数据传输展开研究,取得的主要工作进展如下:1、制定了地震勘探系统数据传输控制协议,提出了适合大规模部署采集站的类环型拓扑结构。在数据通信方面,定义了帧格式、帧功能、信道编码和通信链路,在管理控制方面,定义了地址分配、状态检测、检波器自检测、采集参数设置、同步采集、数据回传等指令的运行规则。2、完成了采集站样机的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最小系统电路、低噪声放大电路、高精度数据采集电路、检波器自检测电路、温湿度与倾角检测电路、通信接口电路和数据存储电路。3、基于FPGA实现了地震勘探系统数据传输控制协议,使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完成了协议的程序编写,实现了供电控制、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与解码、CRC计算与检验、数据接收与发送和指令解析与执行等功能。4、完成了单个采集站测试以及多个采集站与电源站组网测试,对电路功耗、通信传输质量和采集站功能进行了测试,模拟了系统从上电初始化到地震波采集以及数据回传的整个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地震勘探系统数据传输控制协议,能够实现对采集站的有效管理以及采集站链路之间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为后期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丁岩明[2](2020)在《大型地震勘探系统交叉站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油气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和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能源安全形势变得不容乐观,因此加大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变得十分必要。目前由采集站、电源站、交叉站和数据中心组成的大型地震勘探系统在油气资源探测中使用广泛,并且效果显着。本课题研究的交叉站作为数据中心和电源站的连接枢纽,负责命令和数据的转发,是大型地震勘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参考了国外地震勘探系统中交叉站设计,研究了系统的拓扑结构、高速数据传输、通信协议以及实现对电源站管理的关键技术,给出了以FPGA作为主控芯片的交叉站样机设计方案,完成了样机的硬件和通信系统设计。在实验室的环境下对样机进行了测试和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可行性。主要工作如下:1、对交叉站的设计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国内外地震勘探系统和交叉站的研究现状,根据交叉站的设计要求给出了样机总体设计方案。2、完成了交叉站的硬件电路设计。根据交叉站实现的功能进行模块划分,使用Altium Designer完成模块的原理图和总体PCB版图设计。3、完成了交叉站的通信系统设计。参考令牌环协议设计思想,给出了一种自定义的环形通信协议,满足了系统同步传输的要求。在Vivado开发环境下使用Verilog HDL语言完成系统的整体逻辑设计。4、完成了交叉站测试与分析。对交叉站单站点进行硬件电路和数据传输测试,并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了交叉站、电源站和采集站联合测试系统,对交叉站的功能指令实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交叉站样机达到了课题设计目标。百兆通信部分可以实现速率为200Mbps的数据传输;千兆通信部分可以实现速率为1.25Gbps的数据传输,在软件测试下误码率较低;联合测试时交叉站可以实现对电源站的有效管理。
李潇[3](2020)在《浅析FDU2S采集站结构及加电故障原因分析》文中认为FDU2S采集站是水域地震勘探时使用的野外采集单元,针对水域施工的复杂环境,系统设置采集站为单站2单元。维修过程中统计发现大部分损坏的FDU2S故障现象为不加电。本文主要介绍FDU2S采集站内部结构,并对其加电故障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提出解决方法。
陈治庆,陈华青,赵忠[4](2019)在《FDU2S采集站维修技术探讨》文中提出Sercel公司在FDU2S采集站维修技术方面对国内领域一直未开放,国内维修处在探索阶段。为提升采集站修复率,开展了针对FDU2S采集站主要故障类型的技术研究。首先从分析FDU2S采集站的工作原理入手,根据FDU2S采集站实现的功能,将电路板细分为五大模块,并绘制了采集站工作原理框图,结合TMS428测试系统对采集站的测试项目的选取和测试指标的设置,画出采集站测试原理框图。根据得到的电路原理及信号分析,对电路板加入测试信号,通过追踪信号走向,确定关键元器件型号等手段,绘制了电源电路图、测试电路图。结合维修实例总结了检修与测试流程,最终实现了故障FDU2S采集站的自主检修。
顾少燃[5](2019)在《地震勘探系统中电源站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勘探系统是一种用于深层地质勘探的重要大型装备。地震勘探系统中的电源站是管理控制采集站,给采集站提供电源的设备,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涉及电源保护、电源隔离、电源监控、通信传输、阻抗匹配、数据处理以及采集站管理等关键问题。解决电源站设计的这些核心技术问题,能促进我国地震勘探系统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地震勘探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研究了地震勘探系统中电源站设计的关键技术——高速通信电路、传输线阻抗匹配、通信协议以及电源管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源站的整体设计方案,完成了电源站硬件电路和系统软件的设计。最终,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了电源站对多采集站的数据采集和电源管理。本人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分析了国内外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地震勘探系统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地震勘探系统的排列结构,尤其是电源站与采集站的排列结构,并分析了电源站设计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影响电源站带道能力的主要因素和高速通信电路的传输线阻抗匹配问题。2.提出了一种自定义环状通信协议,支持4Mbps和1O0Mbps通信速率。基于该协议的环状链路中,同一时刻只有一个设备在传输数据,且数据传输方向固定,能有效避免了数据碰撞和冲突。论文从数据的传输路径、帧结构、令牌管理和编解码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这种通信协议。3.设计了电源站样机的硬件电路和系统软件。硬件电路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4Mbps/100Mbps差分通信电路、以太网通信电路和串口通信电路组成的通信接口电路,另一部分是由电源保护电路、电源隔离电路、电源转换电路和电源监控电路组成的电源管理电路。软件设计的过程中,使用Verilog HDL语言在Quartus Ⅱ开发环境下完成了电源站的程序编写,实现了电源站的主要功能,包括:指令发送、地震波采集、数据回传、数据解析和电源管理等功能。4.完成了电源站与采集站对接测试与分析。测试了电源电路的性能、带道能力以及100Mbps通信传输电路的信号质量。模拟了系统从上电初始化到地震波采集、数据回传的整个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电源站样机对采集站有一定的电源管理能力,能够控制管理采集站进行长时间的数据采集工作。同时,电源站与电源站之间能进行高速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0Mbps。总体而言,电源站系统稳定、可靠,带宽利用率高,能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为后期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陈华青[6](2017)在《400系列采集站检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400系列采集站是目前物探公司主要的地震数据采集单元,它可对地震数据进行采集、模数转换、传输等多项操作。随着公司勘探规模的扩大,采集设备使用数量增加,且施工区域条件变化多样,使采集站的损坏率逐年上升。由于采集站生产厂家的技术封锁,损坏的采集站都是外修,不仅费用昂贵,周期长,而且降低了采集设备的利用率,为了缩短维修周期,降低维修成本,展开采集站自主维修攻关工作。首先对400系列采集站工作原理与测试原理分析,找出目前采集站故障的主要问题所在,然后有针对性的展开技术攻关,研究过程中克服没有电路图纸,关键元器件标签被抹去等诸多困难,最终完成了绘制电路图、开发测试系统、研制实用工具、编写检修流程。绘制电路图使用了逆向绘制的方法,通过追踪电路信号走向,绘出电路图雏形,查阅集成元器件的典型应用,确定关键集成模块型号,准确绘制出各部分的电路图。通过系统参数设置、制作通讯接口、测试接口电路板插接件,真正实现了对采集设备的单板测试,完善了现有的测试手段,使得测试系统具有不受协议限制、参数设置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目前该系统在室内、野外检修中都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自行研制了各类实用工具,其中温控密封防水测试仪的研制,成功地解决了采集站无法测试防水密封的问题,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针对目前采集站的主要故障开展检修技术攻关,编写了400系列采集站故障检修流程和故障元器件诊断表,规范了检修流程的同时扩大了维修规模,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最终实现了400系列采集站的自主检修。
程孝义[7](2016)在《PWM电源在Sercel野外设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PWM电源转换器电路是现在电子设备中常用的电源转换电路,本文详细分析了几种典型的PWM电源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并列举了转换器在Sercel野外设备的应用,对理解掌握电源电路的结构有所帮助。
熊宗富,刘章平[8](2015)在《FDU408结构原理分析及常见故障排除》文中提出408UL采集系统是近几年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仪器,由于设备使用环境恶劣,电子元器件老化快,采集站故障到了频发阶段,每个施工期都有大量采集站需要维修,如果送到外地检修,不仅费用高、周期长,而且会严重影响采集设备的使用效率。针对408UL采集站在野外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从分析结构原理入手,利用TMS428测试系统进行诊断测试并分类,对维修所使用的方法(目测法、信号追踪法、比较法、替换法)进行了简要论述。该方法收效良好,不仅能提高检修效率,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毕克飞[9](2014)在《408ul和428xl地震仪器原理分析及其兼容性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步深入,地震勘探仪器越来越受到重视,。法国Sercel公司生产的400系列仪器是目前在国际进行地震勘探采集的主要设备。428xl地震勘探仪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地震勘探生产当中,并以其易用、快速和带道能力强以及排列设置灵活而深得业界人士的好评。法国SERCEL公司在基于408UL仪器的成功经验上,结合更强大的功能推出了428XL采集系统。保留408UL系统许多优点的同时,428XL具有更低的功耗、更长的寿命及更高的可靠性等特点。428XL提供所有新的硬件和软件以满足大道数作业的需求及更好的改善常规作业。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408ul和428xl地震勘探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野外设备软硬件的同异处,便于今后在地震勘探开发中更好地利用现有的408ul野外设备。
金辉[10](2014)在《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及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也和其它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类似,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电子工业、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地震数据采集工作中最精密、最关键的装备,它是集当代最先进技术(如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技术、通讯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系统。面对当前紧张的能源局势,国内石油勘探行业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在现有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高分辨率、大道数、大面积的勘探任务随之而来。当地震勘探的根本方式没有改变、地震仪又已经相当成熟、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地震勘探仪器的情况下,通过对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和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为误操作情况下对被改变了数据格式的文件以及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对需要把不同的地震数据格式进行转换提供理论基础;对生产单位和个人在发生可控事故时降低经济损失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通过对地震勘探仪器发展史的研究系统地了解地震仪器的发展过程,对地震勘探仪器器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大庆油田勘探仪器的研究了解大庆油田的发展史,详细地介绍大庆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地震仪器的使用情况。通过对地震数据格式的分析认识特别是地震数据的头段内容,以便在数据格式发生变化时能及时修复;分析出地震数据不同格式之间的差异,使其能通过地震勘探仪器本身进行相互转换。通过研究采集过程中地震数据的临时存储以及最终存储介质,为地震数据的保存做好双保险。
二、408XL FDU电源工作原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8XL FDU电源工作原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地震勘探系统采集站数据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采集站数据传输研究意义与技术难题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地震勘探系统研究和拓扑结构分析 |
2.1 SERCEL公司508XT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
2.1.1 508XT系统组成 |
2.1.2 508XT网络传输系统 |
2.1.3 508XT系统的特点及优势 |
2.2 INOVA公司G3i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
2.2.1 G3i系统组成 |
2.2.2 G3i网络传输系统 |
2.2.3 G3i系统的特点及优势 |
2.3 地震勘探系统拓扑结构分析 |
2.3.1 拓扑结构简介 |
2.3.2 类环型拓扑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采集站硬件电路设计 |
3.1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2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2.1 检波器 |
3.2.2 放大滤波电路 |
3.2.3 模数转换电路 |
3.3 自检测电路设计 |
3.4 状态检测电路设计 |
3.4.1 温湿度检测模块 |
3.4.2 倾角检测模块 |
3.5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5.1 PoE通信接口 |
3.5.2 接口电路设计 |
3.6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震勘探系统数据传输控制协议设计 |
4.1 通信协议 |
4.1.1 帧格式 |
4.1.2 帧功能 |
4.1.3 信道编码 |
4.1.4 传输路径 |
4.1.5 定时器 |
4.2 管理控制 |
4.2.1 地址分配 |
4.2.2 状态检测 |
4.2.3 检波器自检测 |
4.2.4 采集参数设置 |
4.2.5 同步采集 |
4.2.6 数据回传 |
4.3 基于FPGA的软件实现 |
4.3.1 供电控制 |
4.3.2 时钟模块 |
4.3.3 数据接收与发送 |
4.3.4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与解码 |
4.3.5 CRC计算与校验 |
4.3.6 指令解析与执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集站样机测试与分析 |
5.1 采集站硬件电路实物 |
5.2 电源电路测试 |
5.2.1 电压转换模块测试 |
5.2.2 供电控制电路测试 |
5.2.3 功耗测试 |
5.3 通信传输电路测试 |
5.4 单个采集站功能测试 |
5.4.1 检波器自检测 |
5.4.2 数据采集测试 |
5.4.3 温湿度与倾角测试 |
5.5 采集链路与电源站联合测试 |
5.5.1 上位机设计 |
5.5.2 地址分配 |
5.5.3 状态检测 |
5.5.4 数据采集与回传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大型地震勘探系统交叉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地震勘探仪器 |
1.2.2 系统中的交叉站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地展勘探系统基本原理与交叉站设计方案 |
2.1 地震勘探技术 |
2.1.1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
2.1.2 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 |
2.2 地震勘探系统的拓扑结构 |
2.3 交叉站设计需求 |
2.4 交叉站总体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叉站硬件电路设计 |
3.1 电源电路 |
3.2 FPGA最小系统电路 |
3.2.1 主控芯片选型 |
3.2.2 最小系统电路 |
3.3 通信传输电路 |
3.3.1 SFP光模块选型 |
3.3.2 GTP收发器 |
3.3.3 千兆光纤通信接口电路 |
3.4 调试电路 |
3.4.1 串口通信电路 |
3.4.2 JTAG接口电路 |
3.5 LED显示电路 |
3.6 PCB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叉站通信系统设计 |
4.1 通信协议 |
4.1.1 通信传输环路 |
4.1.2 通信帧结构 |
4.1.3 编码类型 |
4.2 基于FPGA的逻辑设计 |
4.2.1 时钟模块 |
4.2.2 数据缓存模块 |
4.2.3 串口收发模块 |
4.2.4 百兆通信模块 |
4.2.5 千兆通信模块 |
4.2.6 数据处理和逻辑控制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交叉站样机测试与分析 |
5.1 交叉站样机实物 |
5.2 交叉站硬件电路测试 |
5.2.1 系统电源模块测试 |
5.2.2 调试电路测试 |
5.2.3 百兆通信接口电路测试 |
5.2.4 千兆通信接口电路测试 |
5.3 交叉站通信系统测试 |
5.3.1 千兆数据传输测试 |
5.3.2 交叉站、电源站和采集站的联合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与参与的研制项目 |
致谢 |
(3)浅析FDU2S采集站结构及加电故障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FDU2S结构 |
1.1 FDU2S内外部构造 |
1.2 FDU2S电路板结构 |
2 FDU2S电源电路原理 |
3 FDU2S加电故障现象及排除方法 |
3.1 双口不加电 |
3.2 单口不加电 |
4 结束语 |
(4)FDU2S采集站维修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采集站工作原理及测试原理分析 |
1.1 采集站工作原理 |
1.2 电路板的主要构成 |
1.3 采集站测试原理 |
2 FDU2S采集站检修技术研究 |
2.1 绘制电路图 |
2.1.1 读板 |
2.1.2 临摹电路图 |
2.1.3 确定核心集成模块型号 |
2.1.4 绘制出电路图 |
2.1.5 验证 |
2.2 电源电路的工作原理 |
2.3 单道/双道红站 |
3 结束语 |
(5)地震勘探系统中电源站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介绍 |
1.2 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史和研究现状 |
1.3 国内地震勘探仪器的研制 |
1.4 电源站介绍 |
1.5 电源站的研究意义和技术难题 |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地震勘探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分析 |
2.1 地震勘探技术简介 |
2.2 地震波的形成和特征 |
2.2.1 地震波的形成 |
2.2.2 地震波的特征 |
2.3 地震勘探系统的排列结构 |
2.3.1 428-XL系统的排列结构分析 |
2.3.2 逐级管理的分布式排列结构 |
2.4 电源站带道能力的分析 |
2.4.1 电源站供电等效电路模型 |
2.4.2 Simulink建模与仿真分析 |
2.5 通信电路的传输线阻抗匹配 |
2.5.1 通信电路模型 |
2.5.2 等效电路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源站硬件电路设计 |
3.1 主节点设计 |
3.2 电源电路设计 |
3.2.1 电源转换电路 |
3.2.2 电源的保护和隔离 |
3.2.3 电源的监测和传输控制 |
3.3 通信接口设计 |
3.3.1 高速通信传输电路的工作原理 |
3.3.2 高速通信传输电路的PCB设计 |
3.4 调试电路设计 |
3.4.1 以太网通信电路 |
3.4.2 串口通信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源站软件系统设计 |
4.1 通信协议 |
4.1.1 通信传输路径 |
4.1.2 帧结构的定义 |
4.1.3 令牌的管理方式 |
4.1.4 信道编码 |
4.2 电源站对采集链的管理 |
4.3 基于FPGA的软件设计 |
4.3.1 时钟模块 |
4.3.2 电源传输控制模块 |
4.3.3 4Mbps/100Mbps数据收发模块 |
4.3.4 数据处理和逻辑控制 |
4.3.5 串口收发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源站样机测试与分析 |
5.1 电源站和主节点实物 |
5.2 电源电路测试 |
5.2.1 电源转换电路测试 |
5.2.2 浪涌电流测试 |
5.2.3 电源传输控制电路测试 |
5.2.4 电源站带道能力测试 |
5.3 100Mbps通信传输电路测试 |
5.4 电源站与采集站联调测试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400系列采集站检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二章 400系列采集站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2 采集站工作原理 |
2.3 采集站测试原理分析 |
第三章 400系列采集站检修技术研究 |
3.1 电路图的绘制 |
3.1.1 电源电路图的绘制 |
3.1.2 滤波电路图的绘制 |
3.2 野外测试程序的开发 |
3.2.1 现状分析 |
3.2.2 串口通讯的实现 |
3.2.3 超级终端参数设置 |
3.2.4 AC/DC可控电源的研制 |
3.2.5 通讯测试接口制作 |
3.2.6 检修中的应用 |
3.3 实用工具的研制 |
3.3.1 采集站道阻抗测试器 |
3.3.2 防水温控密封测试仪 |
3.3.3 采集站检修工具 |
3.4 检修流程 |
第四章 应用效果 |
4.1 取得的成果 |
4.2 经济效益 |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PWM电源在Sercel野外设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PWM电源转换器 |
2 PWM转换器原理及应用 |
2.1 SEPIC转换器 |
2.1.1 典型电路和波形 |
2.1.2 工作原理分析 |
2.1.3 野外设备中的应用 |
2.2 Cuk转换器 |
2.2.1 典型电路和波形 |
2.2.2 工作原理分析 |
2.2.3 野外设备中的应用 |
2.3 Boost转换器 |
2.3.1 典型电路和波形 |
2.3.2 工作原理分析 |
2.3.3 野外设备中的应用 |
2.4 Flyback转换器 |
2.4.1 典型电路及波形 |
2.4.2 工作原理分析 |
2.4.3 野外设备中的应用 |
2.5 Buck转换器 |
2.5.1 典型电路及波形 |
2.5.2 工作原理分析 |
2.5.3 野外设备中的应用 |
3 结束语 |
(8)FDU408结构原理分析及常见故障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FDU408 的结构及其功能 |
1.1 FDU408 电路框图 |
1.2 FDU408 结构分析 |
1.2.1 FDU408 构成 |
1.2.2 FDU408各电路的主要功能 |
2 FDU408 的工作原理 |
3 FDU408 的故障现象 |
3.1 状态一 |
3.2 状态二 |
3.3 状态三 |
4 FDU408 故障分析及解决办法 |
5 结束语 |
(9)408ul和428xl地震仪器原理分析及其兼容性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仪器发展简史 |
第一阶段:模拟光点记录仪 |
第二阶段: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 |
第三阶段: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 |
第三章 408ul 地震仪器原理 |
3.1 408xL 地震区域网络与数据传输原理 |
3.2 FDU |
3.3 交叉站单元(LAUX) |
3.4 大线采集单元(LAUL) |
第四章 428XL 地震仪器原理 |
4.1 概述 |
4.2 野外数字化单元 (FDU-428) |
4.3 LAUX-428 |
4.4 LAUL-428 |
第五章 兼容性分析 |
5.1 428xl 仪器使用 408ul 野外设备的分析(二级排列的应用) |
5.2 408ul 野外设备降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10)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及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史 |
2.1 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史 |
2.1.1 第一代:模拟光点记录仪 |
2.1.2 第二代: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 |
2.1.3 第三代: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 |
2.2 遥测地震仪 |
2.2.1 遥测地震仪的几项关键技术 |
2.2.2 遥测地震仪的优越性 |
2.3 大庆油田地震勘探仪器发展历程 |
2.4 408UL 和 428XL 地震勘探仪 |
2.4.1 408UL 工作原理简介 |
2.4.2 428XL 地震采集系统 |
第三章 地震数据格式 |
3.1 SEG-D 格式 |
3.1.1 SEG-D 各版本的特点 |
3.1.2 SEG-D 格式磁带结构分析 |
3.2 SEG-Y 数据格式 |
3.3 道块数据格式 |
3.4 利用文件拷贝实现数据格式转换 |
3.4.1 实现数据格式转换的具体步骤 |
第四章 地震勘探采集数据资料的储存介质 |
4.1 地震勘探常用磁带机 |
4.2 IBM-3592 磁带机的冗余路径接管功能 |
4.2.1 冗余路径设置 |
4.3 NAS |
4.3.1 NAS 分类 |
4.3.2 NAS 备份的特点 |
4.3.3 NAS 在 428XL 地震勘探仪上的应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408XL FDU电源工作原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地震勘探系统采集站数据传输研究[D]. 李成诚. 苏州大学, 2020(02)
- [2]大型地震勘探系统交叉站设计[D]. 丁岩明. 苏州大学, 2020(02)
- [3]浅析FDU2S采集站结构及加电故障原因分析[J]. 李潇. 物探装备, 2020(01)
- [4]FDU2S采集站维修技术探讨[J]. 陈治庆,陈华青,赵忠.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19(03)
- [5]地震勘探系统中电源站的研究与设计[D]. 顾少燃. 苏州大学, 2019(04)
- [6]400系列采集站检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华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PWM电源在Sercel野外设备中的应用[J]. 程孝义. 物探装备, 2016(02)
- [8]FDU408结构原理分析及常见故障排除[A]. 熊宗富,刘章平. 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9]408ul和428xl地震仪器原理分析及其兼容性的应用[D]. 毕克飞.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10]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及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D]. 金辉.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