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混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纳米混悬论文文献综述
朱丽丹[1](2019)在《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的制备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超声法制备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以泊洛沙姆作为凝胶基质将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制备成原位凝胶,并以泊洛沙姆407 (P407)与泊洛沙姆188 (P188)的质量浓度作为考察因素,以凝胶化温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原位凝胶处方,得到满足凝胶化温度范围的设计空间;评价了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比较了夫西地酸原料药、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以及原位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结果制备的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35.7±34.5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216±0.015,Zeta电位为-9.4±0.8 mV;扫描电镜下显示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呈球形或近球形分布;通过实验优化得到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的设计空间,在设计空间内任取一点:P407的质量浓度为22.0 mg·mL~(-1),P188的质量浓度为6.0 mg·mL~(-1),凝胶温度为34.0℃;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与原料药相比释药速度及程度显着提高,1 h内药物累积释放完全,而原位凝胶可减慢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的释药速率。结论将夫西地酸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可提高药物溶解度,改善药物释放速度,进一步制备成原位凝胶有望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北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肖,刘园,宋青,沈成英,袁海龙[2](2019)在《波棱瓜子木脂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波棱瓜子木脂素(波棱甲素、波棱素、波棱酮、波棱内酯A)纳米混悬剂。方法微量介质研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考察研磨速度、研磨介质用量、研磨时间对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稳定系数的影响,扫描电镜下观察形态,测定体外溶出度。结果波棱甲素、波棱素、波棱酮、波棱内酯A最佳研磨速度分别为1 000、800、1 000、1 000 r/min,研磨介质用量分别为4.0、4.0、5.0、5.0 mL,研磨时间分别为2.0、1.0、6.0、6.0 h,平均粒径小于300 nm,多分散指数小于0.30(波棱甲素除外),稳定系数大于0.80。纳米混悬剂明显提高了波棱甲素、波棱酮体外溶出度。结论该方法简单、稳定、可行,可用于制备波棱瓜子木脂素纳米混悬剂。(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10期)
梁闯[3](2019)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2例分化性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手术中给予纳米炭混悬注射液注射配合,对照组注射亚甲蓝注射液,观察对比其在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总检出数目、每例患者淋巴结检出情况以及直径在2 mm以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染色淋巴结、染色的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数目均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5%(3/26),明显低于对照组30.8%(8/2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对患者淋巴结清扫准确性,降低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7期)
雒翠霞[4](2019)在《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口溶膜的制备与体外溶出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并进一步制备成口溶膜,考察其体外溶出度。方法使用介质碾磨法将齐拉西酮制备成纳米混悬剂,采用溶剂浇铸法制备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口溶膜,并以HPMC E15用量、PEG400用量和LHPC用量作为变量因素,以崩解时限和耐折度作为评价指标,使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口溶膜的处方组成;通过Zetasizer Nano ZS粒度/Zeta电位仪测定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分布、多聚分散系数(PDI)及Zeta电位,扫面电镜观察纳米混悬剂及口溶膜的微观形态,考察了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口溶膜的体外药物溶出速率及稳定性。结果制备的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较为267. 4±24. 7 nm,PDI为0. 214±0. 017,Zeta电位为-15. 8±0. 9 m V,实验优化得到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口溶膜的最优处方为HPMC E15用量为11. 0%,PEG400用量为5. 0%,LHPC用量为3. 0%,制备的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口溶膜的柔韧性较好,可在30 s内完全崩解,10 min内药物可快速溶出。结论将齐拉西酮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口溶膜的处方工艺可行,能够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稳定性良好,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裴岩岩,闫春生,牛美兰,郭志刚[5](2019)在《柚皮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柚皮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后,测定其粒径、PDI、Zeta电位、累积释放度。然后,研究纳米混悬剂体内药动学行为,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61.67±4.23)nm,PDI为0.105±0.011,Zeta电位为(-30.47±1.15)mV,40 min内累积释放度大于90%。与原料药比较,纳米混悬剂t_(max)显着缩短(P<0.05),C_(max)、AUC_(0~)_t、AUC_(0~∞)显着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了1.86倍。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有效改善柚皮素体内吸收,明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09期)
邹清,谈唯,宁青,崔莉,范永春[6](2019)在《厚朴酚纳米晶体混悬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厚朴酚纳米晶体混悬剂(MAG-N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粒径和多分散系数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辅-药比、厚朴酚浓度为考察因素,优化MAG-NS制备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对最优制备工艺所制MAG-NS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优选的制备工艺为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1:5,辅-药比4:1,厚朴酚浓度2 mg/mL。在3次验证试验中,平均OD为0.940 0(RSD=0.08%),与预测值0.977 7的相对误差为3.86%。最优制备工艺所制MAG-NS的厚朴酚纳米晶体为圆球状、大小均匀、表面光滑,粒径为(34.88±0.33)nm,多分散系数为0.032±0.001,载药量为(17.83±0.92)%。结论:建立的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所制MAG-NS质量符合要求,可为MAG-NS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15期)
赵甜甜,李小芳,马祖兵,孙强,刘罗娜[7](2019)在《黄芩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表征及辅料对其粉体学性质和吸湿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黄芩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后进行表征,并考察滑石粉、糊精、可溶性淀粉、羧甲基淀粉钠、微晶纤维素对其粉体学性质和吸湿性的影响。方法冷冻干燥法制备冻干粉后,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结构表征。然后,考察5种辅料对粉体学参数(休止角、堆密度、振实密度)、溶出度、湿度参数(吸湿加速度、平衡吸湿率)的影响。结果药物与载体之间无相互作用,并且前者以无定型状态存在。滑石粉和糊精增加了冻干粉流动性,阻湿效果良好。结论不同辅料对黄芩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粉体学性质和吸湿性有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07期)
董丹丹,郑岩,刘会珍,邓向涛[8](2019)在《田蓟苷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缓释片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田蓟苷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缓释片,并研究影响缓释片药物释放的因素及缓释片的释药机制。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田蓟苷纳米混悬剂,乳糖-甘露醇(3∶1)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末。以HPMC作为骨架材料进一步制备成田蓟苷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缓释片,单因素考察骨架材料HPMC K4M和HPMC K15M比例及其用量、PEG 4000用量和硬脂酸镁用量对缓释片体外释药的影响,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处方。结果田蓟苷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分别为(164.41±9.72)nm和(-37.21±2.38)mV;冻干粉复溶后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分别为(211.83±11.26)nm和(-31.66±2.92)mV。正交试验优化后的最佳处方为骨架材料HPMCK4M和HPMCK15M用量比为2∶1,用量为40mg,释放速率调节剂PEG 4000用量为20 mg,硬脂酸镁用量为片质量的0.5%。田蓟苷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缓释片体外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释药模型:M_t/M_∞=0.286 8 t~(1/2)-0.073 8,r~2=0.981 4,在12 h内的累积释放度达到92.36%,释药机制为扩散与骨架溶蚀并存。结论田蓟苷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缓释片制备工艺重复性良好,可有效控制田蓟苷纳米粒在体外缓慢释放。(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2期)
段靖,周燕萍,杨辉,鲁毅,王亚威[9](2019)在《不同粒径地塞米松纳米混悬剂的体外透皮行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粒径地塞米松纳米混悬剂(Dex-NS)的体外透皮行为,探讨粒径对Dex-NS经皮渗透性和皮肤滞留的影响。方法采用介质研磨法,通过控制不同工艺参数制备3种不同粒径的Dex-NS,扫描电镜观察形态,Franze扩散池法比较不同粒径Dex-NS的体外透皮行为。结果成功制备了3种不同粒径的Dex-NS,分别为Dex-NS200(199 nm)、DexNS500(491 nm)、Dex-NS800(810 nm);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Dex-NS200存在颗粒状和棒状两种结构,Dex-NS500呈棒状结构,Dex-NS800为短棒状结构;体外透皮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粒径Dex-NS的24 h体外经皮累积透过量(Qt)顺序为:Dex-NS200(23.61μg/cm~2)>Dex-NS500(17.37μg/cm~2)>Dex-NS800(11.64μg/cm~2),皮肤滞留量顺序为:Dex-NS500(18.24μg/cm~2)>DexNS200(14.27μg/cm~2)>Dex-NS800(9.46μg/cm~2)。结论粒径对Dex-NS的体外透皮行为有显着影响,500 nm左右的Dex-NS的皮肤滞留量相对较高,适宜局部应用。(本文来源于《东南国防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顾成波,马慧,宁文娟,李旺,韩海燕[10](2019)在《牡荆苷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牡荆苷纳米混悬剂注射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方法:以Wistar大鼠为模型动物,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牡荆苷的含量,并采用3P8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血浆样品中牡荆苷在0. 5~2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为0. 3μg·m L~(-1)。牡荆苷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准确度在85%~115%范围内。牡荆苷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力学符合二房室模型,分布相半衰期T_(1/2)α=2. 4924 min,T_(1/2)β=57. 123 min,K_(12)=0. 159 min~(-1),K_(21)=0. 035 min~(-1),K_(10)=0. 965 min~(-1),AUC=407. 668 mg·min·L~(-1),CL=0. 0074 L·kg~(-1)·min~(-1),Vc=0. 0762 L·kg~(-1)。结论: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牡荆苷含量HPLC方法,此法适用于牡荆苷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牡荆苷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行为符合二室模型。(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纳米混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波棱瓜子木脂素(波棱甲素、波棱素、波棱酮、波棱内酯A)纳米混悬剂。方法微量介质研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考察研磨速度、研磨介质用量、研磨时间对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稳定系数的影响,扫描电镜下观察形态,测定体外溶出度。结果波棱甲素、波棱素、波棱酮、波棱内酯A最佳研磨速度分别为1 000、800、1 000、1 000 r/min,研磨介质用量分别为4.0、4.0、5.0、5.0 mL,研磨时间分别为2.0、1.0、6.0、6.0 h,平均粒径小于300 nm,多分散指数小于0.30(波棱甲素除外),稳定系数大于0.80。纳米混悬剂明显提高了波棱甲素、波棱酮体外溶出度。结论该方法简单、稳定、可行,可用于制备波棱瓜子木脂素纳米混悬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混悬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丽丹.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的制备与评价[J].西北药学杂志.2019
[2].刘肖,刘园,宋青,沈成英,袁海龙.波棱瓜子木脂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J].中成药.2019
[3].梁闯.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
[4].雒翠霞.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口溶膜的制备与体外溶出度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9
[5].裴岩岩,闫春生,牛美兰,郭志刚.柚皮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行为[J].中成药.2019
[6].邹清,谈唯,宁青,崔莉,范永春.厚朴酚纳米晶体混悬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J].中国药房.2019
[7].赵甜甜,李小芳,马祖兵,孙强,刘罗娜.黄芩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表征及辅料对其粉体学性质和吸湿性的影响[J].中成药.2019
[8].董丹丹,郑岩,刘会珍,邓向涛.田蓟苷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缓释片制备工艺研究[J].中草药.2019
[9].段靖,周燕萍,杨辉,鲁毅,王亚威.不同粒径地塞米松纳米混悬剂的体外透皮行为比较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9
[10].顾成波,马慧,宁文娟,李旺,韩海燕.牡荆苷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