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解耦控制论文-李鹏威,王京

线性解耦控制论文-李鹏威,王京

导读:本文包含了线性解耦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平整轧制,板形板厚,线性自抗扰控制,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

线性解耦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威,王京[1](2019)在《平整轧制多变量系统的线性自抗扰解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平整轧制板形板厚控制系统中存在的多变量、强耦合及不确定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将线性自抗扰(LADRC)技术与平整机板形板厚控制系统相结合,利用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LESO)估计系统总扰动,并将PD作为反馈控制率的LADRC控制方案。针对系统存在的外部扰动和模型参数摄动,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不仅解耦控制效果良好,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正,郝全睿,王淑颖,管敏渊[2](2019)在《基于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的MMC非线性解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直流输电中,传统闭环比例积分(proportion integral,PI)控制策略基于两电平电压源型换流器模型进行设计,对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并未考虑其桥臂环流和子模块电容电压动态特性的影响,以致MMC的有功、无功和环流间并未实现真正的完全解耦控制,且难以兼顾暂态响应速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平衡。鉴于以上不足,该文基于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理论,提出一种MMC非线性解耦控制策略,给出其非线性状态反馈律的设计方法和完整控制框图,对其进行零动态稳定性分析并给出PI控制器参数的具体整定方法。该文以两端MMC-HVDC为例对分别应用传统闭环PI控制和非线性解耦控制的MMC暂态性能和抗扰动性能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闭环PI控制,非线性解耦控制实现有功和无功间完全解耦控制,且暂态响应迅速,控制参数易于整定,具有更强的抗交直流电压扰动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朱熀秋,赵泽龙[3](2018)在《叁自由度六极混合磁轴承线性/非线性自抗扰切换解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叁自由度六极混合磁轴承高精度非线性解耦控制,提出一种线性/非线性自抗扰切换控制策略。首先,介绍了叁自由度六极混合磁轴承的基本结构,利用等效磁路法推导了悬浮力数学模型;其次,分析了线性自抗扰控制和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一种切换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线性/非线性自抗扰切换控制器对叁自由度六极混合磁轴承系统进行解耦控制,并提出一种简便的参数整定方法。最后,构建了线性/非线性自抗扰切换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与实验平台,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李婧怡[4](2016)在《线性多变量系统最优解耦控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工业生产过程的被控对象往往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且系统变量间存在着耦合作用。由于耦合作用的存在,采用常规的控制方法不能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而现有的解耦控制方法在控制器设计时,没有考虑系统对性能最优的要求,无法满足日渐提高的性能指标最优的要求,因此影响了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复杂工业过程的整体优化控制的实现。为实现多变量系统的解耦控制,并使其满足一定的最优性能要求,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线性多变量自适应最优解耦控制及在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中的应用(61573090)”,针对线性多变量强耦合系统提出最优解耦控制方法,分析了该方法满足的最优性能,并开展仿真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分别针对连续时间线性多变量系统和离散时间线性多变量系统,将解耦控制和最优跟踪控制相结合,提出最优解耦控制算法,并对该方法的最优性能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引入中间虚拟变量,采用前馈和输出反馈的方法对系统进行解耦;然后,针对解耦后系统,采用最优跟踪控制方法,实现系统对任意参考输入的跟踪;最后,针对数值算例,采用最优解耦控制方法与最优跟踪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实验比较。对比仿真结果说明该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强耦合系统的解耦跟踪控制,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并获得一定的最优性能。(2)将最优解耦控制方法应用于工业运行过程中。针对一类强耦合的工业运行过程提出了使运行指标实际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且能够实时动态给出回路控制层设定值的运行反馈最优解耦控制方法。该方法在回路控制层采用状态反馈控制方法实现回路控制层的跟踪控制;在运行层采用最优解耦控制方法实现各运行指标与回路设定值的解耦控制,并且使运行指标实际值跟踪设定值。分别针对连续时间的工业运行过程和基于数据采样的工业运行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方法能够更好的实现工业过程运行反馈的控制。(3)将最优解耦控制方法应用于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中。首先,建立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的线性化控制器设计模型;然后,针对钢球磨煤机,采用最优解耦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并与一般的最优跟踪控制方法进行比较。仿真实验结果说明了最优解耦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说明该方法能够更好的实现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的自动控制。(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12-01)

汪坤,梁艳阳,刘宏伟[5](2016)在《工业机器人的线性解耦控制联合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机器人高速高精度的运动,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能和跟踪性能,以六自由度串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牛顿欧拉方法的线性解耦控制方案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然后在MATLAB/Simulink上分别建立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的系统控制框图,并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方案,机器人跟踪性能良好,稳定性高。(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6年09期)

董必锋,杜贵平,朱天生[6](2016)在《叁相PWM整流器反馈线性化解耦与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叁相电压型脉宽调制(PWM)整流器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针对传统前馈解耦控制在电网不平衡时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型前馈解耦控制,并根据非线性反馈线性化理论,推导出线性化方程,从而实现叁相电压型PWM整流器有功、无功电流线性化解耦控制;电压外环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增加系统的鲁棒性与抗负载扰动能力。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混合控制能较好地实现叁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线性化解耦控制,完成其功率因数校正及整流器输出特性控制功能,给出了完整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6年08期)

李婧怡,富月[7](2016)在《线性多变量连续时间系统最优闭环解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杂工业生产过程中多变量强耦合的被控系统日渐增多,基于现阶段线性多变量解耦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种线性多变量连续时间最优闭环解耦控制方法,用于消除各输入输出间的相互耦合,并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首先,将状态的微分方程转化为关于输出的微分方程,设计最优跟踪控制器,能够实现稳定跟踪,并使性能指标达到最小;然后,通过合理选择控制器相关参数矩阵,达到完全解耦的目的。数值算例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优越性,并将该方法应用在旋翼/涡轴发动机模型上,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实施性。(本文来源于《第27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6)摘要集》期刊2016-07-31)

杜琼,富月,李婧怡[8](2016)在《具有外部干扰的连续时间线性系统鲁棒最优开环解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具有外部干扰的一类连续时间线性系统,将开环解耦控制和无限时间最优跟踪控制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鲁棒最优开环解耦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引入中间虚拟变量,对系统进行开环解耦;其次,将解耦后的系统看做被控对象的广义系统,针对标称广义系统设计了无限时间最优跟踪控制方法;最后分析了该最优跟踪控制器与具有外部干扰的广义系统组成的闭环广义系统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与经典的无限时间最优跟踪控制控制方法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B)》期刊2016-07-27)

刘庆锋,粟时平,刘桂英,吕超[9](2016)在《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方法的链式STATCOM线性化解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链式STATCOM补偿负载无功电流以及稳定电网电压的控制问题,建立了链式STATCOM动态数学模型,得出了双变量δ、M(移相角与调制比)和电流的关系式,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控制方法,通过对该链式STATCOM系统可逆的验证、神经网络的构建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了链式STATCOM输出的有功-无功电流的线性化解耦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在感性负载与容性负载进行切换以时,该控制策略取得了良好的动态效果以及稳态效果,使得装置具有较好的抗参数变化、抗负载扰动性能,从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6年13期)

王姝洁[10](2016)在《基于反馈线性化解耦滑模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永磁同步电机以其体积小、结构简单、功率密度高、效率高以及可靠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医疗、民用等领域。本文以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逐步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了控制系统的良好动、静态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推导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通过坐标变换建立了其在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矢量控制中,$的控制策略设计了永磁同步电机+双闭环控制系统,对各环节+控制器的参数设计做了详细的描述,并针对电机模型中存在的耦合现象采用电压前馈的方法进行解耦。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矢量控制对永磁同步电机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其次,基于非线性系统的精确线性化控制方法,采用精确反馈线性化原理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输入-输出线性化,该方法通过坐标变换和状态反馈将系统的数学模型转变为两个线性子系统,在实现线性化的同时也对系统中电流和转速存在的耦合现象进行了精确的解耦。随后运用极点配置原理对两个线性子系统分别设计了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反馈线性化控制与传统的矢量控制相比,在对电机动态性能方面的控制更具优势。再次,结合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的优势,在传统滑模趋近律控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系统中存在的抖振问题,提出了一种加入终端吸引的指数趋近律控制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抑制抖振现象。将改进型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作为系统的控制器与反馈线性化控制相结合共同作用于永磁同步电机,实现了对电机更好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将反馈线性化方法与改进滑模的控制方法相结合不仅能改善系统的动态效果,而且能够综合滑模变结构控制强鲁棒性的特点。最后,基于实验室现有资源搭建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在实验平台上完成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传统矢量控制实验、反馈线性化控制系统实验以及反馈线性化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相结合控制方法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线性解耦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柔性直流输电中,传统闭环比例积分(proportion integral,PI)控制策略基于两电平电压源型换流器模型进行设计,对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并未考虑其桥臂环流和子模块电容电压动态特性的影响,以致MMC的有功、无功和环流间并未实现真正的完全解耦控制,且难以兼顾暂态响应速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平衡。鉴于以上不足,该文基于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理论,提出一种MMC非线性解耦控制策略,给出其非线性状态反馈律的设计方法和完整控制框图,对其进行零动态稳定性分析并给出PI控制器参数的具体整定方法。该文以两端MMC-HVDC为例对分别应用传统闭环PI控制和非线性解耦控制的MMC暂态性能和抗扰动性能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闭环PI控制,非线性解耦控制实现有功和无功间完全解耦控制,且暂态响应迅速,控制参数易于整定,具有更强的抗交直流电压扰动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性解耦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鹏威,王京.平整轧制多变量系统的线性自抗扰解耦控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9

[2].李正,郝全睿,王淑颖,管敏渊.基于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的MMC非线性解耦控制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3].朱熀秋,赵泽龙.叁自由度六极混合磁轴承线性/非线性自抗扰切换解耦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4].李婧怡.线性多变量系统最优解耦控制及其应用[D].东北大学.2016

[5].汪坤,梁艳阳,刘宏伟.工业机器人的线性解耦控制联合仿真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6

[6].董必锋,杜贵平,朱天生.叁相PWM整流器反馈线性化解耦与滑模控制[J].电力电子技术.2016

[7].李婧怡,富月.线性多变量连续时间系统最优闭环解耦控制[C].第27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6)摘要集.2016

[8].杜琼,富月,李婧怡.具有外部干扰的连续时间线性系统鲁棒最优开环解耦控制[C].第3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B).2016

[9].刘庆锋,粟时平,刘桂英,吕超.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方法的链式STATCOM线性化解耦控制[J].电测与仪表.2016

[10].王姝洁.基于反馈线性化解耦滑模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标签:;  ;  ;  ;  

线性解耦控制论文-李鹏威,王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