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菌根伴生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崂山百合,伴生植物,AM真菌,菌根发育
菌根伴生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孙龙燕,钟凯,李伟,郭绍霞[1](2015)在《崂山百合伴生植物根围AM真菌分布与菌根发育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0月,从山东崂山采集了崂山百合(Lilium tsingtauense)伴生植物辽东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小米空木(Stephanandra incisa)和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根系和根围土样,分离AM真菌孢子、进行AM真菌形态鉴定、测定菌根发育状况等。本次调查共分离到AM真菌4属24种,其中自辽东水蜡根围分离获得4属13种、小米空木根围分离4属12种山樱花根围分离4属13种。辽东水蜡根围的优势种是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um);小米空木根围的优势种是摩西球囊霉、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和极大巨孢囊霉(Gigaspora gigantean);山樱花根围的优势种是摩西球囊霉、疣突球囊霉(Glomus verruculosum)和聚丛球囊霉(Glomus aggregatum)。崂山百合伴生植物总侵染率、丛枝定殖率、泡囊定殖率、菌丝定殖率和孢子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同一种植物不同土层间AM真菌侵染定殖数量差异显着。叁种伴生植物根围孢子密度分别与酸性磷酸酶、脲酶和pH值呈正相关;丛枝定殖率、总侵染率分别与碱性磷酸酶和脲酶呈正相关;菌丝定殖率与速效P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陈桂梅,李守萍,张海涵,高瑞霞,徐辉[2](2009)在《菌根伴生真菌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及其中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产中性蛋白酶活性较高的外生菌根真菌及最佳诱导底物。【方法】以酵母粉(对照)和4种菌根伴生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HDTP-1、T.harzianum HDTP-3、Mucor hiemalis SA10-6 HDTP-4和M.hiemalis XSD-98 HDTP-5)灭活菌丝体为诱导底物,研究其对粘盖牛肝菌(Suillus bovines)、褐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uteus)、褐黄牛肝菌(Boletus luridus)和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4种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及其所产中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4种菌根伴生真菌均明显促进了褐环粘盖牛肝菌、粘盖牛肝菌和褐黄牛肝菌的生长,其中Mucorhiemalis SA10-6HDTP-4对褐环粘盖牛肝菌的促进效果极显着,而4种菌根伴生真菌对铆钉菇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Trichoderma harzianum HDTP-3的抑制作用最强。4种菌根伴生真菌诱导的4种外生菌根真菌所产的中性蛋白酶活性,均以褐黄牛肝菌最高,铆钉菇最低;M.hiemalis XSD-98 HDTP-5诱导褐环粘盖牛肝菌所产中性蛋白酶活性最高,T.harzianum HDTP-3最低;M.hiemalis XSD-98 HDTP-5诱导粘盖牛肝菌所产中性蛋白酶活性极显着高于酵母粉和其他3种菌根伴生真菌,但其诱导褐黄牛肝菌和铆钉菇所产中性蛋白酶活性仅极显着高于其他3种菌根伴生真菌。【结论】4种菌根伴生真菌中,M.hiemalis XSD-98 HDTP-5是外生菌根真菌产中性蛋白酶的最佳诱导底物;而4种外生菌根真菌中,褐黄牛肝菌所产中性蛋白酶活性最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龙良鲲,姚青,艾云灿,朱红惠[3](2009)在《丛枝菌根真菌珠状巨孢囊霉孢子伴生细菌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及定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丛枝菌根(Arbuscualr Mycorrhizal,AM)真菌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MAFF520054孢子伴生细菌的定殖情况,明确其生态位点,以及为进一步分析其种群生态或功能提供信息。【方法】以载体pNF8(gfp-mut1)对6株珠状巨孢囊霉MAFF520054孢子伴生细菌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平板计数的方法研究标记菌株对真菌宿主的定殖位点和不同条件下的定殖数量动态。【结果】对粘状芽孢杆菌(Peanibacillusspp.)M060106-1和M061122-6、芽孢杆菌(Bacillussp.)M061122-10和短小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sp.)M061122-12成功进行了GFP标记,其均具有较好的质粒稳定性,且与出发株的基本性状一致,适合短期内进行环境定殖研究。所有菌株均能定殖珠状巨孢囊霉MAFF520054孢子壁,而M061122-6和M061122-12还能够定殖其菌丝;不同pH值条件下,各菌株定殖珠状巨孢囊霉MAFF520054孢子的数量动态均为先上升后下降,pH值对各菌株的定殖数量有不同的影响;各GFP菌株对低活力的珠状巨孢囊霉孢子定殖数量高于高活力的孢子,且对高活力孢子的定殖数量动态不同。【结论】分离的珠状巨孢囊霉孢子伴生细菌能够重新定殖其孢子,菌株的定殖能力受其特性及外界因子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AM真菌伴生细菌的种群生态及功能提供了信息。(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陈桂梅[4](2009)在《油松菌根伴生真菌与外生菌根真菌的互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富集培养技术从油松菌根分离鉴定菌根伴生真菌,通过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外生菌根真菌与菌根伴生真菌在平板对峙培养和对油松苗接种后根际上的互作情况进行观察,研究菌根伴生真菌对外生菌根真菌产酶的影响以及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和菌根伴生真菌油松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揭示菌根伴生真菌与外生菌根真菌的互作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菌根伴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从油松菌根分离到4株菌根伴生真菌(Mycorrhizal-associated Fungi),经形态特征和菌落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属于半知菌类的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木霉属中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HDTP-1和T.harzianum HDTP-3(简称HDTP-1和HDTP-3);藻状菌纲、毛霉目、毛霉科、毛霉属中的冻土毛霉Mucor hiemalisSA10-6 HDTP-4和M.hiemalis XSD-98 HDTP-5(简称HDTP-4和HDTP-5)。2.外生菌根真菌与菌根伴生真菌的互作对峙培养结果表明褐黄牛肝菌(Boletus luridus)、粘盖牛肝菌(Suillus bovinus、褐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uteus)和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对4株菌根伴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互作区域外生菌根真菌有缠绕或侵入菌根伴生真菌菌丝体的现象,菌根伴生真菌菌丝体分支增多或降解,短支顶端膨大。4株外生菌根真菌在含有菌根伴生真菌菌丝体培养液中均能生长,与对照相比有显着促进作用。铆钉菇侵染油松形成菌根2个月后,接种菌根伴生真菌菌丝和孢子悬液2、3、5和7d观察其互作情况。接种2或3 d后,菌根伴生真菌菌丝在非菌根化的油松根表大量生长,但在菌根化油松根表受到抑制。接种5 d后菌根化油松根表有断裂的伴生真菌菌丝体和粘液物质形成,偶尔可见孢子附着于菌根表面,而接种7 d后,菌根表面就只能观察到伴生真菌菌丝碎片和原生质状物质。3.菌根伴生真菌对外生菌根真菌产酶的影响①菌根伴生真菌均能诱导褐黄牛肝菌和粘盖牛肝菌产生几丁质酶;除HDTP-3外,其余3株能诱导褐环粘盖牛肝菌产生几丁质酶,但产酶能力较低;HDTP-4诱导铆钉菇产几丁质酶能力最高。②4株菌根伴生真菌中,只有HDTP-5能诱导褐环粘盖牛肝菌产β-1,3-葡聚糖酶;除HDTP-4外,其它3株均能诱导粘盖牛肝菌和铆钉菇产生β-1,3-葡聚糖酶;4株菌根伴生真菌均能诱导褐黄牛肝菌产β-1,3-葡聚糖酶。③4株菌根伴生真菌均能诱导褐环粘盖牛肝菌、粘盖牛肝菌和褐黄牛肝菌产β-葡萄糖苷酶;而铆钉菇只被HDTP-1和HDTP-3诱导,且酶活性较低。④4株菌根伴生真菌诱导的外生菌根真菌所产的中性蛋白酶活性,均以褐黄牛肝菌最高,铆钉菇最低。⑤菌根伴生真菌极显着诱导褐环粘盖牛肝菌和粘盖牛肝菌的漆酶活性;显着诱导褐黄牛肝菌和铆钉菇漆酶活性。⑥菌根伴生真菌极显着诱导3种牛肝菌、显着诱导铆钉菇多酚氧化酶活性;除粘盖牛肝菌外,菌根伴生真菌诱导其它3种外生菌根真菌产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显着差异。4.外生菌根真菌和菌根伴生真菌对油松的接种效应外生菌根真菌铆钉菇和菌根伴生真菌能够通过影响油松根系活力、根系质膜相对透性、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叶绿素含量等方式,使地上与地下部分协同作用,促进油松生长。菌根化油松(无论只接铆钉菇或铆钉菇与菌根伴生真菌双接种)在总干重、根系活力、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上显着高于非菌根化油松苗。但接种铆钉菇的油松和铆钉菇与菌根伴生真菌双接种的油松之间无差异,对照株和直接菌根伴生真菌植株之间也无差异。对促进油松苗木生长的不同外生菌根真菌和菌根伴生真菌最佳组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龙良鲲,姚青,艾云灿,朱红惠[5](2008)在《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伴生菌群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表面存在与之伴生的微生物类群,其中以细菌为主.本文以不同处理方式的珍珠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与白叁叶草(Trifolium repens L.)进行共培养试验.试验分为4组:A,孢子经表面消毒;B,孢子表面消毒后并回接伴生菌;C,孢子未经表面消毒;D,孢子存在于土壤接种物中.以灭菌的蛭石为基质,修改的Hoagland营养液作为补充营养,在相对无杂菌的环境中培养3mo,并取样观察.结果表明,处理A的植株茎叶鲜(干)重显着低于其它处理,根系鲜重无显着差异.菌根侵染率以D处理最高,A与B、C之间存在不显着的差异.产孢数量以A最少,并与B、C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以PCR-DGGE技术分析各处理之间孢子伴生细菌的种群差异.结果显示,A处理与其它处理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它处理间差异较小.分析认为,伴生菌群对G.margarita及其宿主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图1表3参26(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龙良鲲,姚青,艾云灿,朱红惠[6](2007)在《丛枝菌根真菌伴生细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孢子、菌丝的表面或内部栖息着细菌,称之为AMF伴生细菌。AMF伴生细菌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生态位点包括孢子壁的表面或内部、细胞质、菌丝、孢子果等。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包括影响AMF孢子萌发、菌丝生长、菌根形成等过程。由于伴生细菌与AMF联系紧密,其对AMF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上在该领域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菌根伴生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筛选产中性蛋白酶活性较高的外生菌根真菌及最佳诱导底物。【方法】以酵母粉(对照)和4种菌根伴生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HDTP-1、T.harzianum HDTP-3、Mucor hiemalis SA10-6 HDTP-4和M.hiemalis XSD-98 HDTP-5)灭活菌丝体为诱导底物,研究其对粘盖牛肝菌(Suillus bovines)、褐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uteus)、褐黄牛肝菌(Boletus luridus)和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4种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及其所产中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4种菌根伴生真菌均明显促进了褐环粘盖牛肝菌、粘盖牛肝菌和褐黄牛肝菌的生长,其中Mucorhiemalis SA10-6HDTP-4对褐环粘盖牛肝菌的促进效果极显着,而4种菌根伴生真菌对铆钉菇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Trichoderma harzianum HDTP-3的抑制作用最强。4种菌根伴生真菌诱导的4种外生菌根真菌所产的中性蛋白酶活性,均以褐黄牛肝菌最高,铆钉菇最低;M.hiemalis XSD-98 HDTP-5诱导褐环粘盖牛肝菌所产中性蛋白酶活性最高,T.harzianum HDTP-3最低;M.hiemalis XSD-98 HDTP-5诱导粘盖牛肝菌所产中性蛋白酶活性极显着高于酵母粉和其他3种菌根伴生真菌,但其诱导褐黄牛肝菌和铆钉菇所产中性蛋白酶活性仅极显着高于其他3种菌根伴生真菌。【结论】4种菌根伴生真菌中,M.hiemalis XSD-98 HDTP-5是外生菌根真菌产中性蛋白酶的最佳诱导底物;而4种外生菌根真菌中,褐黄牛肝菌所产中性蛋白酶活性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根伴生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孙龙燕,钟凯,李伟,郭绍霞.崂山百合伴生植物根围AM真菌分布与菌根发育特点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陈桂梅,李守萍,张海涵,高瑞霞,徐辉.菌根伴生真菌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及其中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龙良鲲,姚青,艾云灿,朱红惠.丛枝菌根真菌珠状巨孢囊霉孢子伴生细菌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及定殖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9
[4].陈桂梅.油松菌根伴生真菌与外生菌根真菌的互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5].龙良鲲,姚青,艾云灿,朱红惠.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margarita孢子伴生菌群效应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
[6].龙良鲲,姚青,艾云灿,朱红惠.丛枝菌根真菌伴生细菌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