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历代医案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症状,临床特征,分类
历代医案数据库论文文献综述
徐志锐[1](2012)在《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中医症状临床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中医证候的辨识常依据一组症状体征,但是,不同于西医学的综合征,中医证候的辨识依据的是这组症状的①部位,如腰部症状多提示肾病,胁部症状多提示肝病;②所属脏腑的功能,如不寐多提示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急躁易怒多提示肝主情绪的功能异常;③性质,如感觉刺痛多提示瘀血、感觉胀痛多提示气滞,排泄物质稀多提示虚寒,质稠多提示实热;④加重缓解因素,如生气加重多见于肝气郁结,矢气缓解多见于胃肠气滞。因此,本文提出了症状的临床特征概念,并对历代医案数据库中症状的临床特征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目的:症状临床特征的提取及分类。研究方法:基于本课题组提出的症状单元假说,对症状的临床特征进行了界定。利用建成的历代医案数据库,编程提取与症状单元对应的每一条原文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对历代医案数据库中症状的临床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研究结果:确认一级部位特征20个,蕴含一级部位特征的症状单元计218个;确认脏腑功能特征5个,蕴含脏腑功能特征的症状单元计60个;确认一级性质特征205个,仅蕴含一级性质特征的症状单元计115个;确认加重缓解因素共计129个;确认二级部位特征538个、二级性质特征224个,蕴含二级临床特征或加重缓解因素的症状单元计242个。研究结论:本研究全面总结了中医症状的部位、性质、脏腑功能和加重缓解因素4种临床特征,其中,症状的部位特征和部位证素有关,症状的性质特征和性质证素有关,症状所属脏腑的功能和部位证素有关,加重缓解因素与性质证素有关。可望为中医证候要素的辨识提供依据,凸显中医辨证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20)
于东林[2](2011)在《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中医症状命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取症状单元的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方法: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772695)、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No.Z0086)、“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No.2006BAI08B01-05)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09ZX10005-019)构建的历代名中医医案数据库中的症状原文描述为研究对象,基于症状单元假说、科技术语的命名原则、词汇学关于词组的分类和卡方检验,参考中医症状学权威着作,编程提取症状单元的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结果:确认了427个症状单元的427个概念词组、411个症状单元的10 979个描述词组和418个症状单元的11 728个派生词组。结论:症状单元的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是中医症状名称规范可资借鉴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4-10)
武嘉兴[3](2010)在《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中医症状单元的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症状信息中提取症状单元。方法:提出症状单元假说,运用诠释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历代医案数据库中的症状信息进行表达,获得5789个症状标记词,剔除其中的证名、病机、症状发生时间和诱发、加重、缓解因素,筛选出2751个新的症状标记词,编程统计他们在历代医案数据库出现的频数,并依据逻辑学划分的方法总结出内涵最小的独立症状,作为规范的中医症状单元。结果:共获得规范的中医症状单元427个,依据中医藏象理论将其分为5类:与心相关的症状单元76个,与肺相关的症状单元60个,与脾相关的症状单元109个,与肝相关的症状单元54个,与肾相关的症状单元128个。结论:①任何症状都由症状部位和症状性质两部分组成。②区分不同生命现象的主要依据是观察者、观察工具、观察对象、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不同。③中医症状单元是内涵单一的独立变量。(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5-10)
徐丽[4](2010)在《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整理和临床问卷调查的月经量、色症状规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尝试从“自身对照”、“月经量、色在经期每天的变化”角度对月经量、色症状补充新的认识,从而规范月经量、色症状的名称和内涵。方法:综合运用文献、历代医案数据库和编制问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查阅文献后综述月经量、色症状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现状,目前尚存在对月经量、色症状认识上的不统一;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提取月经量、色症状数据,遵循逻辑学分类原理和定义方法,在对月经量、色症状进行命名、定义、分类整理规范基础上,应用频数分析、φ相关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月经量、色症状单元出现频次、及症状单元间相关性;借鉴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定量化、个体化、客观化”为特征,设“自身为参照”,作正常、异常时个体自身前后对比、按照周期和经期天数变化、经期每天卫生用品使用情况进行定量化测量。在文献和医案数据库对月经颜色的描述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确定五种月经颜色,依据比拟标准将国际标准颜色色卡与被测者观察自身新擦拭在卫生用品上月经颜色作比对,并用相应经验类物质作类比,如月经黄褐类似于咖啡色。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分别采用因子分析和Chronbach'sα系数信度检验,调查结果用频数分析、φ相关统计分析。结果:从历代医案数据库包含月经量、色的医案中,整理获得8个月经量、色症状单元,并统计出在历代医案数据库中对应的频次,包括月经量多(658次)、月经量少(767次)、经量时多时少(51次)、月经淡红(312次)、月经鲜红(176次)、月经暗红(365次)、月经发黑(257次)、月经黄褐(26次);由φ相关统计分析,月经量多与先期相关性是显着的,呈正相关。月经量少与后期相关性是显着的,呈正相关。月经量多与经期延长相关性是显着的,呈正相关。月经量少与经期缩短相关性是显着的,呈正相关。症状单元间各自独立,可独立发生也可伴随发生。临床问卷检验中Ch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6,多数在0.7以上,具有较好内部一致性;月经量的结构按照3个维度、月经颜色按照2个维度分类结构较为合理;问卷能获得预期结果,内容易于理解和回答,所用时间较少,可接受性考评较好;临床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就诊的生育期女性月经量少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月经量多症状的发生率,且月经量时多时少的症状较少。以“自身为参照”,用每天卫生用品使用的增、减量可有效规避个体间差异的干扰,提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观察自身正常、异常时新排出的月经量、色在每天的变化有差异。问卷统计发现以“经期第2、3天为时间窗”观察月经的量和颜色变化,是较为稳定的观察时间点。结论:运用文献、医案数据库可获得月经量、色定性描述并给出定义,结合临床调查问卷可对月经量、色进行定量描述并能形成客观化测量方法,同时月经量、色症状调查问卷的设计突出了“以自身为参照”,自身正常、异常时月经量、色症状同时被测进行前后对比。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可以进行前瞻性研究,与文献、医案资料回顾性研究形成相得益彰的相互验证、相互补充的结论。提出“症状单元”和“经期第2、3天观察窗”的假说,为症状规范化研究拓展思路,提供方法,使难以获得、难以量化、难以客观化的指标转换为相对量化、客观化的临床证据,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使理论和临床相互验证、相互补充,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走向科学化、客观化道路做初步探索性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4-20)
朱化珍[5](2009)在《基于历代名医医案数据库的腹痛类症状规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基于历代文献研究中医四诊信息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研究腹痛类四诊信息的特点。方法:根据“历代名医医案数据库”的统计结果和其他中医症状相关书籍对腹痛类四诊信息进行规范和整理,并对腹痛类症状单元的文字内涵给予初步界定。结果:通过对腹痛类医案原文的划分,提取出腹痛类四诊信息的属性,确定了腹痛类症状单元及其约束,并对常见的症状单元及其约束进行了内涵界定。结论:经规范和整理后的腹痛类四诊信息表达更加科学;经过界定后的腹痛类症状单元及其约束的内涵更加清楚和明确,可对中医症状规范化、制定证候标准化和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化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10)
张珊珊,贺立娟,李运伦[6](2009)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规范化建设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建立规范化的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的过程和方法。立足于历代医案医话记载和山东省中医院建院以来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疗记录,客观界定纳入病案和排除病案的范围,共收集到古籍医案和现代医案987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录入软件并形成下层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参照权威标准对其进行整理和医案数据的标引,建立规范的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基于数据挖掘(Data-Mining)技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判别分析等多种模式识别方法对数据信息进行解读,以期发掘数据库中蕴含的规律性内容。(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李毓秋[7](2008)在《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中医心病的特征症状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临床第一手资料——医案的统计结果研究中医心病的特征症状群。方法:以历代医案数据库中有关五脏辨证的医案为研究对象,在国际通用的SAS 6.12中用频数统计获得中医心病症状的频数分布,用φ相关分析进行各个症状与中医心病的相关性检验,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进行各个症状对中医心病的特异性和贡献度分析,筛选出中医心病的特征症状。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将特征症状进行聚类,并根据聚类结果和中医专业知识总结中医心病的特征症状群。结果:根据频数统计获得71个症状,用φ相关分析法从71个症状中确立49个与中医心病相关性强有统计学意义的症状,最后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确立20个特异性强、贡献度大的中医心病的特征症状;将获得的20个特征症状进行聚类,得到10类中医心病的特征症状,分别是①不寐、多梦、健忘;②结脉、代脉;③心悸、胸闷、气短;④心烦、舌尖红绛、数脉;⑤精神恍惚、善恐易惊;⑥自汗、大汗;⑦胸痛彻背、口唇青紫;⑧神识昏蒙;⑨突然昏倒;⑩遗精。结论:中医心病的特征症状群有①神志或情绪病变症状群;②血的病变症状群;③火热病变症状群;④脉异常症状群;⑤汗出异常症状群;⑥胸背病变症状群。(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10)
王义国[8](2007)在《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五脏疾病节律性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临床第一手资料——历代医案的统计结果研究五脏疾病的节律性变化。方法:以Visual FoxPro 6.0为开发平台,编制中文操作界面及相应的数据库结构,录入历代医案,建立数值化结构数据库。在国际通用的SAS 6.12统计软件环境下,编程提取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引发的五脏疾病在五季的频数分布,采用φ相关分析法进行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发生五脏疾病、五季四者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引发的五脏疾病在五季的频数分布。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发生五脏疾病、五季四者之间的φ相关分析结果。结论:①外感六淫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未发现外感六淫与引发的五脏疾病具有传统意义的对应关系;②内生五邪与五脏疾病具有传统意义的对应关系,但未发现内生五邪具有传统意义的五季倾向;③未发现五脏疾病的发生与五季具有传统意义的对应关系;④湿、热、暑应合而为暑;⑤长夏即为季夏。(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7-04-10)
张启明,王永炎,张志斌,张庆祥,宋观礼[9](2006)在《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的建立与统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学的精髓在哪里?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巨着里,在张仲景、张景岳等中医大家的学术思想里。然而中医学是实践医学,其精髓也应存在于历代名老中医的临床医案里。如果采用适当方法将这些医案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可望使分类、命名和诊断严重不统一的中医证候统计规范化,并能为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7-01)
宋观礼[10](2006)在《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五脏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临床第一手资料——医案的统计结果研究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方法:以Visual FoxPro 6.0为开发平台,编制中文操作界面及相应的数据库结构,录入历代医案,建立数值化结构数据库。采用国际通用的SAS 6.12统计软件中的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五脏疾病的常见临床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用药,及各证型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用药。结论:借用历代医案数据库的统计结果总结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1)脾肺肾肝心的不同生理功能,如脾运化水谷、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肺主司呼吸的生理功能等。(2)脾肺肾肝心的不同阴阳特性,如脾主升;肺主宣发、肃降,以肃降为主等。(3)脾肺肾肝心的不同五行特性,如脾易生内湿,易被湿邪所困;肺易被燥邪所伤等。(4)重视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的生理特性对于临床信息的采集、证候的辨识、治则的确定、治法的选择都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指导意义。本项研究结论是基于医案数据库的统计结果而得出的,对于一些临床出现几率较低的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用药没有进行分析,故本项研究结论不否定中医文献中的不同观点。(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6-04-20)
历代医案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提取症状单元的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方法: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772695)、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No.Z0086)、“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No.2006BAI08B01-05)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09ZX10005-019)构建的历代名中医医案数据库中的症状原文描述为研究对象,基于症状单元假说、科技术语的命名原则、词汇学关于词组的分类和卡方检验,参考中医症状学权威着作,编程提取症状单元的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结果:确认了427个症状单元的427个概念词组、411个症状单元的10 979个描述词组和418个症状单元的11 728个派生词组。结论:症状单元的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是中医症状名称规范可资借鉴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代医案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
[1].徐志锐.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中医症状临床特征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2].于东林.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中医症状命名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3].武嘉兴.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中医症状单元的提取[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4].徐丽.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整理和临床问卷调查的月经量、色症状规范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5].朱化珍.基于历代名医医案数据库的腹痛类症状规范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6].张珊珊,贺立娟,李运伦.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规范化建设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7].李毓秋.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中医心病的特征症状群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8].王义国.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五脏疾病节律性变化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9].张启明,王永炎,张志斌,张庆祥,宋观礼.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的建立与统计[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10].宋观礼.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五脏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